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后来国民政府宣布了停止国民大会的召集时,毛泽东也认为:“那个停止是对的。停止的是国民党过去准备召集的国民大会,那个大会按国民党的规定是一点权力也没有的,其选举更根本不合民意。我们现在提议的临时国民大会,和已经停止的根本不同……抗战局面的转机,实系于此。”当一切努力都无法阻止蒋介石发动内战时,就只有用人民革命的力量争取战争的胜利,挽救危急的时局,矢志不渝地克服前路的一切艰难险阻。
这里,诗人描绘了一幅图卷:静悄悄的黎明其实并不恬静,“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大战前的寂静往往预示着战争的激烈与残酷,而战士们都“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面对敌人节节进击的强大攻势,诗人用乐观的态度来看待一切,“踯躅张冠道,恍若塞上行。”这是何等的睿智聪颖,何等的昂扬豪迈啊!
16.五律喜闻捷报
五律喜闻捷报
1947年
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①作。
秋风度②河上,大野入苍穹③。
佳令④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⑤,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⑥。
【语词注释】
①蟠龙:位于延安城东北70多里的一个古镇。
②秋风度:“度”通“渡”,这里指秋风吹过运河。
③大野入苍穹:一望无际的原野融进苍天中。
④佳令:即美好的节令,这里指中秋节。
⑤鸿音绝:“鸿”意为大雁,这里指音信已经断绝,见《汉书·苏武传》中所载鸿雁传书之事。
⑥凯歌奏边城:胜利之歌在边城唱响了。1947年8月,西北野战军在陕北取得沙家店战役胜利,一个月后,又收复青化砭、蟠龙等城镇。
【抚今追昔】
该词最早发表于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集》,为《张冠道中》的姊妹篇,两诗均作于解放军陕北转战时。
自1947年3月19日撤离延安以来,西北野战军以少击众,每战必捷。毛泽东认为,只要西北野战军采取“蘑菇”战术,使敌人达到十分疲惫且缺粮,我方做到忍耐等候不骄不躁,并寻找歼敌机会,则可以仅用现有兵力,逐渐解决胡宗南的部队。尽管国民党军队于3月29日占领延安,以后又陆续占领了边区的一些县城,可陕北的形势仍然令人乐观,全国各个解放区、战场也都相继转入战略反攻。1947年8月,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和习仲勋的率领下,在陕北取得沙家店战役的胜利。
经过青化砭战役、羊马河战役、蟠龙镇战役到沙家店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全歼敌军135旅4700余人以及167旅旅部及其所率的一个团等守敌6700余人,并摧毁敌军在蟠龙镇设立的陕北物资补给点,最后全歼敌军整编第三十六师6000余人。当年9月中下旬至次月上旬,西北野战军攻克了延长、延川。这场战争的胜利是逐步实现的:当月23日,毛泽东在佳县神泉堡为中共中央起草致彭德怀并贺龙、习仲勋电:“决定你军主力(六个旅)在内线一个月至一个半月,完成歼敌、休整、补充三项任务,然后打出去。望按此部署一切。”次日,西北野战军决定在陕北执行内线作战任务,随后即发起延长、延川、清涧战役。
当年10月1日,第三纵队及教导旅攻克延长、延川,全歼守敌。3天之后,完成对清涧的包围,又过了两天发起进攻,之后于10月11日攻克清涧,歼敌8000人,歼灭七十六师师直、该师二十四旅旅直及该旅一个团,师长、旅长以下全部被俘,从而粉碎了蒋介石的重点进攻,解放军逐步收复陕北失地。
诗人的“小序”中“步运河上”似乎令人费解。因为陕北并没有运河,而诗人这时住在佳县的神泉堡,该地的西面有一条织女渠和无定河,织女渠只是宽不足2米的小渠,很难以运河称之,“步运河”就很可能是“无定河”的误抄了。
毛泽东与贺子珍感情深厚。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也来到了井冈山。经过两次谈判,袁文才、王佐等决定请毛泽东上山,共商大计。当时,贺子珍患痢疾还没有完全好,也一早就迎接毛泽东。毛泽东看到贺子珍时有些惊讶,他没有料到井冈山的“头面人物”中竟然有一个年轻姑娘,更没料到这次会见将成为他们新生活的起点。而贺子珍早就知道毛泽东,读过他主编的《湘江评论》、《政治周报》等报刊以及不少文章,并且听说他领导了湖南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为了尽快地创造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建立巩固的红色区域,毛泽东在宁冈茅坪象山庵主持召开了宁冈、永新、莲花三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并在会上着重讲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以及建立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实行土地革命的重要性等问题。贺子珍听他带着湖南口音却清晰流畅的话语,内心十分激动,思想受到了深刻的启迪,对革命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跃。贺子珍在会上也作了发言,介绍了永新县妇女和团的工作。她还对发展党、团组织,建立革命武装提出了不少建议,她的发言条理清楚,很有见地,加深了毛泽东对她的印象。
【智读笔记】
该诗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和思念妻子、儿女之情。当时贺子珍在苏联养病。这时候,他俩已经走过了10年婚姻历程,也正是诗人迭遭坎坷,感到革命斗争最为艰难的时期。毛泽东记得非常清楚,当年上山后不久,住到茅坪八角楼,八角楼离袁文才的家只有几步之遥。他出出进进的,到茅坪边散步,或者坐在枫树旁边找人谈话,经常要经过袁文才的家。那时的贺子珍痢疾初愈,身体还很虚弱。有时,就坐在袁文才家门口晒太阳,毛泽东每次经过这里时见到她,都要走过来,同她讲几句话,问她身体恢复得怎么样,态度非常和蔼亲切。有时候,毛泽东不忙,就坐下来,同贺子珍聊天。
那时,毛泽东初到井冈山,急于知道井冈山一带的政治、经济状况。因此经常找贺子珍和袁文才、谢梅娇夫妇调查研究,很快就了解了边界各县的历史、地理及农民斗争、党团活动、风土人情等,贺子珍也经常向毛泽东求教马列主义和有关革命理论的问题。毛泽东广博的知识、深邃的历史眼光,对中国革命问题的真知灼见以及坚强的意志和超凡的智谋使贺子珍内心的敬爱与日俱增。后来两人结成夫妇,共同度过了艰难的战争岁月。当陕北的环境好转时,运筹帷幄的诗人从紧张的战争中稍作休息,就联想到妻子贺子珍,而在“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之时,“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这时,诗人感叹“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于是,只好在“凯歌奏边城”时“满宇频翘望”,伟人的乡情、诗情和亲情融汇在一起。
这时,毛泽东离开湖南已经快20年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20年中历经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在苏区反对蒋介石的军事“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延安八年抗战,如今又率领人民解放军反内战。毛岸英正在中央土改工作团,到山西临县郝家坡搞土改;毛岸青还在苏联,诗人的思子之情油然而生。同中国千百万善良、慈爱、笃诚的丈夫和父亲一样,他对妻子和儿子也怀有深沉的爱。但作为指挥千军万马转战东南西北的领袖,他把更多的时间交给了祖国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