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做出在全党和所有干部中开展“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教育活动的决定,之后又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思路。尽管这一教育的过程艰苦而漫长,总算是在十几年内基本上扭转了局面,转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运行轨道。首先在农村实行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经济逐渐复苏,解决了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人们大多无须在饥饿线上挣扎。以后在县办国有企业也逐步实施定额管理的生产制度,打破“大锅饭”已成必行之势,为后来的企业改制奠定了制度和思想基础。进入21世纪后,巴里坤完成了所有国有企业私营或股份制改造。
农村、城镇经济体制的改变从形式上看似乎走了回头路,有人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其实那是没有看清问题的实质。一则现在的“私有化”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运行的,与“解放前”的无序自由生产方式不完全一样;二则现在科技水平的巨大差异,使生产规模生产工艺的量和质都发生极大改变;三是这种转变让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是从脱离实际的空洞政治理论出发,而是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出发,不是用片面的马克思著作中的个别词句指导行动,而是从如何强国富民的基本要求思考该做什么怎样去做。马克思主义没有赞成贫困,而是说物质极大的丰富才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之一。为满足这一条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经济体制的改变经济状况的明显改善必然影响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思维方式的转变反过来指导影响经济的发展。毋庸讳言,改革中有许多新的问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东西,但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大幅度提高,是有目共睹的,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会否认的。
最要紧的是公开地大张旗鼓地提出让大家“富”起来。“富”是曾经从上至下都很忌讳的字眼,“富”意味着变质意味着腐败意味着走资本主义大逆不道十恶不赦,人人谈“富”色变,唯恐避之不及。只有资本主义才能讲富,社会主义只能贫穷。殊不知粮食不是只填充资本主义社会里的资产阶级分子的肚皮,社会主义者不能不吃粮食去用空气填饱肚皮。人们“怕”富,嘴上反对“个别人致富”,是不愿“别人致富”,其实自己一心思富,只想先富早富。
可真正放手让大家致富鼓励支持大家致富,才知道致富绝非轻而易举的事。致富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不怕吃苦是富裕的基本条件,这苦不只是体力的,更重要的是“心苦”。巴里坤有句俗话,“肩头有力养一口,心头有力养十口”,正是这个道理。最好是肩头心头都有力,往往心头有力尚可弥补肩头乏力的缺陷,最可怕的是“两头”都无力。邓小平同志说过“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个“教育”不仅仅是指学校教育、科技文化知识教育,怕最多的是指社会实际生活中对安于贫穷懒惰的意识和行为。
致富单凭“有力”的良好愿望不行,还得“谋富”,就是谋求富裕的途径,路途的正确和手段的正当是致富的先决条件。致富还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机遇。一言以蔽之,致富难。正是因其难才激发起勇敢者奋斗的昂扬意气,显示出出类拔萃者的人生价值。想富敢富会富才是正常、良好、符合人性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文化心理。
广义上讲,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及其作用下的一切物质的非物质的产品都是文化。从这个意义而言,到21世纪之后,巴里坤和全国一样,文化的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物质文化生活即物质文明程度明显提高,除上述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明显改观的是城镇改造建设,原建在城区内的水泥厂被拆除,新建起二十幢居民住宅楼,成为巴里坤第一个现代居民住宅小区,名曰“湖滨”,之后又有几个小区建成,大批城镇居民喜迁新居。这不仅使城镇面貌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消除了水泥厂粉尘的污染,保证了全城人的健康不受侵害。与此同时,道路拓宽,镇区绿化美化投入大幅增加,在城内大片的空闲地面种植树木花草,绿化美化了整个城区,让人们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乐趣,加快了城镇建设现代化的进程,更有效地改变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加速人们思想现代化的进程。
在三○三省级公路修建开通之时,县城北的湖滨路修成,大大缓解了城区街道交通的压力。而且此路穿过草原,路旁景色秀美,四周空气清新,成为群众游览和晨练的绝好去处。
紧靠湖滨路北侧的湖滨生态园,2004年开工修建,经过三年多的不断完善,已成为城内一片有假山有湖水有花木的美化亮点,是巴里坤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公园,总投资达几千万元。
原县城与南山间的坡地,属山前强倾斜坡旱地草原,降水量大则草荣,降水量小则草衰,更因为多年的过度放牧,草场严重退化,大多年景里草枯黄,稍有风起便尘土飞扬。2006年秋,县里发动全县干部,奋战一月余,在山坡上开挖了四十多万个树坑,占地六千亩,次年春天栽种四十多万棵树苗,秋天继续开穴,到2008年春又植树四千亩,共计植树一万亩。成活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造就了大面积的人工生态林,同时采取春夏禁牧措施,有效保护了草原植被,使林草相互为依托,保水分减蒸发,形成了草木两旺的态势。改变了生态环境,调节了气候,现在的巴里坤城镇,南有森林北是草原,青山碧树,人居安然。
按巴里坤的老话说,大多的人“洋”起来了,住“洋房”、吃“洋饭”(有了西餐)、穿“洋服”(西装、T恤等)、走“洋路”(与土路相对言之)、坐“洋车”,“洋气”得很。“洋化”就是异化,就是新的文化元素“化”入的结果,就是因为洋化异化才推动显示了社会(包括文化)的发展前进。
“洋化异化”是说新元素的渗入对原有文化的丰富,是一种补给填充完善进步,绝不是背祖忘典的“全盘西化”。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狭义的)事业的进步成为经济建设发展有力的理论和精神支撑。人们的思想活跃了,敢于直言社会和人生,敢于面对现实和挫折。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政治的清明是文化繁荣的保障。敢说能说实话,文化才能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功用,才能表现劳动大众内心真实的情感、心理活动的历程、愿望和实现愿望的具体行为,才能发挥娱乐的作用,情绪欢愉轻松是做好工作、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在因素和动力。文化和政治都属上层建筑领域,严格地说政治只是大文化中的特殊部分,因而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政治不能代替文化,而文化同样不能刻意承担政治的责任和使命,不能是政治的变种,它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运动方式、社会效能。
改革开放以来,巴里坤文化的恢复发展是明显的,文物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地藏寺、仙姑庙、巴里坤城池古城墙等的抢救性维修,让人们从中窥探到历史的踪迹,同时促进了旅游业的启动发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特别是恢复了的传统的庙会、社火活动给群众文化生活增添了极大的情趣。文学创作较之以前更为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