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罗汉因为所造的宝塔,未能一夜竣工,成为一大遗憾。后来查明还是观世音菩萨暗中与他们开的玩笑,他们越想越恼,于是决定一齐到普陀山去闹他一个天翻地覆,以解心头之恨。他们看见斋堂供应斋饭,就把罗汉肚子一放,五百个饿虎星下凡似的、狼吞虎咽的、大吃而特吃起来,五百人吃了五千人的饭还是不肯罢休,还是在斋堂闹着要饭吃,同时还说出好多不堪入耳的话来:“什么四海闻名的普陀山,连我们这几个和尚来吃饭都不够吃,还称什么大菩萨道场呢?不把饭给我们吃饱,我们不走!”弄得寺院住持下不了台,罗汉心中大感痛快。第二天,这些尝到甜头的罗汉又来了,谁知观世音菩萨早有准备,无论罗汉怎样吃,饭菜源源而来,吃得罗汉们“大腹便便”再也撑不下了,可是饭桶里的饭,仍然未曾见少。五百罗汉这时也知道斗不过菩萨的,因此他们也就一声不响地走了。他们走过以后菩萨吩咐把山门关起来,不许他们再来取闹,罗汉看见菩萨把山门关起来不准他们进来,就留下狠话:“看你山门关到什么时候,只要你山门打开,我们就来要饭吃!”观音菩萨因为要经常到各地普度众生,没有时间跟这般罗汉纠缠,于是就唱起了“空城计”,山门永远关着,让罗汉不知道她在不在寺庙,自然不敢来胡闹。这就是前寺大门永久不开的由来。普济寺把罗汉们吃不了的陈饭,留下来掺进新饭中,不论临时添多少人,都够吃的,从无粥少僧多之虑,如此新新相陈,一直到千百年后的现在,还是如此,所以这就是前寺掺陈饭的由来。
·千斤大钟怎能草绳系
普济寺山门东侧的钟楼内悬大铜钟一口,重3500余公斤,史载铸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钟身庞大,要比唐朝张继诗中所说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那口大钟大得多了。洪钟所发出来的声音,虽不能“上彻天堂,下通地府”,可是较之其他寺庙里的钟声,要显得洪亮至极。有人将其声音与寒山寺钟声做一比较说:姑苏城外寒山寺,钟声清悠及远,南海普陀普济寺,钟声洪亮被广,各有千秋。大钟庞大本身并不奇怪,但普济寺的大钟奇特处在于它曾经是用一根稻草绳子吊挂在钟楼上,到底有没有这回事呢?从现在的力学原理来看有没有可能呢?
据民国时期一位朝拜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的僧人记载,千斤大钟在当时确为草绳所系。在他去普陀之前,就已经听说过这件事,但当时也就是姑且听之,姑且信之。等到随着众人到了普陀山进香时,有人提议到前寺看草绳大钟,这个提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多年听说的事情,不久就可以亲眼见到,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刺激。于是这位僧人抱着狐疑不信的态度,随着众人同往。当时的钟楼位于神运殿的东南角,可惜该楼楼梯只能容许一人上下,所以在香会期间去看大钟的人,每天前后相继,拥挤不堪。钟楼上面有一位跛脚的香灯师,在招待客人,为香客烧香点烛,有时为游人解释大钟奇迹的故事。高僧记载,那位香灯师父告诉诸位香客:大钟有七千余斤重,是清朝嘉庆十三年铸的,这么大的一口钟,是用一根草绳吊挂的,至今已近三百年的历史了。当时有一位军官表示怀疑,并亲自用手在绳索上抽下几根草来看,果真是草绳,事实胜于雄辩,不容不信。
千斤大钟用草绳所系,在现在看来还是颇为奇怪的,从通常角度讲,草绳与千斤大钟在力上要达到平衡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现代人更习惯用钢筋铁索之类的物品来承担重量。可是在古代,某些时代铁器制品由于统治者的禁用是非常缺少的,例如历史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就曾经“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在元代的时候,蒙古贵族为了防范江南汉民族的反抗,甚至连百姓家里做菜都不准用铁刀,拥有寸铁就杀无赦,这种恐怖政策当真是达到神经质的地步了。另一方面,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能够纯熟地运用力学原理。例如东汉出土的青铜器“马踏飞燕”,一匹骏马用一只脚踏在一只飞燕上,而能够保持整件制品的平衡,这没有丰富的力学知识是根本做不到的。在武术搏击中讲究“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实际上也是一种力学原理的巧妙运用,因此千斤大钟用经过特殊加工的草绳系牢是完全有可能的,至于它是如何运用力学原理的,就不得而知了。
·“活大殿”到底能容多少人
普济寺的圆通宝殿是全寺主殿,又有“活大殿”、“神运殿”、“松紧殿”等多种称呼,圆通宝殿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在普济寺为什么改称为圆通宝殿呢?它的那么多别称又是怎样来的呢?
普济寺的圆通宝殿之所以不称为大雄宝殿是因为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一种说法是菩萨修身要求的是耳根圆通,但另外有人说观世音菩萨的法号叫做圆通大士,所以全山的大殿差不多都是以圆通宝殿为名的。圆通宝殿之所以又称“活大殿”、“神运殿”、“松紧殿”,是因为传说这个大殿好像小说上的乾坤袋子一样,能大能小能松能紧,无论你有多少人,它都能大肚包容得进去,从来也没听说有人满为患、殿小僧多的情况,也就是人们所总结的“百人共入不觉宽,千人齐登不觉挤”。
“活大殿”能容多少人参拜佛寺,到现在还是一个谜。历史记载,圆通宝殿最多的时候曾经有六千和尚在殿上念经绕佛,不见拥挤。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代,是否可信呢?普陀山积善庵当家肇祥师父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情:在民国二十五年,也就是1936年,有某位香客来普陀山进香,决定供应数千位僧人的斋饭,以广结法缘。当时全山香客与僧众有三万人之多,附近各府州县的行脚僧都如流水般到普陀山过大香会期,似乎成了全国僧人的大集会。肇祥大师那时在前寺库房任副寺,即管理钱财或者负责接待的僧人。因为打斋供众,要有一份斋饭和一份例钱,吃过午饭要大家念佛走出斋堂,至大殿前绕佛进大殿,以示功德圆满。当时肇祥师父站在大殿门前,负责分发例钱,因库房零碎钱不够用,于是改发筹子,事后再拿筹子向库房换取钞票,这时寺僧将大殿各处边门关闭,派有专人,防止有人穿门而过,再来冒领双份的。这样进来一人发一根筹子,肇祥师父一共发出有六千多根筹子,这就意味着当时在圆通大殿中云集了六千多位僧人。
圆通大殿到底有多大,能否容纳六千多位僧人呢?史载圆通大殿有九九八十一间大,这实际上是佛门的一种计算方法,佛教中的所谓一间,实际上就是一个方丈大的小卧室。现在的圆通宝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按现在的计算方法,也不过就是宽四十多米,长近四十米的大殿,别说这样的大殿,就是真有八十一间大的地方,也容纳不下六千人之多,何况殿中有三尊大佛,两壁供有很大的三十二应身的观音像,再除去香灯殿主的寮房,以及供棹樵磬蒲团等的位子,最多能容两千人。那肇祥大师所说的六千和尚在殿上念经绕佛是否可信呢?这里面不排除有人冒领或者虚构夸张的成分,但我们知道,一个公共场所,最需要的就是秩序,如果秩序维护的好,它的承载能力可能达到它的设计容量的三倍左右。当然如果秩序维护的不好,再大的地方,还没有达到它规划容量的一半,可能就会让人觉得拥挤不堪了。而僧人本身就讲究与世无争,能忍就忍,在这种重大的佛门盛事面前,能够参与本身就会觉得是一种荣幸,自然就不会计较大殿能给自己多少活动空间。整个活动组织得当,一切井然有序的话,容纳数千人进行活动也是有可能的。
·寺周景观知多少
普陀山是著名风景区和佛山,到底有几大胜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据可查的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明朝戏曲家、文学家屠隆概括的普陀十景:梅湾春晓、茶山风雾、古洞潮音、龟潭寒碧、天门清梵、千步金沙、莲洋午渡、香炉翠霭、洛迦灯火、静室茶烟;第二种说法是在屠隆十景之说又加上“磬陀晓日”,共十一景;第三种说法为清代裘琏所编的山志中,说普陀山有十二景:短姑胜迹、佛指名山、两洞潮声、千涉金沙、华顶云涛、梅岭仙井、朝阳涌日、磐陀夕照、法华灵洞、光熙雪霁、宝塔闻钟、莲池夜月;第四种说法是在十二景的基础上增加四景:贡艘浮云、香船蔽日、廛客环春、戒徒拥雪,成为十六景。各说各有特色,现在多以第三说为准。那么在普济寺周围有哪些值得欣赏的胜景呢?
百步沙,在普济寺多宝塔以东海滨、千步沙南,东北紧依朝阳洞,南面连着师石岬,沙滩全长达660米,滩平沙细,沙质纯净,滩形优美,海域辽阔,排浪花连绵不绝,为海谷、冲浪、观日出最佳处。晴朗的白天,蓝天映着碧海,金沙映着白浪;夜晚,海风轻拂,空气清新,是纳凉散步的好去处。沙中间还有一小坡延伸海中,坡冈上筑有一小巧玲珑的亭子,供游人观日出,聆潮音,沐海风,别具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