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江月井冈山
西江月①井冈山②
1928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③,
山头鼓角④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⑤,
我自岿然不动⑥。
早已森严壁垒⑦,
更加众志成城⑧。
黄洋界⑨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⑩。
【语词注释】
①西江月: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源于李白《苏台览古》:“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又名《白苹香》、《江月令》、《步虚词》等。
②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500里,跨宁冈、永新、遂川三县及湖南省东部酃县,外部环绕高山,海拔近千米,中间多高地。
③旌旗在望:指的是旗帜在诗人的视线里。
④山头鼓角:即山上的战鼓以及号角,这里指的是军号。见《太平御览·兵部·训兵》引唐代李靖《卫公兵法》:“使士卒目见旌旗,耳闻鼓角,心存号令。”
⑤敌军围困万千重:敌军层层围困着。
⑥我自岿然不动:井冈山军民不为所动,这里指红军稳如泰山。见宋代《类说》引《见闻录》:“李尊髭仕伪蜀,谈论妩媚有妇人女子之态……尊髭岿然不动”。
⑦森严壁垒:指阵容严整不可侵犯,“壁垒”指的是古代军营中作为防御工事的围墙。
⑧众志成城:指大家团结一致,成为坚固的城堡,力量无比强大。语出自于《国语·周语下》:“众志成城,众口铄金。”三国时的吴韦昭注曰:“众心所好,莫之能败,其固如城也。”
⑨黄洋界:井冈山五大哨口中主要哨口,距茨坪17里,上下15里。仅仅有一条羊肠路通往宁冈,左右两侧都是峭壁深谷,乃至为险要者,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红军曾在此痛歼国民党军队。另外四个哨口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⑩报道敌军宵遁:指报告说敌人在夜晚逃跑了。见《左传·成公十六年》:“王曰:‘天败楚也夫:余不可以待。’乃宵遁。”
【抚今追昔】
该词最早发表于1956年8月出版的《中学生》杂志中谢觉哉《关于红军的几首词和歌》,后又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目前所见仅一幅手书。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区,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次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留下的部分部队和在湘南起义中组织的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部队会合,并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8年8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当月30日,4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当时山上红军严重不足。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后来子弹也所剩无几,只有靠石块御敌。次日中午,红军在关键时刻扛来一门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安放在山顶的了望哨工事边。
这门迫击炮因为已放置很久,前二发都是哑炮,谁知道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部里,上山之敌慌忙地撤退,他们还以为毛泽东率领的红军主力部队回来了。红军在哨口守了一夜,第二天发现山下已空无人影,原来敌军连夜撤走了。就这样,红军胜利完成黄洋界保卫战。黄洋界保卫战正进行时,毛泽东在回井冈山的途中,他于9月上旬到达位于井冈山南麓的黄坳,大概就在此前后,毛泽东创作该词来赞扬战斗的胜利。井冈山是诗人实施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战略的起点,也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对该战斗有一番评述:“八月三十日井冈山一战,湘敌始退往酃县,赣敌仍盘踞各县城及大部分乡村。然而山区是敌人始终无法夺取的……”“边界的红旗子,业已打了一年,虽然一方面引起了湘鄂赣三省乃至全国豪绅阶级的痛恨,另一方面却渐渐引起了附近省份工农士兵群众的希望。……边界的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经过黄洋界保卫战,整个山区为井冈山军民踞守,胜利的“旌旗在望”已成为必然。
1960年春天,陈毅曾跋该词云:“录毛主席所作井冈山词,调寄西江月。此词作于1928年夏。当时我军主力赴湘南。敌军企图袭击井冈山。毛主席亲率一个营将敌击退。此词表现出我军以少胜众不可震撼的英雄气概。是役,井冈山根据地赖以保全,有扭转战局的作用。读此词可以令人增长志气,可视敌军如草芥。我认为新中国人民应有此气概,而且已经有此气概。真可喜可贺。至于此词选调之当,遣词之工,描绘之切,乃其余事。例如在战争中尝有炮声雷鸣而敌已开始逃跑。此敌之起身炮也,此我之送行炮也。不可不知。”文中“毛主席亲率一个营将敌击退”有误,而作为井冈山时期红四军领导人之一,陈毅的跋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该词。
西江月是极少数平仄韵混押的词之一,毛泽东在这首词里是以湖南方言押的韵,句意应该活读而非死抠。后人有《七绝·读〈西江月·井冈山〉》云:“黄洋天险指苍穹,明灭旌旗晚照红。一炮声闻千载后,西江月朗井冈雄。”
【智读笔记】
毛泽东诗词熔铸了崇高的理念、澎湃的革命激情、宽广的胸怀和伟岸的人格。“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在诗人的视野里,井冈山军民众志成城,士气高昂严阵以待毫无惧色。当时的军情敌众我寡,可即使“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因为诗人知道,我军“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据当年守黄洋界哨口的老红军回忆:“我们早已做好了守山的准备:山上储备好了粮食,哨口上挖好了工事,哨口下面的山坡上、溪沟里埋上了尖尖的竹钉子。敌人一攻,不是被我们的机枪和手榴弹打死,便是滚到沟里被钉子戳坏了手脚,哪里攻得上。”诗人高度评价了军民“众志成城”在战胜敌人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他的群众观点的强烈表征。诚如诗人所说的:“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井冈山的光芒历久不衰。
当时的一首民歌也可以佐证:“女拿刀来男拿枪,男女老少上战场,红旗招展鼓角响,军民同心保黄洋。”兵民是战争胜利之本,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华。该词气势豪壮,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同时又不乏轻松幽默,整体充满了乐观的精神。这不仅在赞扬黄洋界保卫战,也是在赞扬人民战争,在赞扬井冈山的道路,更是在赞扬军民决战决胜的革命精神。
历史已经证明,井冈山的道路是当年惟一正确的选择。红军之所以取得胜利,也正是因为他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的道路并取得胜利。尽管当时敌强我弱,但困难并非不可征服,而“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从中可以领略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智慧。
2.清平乐蒋桂战争
清平乐蒋桂战争①
1929年秋
风云②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③,
一枕黄梁④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⑤,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⑥,
分田分地真忙。
【语词注释】
①蒋桂战争:蒋介石和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在1929年4月间为控制两湖而进行的战争,后来桂系放弃武汉败入广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②风云:风起云涌的变化,这里面比喻变幻莫测的局势,见北周《入彭城馆》:“年代殊氓俗,风云更盛衰。”
③怨:即怨恨,这里指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如同凄风苦雨都是怨恨。
④一枕黄梁:做了一场虚幻的美梦,典出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有一个叫卢生的书生在旅店向一个叫吕翁的道士叹述穷困不得志,道士就拿出一个枕头,说枕在上面就能使他“荣适如志”。卢生在梦中从婚到死,享尽荣华富贵,出将入相且子孙繁昌。可是转了一圈人生,等他醒来却困顿依旧,旅店主人也仍然在蒸小米饭。
⑤汀江:指福建西南部的一条江,源出长汀县的上坪山,流经福建长汀、上杭等地,流入广东境内,并和梅江汇合,被称为韩江,继而从南面注入大海。
⑥收拾金瓯一片:收取一片山河,建立革命根据地,“金瓯”指盛酒的金杯,这里比喻国土。语出《南史·朱异传》:梁武帝曰,“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唐朝李山甫《上元怀古》诗中有“南朝天子爱风流,尽收江山不到头。总是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句。
【抚今追昔】
该词最早发表于1962年5月号《人民文学》,随后被《人民日报》转载,目前所见有2幅手书。当时正值全国准备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之际,该词同其它词如《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一起发表,1963年出版《毛主席诗词》时增加了词题。
1928年春天,邓子恢在家乡龙岩暴动,次年5月,他写信告知毛泽东,因为蒋桂战争,闽西的国民党军队进入广东攻打桂系,当地空虚。毛泽东应其邀请于5月下旬率军进入闽西,同朱德等顺利地开辟了闽西革命根据地。
1928年底,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但国民党新军阀各个派系之间为争夺地盘而进行的明争暗斗却愈演愈烈。次年2月21日,李宗仁、白崇禧等制造了长沙事变,并赶走了亲蒋的湖南省主席鲁涤平。一个月之后,南京政府下令免除两人的所兼各职,并听候查办,可这两个人不在乎蒋介石的威胁。次日,蒋介石派遣三路大军进攻桂军控制下的武汉。桂军将领杨腾辉等被蒋介石用重金收买,于是在阵前倒戈,武汉桂军不久后退却。这一段时间战争不断,军阀混战使得民不聊生。1929年9月21日,红四军攻占闽西上杭,毛泽东不久后吟成该词。
军阀战争给红色根据地的建立提供了发展契机,1929年3月,毛泽东以及朱德率领的红四军占领长汀。随后的2月间,3次占领龙岩,歼灭当地军阀陈国辉旅,并攻打下了上杭,歼灭当地军阀卢新铭旅。其实,早在1928年秋天,毛泽东就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国民党新军阀蒋桂冯阎四派,在北京天津没有打下以前,有一个对张作霖的临时的团结。北京天津打下以后,这个团结立即解散,变为四派内部激烈斗争的局面,蒋桂两派且在酝酿战争中。”那时中央有一个通告:“谓蒋桂战争不一定会爆发”,毛泽东为此强调指出:“有些同志在困难和危急的时候,往往怀疑这样的红色政权的存在,而发生悲观的情绪。这是没有找出这种红色政权所以发生和存在的正确的解释的缘故,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
这种论断最终为历史所证明,1929年8月有新军阀蒋介石和旧军阀阎锡山、冯玉祥的战争;当年10月有蒋介石和广西军阀李宗仁等的战争;当年12月有蒋介石和广东军阀争夺广州的战争。而在这一年的7月,中国共产党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杭召开,大会总结了闽西土地改革经验,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并于会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长汀、连城、上杭、龙岩、永定数县150千米的地区内,解决了50多个区、500多个乡的土地问题,大约有60万农民得到了土地。
后来的毛泽东离开中央前委,专门主持闽西的土改,并与当地的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但他一直在关注战争的全局,并积极参与战略实践,直至中央在危急时刻决定实行他的另求生路之举。后人有《如梦令·读〈清平乐·蒋桂战争〉》一阙云:“曾料风云突变,宁桂果然开战。闽赣战旗红,收拾金瓯一片。一片,一片,真个天随人愿。”
【智读笔记】
“到今天为止,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年的斗争中,不但锻炼出来了一条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而且锻炼出来了一条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路线。我们不但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政治问题,而且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战争问题;不但造就了一大批会治党会治国的有力骨干,而且造就了一大批会治军的有力的骨干。”正是因为毛泽东审视国际国内环境条件,开创中国革命战争首先向广大农村发展,逐步包围城市并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从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奠定了建设无产阶级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所以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该词开笔便扣住词题:“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诗人概写白色政权内部矛盾、分裂以及混乱,战火的频繁必然会“洒向人间都是怨,”广大人民对军阀混战和白色政权极为不满。这样,任何军阀想主宰、称霸、统一中国的图谋都是不能得逞的,至多只是“一枕黄梁再现”罢了。接着,诗人描写红军推进土地革命,扩展革命根据地,巩固和壮大红色政权的可喜形势。“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正如当地民谣所说的:“汀江会撑船,闯遍天下川。”而红军是“跃过”,这里面极言红军进军的神速。毛泽东当年率领红军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法宝是游击战争和土地革命,“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整顿军阀造成的破碎的山河,朴实生动地刻画了土地革命的实况,这种“于马背上哼成的”诗篇,语言生动、韵味悠长,耐人深思。
毛泽东军事思想就是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在军事理论上的体认,打土豪、分田地、收庄稼,真是一片欢腾的景象。当年陈毅有诗唱道:“闽赣路千里,山花笑吐红。铁军真是铁,一鼓下汀龙。”“红旗跃”和“山花笑”真乃异曲同工,毛泽东和战友们以卓越的军事实践与军事理论,回答了正确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必须解决的3个根本问题,即走什么道路、如何建军和怎样作战。诗人在战争年代谱写出如此壮丽的史诗,显示了他们乐观豪迈的浪漫主义情怀。
恩格斯曾经预言: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也必将有自己的表现。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沦为外来强盗的俎上鱼肉;劳苦大众在反动势力统治下挣扎悲吟。曾有多少仁人志士啼血呼号,更有多少英雄豪杰揭竿而起,都因缺少正确军事理论的指引而壮志难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将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相结合,形成一整套的正确的指导革命战争的军事理论。而带领红军创造奇迹的舵手是毛泽东,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如果没有毛泽东,我们可能至今还在黑暗中摸索。
3.如梦令元旦
如梦令①元旦
1930年1月
宁化、清流、归化②,
路隘林深苔滑③。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④。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⑤。
【语词注释】
①如梦令:词牌名,得名于唐庄宗诗句“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又名《无梦令》、《比梅》、《玩华胥》等,有单调以及双调两体,该词用的是单调。
②宁化、清流、归化:福建省西部县名,在九龙溪上游,在这3个县中,清流居中,宁化在清流西北,归化在清流东北,而武夷山位于闽赣两省交界处,又在宁化西面,诗人在这里点明这次进军的方向部署。
③路隘林深苔滑:指的是红军在急迫的形势下,为了抛掉敌人,取得战略转移的胜利,而走入人迹罕至的山间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