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诗人正怀着“重回井冈山”的豪情巡视大江南北,来到南昌这个中国工农红军诞生的圣地。诗人在1965年5月下山后没有前往南昌,而是住在赣江之滨,此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发生前。毛泽东这时已经72岁高龄,不能不承认“老之将至”。全诗政治意味很浓烈,表达了对党内、国内形势的审视以及展望,反映了诗人晚年的政治意志和艺术感觉。从人生观的角度上讲,毛泽东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承认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据在他身边工作的吴旭君回忆说道,他认为人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新陈代谢,这是辩证法的规律。人如果都不死,孔老夫子现在还活着,该有2500岁了吧,那世界该成什么样子了呢?“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可以上台去讲话。你就讲,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个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他死得好。人如果不死,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上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并且要吴旭君穿上好看的衣服出席这个会。后来,吴旭君依此言穿了红色上衣。他还曾多次对王海容说:“我在世时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扔到大海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你们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叫物质不灭定律。”后人有《读〈七律·洪都〉》云:“落霞秋水共长天,常记王生序有篇。雪压华颠犹起舞,枪声八一至今传。”
【智读笔记】
该诗移情于物,托景寄情。“到得洪都又一年,”诗人曾经来过南昌,再次来到感到浮想联翩。“祖生击楫至今传”,毛泽东引用祖逖的故事,深含对改造社会矢志不渝的决心和意志。同时以“闻鸡久听南天雨”概指在南方长期革命的斗争岁月,而在北方又是“立马曾挥北地鞭”,“互文”包含的意境极深。
“听雨”在传统诗歌中有特定的情韵,要么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要么是穷愁潦倒的悲苦情怀。南宋词人蒋捷在《虞美人·听雨》中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用“听雨”的意境生动巧妙地概括一生,从风流的少年、飘零的壮年到孤寂的老年,表达了复杂深沉的感叹。
陆游的诗中也常有“听雨”的意境,“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与爱国忧民情怀分不开。毛泽东则对“听雨”作了诗意上的拓宽,赋予了全新的境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彩云长在有新天”,诗人坚信“英特纳雄耐尔”一定会成为现实,因为“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后辈勇士层出不穷。诗人从忆及南昌有关的史实开端,歌颂古壮士的传统精神,并回顾自身的戎马生涯,既赞颂前事又展望未来,全诗由近及远,又由古至今,极富感染力和号召力。
该词“气度雍容格调高”,这似乎与他的“不动笔墨不读书”有关,一生画过的唐诗约600首。他尤其喜爱“三李”的诗,从李白、李贺、李商隐的作品中受益,有的还能够熟背熟记。1965年,周谷城在上海见到毛泽东,谈到旧体诗及李商隐。周谷城兴之所至背诵李商隐诗《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因忘记后两句而背不下去了,毛泽东便接口背道:“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当年6月28日,毛泽东在上海问刘大杰:“《贾生》一诗能背得出来吗?”并慨叹:“写得好哇!写得好!”
诗人在这里预言祖国的明天如同“处处鲜”的“江花野草”一样,繁荣昌盛且前程似锦,该诗体现了诗人的豪放派风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在中共领导集体中形成了诗人群体,这是党史、诗史中的奇观:董必武、周恩来、朱德、陈毅、叶剑英、徐特立、林伯渠、吴玉章、谢觉哉、陶铸等都有壮美、激越的诗篇传世。毛泽东无疑是这个群体中最璀璨的明星,他的诗笔伴随自己一生,在不同的历史转折关头和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将英雄之气和旋乾转坤的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
15.七律咏贾谊
七律咏贾谊①
少年倜傥廊庙才②,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③,胆照华国树千台④。
雄英⑤无计倾圣主⑥,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⑦,空白汨罗步尘埃⑧。
【语词注释】
①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
②少年倜傥廊庙才:洒脱年少时就有担任朝廷重臣的才能,“廊庙”又称庙堂,是旧时帝王祭祀、议大事的地方,后以此代指朝廷。
③胸罗文章兵百万:指贾谊所说政见的策略如同率三军的韬略,定能够领兵百万,“文章”指的是《陈政事疏》、《论积贮疏》、《过秦论》等。
④胆照华国树千台:指肝胆相照于汉王朝的诸侯国,汉制设立“三台”,其中尚书为中台,御史称为宪台,谒者称为外台。建立众多的诸侯国则势将设立“千台”,贾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见《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⑤雄英:指出类拔萃的人。
⑥圣主:借用古代称颂帝王的惯用语,这里指的是汉文帝。
⑦长沙傅:指的是被贬谪为长沙王太傅的贾谊。
⑧空白汨罗步尘埃:喻指贾谊虽没有自沉汨罗江,但因不受重用而忧伤地死去,还是步了屈原的后尘。“空白”指的是徒然地说,这里化用了屈原的典故,因为两个人的政治命运类似。
【抚今追昔】
本诗未标明创作年代,最早发表于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集》,大抵是诗人在“文革”时的作品。在“文革”的年代,大批人才被打倒,而诗人对人才非常渴慕。据说,在该诗创作前后,毛泽东还作有一首《七绝·贾谊》:“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据《汉书·贾谊传》记载:贾谊18岁时就已经表现出过人的才华,尤其善作政论文,曾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又升任为太中大夫,他曾经多次上书文帝批判时政,力陈“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以及“驱民而归之农”等削弱诸侯势力、抑商重农的见解。但他的这种见解基本上没有引起汉文帝的注意,反而为大臣周勃、灌婴等所排挤中伤,甚至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来,贾谊又被任命为梁怀王太傅,而梁怀王不久堕马而死。贾谊不断地谴责自己,认为没有尽到王傅之责,并且深感忧伤:“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这种忧伤严重地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因此,他33岁就抑郁而死。毛泽东好读史,也愿意吟咏历史上的人物以及事件,在诗中意指成大才者应该有承受挫折和失败的毅力。毛泽东素来重用人才,这从周谷城《献衷心·五一节晋见毛主席》中可见一斑:“是此身多幸,早沐春风。旧染,若新生。又这回倾听,指点重重。为学术,凡有理,要争鸣。情未已,兴偏浓,夜阑犹在诲谆谆。况正逢佳节,大地欢腾。人意泰,都奋进,莫因循。”1958年4月27日,毛泽东给田家英写了一封信:“如有时间,可一阅班固的《贾谊传》。可略去《吊屈》、《服鸟》二赋不阅。贾谊文章大半亡失,只存见于《史记》的二赋耳闻,班书略去其《过秦论》,存二赋一文。《治安策》一文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贾谊于南放归来著此,除论太子一节近乎迂腐以外,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如伯达、乔木有兴趣,可给一阅。”
该诗明显从李商隐的咏史诗《贾生》获得了营养,这里可参见李商隐《贾生》全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对两诗加以比较,可以看到,李商隐较多沉湎于对贾谊命运的痛惜,毛泽东在深深为之痛惜的同时,还评了贾谊死之不值。殊不知,毛泽东常以李商隐诗练习书法,在《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中就收有李商隐的《锦瑟》、《筹笔驿》、《无题》、《马嵬》、《嫦娥》、《贾生》等数篇。余泊流、陈钢在《毛泽东在中央苏区》中谈到:1933年底,毛泽东被中共临时中央撤销红军总政委职务后,与妻贺子珍常在福建长汀卧龙北山散步,一次贺被路边腊梅吸引,让毛泽东看,他看后随口吟了两句:“春心乐与花争发,与君一赏一陶然”,其中的第一句显然从李商隐《无题》诗“春心莫共花争发”中化来。
【智读笔记】
该诗表达了对贾谊策论的欣赏,同时惋惜贾谊怀才不遇,继而在青年时哀伤早逝。“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诗人可惜贾谊还没有进入权力中心,就遭到谗毁排挤出外任闲职,英年早逝而未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尤其是“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的才略不能施展,着实让人感叹,也深为贾谊的不成熟感到不智,遂导致“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毛泽东诗词之所以在中国悠久浩瀚的诗史上前无古人,与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哲学家、史学家以及书法家的智慧相关,也正因为此,他的诗才透露出大胸怀、大境界、大手笔。毛泽东借鉴李商隐,也表明其高度的艺术鉴赏力和深厚的创作功力,诗如其人。这两首诗在刚健之余,也非常细腻,“哭泣情怀吊屈文”,贾谊是滴血创作《吊屈原赋》的,而毛诗创作的基调积极向上。
“文革”中,个人崇拜似乎登峰造极,毛泽东对此有独特看法,他曾经告诉斯诺,赫鲁晓夫的倒台大概就是因为完全没有个人崇拜。但他同时也深知“这种讨嫌的做法”“将逐渐改变。”毛泽东也曾问过斯诺:“难道美国人就没有自己的个人崇拜?总是有人希望受人崇拜,也总有人愿意崇拜别人……如果没有人读你的书和文章,你会高兴吗?”他在1958年成都会议上说:“个人崇拜有两种,一种是正确的,如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正确的东西,我们必须崇拜,永远崇拜,不崇拜不得了,真理在他们手中,为什么不崇拜呢?问题不在于个人崇拜,而在于是否是真理,是真理就要崇拜。”但是后来,林彪等以大树特树的方式制造空前的个人崇拜,也让毛泽东感到忧虑:“事物总是要走向反面的,吹得越高,跌得越重,我是准备跌得粉碎的。”面对当时老干部和林彪、江青等人之间的生死较量惊心动魄,毛泽东断定“是一分为二,不要现在看都喊‘万岁’的……他叫你‘万岁’时,要注意,要分析,越是捧你的越是靠不住。这是很自然的规律。”在这个意义上,该诗也体现了诗人的另一种诗情和诗风,即对“文革”局面的两难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