一、人才竞争的缘起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竞争作为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具有普遍性,既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也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只要有人群的地方,相互之间就会存在利益关系,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就会产生竞争。而竞争需要人才,人才是人群中的杰出者,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人才,有人群竞争的地方就有人才竞争,人群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蕴含于人群竞争之中,是人群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人才竞争从人类社会的开始就存在。人才竞争属于人类社会的竞争,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其形态和发展水平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和水平直接相关,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和水平影响着人才竞争的形态和水平。
原始社会的发展水平很低,人类社会的竞争主要是生存竞争,是人类为了生存而与自然界进行斗争。
原始社会还没有明确的人才概念,但氏族部落的生存发展也需要能率领大家同自然作斗争、维护群体生存的人才;需要管理氏族部落公共事务,维持公共秩序的人才;需要解决与其他氏族部落的冲突,带领本氏族部落与其他氏族部落进行战争的人才。这种生存发展的本能的需要,使人们自发地尊重、服从德才出众的人,推选他们为氏族部落的首领。有不少这样的历史传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即使到原始社会后期的尧、舜也是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贤而不传子。这种选贤任能的做法,说明了当时具有原始的公平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
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社会形态简单,人才需求量小,需求类型单一,需求层次不高。氏族部落内部的人才竞争主要表现在对氏族部落首领的选举上。原始社会人群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简单,人们基本上是过着“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的原始的自由平等的生活,即使部落首领也主要是为大家服务而没有什么特权和利益。韩非子在《五蠹》中描述,尧做部落联盟首领时,住茅草棚,吃粗粮,喝野菜汤,连看门人的日子都比他过得好。禹当首领时,手拿农具坐在老百姓前面,腿脚上磨得都不长毫毛,比俘虏们还苦。除了选贤任能的诚意和为大家服务的成就意识外,氏族部落几乎没有什么吸引人才从事公共事业的条件,即使当氏族部落首领,对人才而言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如尧曾想把位子传给许由,并亲自去拜访他,但许由却不受而逃去,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派人请他担任九州长,他“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因而氏族部落内部人才之间的竞争也不激烈。
原始社会晚期,随着部落之间争斗加剧,人才竞争关系氏族部落兴衰的作用开始得到显现。如黄帝的部落便因为善于训练军事人才、聚集各部落人才而强大起来,《史记》中记载:“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二、古代社会的人才竞争
国家出现后,随着国家机器和社会组织的逐渐完备,为适应国家统治和社会管理的需要,开始设立官职和建立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选拔标准和制度。虽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官员任用重视出身门第,奴隶社会的官职主要由贵族担任,但贤明的统治者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在于人才,对真正优秀的人才也不论身份、资历、年龄而加以重用。从奴隶社会开始就有明君虚心求贤、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佳话。如伊尹传说是奴隶出身,原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成汤用为小臣,后来任以国政。伊尹帮助他推翻了夏朝。周文王礼贤下士,为接待人才而常常忘了吃饭,人才因而纷纷投奔他。遇到年老的姜子牙后,他喜出望外,任用为军师,为周武王灭商做好了准备。
古代社会对人才的竞争主要是对军事政治人才的竞争,是为了争天下而争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人才的得失关系政权的兴衰成败。群雄割据、逐鹿中原、争夺天下的战乱时期是人才竞争最激烈的时期。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人才竞争最激烈、表现最典型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
争天下首先要争人才。诸侯各国为了称霸一方、称雄一时,纷纷争夺人才,使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人才争夺最激烈、人才政策最开放、人才流动最频繁的时期。
春秋时期能够称霸一方、一时者,无不是唯才是举、善用人才者。
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曾欲射杀自己的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并不拘一格广泛选拔人才,使“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齐国因而迅速强大起来,称霸于诸侯。
吴越的前兴后衰,是得人才兴、失人才衰的典型。吴王阖庐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才,成就了霸业,而其子夫差继位后不听伍子胥忠言并将其处死,大批人才出走,吴国因而很快衰落,被越国打败,吴王夫差也自刎而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重用文种、范蠡,结果报仇雪耻灭了吴国,称霸诸侯。但后来越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使范蠡出走,文种被赐死,越国因而逐渐衰落。
秦国能够从偏僻落后的西部地区崛起而称霸诸侯靠的正是人才。秦穆公“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者,不产于秦,而缪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战国七雄之所以能称雄一时最重要的原因也在于其国君贤明,善用人才。如魏文侯先后任用了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等一批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使魏国日益强盛,成为战国初期的一大强国。楚悼王鉴于楚国政治腐败、内忧外患,为了变法图强,下求贤令招揽人才。这时吴起在魏国受到排挤而来到楚国,不久便任命他为令尹,主持变法,使楚国迅速强盛起来,“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晋”。齐威王即位后面临的形势是国势虚弱,“诸侯并伐,国人不治”,但由于他后来重用邹忌、淳于髡、田忌、孙膑、田婴等杰出人才,励精图治,使齐国成为东方强国。赵惠文王也因任用乐毅、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优秀人才而使赵国国富民强,威显诸侯。燕昭王在齐国大败燕国、燕王哙死后即位,为重振燕国,他礼贤下士,筑黄金台招引四方贤士,使各国人才纷纷前来投奔,如乐毅从魏国来,邹衍从齐国来,剧辛从赵国来,屈景从楚国来,经过二十多年努力使燕国富强,大败齐国,报仇雪恨。
秦国继承、发扬秦穆公以来招徕外来人才、任用客卿的传统,聚集了大量外国人才,先后任用了魏国人张仪、楚国人甘茂、齐国人孟尝君、赵国人楼缓、魏国人范雎、燕国人蔡泽、卫国人吕不韦、楚国人李斯等为相。据统计,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前,在秦国的著名外来人才就有尉缭、王翦、李斯、王贲、王绾、蒙恬等二十多人。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中,秦国是最善于吸引、聚集人才的诸侯国,是当时诸侯国人才竞争的最大赢家。秦国与六国之争根本在于人才之争。秦国最终统一了中国,可以说是以六国之才而灭六国,以天下人才而得天下。
2.楚汉相争时期
人才竞争在楚汉相争中也表现得很突出。
开始项羽明显地占有优势,“诸侯皆属焉”。灭秦时项羽将兵40万,刘邦将兵10万。可以说项羽兵多将广,而刘邦兵微将寡,势力相差悬殊。
但是后来项羽的很多人才都流向了刘邦,著名的如韩信、陈平,他们成为帮助刘邦争得天下的主要将领和谋臣。这些人才之所以离开强楚而投奔弱汉,“人往低处走”,根本在于项羽不能用人而刘邦善于用人,陈平向刘邦解释自己为什么离开项羽而投奔他的原因正说明了这一点:“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善于用人者必然能得人,能得人者必能得天下,能开创非凡的事业,给人才以事业发展的前景,因而即使暂时处于弱势地位,也能给人才以信心,能够吸引人才一起艰苦创业;而不能用人者就不能给人才施展才华、成就事业的机会,即使暂时处于强势地位也终将衰弱,因而导致人才的流失。吸引人才的方式有多种,如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但关键在于用人留人。能用人,自然能开创事业,事业发展了待遇自然会提高,而对人才的感情则具体体现为对人才的尊重、重用和给予优厚的待遇。
正是人才的得失最终导致了楚汉相争的成败。刘邦最大的才能和长处就是善于用人,特别是善于驾驭使用杰出人才。除了用人外他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长处,刘邦的胜利是一个没有什么特长的人任用了一批才能特别突出的人即主要靠用人而成功的典型。对此,刘邦很有自知之明:“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后人总结汉高祖得天下的原因,也多将其归结为得人。汉成帝时南昌尉梅福在上书中说:“昔高祖纳善若不及,从谏如转圜,听言不求其能,举功不考其素,陈平起于亡命而为谋主,韩信拔于行陈而建上将;故天下之士云合归汉,争进奇异,知者竭其策,愚者尽其虑,勇士极其节,怯夫勉其死。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此高祖所以无敌于天下也。”汉高祖得天下的事例充分说明了得人才者无敌于天下的道理。
3.三国时期
东汉末期,英雄纷争,人才辈出。各路豪杰逐鹿中原,经过大浪淘沙,最后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正在于三国各自吸引、拥有了一批杰出人才,对此,清朝的赵翼总结得好:“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可以说,人才就是支撑三国鼎立之足,三国是先三分天下人才而后三分天下。
曹操早就认识到以人才争天下的道理。在起兵讨伐董卓时,曹操与袁绍曾就靠什么争夺天下进行过一次讨论。袁绍说自己主要靠北方有利的地形地势,即地利,“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曹操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争天下主要靠人才,只要拥有天下人才并善于使用他们,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他是这样说的,以后也正是这样做的,以人才争天下成为他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求得人才,他曾先后下达了《求贤令》、《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等多道命令,强调要“唯才是举”。曹操以用人不问门第出身而著称,任用了大批寒门庶族的人才,《魏书》中称他“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三国中曹魏得人才最多,“谋臣如云”、“战将如林”,因此其势力也最强大,为最终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刘备长期“寄人篱下,无寸土可以立业”,相比曹操、孙权可以说最无根基。他之所以能从无到有地开辟事业并不断发展壮大,主要靠的是人才。开始他靠忠义结交了关羽、张飞、赵云等兄弟,他们成为他打天下的核心人才。正是有了他们,刘备虽然势单力薄也能在那个战乱的时代纵横天下,并被曹操推为英雄。后来他又靠三顾茅庐表现出的对人才的至诚至尊,得到了当时最杰出的人才诸葛亮。刘备从此如鱼得水,事业发生转机。由于“知人待士,弘毅宽厚”,刘备此后还得到了庞统、法正等人才,出现了“荆楚群士,从之若云”,“有志之士无不竞劝”的人才汇聚的局面。相对而言,三国中蜀汉人才数量最少,但质量最高,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堪称当时顶尖的文武人才,因而能够以狭小的巴蜀与曹魏、孙吴抗衡。
占据江南的孙吴靠的不仅是长江天险的地利,更是因为拥有大批的江南才俊。从孙策时就开始聚集江南人才,“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孙策去世后,孙权按照其兄“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的遗嘱,注意礼贤下士,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先后大胆重用周瑜、陆逊等年轻的帅才,汇聚了众多的文臣武将,“故豪彦寻声而响臻,志士希光而影骛,异人辐辏,猛士如林。于是张昭为师傅,周瑜、陆公、鲁肃、吕蒙之畴入为腹心出作股肱;甘宁、凌统、程普、贺齐、朱桓、朱然之徒奋其威,韩当、潘璋、黄盖、蒋钦、周泰之属宣其力;风雅则诸葛瑾、张承、步骘以声名光国,政事则顾雍、潘濬、吕范、吕岱以器任干职,奇伟则虞翻、陆绩、张温、张惇以讽议举正,奉使则赵咨、沈珩以敏达延誉,术数则吴范、赵达以礻几祥协德,董袭、陈武杀身以卫主;骆统、刘基强谏以补过,谋无遗算,举不失策。故遂割据山川,跨制荆、吴,而与天下争衡矣”。拥有江南的各类人才并善于使用他们,因而能够更好地发挥江南地利的作用。江南人才加江南地利,使孙权如虎添翼,自然能争雄天下。
中国古代社会是官本位的社会,和平时期的人才竞争主要是官场上的竞争。学而优则仕,官吏有令人羡慕的权力、地位和待遇,也能够为有志者提供成就事业的机会,做官成为多数人才孜孜以求的目标,官场上的竞争因而十分激烈。官场斗争中也包含着人才竞争。有的官员为了争权夺利、扩大势力,而相互结党营私、明争暗斗,出现“朋党之争”。如唐朝的牛李党争,宋朝的庆历党争,明朝的阉党、东林党之争等。一些达官贵族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和事业发展的需要,还自己出资吸引、培养人才,从而形成私人的人才集团,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明清时期的幕僚制度。这种人才竞争大多是个人行为,是人才个体竞争的扩大,或者说是非正规人才群体的竞争。
中国古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的人才竞争则不明显。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处于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土地资源,农业生产简单粗放,对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水平要求不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规模小,以一家一户小农生产为主,重农轻商,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者之间缺乏交流和联系,经济的竞争性不强,因而对人才缺乏需求,不存在明显的人才竞争。除战乱等特殊时期外,人们安土重迁,流动性很弱,人才流动主要是官员的晋升、交流而引起的官员流动。此外,也有很少量的经济和文化人才流动,如商人经商,投亲靠友,文化人才的游学等,这种流动主要是出于个人原因,地区和社会组织之间的人才竞争和人才流动则很少。
因为交通不发达和生产力落后,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方面总体上缺乏联系,缺乏竞争,只有少量的邻近国家之间的政治交往和贸易、文化往来,如与朝鲜、越南等邻近国家政治交往和贸易、文化往来,与印度的宗教文化交流,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中亚、阿拉伯国家、欧洲的贸易往来,通过海上主要是与日本的文化和贸易往来,著名的如鉴真东渡。像明朝郑和下西洋那样的远洋国际交流很少。这种少量的政治、贸易和文化国际人才流动,也主要是由于友好交流引起的,竞争性很弱。
三、近代社会的人才竞争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使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而在国民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近代社会进入了以工业经济为主的时代。工业经济的发展扩大了经济生产规模,提高了生产技术要求,因而增加了对人才数量的需求,提高了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工业经济的发展也使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市场自发地调节人们的一切经济活动。市场的实质就是竞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经济的竞争性,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设法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相互展开激烈的竞争。市场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取胜,获得更高利润,资本家被迫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增强了对相关人才的需求。
经济竞争比军事政治竞争更具有广泛性和日常性,几乎任何时期任何地方都存在,与社会上多数人都有关联,从而使社会竞争普遍化、常规化。经济竞争代替军事政治竞争而成为人才竞争最激烈、最主要的领域。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成为人才竞争最重要的主体,经济领域的人才竞争主要是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虽然比政治军事势力之间的人才竞争更普遍,但相对而言,竞争层次低,竞争规模小。如果说,人才竞争分为国家、区域、企业(组织)三个层面,企业(组织)层面的人才竞争是最低层面的人才竞争。
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使人才竞争市场化。在市场经济中,人才资源与资本、技术、生产资料等一样成为可以进行市场交流和配置的生产要素。人才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市场流动一样受价值规律影响,受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的调控,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为人才资源招聘、流动和配置服务的人才市场中介机构应运而生,企业和社会其他组织的人才竞争主要通过市场的途径和方式进行,遵循市场机制的规律。人才(劳动力)市场成为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海外殖民扩张和国际贸易往来的增加,人才的国际流动和竞争也开始增多。海外殖民扩张甚至带来大批的海外移民,其中不乏大量人才,特别是创业型人才。随着近代教育的发展,国际留学也开始出现,留学人员成为国际人才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晚清时也开始向欧、美、日派遣留学生。
四、现代社会的人才竞争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才竞争呈现出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人才竞争普遍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不仅操纵着经济,也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使社会各方面都以市场经济为中心进行运转。市场无孔不入的渗透,也使市场竞争机制不同程度地扩散到社会各个领域,使整个社会都充满竞争。现代社会几乎没有不存在竞争的领域,几乎所有的领域、所有的行业都存在竞争。“如今,很少产业停留在不受竞争侵入的平衡状态,或可主导市场的状态。没有哪个国家或企业敢漠视竞争。每个国家与企业都必须了解并让竞争主宰”。
社会方方面面的竞争都需要人才,社会竞争普遍化增强了对社会各类人才的需求,从而促使人才竞争普遍化。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和表现方式,虽然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地方仍然存在差别,但却已成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常态,人才竞争可以说无时无处不在。现代社会的人才竞争是全方位的人才竞争。
2.人才竞争国际化
现代社会,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增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日益增强,导致全球范围内商品、服务、资本、信息、技术等各种要素的国际流动和价格逐步趋同,出现了国际贸易自由化、生产经营跨国化、金融一体化等趋势。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拓宽了竞争的空间范围。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是经济竞争的全球化,世界进入了全球竞争的时代。
经济全球化使市场竞争突破了国界,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扩展到全球大市场,全球化竞争的核心是全球市场的竞争。而经济竞争关键是科技的竞争,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而科技竞争的根本在于高水平的创新人才。经济全球化导致人才的国际化,人才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地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在全球范围内争夺优秀人才成为全球竞争制胜的关键,人才国际竞争成为经济全球竞争的重要内容。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的界限不再明显,人才竞争日益冲破国界,呈现国内人才竞争国际化、国际人才竞争国内化的新趋势。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相互交融,难分彼此,国际竞争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很难避免。
在人才国际化的形势下,国内人才不断流向国外,国内用人单位也开始从国外招聘人才,国内人才资源中海外人才的数量与比例日益增大。如广东省及广州、深圳等珠江三角洲城市1992年以来先后组团近20次到国外招聘人才。创维集团目前正紧抓日本彩电业处于调整的时机,大肆从日本彩电企业争夺高级技术人才。除2003年年初将松下负责在中国生产彩电的大将池内宏造挖来担任创维集团大屏幕彩电的负责人外,11月又分别从日本索尼和松下挖来多名高级技术人才,其中包括松下“画王”彩电的创始者之一、负责原松下在马来西亚、美国生产彩电的“总管”渡边等。人才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重要保障,也成为衡量经济国际化程度和区域、企业等组织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专家认为,外国人常住人口不足城市总人口10%至15%的城市,不能视为国际化都市,外国人才达不到一定比例的公司也不能定位为国际化公司。在美国的高科技公司中,外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人员总数的90%。日本计划使外籍科研人员比例达到30%。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全球竞争除了传统的军事、政治竞争外,主要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因而经济和科技领域是国际人才竞争的主要领域,对经济和科技人才的竞争成为国际人才竞争的重点。而军事、政治领域的封闭性较强,国外人才很难进入其核心领域,各国重要的军事、政治人才主要靠自己培养,人才竞争主要是在经济领域争夺优秀人才。
3.人才竞争区域化
区域内各地有共同特点,人才的地区溢出会使邻近地区受益,从而形成区域人才利益共同体。人才流向也呈几个大的区域流向,人才流动出现几个区域热点,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同时出现人才竞争和人才吸引中的区域落差,如东部地区与中西部的人才落差越来越大。区域人才竞争力和吸引力影响区域内城市和地区的人才竞争力和吸引力,各地要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获得优势,不仅要增强各地自身的人才竞争力和吸引力,还要增强所在区域的人才竞争力和吸引力,就像小河与大河的关系一样。
为增强区域整体人才竞争力和吸引力,各区域纷纷加强区域内人才开发的合作。2003年4月,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及所辖19个城市人事部门在上海签署《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在全国率先迈开了区域人才一体化的步伐。2004年6月,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在长春签署东北三省人才市场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构筑统一开放、畅通快捷的东北地区人才交流平台。2004年7月,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湖南、海南、四川、贵州、云南及香港、澳门行政区(9+2)人才流动服务中心负责人在广州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开展泛珠三角区域人才服务合作。2005年1月,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8个珠三角城市在广州正式签署《珠三角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合作协议》,商定今后在吸引人才、人才流动、信息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增强珠三角人才竞争力。2005年6月8日,北京、天津、河北人事部门在廊坊签署《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协议书》,积极推进“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区域人才一体化成为近年来人才领域引人关注的热点。
区域人才一体化实际上是区域内各地为增强人才竞争力、获得人才竞争优势而相互结成战略联盟、战略合作伙伴,作为区域整体与其他区域开展竞争。区域人才一体化,加强了区域内的合作,也使区域之间的人才竞争趋于激烈。
4.人才竞争战略化
现代社会人才资源的作用日益突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特别是以知识为主导、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基础和支撑的新经济的涌现,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科学技术和知识载体的人才资源取代传统的土地和资本而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决定性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现代社会成为人们的共识。
人才资源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关系国家、区域和企业(组织)发展盛衰和竞争成败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为了获得发展和竞争的优势,国家、区域和企业(组织)纷纷从战略高度考虑人才竞争问题,人才竞争成为战略竞争的重要内容。如新加坡为了改变三分之一优秀人才外流的严峻形势,新加坡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将“人才立国”定为国策,1998年又明确提出要将新加坡建设成为“人才都市”,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海外人才。韩国为了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回国,推出留学人才“长期回国计划”、“临时回国计划”、“外国学生访问计划”,并于1999年开始实施“21世纪精英工程”。印度为了为“软件兴国”战略提供人才支持,新世纪伊始,启动了“百万软件人才工程”,计划将现有的40余万软件人才增加到100万名。2001年,澳大利亚政府宣布实施一项为期5年、耗资30亿澳元的“强化澳大利亚能力”的人才计划,以加强各类科学前沿顶尖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吸引海外人才和投资,为澳未来建设和发展服务。我国为应对国际人才竞争需要,也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国内各地为赢得人才竞争则纷纷制定了人才强省、人才强市等战略。
人才竞争的战略化,不仅表现为人才竞争纳入了整体战略规划的范畴,也表现为人力资源部门及人员的地位提高、职能战略化,表现为人才竞争的投入加大,使用战略资源、运用战略的手段进行人才竞争,最终通过人才竞争来达到战略的目的。
5.人才竞争专业化
为了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获胜,竞争者纷纷加大人才竞争的力量,设法提高人才竞争水平。人才竞争的激烈推动了人才竞争的专业化。
首先是人才竞争机构专业化。企业内部纷纷成立人力资源部,有的人力资源部下面还细分招聘、培训、薪酬等部门,使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不断细致、深入,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为提高人才竞争力,企业还借助外部专业力量,社会上则出现了专门的人才竞争服务机构,如猎头公司、培训公司、咨询公司等。“猎头”英文为Head Hunting,意为猎取人才、网罗人才。猎头公司是专门为企业猎取高级人才服务的人才中介。1926年迅迪克·迪兰多在美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猎头公司。二战后经济的复兴与发展使猎头公司进入大发展时期,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更是诞生了一批跨国猎头公司。仅美国肯尼迪公司出版的猎头公司手册就列举了北美地区5300家猎头公司和世界其他地方的2500家猎头公司。据TMP公司统计,2002年全球猎头业的收入突破了100亿美元。人才咨询服务公司主要是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案,但在为企业人才竞争服务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75%的企业都注重利用人才咨询公司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服务。
其次是人才竞争手段专业化。企业注重开发运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技术,提高人才竞争专业化水平;开发运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信息技术,提高人才竞争信息化水平,使人才竞争手段和方式不断创新,人才开发管理效率不断提高。
加强人才竞争研究也是人才竞争专业化的重要内容。人才竞争的激烈化,使人才竞争需要战略、策略、措施,需要智慧、技术、方法。人才竞争研究因而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人才竞争研究将成为国际竞争理论和竞争战略研究的新的重要领域。
6.人才竞争复杂化
首先是人才竞争主体复杂化。所有的国家、地区和企业(组织)都参与竞争,都成为人才竞争的主体,从而使人才竞争呈现国家竞争、区域竞争、企业(组织)竞争交相进行的局面。各类竞争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如国家竞争除了中央政府的行为外,也要发挥区域和企业(组织)的作用,区域竞争既受国家大的竞争环境影响,也直接由企业(组织)竞争组成,而企业(组织)竞争则在一定的区域、国家范围内进行,甚至开展跨国竞争。国家、区域人才竞争最终体现为具体用人单位之间的人才竞争并为用人单位人才竞争服务,企业(组织)作为用人主体是最基本的人才竞争主体。但人才竞争有时很难区分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还是区域竞争、国家竞争,而常常是多种竞争主体共同参与的行为,是多主体混合竞争。“人才大战”因而也可以称为人才混战。
其次是人才竞争关系复杂化。人才竞争对手具有多元性,如东部沿海地区人才竞争主要是实力相当的地区之间的竞争,如上海与深圳,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之间的竞争,但也存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人才竞争,东部对中西部地区人才的吸引。国际人才竞争也是如此,既有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掠夺,也有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人才竞争,从而使人才流向呈现多元化。如美国是世界最大的人才争夺者和国际人才汇聚地,全世界技术移民的40%流向美国,其中70%来自亚洲国家和地区。同时一些发达国家的人才也流向美国,如流入美国的加拿大人才由1989年以前的每年1.7万增加到1997年的9.8万人。欧洲目前有40万高级人才在美国工作。英国每年流向美国的人才超过1000人,德国七分之一的博士毕业生到美国就业。
有些竞争者之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有合作。有的在一定范围内是竞争对手,在其他范围内又可能是合作伙伴,如同一地区的两个县在地区内是人才竞争对手,但在地区外,它们又是合作伙伴,一致与外地区进行竞争。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内成员在内部互为竞争对手,而对外则是合作伙伴。还有的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是竞争对手,在其他领域又为合作伙伴。合作成为应对竞争的有效策略。
人才竞争的普遍化、国际化、战略化、专业化、复杂化,使人才竞争范围空前扩大,作用空前增强,结果导致人才竞争程度空前激烈。对人才竞争,人们常用“人才大战”、“没有硝烟的战争”等来形容,竞争之激烈由此可见一斑。
五、影响人才竞争的因素
根据上述人才竞争产生和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影响人才竞争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社会发展程度越高,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管理难度越大,社会经济和生活内容越丰富,越需要更多数量、更多类型和更高质量的人才。一般来讲,人才需求量越大,需求素质越高,需求类型越多,人才越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人才就会成为稀缺资源,就会成为争夺的对象,人才竞争也就应运而生。人才竞争激烈的领域往往是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
二是社会竞争的需求。人才需求源于发展,也源于竞争。社会自我发展需要人才,社会势力之间的竞争也需要人才。社会的竞争实质是人群之间的竞争,而人群之间的竞争关键是人群中有胆有识、有德有才的杰出者即人才的竞争。为了取得竞争的胜利,社会势力之间必然强化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是社会竞争的一部分,人才竞争程度与社会竞争程度成正比,社会竞争激烈的领域往往也是人才竞争激烈的领域。
三是人才供给状况。人才具有社会性,人才产生本身离不开社会发展,是社会发展和竞争需要催生的结果。而人才的产生总需要一定条件,有一个过程,人才数量和质量总是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从总体上说,人才的供不应求是绝对的,人才的供过于求是相对的、局部的、结构性的。物以稀为贵,只要存在人才的供不应求,就会产生人才的竞争。人才越是供不应求,人才竞争程度就越高。人才竞争激烈的领域往往是社会发展超前的新领域和人才供给滞后的领域。
四是人才流动情况。人才流动是人才竞争的结果,也是人才竞争的条件。没有人才流动就谈不上人才竞争。人才流动性弱,人才可获得性小,人才获得难度大,就会制约人才竞争。人才流动与人才竞争互相促进,人才竞争的过程也就是人才流动的过程。人才竞争与人才流动的速度和范围成正比。人才竞争激烈的领域往往是人才流动率高、流速快的行业和地区,人才竞争激烈的时期也往往是人才流动活跃的时期。人才流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人才自由流动是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文明化的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全球化更是扩大了人才流动的范围,而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现代交通和通信的便利,则使人才在更大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成为可能,从而加剧了人才流动的频率。美国著名学者杜拉克曾说,知识社会是流动的社会,人们不再有根。现代社会进入了人才大流动的时代,也进入了人才竞争激烈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