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捏着一封国际邮函,她踯躅在伊斯兰堡的街头,满眼的异域美景仿佛视而不见,脑海里渐次清晰起来的是湖北老家的田园风光。信函是从国内寄来的,父母又在催促她回国。他们说,如今家乡也有很多发展机会,最主要是你年龄不小了,也该考虑一下自己的婚事了。字里行间渗出来的那股担忧,让她一下子茫然无措。
由于家境窘困,她高中还没毕业就外出打工了。后来又毅然跟着一位远房叔叔来到了巴基斯坦,在伊斯兰堡的一家中国餐厅当服务员。和很多人一样,她出国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挣钱谋生;但她又跟很多人不一样。刚到这里时由于语言不通,和别人交流存在障碍,曾让她一度很自卑,不甘现状的她,竟渐渐萌生了上学的念头。幸运的是,远房叔叔很支持她,不断地鼓励她,建议她可以白天上午上学,下午和晚上在饭店打工维持生计。同时忠告她,一旦踏上异地求学之旅,一定会很辛苦很辛苦。当时,她想都没想就点头同意了,因为她强烈地意识到,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实现自我的提升。
刚开始,她上的是语言培训班,由于基础不好,她在学习上需要克服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好在她自身素质不错,又很有上进心,尽管在学习和工作两方面都有诸多困扰,可谓疑难重重,却从未想到过放弃。相反,这种学习倒开阔了她的视野,让她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但父母一次次的信函催促,在无形中带给她很大的压力。说实话,若要她现在回国,她还真有些舍不得。出来这么久,也长了不少见识,怎能就此前功尽弃?
她又走到远房叔叔家来了。每当遇到什么困扰,她总会到叔叔家来寻求帮助。没想到,叔叔异常坚决地说,你必须继续往前走。假如你想改变今后的命运,现在唯一的选择就是要抓住时间、挤出时间来学习。我们老家有句俗话,从糠团子跳进米团子里,这是一个过程,是个质的飞跃的过程,得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你的路要靠你自己去走。
从糠团子跳进米团子,这句话深深地震撼了她。眼前早已浮现出一片泛着金光的稻浪,然后是脱粒机下面的秕糠与米粒。记得曾听爷爷奶奶讲过,在饥饿年代人们全靠吃糠团子过活,那又糙又涩的糠团子,是由磨成齑粉的秕糠蒸熟的,一撮撮秕糠象征着虚泛、干瘪、腹中空空,是难以下咽的可弃之物;而那诱人的香喷喷的糍粑饭团,则是由一粒粒上好的稻米做成的,银白透亮、丰硕饱满,象征着富裕充盈、让人垂涎欲滴。她霎时明白了,自己的起点,仅仅是一只“糠团子”而已。从糠团子跳进米团子,从一撮撮秕糠到一粒粒稻米,该是怎样一个质的飞跃的嬗变过程,需要实实在在地填充进多少晶莹、细腻的内容啊!这些金贵的东西,是要付出汗水和心血才能换来的呵。于是,她找来一张白纸,画了一只大大的糠团子,每天这么瞅着望着,攻读就愈加勤奋,她要用“知识稻米”将画上那数百粒空壳的“秕糠”一天天丰盈起来,有朝一日变成一只令人艳羡的米团子!
随着知识的逐渐充实,她每天都感受着一点点变成“米团子”的快乐,常常打心眼里往外溢着喜悦。心情渐渐开朗,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整个人都变得自信起来。两年之后,她又考进了当地的大学,继续攻读工商管理专业。所有亲眼目睹了发生在她身上的变化的人,包括那些常住巴基斯坦的中国老乡们,纷纷交口称赞:第一次见她时,她就是一个淳朴的没见过大世面的孩子,而现在的她,看上去很稳重大方,不仅对餐馆管理的方方面面很在行,与外国人进行面对面的英语交谈时也非常得体。无论从外表上和气质上,她都有着惊人的巨变,给人感觉就像一位国际都市会所的高级领班。
“糠团子就要变成米团子啦!”她暗自欣慰着。不过,她的梦想可远不止当个高级领班,她还要攻读工商管理MBA,相信到那时,她展翅翱翔的天地将会更加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