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团长贺炳炎、政委廖汉生率领第七一六团向雁门关方向疾进。一路上,看到被日军烧杀奸淫后的凄惨景象,战士们眼睛都气红了。大家都不愿休息,日夜兼程地行军。经过三天的急行军,13日晚,部队到达雁门关西南的老窝村宿营。第二天早上,团侦察兵发现日军汽车不时地从雁门关上通过,部队驻地也能听到南边隆隆的炮声。此时,忻口战役已打响。第七一六团立即派出侦察兵,用了两天的时间,基本摸清了雁门关一带的地形,掌握了日军汽车过往的情况。
10月16日,第七一六团接到情报,得知大同日军集结了几百辆汽车,满载军用物资,准备经雁门关运往忻口。团当即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分析情况,进行研究。很快,全团上下掀起了为民复仇的怒潮。
17日凌晨,第七一六团组织团、营指挥员察看地形。爬上黑石头沟顶,大家看见一条弯弯曲曲的公路,从雁门关盘旋而下,在黑石头沟处由西向东绕了半个大圈。公路两旁,一边是悬崖、深沟,一边是陡坡,向南不远有一座石桥。团长贺炳炎对政委廖汉生说:“这真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我看,仗就在这里打。”下定决心后,团给各营下达了任务。部署是:第三营设伏在黑石头沟,担任主攻;第一营派一个连向代县南侧警戒,再派一个连埋伏在石桥西侧,断敌退路;第二营作为团预备队。
10月17日后半夜,第七一六团开始行动。战士们沿着山间崎岖小道进入了黑石头沟。18日拂晓,部队全部进入伏击位置,完成了一切战斗准备。黎明前的黑夜格外沉寂,战士们静静地潜伏着,耳中只听到阵阵秋风刮起的簌簌声和偶尔传来的零星炮声。
18日晨,太阳升起。团观察哨望着公路,公路上毫无动静。两个小时过去了,公路上还是冷冷清清。潜伏的战士心急了,不时地抬头张望。营连长立即传令潜伏的战士们,要耐心等待,防止暴露目标。
10时许,远处公路上腾起了尘土,隐隐约约听到了汽车马达声。潜伏的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悄悄传递着:“来了,来了!”战士们拧开手榴弹盖,两眼紧盯着公路。突然,第三营营长向团指挥所报告:南面阳明堡方向向北开来了几十辆汽车!面对意外的情况,团长贺炳炎迅速冷静地考虑着。他曾听当地群众说过,日军汽车队有时在雁门关地区会车,走得较慢,可能是互相警戒。不料今天就正巧遇上了。他想,仗是要打的,但敌人数量增多,速决全歼恐怕不太容易。但近日敌人在此通过时,没有遇到过伏击,比较大意,加上日军正向忻口猛攻,有恃无恐。只要我军突然猛烈地开火,快速行动,仍可歼其大部,至少可以狠抓一把。想到此,他通知各营,按团统一号令行动。日军两路汽车相对着向雁门关开来。北面从广武来的车队,约50余辆,前面十几辆车上坐满了日军,后面车上是粮食、弹药等军用物资。一个腰挎战刀的日军指挥官,站在车厢里不时地用望远镜向两边山上观察。南面来的车队,有数十辆,前两辆车上各坐着十几个鬼子,驾驶室顶上架着机枪。后面跟着的几十辆车,有的车上装有伤兵、尸体,其他大都是空车。十多分钟后,北面来的日军汽车有十几辆进入了伏击区。第三营营长一声令下,全营步枪、机枪一齐开火,战士们狠力地向汽车投手榴弹,立刻炸坏了几辆汽车,堵塞了公路。日军车队突遇伏击,惊慌失措,有的车撞到前车上,车上的日军纷纷跳下车抵抗。激战片刻,第三营用火力割断了敌人,同时令一个连冲向公路。战士们如猛虎下山,把数十名日军压在沟里,展开激烈的白刃格斗。伏击地区的公路上烟尘弥漫,密集的枪声、手榴弹声响成一片,震撼山谷。
正激战中,南面来的日军车队爬上雁门关,有十几辆车驶入黑石头沟。团长立刻命南段伏击的一个连开火,战士们向前面的十几辆车猛烈扫射。日军遭袭后,车上的鬼子纷纷跳下车组织抵抗。战士们趁敌人还在混乱中,集中火力,猛烈射击,连续向敌军汽车甩手榴弹,片刻打死打伤敌兵十几名。
北边的日军稍作调整后,马上用迫击炮向伏击阵地轰击,并组织百余人向第三营左侧高地登山。后面几十辆汽车也停止了前进。鬼子们纷纷下车,在路边隐蔽。激战中,日军不断加大兵力向伏击阵地攻击,战士们依托山地,同敌拼杀,一会儿打到半山腰,一会儿又打到公路上,与敌反复冲杀了十几次。战至下午4时,第七一六团歼灭日军300余人,击毁汽车20余辆。根据战场情况,第七一六团以一部兵力进行钳制阻击,主力迅速撤出了战斗。
战斗停息后,日军放出警戒,恼火地开始拖拉被打坏的汽车,在路旁挖坑掩埋尸体,还在土堆上插上一块木牌写上数字作为标记。天黑时才清理完。
20日夜,第七一六团派一部兵力袭占了雁门关。同时,破坏了广武至太和岭间的公路及桥梁。
21日,第七一六团根据掌握的情报,再次以主力在黑石头沟地区设伏。9时左右,日军由南向北行驶的汽车200余辆和由北向南行驶的汽车数十辆同时进入伏击区。第七一六团居高临下,以猛烈的火力向日军袭击。日军几次向伏击阵地冲击,均被击退。敌死伤百余人,十几辆汽车被击坏。随后,日军召唤飞机支援作战,第七一六团适时主动地撤出了战斗。
八路军第七一六团在雁门关连续两次伏击作战,共歼灭日军500余人,击毁汽车数十辆,一度切断了日军由大同经雁门关至忻口的交通线,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队的忻口防御作战。
兵家看点
雁门关,处于华北要冲之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更兼山西表里山河,与雁门关互为援助,战略意义非比寻常。在古代,胡汉冲突中雁门关处于战略最前沿,有效地防御了游牧民族的骑兵;在近代,这座雄关挡住了日军的铁蹄。如果山西是华北的西大门,那么雁门关就是打开山西的钥匙。
5.京师铁闸——居庸关
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今北京昌平地区,关筑成后,命名为“居庸关”,取“徙居庸徒”之意。所以,居庸关的说法,始自秦代。居庸关,在距北京市区50千米外的昌平区境内,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山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居庸关与紫荆关、倒马关合称“内三关”。
力拒塞外的京师咽喉
居庸关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为北京西北的门户。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18千米的溪谷,俗称“关沟”。
在历史上,居庸关一带备受关注。春秋战国时代,燕国扼控此口,时称“居庸塞”。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南北朝时,关城建筑又与长城连在一起。此后历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
现存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系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规划创建,明景泰初年至景泰五年(1450年—1454年)又屡经修缮。城垣东达翠屏山脊,西至金柜山巅,周长4000余米,南北月城及城楼、敌楼等配套设施齐备。关城内外还有衙署、庙宇、儒学等各种相关建筑设施。
清末以后,居庸关关城建筑逐渐荒废,但雄伟的关城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却为人们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敞开了一个窗口。
居庸关的北部地区,就是闻名天下的八达岭。而居庸关与八达岭长城同属一体,形成了整体性的防御工事,共同守卫北京。正因为这个原因,居庸关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成为上演战争的绝好舞台。
也先兵败居庸关
明正统十四(1449年)八月十四日,明英宗被俘。九月初六,明代宗继位,翌年改年号为景泰元年。二十四日,于谦等荐给事中孙祥守紫荆关,郎中罗通为右副都御史,守居庸关。十月初九,也先以送英宗还京为名,与可汗脱脱不花发兵至广昌,破紫荆关。十一日,也先兵逼京都,于谦临危受命,于是一场京师保卫战开始了。也先突破紫荆关,顺利地逼近了都城,也先部将阿剌率领的三万瓦剌兵却在居庸关受阻。
居庸关守将罗通,字学古,江西吉水人,永乐十年进士,任四川监察御史。宣德初,黎利反,罗通御敌有功,被提拔为户部员外郎。后因办事触犯了上级,被贬职流放。土木之变,瓦剌入侵,由于于谦的推荐,重新起用,派遣其守居庸关。
罗通到任以后,自知重命在身,不可掉以轻心。瓦剌兵猖獗,稍一疏忽,就可给敌人造成可乘之机。一旦边关失守,掉脑袋事小,误国事大,另外也愧对重新起用他的恩人于谦。为保万无一失,他第一步要做的工作是调查研究。
连日来,罗通冒着冰雪严寒,踏遍了居庸关千山万岭,察看居庸关的地理形势,大小隘口。最后,向代宗上书说:“居庸关为敌出入之冲,大小隘口宜各增兵。口凡三十有六,可通人马者七,宜多增人千。可通人不可通马者二十九,宜各增人百。仍命大将一人,统兵三万,分驻十营于关外。”代宗准了他的计划,紧接着又重修了居庸关和沿边关隘。
十月,北方正是冰天雪地的季节。那两天奇冷,滴水成冰。恰在这时,瓦剌兵包围了居庸关城。居庸关城,东筑于翠屏山,西筑于金柜山,南北二门筑于两山之下。在南北山险要处筑护城墩六座,烽火墩十八座。瓦剌兵进入妫川,早有人报告罗通。罗通布置各隘口,加强巡逻防守。
一天夜里,突然十八座烽火台相继燃起了烽火,瓦剌兵越过八达岭,很快就包围了居庸关城。敌人有三万之众,而守城将士尚不足万人。若出城应战,势必寡不敌众。只有据城力守,方有取胜可能。瓦剌兵不见明军出来,就开始攻城。罗通身先士卒,亲冒矢石,率军民据守。哪里险情严重,就去往哪里。一时间城里城外弓箭齐发,瓦剌兵突击登城,明军挥刀斩杀,一次次登城,一次次被打击下去,一连几昼夜,瓦剌兵攻城都未成功。
可是瓦剌兵多,不怕失败,失败了,继续攻。有好几次,瓦剌兵险些登上了城。幸亏罗通及时赶到,一阵拼杀,打了下去。这里打下去了,那里又出现了紧急情况。
正在这时,守卫独石口的杨俊,率兵众入卫京师。途经居庸关,正遇上战事。他光知道入京保卫京师,不知道居庸关是京师的咽喉,藩篱。此刻保居庸就是保京师。居庸不保,京城也危在旦夕。可能他没用脑子想这个问题,夜里,杨俊派旗牌官告知罗通,要罗通放他过居庸关。
罗通大怒,手执宝剑厉声说:“不懂得地理形势,怎能为将!如今关北失守,就依靠居庸关保卫京城,没有居庸关,京城安得!你不守卫居庸关,入卫北京有什么用!”随即下令:“有出关向南者,斩首示众。”杨俊不敢违令,于是就进城加入守城行列。
城外,瓦剌兵攻势依然很猛烈,箭矢如蝗般射向城内,登城队在箭矢的保护下继续攀登城墙。守城将士就像守护长江大堤一样,发现管涌,不惜牺牲任何代价,坚决堵住。罗通在北城刚打退一次敌人的进攻,忽然传来南城一段城墙被敌人摧毁坍塌的消息,情况十分危急。罗通命令刚进城的杨俊守住北城,自己便急忙赶往南城。
南城西段城墙塌陷了两米多宽,三米多深的口子,如不及时堵住,就有塌陷到底的可能,一旦塌陷到底,瓦剌兵就可以从口而入。那时想堵也堵不住了。大家正在着急时,罗通来了。罗通看了看,赶忙命人找来一块帐布把坏了的城墙部分遮上。瓦剌兵见布帐子遮着城墙,怀疑明军设置了什么杀人机关或埋伏,就不敢轻易进入了。这一招叫做“疑计”,是受诸葛亮“空城计”启发想出的办法。
瓦剌兵进攻之前,天气冷得出奇,滴水成冰。罗通帐下有个叫罗渝的人,永宁人氏,曾任延安太守,精通兵法,受罗通之邀来共同防守居庸关。因气候骤变,天气奇冷,便想到了北宋时杨六郎守遂城的办法。于是就向罗通献计说:“现在敌人攻城,情况十分危急,一旦攻上城来,居庸难保。”罗通问道:“有什么好办法?”罗渝说:“我们可以利用寒冷的天气,汲水从城墙上浇下去,北风一吹,水结成冰,敌人爬城不就困难了吗!”罗通大喜,忙令关城男女老幼担水上东西两山,从城上往下泼,水很快结成了冰,冰滑墙陡,瓦剌兵再有本事也很难爬上来,这一招果然有效。
控制住了敌人爬城,又出现了通敌分子。有人想要打开城门,放敌人进来,被士兵逮住,绑送到罗通的大帐。罗通先是一惊,继而大怒,拔出宝剑,当场把那几个通敌分子杀掉,然后昭示全城将士:谁想通敌,一样下场!全城将士皆表示誓死守卫居庸关。
瓦剌兵围居庸关七天,见城内屡出奇策,惊疑不定,正在另想办法突破居庸关时,突然接到也先从北京撤退的消息。也先撤走,他们再破居庸关也没意义了,阿剌带领他的人马便也赶紧退了。与此同时,罗通也接到了也先从京城撤退的消息。今见瓦剌兵退走,知道是真退,不是计策,便率兵追击,连败敌人,一直逐击到长安岭才凯旋归来。
兵家看点
居庸关地势极为险要,沟谷狭窄,道路只有五米来宽,左边是陡峭的岩壁,右边是深深的悬崖。居庸关是通向塞北的重要门户。八达岭自古便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春秋战国时代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扰,在此修筑了长城,至今仍见残墙、墩台遗存,其走向与明长城大体一致。八达岭是峰峦叠嶂的军都山的一个山口,居庸关与八达岭共同形成了护卫北京的门户,所以人称居庸关为“京师铁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