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读笔记】
该词热情地讴歌了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它把红军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该诗的题材从斗争生活中提炼出来,诗人并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与牺牲,而是集中笔力表达了胜利的喜悦和对于艰难困苦的蔑视。诗人认为民族的危机在一天天加深,一定要完成北上抗日的原定计划。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万水千山、穷荒绝境、坎坷困顿、艰苦卓绝中,孕育了万物生辉、千山蕴秀、灵机充溢。
后人有《七律·咏〈长征〉》云:“长征举世羌无匹,万水千山集两联。细浪泥丸腾且走,云崖铁索暖还寒。三军自注情如见,一字人言锦可添。绝代风流难再得,愿浮大白醉灯前。”毛泽东诗词的魅力正体现在托物抒怀借景寓情上,在这里,革命的浪漫主义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万事万物无不具有鲜活的人格、壮烈的情怀和昂扬的气韵。
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两条截然不同的军事路线之间作出了历史性选择,这也是党在中国革命重大问题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随着中国革命战争全局统帅核心与指导理论上的根本改变,长征形势全然改观,狂澜也奇迹般地得挽。四渡赤水,兵临贵阳,虚指昆明,巧渡金沙,毛泽东以一连串中外战争艺术史上罕见的大手笔,指挥红军高度灵活动作,呼啸驰骋于黔桂川滇的万水千山。
在长征胜利结束的凯歌声中,党中央的巩固大本营在西北建立起来,成为中国革命的可靠战略依托和阵地。回眸整个长征岁月,没有毛泽东军事智慧,长征的历史以至整个中国革命的历史就会改写。长征提供了广阔舞台,也正是通过长征,全党全军真正认识并且由衷地敬服了毛泽东及其军事思想。“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中国革命从此时的“星火”燃向了“燎原”。而在诗人的笔调中,把长征之艰难视如草芥,使“己大而物小”的“至大至刚”的情怀与气概跃然纸上。该诗因此熏陶了几代中国人,且流传世界各国,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12.六言诗致彭德怀同志
六言诗①致彭德怀②同志
1935年10月
山高路远③坑深,大军纵横驰奔④。
谁敢横刀立马⑤?唯我彭大将军。
【语词注释】
①六言诗:旧体诗的一种格式,每句6个字,偶句押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句数和平仄都不似律诗严格。
②彭德怀:原名彭德华,号石穿,湖南省湘潭县人,出身贫寒,当过苦工。大革命时期曾在国民革命军任营团长,革命失败后坚决反对新军阀,秘密组织士兵委员会,支持工会、农会和学生会的革命活动,在白色恐怖的紧张气氛下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并于1928年4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领导了平江起义,成立了红军第五军。后来登上井冈山,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③山高路远坑深:黄土高原地区的沟壑艰深难走。
④纵横驰奔:这里指的是往来奔驰没有阻挡。
⑤横刀立马:骑在马上且横举大刀。
【抚今追昔】
该词最早发表于1947年8月1日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办的《战友报》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1月版《毛泽东诗词选》编者据体例代拟诗体标目,这是诗人赠与彭德怀的诗作。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已越过六盘山,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边城吴起镇。国民党所属宁夏马鸿逵、马鸿宾部不甘心六盘山下被红军痛歼的失败,又派5个骑兵团追赶了过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等当夜研究,决计不能把追敌带进陕北苏区,由彭德怀指挥突围来犯之敌。彭德怀亲赴前线勘察,分析敌情制定方案设置伏兵,并于21日清晨,一举打退了敌人的先遣骑兵团。此后,敌人又以4个团的兵力猛扑过来,彭德怀遂率领部队分头迎击,打垮了敌人的骑兵团。毛泽东对此十分激动,吟成该诗后立即电复彭德怀,对他的能征善战给予极高的评价。
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协助朱德率领八路军,挺进敌后开辟了华北广大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他始终坚决贯彻执行毛泽东的战略决策,在敌我力量悬殊,十分艰难的条件下,指挥部队驰骋疆场,英勇奋战消灭敌人,解放了大西北。新中国刚刚成立,美帝国主义把侵略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彭德怀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领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同朝鲜人民和人民军并肩战斗,直至光荣地完成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彭德怀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等职务。而在国家开展建设时期,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他因为反对党的“左”倾错误而受到批判和组织处理。1965年,他又担任建设大三线的副总指挥,还曾被选为党的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政治局委员,以及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后于“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于1974年11月29日在北京逝世。
1957年2月6日,《东海》文艺月刊准备刊登该诗,编辑部写信给毛泽东校阅并准予发表。信中说诗是该刊读者抄录来的,还说这首诗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为庆贺彭德怀率兵攻打腊子口写的一份电报。毛泽东于2月15日复信说:“记不起了,似乎不像。腊子口是林彪同志指挥打的,我亦在前线,不会用这种方法打电报的。那几句不宜发表。”可1957年《解放军文艺》4月号仍然发表了该诗,使之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诵。后人有诗叹之曰:“一纸沉浮五十春,六言曾赠大将军。横刀立马寻常事,路远坑深总断魂。”
【智读笔记】
该诗文字朴素自然,节奏铿锵有力,表达了毛泽东对彭德怀的信赖与尊重之情,从中可见他们深厚的战斗友谊。
当时军队的政治部有很多歼敌骑兵歌,比如说彭嘉伦的“敌人骑兵不可怕,目标又大又好打,排子枪快放瞄准他,成片敌骑即倒下……”毛词亦歌亦诵,其赞美的彭德怀不愧为英勇的指战员,为了避免与追敌作战,指挥部队以急行的速度,顺利离开险境,又急匆匆地催促战友:“同志呦,要抢时间,晚一分钟过公路,都是危险的呦!距我们三四十里外都是敌人,骑兵半个小时就可以追上我们,必须快些把伤病员带过公路,掉队就没办法了,咱们没有后方。伤病员一个也不能丢,每个人都是千万人的鲜血换来的呀!个个都是革命的宝贵财富!”这样的指战员和这样的队伍当然值得诗人歌咏,而诗人的歌咏又气势很磅礴,使饱经忧患,备受艰苦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光明、未来和希望。
“纣有人以万,惟亿万心;武王有臣十人,惟一心。”纣之所以亡,周之所以胜,全是人心使然。江山稳固要军队支撑,民心远远要超过黩武的力量。中国革命的胜利同“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分不开,战争中的中共将领同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广大的革命军队的战士心连心。
其实,在长征胜利之后的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兵员不过3万,根据地仅存一处,且是方圆不足百里的一小块武装割据区,面临着十分严重的危机。这时的诗人遂提倡延安精神,那是长征精神的延续和发展,他提倡开展大生产运动,坚持要给自己分一亩开荒地,坚持与农民交朋友,多次为农民祝寿,他为枣园乡群众拜年的故事,至今还为陕北人民津津乐道。在一连串伟大胜利面前,毛泽东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度和战略家的眼光高瞻远瞩。与彭德怀一样,他们都知道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深情地期待着革命胜利之后的国家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富强。
看到“彭大将军”英勇胜敌,诗人坚信这样的指战员指挥的部队是无往而不胜的,而要在“纵横驰奔”中“横刀立马”,则要清楚地看到,全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构成的。“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而“彭大将军”正是“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们所指挥的全局说来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也“就是注意于那些有关全局的重要的关节”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13.清平乐六盘山
清平乐六盘山①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②。
不到长城非好汉③,
屈指行程二万④。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⑤。
今日长缨⑥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⑦?
【语词注释】
①六盘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及甘肃东部,盘旋六道始达峰顶,故名六盘山,这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最后一座高山。
②望断南飞雁:凝目注视向南面飞行的大雁,见唐代王维《寄荆州丞相》:“月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③不到长城非好汉:没有到达长城的人就不算英雄,“长城”东起河北省山海关,西至甘肃省的嘉峪关,全长12000里。当时陕北革命根据地北界长城,地处抗日前线,这里指抗日前线、陕北革命根据地。
④屈指行程二万:弯曲手指查出已经走了二万里。
⑤红旗漫卷西风:红旗在西风吹拂中自由舒展,1957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作“旄头”,1961年9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该年10月7日的《光明日报》上,1963年版《毛主席诗词》中为“红旗”。
⑥长缨:长绳子,这里指革命武装力量,见《汉书·终军传》:汉武帝时,终军奉命出使南越,“军自请,愿受长缨,必击南越王而致之阕下。”另见刘克壮《贺新郎》:“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⑦苍龙:毛泽东自注:“苍龙,指蒋介石,不是日本人。因为当时,全副精神要对付的是蒋,而不是日。”见《后汉书·张纯传》中“苍龙甲寅”注曰:“苍龙,太岁也”,古时以太岁为凶神恶煞,太岁在地上,与天上岁星相应。
【抚今追昔】
该词最早发表于1949年6月再版的天津知识书店印行的关青编著《二万五千里长征》,题为《咏红军·长征》。后又发表于1955年5月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题为《毛泽东同志长征词·清平乐》。此后又发表于1956年出版的《中学生》杂志上谢觉哉《关于红军的几首词和歌》。1961年9月8日,毛泽东致信董必武说:“遵瞩写了六盘山一词,如以为可用,请转付宁夏同志。如不可用,可以再写。”当月30日,《宁夏日报》将这首词的手迹影印发表,后又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目前所见有5幅手书。1983年出版的阿英《敌后日记》抄录1942年8月1日新四军《淮海报》副刊的诗词,题为《长城谣》:“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六盘山呀高峰!赤旗漫卷西风。今日得着长缨,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与如今的词有异,有人认为是该词的初稿。
1935年8月,毛泽东与张国焘另立中央、分裂红军的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之后,率红军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当年9月,翻过岷山进入甘肃南部。不到一个月之后,国民党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并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阻止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合。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在攻克通渭,进入平凉、固原大道后,于当月7日,在六盘山前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当天下午便一鼓作气翻过了六盘山,当月下旬到达陕甘边区,与陕北红军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该词据说就是诗人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毛泽东当年的警卫员陈昌奉回忆说,“翻过六盘山,我们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和红二十五军胜利会师了。1935年10月的一天,毛主席没有开会,也没有看书,静静地坐在桌前,反复吟诵,挥笔写出了《清平乐·六盘山》。”该词生动地表现了毛泽东及其统帅的英雄红军胜利地登上六盘山后,远望云天的感喟,抒发了彻底打垮敌人的坚强决心,以及发誓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另据当年由陕甘交界的铁边城护送毛泽东、周恩来等去陕北吴起镇的萧锋回忆:1935年10月19日,他奉一军团首长命令,带领警卫部队护送毛泽东、周恩来等党中央领导人安全抵达吴起镇。当晚,他来到毛泽东住的简陋窑洞前。洞内亮着灯光。他在窑洞前徘徊,舍不得离去。一会儿,毛泽东走了出来,叫萧锋进去坐坐。毛泽东一边招呼他坐下,一边说,“你算过没有,我们离开中央苏区已经走了多少天了?”萧锋挠了挠头,一时答不上来。毛泽东边抽烟,边看地图说道:“到今天为止,我们共走了12个月零2天,算起来战斗不超过33天,休息不超过65天,行军约267天……我们走过了闽、赣、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个省,根据一军团司令部的阵中日记计算,我们已经走了二万五千里路程……”
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有一个部队和敌人战斗,因力量悬殊,多数同志力战而死,只剩下通讯员和两三个同志,他们准备毁掉身边所有的东西后,为党为人民献身。牺牲前,他们把设备弄好,想最后听一听党中央的声音。这时,收音机中送来了从陕北播出的毛泽东的《六盘山》,给了他们巨大的力量。他们决定冲出包围圈,最终也确实冲出来了。可见,毛泽东诗词的鼓舞力量之强大。
【智读笔记】
该词是红军摧毁敌人最后一道封锁,翻越六盘山高峰,胜利在望时所作的词章。“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寄予了诗人广阔的情怀。既有登高望远吞吐山河的豪迈,又有追随大雁,遥想战友、亲人的柔情。因为雁阵飞往的地方,正是诗人刚离开不久的革命摇篮,那里有几经战斗开辟出来的广大革命根据地,那里有继续战斗的战友何叔衡、瞿秋白、陈毅等,也有诗人的亲人毛泽覃,心爱的幼子毛毛也寄养在那里。这一切都令人魂牵梦绕,南飞的大雁能带去诗人的问候和思念吗?能把长征胜利的快乐带回南方吗?诗人在对自然的白描中蕴含着对战友和亲人的款款深情。
红军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战胜困难,“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屈指”二字于轻描淡写中流露出红军对漫漫险途等闲视之的英雄气概。“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而今红旗飘扬在六盘山顶上,这面红旗历经枪林弹雨坚定地招展,预示着中国革命翻开新的一页。“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全词的主旨即在这里,凭借中共工农红军保存着的有生力量,一定会打倒蒋介石反动政权。“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时局的特点,是新的民族革命高潮的到来,中国处在新的全国大革命的前夜。”诗人在这里忠实地记录了深沉的内心世界,看到了“风景这边独好”,革命前景必将“更加郁郁葱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