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学生是迟到的老手了。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常常不能按时到校。稍微有点不舒服,家长就说:“得了,今天不去了,反正家里有姥姥看着。”旷课尚且不在乎,迟到更不当回事了。家长根本就没有把孩子每天按时上幼儿园看成是一种早期的纪律训练和规则意识训练,看作是未来孩子上学的重要准备。他们只有疼孩子的本能,没有教育观念,只图眼前讨好孩子,不为孩子计长远。幼儿园再好,也不如在家舒服自由,家长一放松,孩子自然顺坡下驴,能赖在家里就赖在家里,久而久之,就拿迟到不当回事了。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小学生甚至中学生,迟到、旷课满不在乎,老师批评他他还挺委屈,可能就是这种孩子。在他们的习惯中,迟到是正常的,因迟到而挨批评是很奇怪的,因为他们的家长从来都没有因为他们迟到而着急、生气过,只有纵容。这种家长后来当然会变脸。上了小学,纪律严格了,迟到几次教师要打电话给家长,再迟到学校要给纪律处分。这下家长着急了,于是开始每天催逼、唠叨,甚至打骂孩子,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要知道家长是成年人,你转弯容易,孩子跟得上吗?他已经习惯了懒散呀!于是孩子就要对家长不满、反抗。这就是亲子战争的萌芽。家长应该反思一下,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当初要是始终让孩子按部就班上幼儿园,如今上学就不会有迟到现象。可见,有些中小学生因迟到弄得老师天天打电话给家长,正是家长自己种下的恶果。也有的孩子开始还算比较规矩,按时上幼儿园,按时到校。忽然得了一场病,在家休息,家长百般照顾,孩子尝到一不上学的甜头,病好之后,家长老觉得孩子可怜,于是在上学问题上就难免放宽了要求,今天不去就不去了,迟到就迟到了,孩子也不容易嘛。这样,孩子也就养成了懒散的习惯,甚至可能装病不上学。这叫作倚病卖病,也是家长“心软”造成的恶果。
所以,如果教师遇到有学生连续迟到,我们主张先不要着急批评,而要了解一下他的“迟到史”,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爱迟到的,家长那时的态度是什么。如果确属家长纵容造成的习惯性迟到,那就一定要把家长请来,给他讲清前因后果,让他认识到自己的失误,以后再也不要袒护孩子的迟到现象了。注意,如果家里有隔辈人(爷爷、奶奶、老爷、姥姥),光做父母的工作还不行,要争取所有家长统一认识。但在行动上,要告诉家长,需要坚定,不能急躁。孩子有个头疼脑热,不要大惊小怪,凡是能坚持上学的。家长们要一致主张孩子上学。为了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可以暂时请一位家长陪送孩子上学,但是,要准备逐渐撤出来。孩子因为迟到而受罚,只要教师的做法不过分,家长就不要替孩子说话。教师也不要急躁,因为养成一种新的习惯,至少需要一百天,而克服一种旧习惯,则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教师如果因为学校评比造成焦虑而对家长、学生过分施压,恨不得立竿见影扭转学生的迟到现象,可能会适得其反,弄不好还会酿成事端。
3.家长包办过多造成的习惯性迟到
也有的学生经常迟到既不是因为学校恐惧症、教师恐惧症,也不属于家长纵容造成的习惯性迟到。家长不但不纵容,反而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因为上幼儿园、上小学的迟到、旷课问题与孩子进行过“持久战”。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赏也赏了,罚也罚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大道理讲了无数,家长嘴皮子都快磨破了,最终孩子还是常迟到。这是怎么回事呢?首先要考虑是否有人掣肘。父亲要求严格,母亲却给孩子说好话;父母要求严格,隔辈人却护着孩子,不能形成合力,如此,严格是没有效果的。孩子有保护伞,就会磨蹭。遇到这种情况,要先协调一致,再说其他。其次可能是家长包办太多。有很多家长从叫孩子起床开始,什么都替孩子做。催逼孩子起床,一件一件给孩子穿衣服(孩子此时半睁着眼睛),拉孩子进卫生间,甚至帮孩子洗脸刷牙。如果家长这样伺候,则无论你嘴里说的话多么严厉,他都不会着急,因为他心里有底——反正你比我还着急,反正这都是你的事情,反正你得替我把一切做好。皇帝不急大臣急,急死你也没用。有的孩子甚至经验丰富到了这种程度,他能从母亲喊他起床的声调中准确判断出,什么时候我可以不理不睬,到了什么火候我可就必须起床了,我妈真急了。起床上学本来是孩子分内的事情,竟然变成了“给妈妈起床,给妈妈上学”,主动完全变成了被动。人之常情是,只有自己的事情才会抓紧,别人的事情总不那么急迫,如此,孩子迟到也就是很自然的了。这种孩子真的迟到了也狼狈,也害怕,也后悔,但是他们不会反思自己如何磨蹭,而会埋怨家长:“就赖您!干吗不早点叫我?”而这种家长挨了孩子的数落,居然好像自己理亏了一样。孩子迟到,家长负责,迟到的问题就很难解决。这种家长需要教师指导。教师要告诉他们,迟到不迟到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不要替他承担责任,家长顶多做一些帮忙的工作,而且尽可能减少。比如早晨叫孩子起床,就不应该是家长的事情,闹钟可以叫,手机可以叫,凭什么还要劳动家长?等到孩子将来上了大学,家长难道也每天叫孩子起床吗?等到孩子就业了,到公司上班了,家长也要叫孩子起床吗?如果将来不能这样做,那现在就不要惯孩子的毛病,以免将来不习惯,带来更大的痛苦。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现在每天叫他他还迟到呢,要是不叫,不是更要迟到吗?”不一定。家长要是跟孩子说清楚,让孩子自己负责自己的事情,很可能他反而会有进步。还有一个办法是家长故作懒惰或者疲倦状,和孩子“交换位置”,也就是说,我早晨起不来,我是弱者,我需要照顾,请你早晨叫我起床,好吗?对有的孩子,这招比较灵。注意,如果孩子不起床,家长千万不要唠叨,提醒不要超过三次,然后就径自洗漱上班,不要管他,你越管他毛病越多。另外,也不要总是说孩子“爱迟到”。这样说多了,孩子就可能认定自己是一个爱迟到的人,这种角色认定会更加强化孩子的迟到现象。总的说来,学生经常迟到的问题,还要靠家长帮助解决,而要想借得家长的“东风”,教师就必须学会指导家长,给他出具体的主意。单纯责怪家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为家长很少有愿意孩子迟到的,他只是教育观念有些毛病,又缺乏方法。
学生上课“戴耳机听音乐”,怎么办?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去年我接了一个初三班级,这个班级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特别严重。男生多,全班53人,男生有31人,个个人高马大,而且一开学我就发现:不少男生对学习毫无兴趣,课堂上从不愿认真听课,常常戴着耳机听音乐。有一次下课后,一位任课老师气呼呼地跑来找我,说这个班没法上课了,许多男生根本不听课,让他们摘下耳机,还要强词夺理,影响课堂纪律,更不要说学习效果了。为此,我只要一没课,就偷偷去观察有多少人在“听”,奇怪的是:每次都没发现戴耳机的的现象。可任课老师的反映却一直不断。怎么回事呢?后来在学生的周记里,我了解到:原来班上一名坐在最后一个位子的“号召力很强”的后进生,不认真听课,却时时注意着我的动态,只要我一从楼梯拐弯处走过来,他便“干咳”几声,然后其他一些学生得到暗号,立刻摘下耳机,装作认真听课的样子。真是孩子!但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种不良现象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呢?
班主任经过与这些学生谈心,分析了以下原因:
1.主观原因。首先学习成绩不理想,缺乏自信,又不愿意与老师同学沟通。因此,得不到帮助,越学越吃力,作业与考试是他们最头痛的问题,而考试成绩则将他们逼到了自卑的角落。
2.教师原因。有些教师常常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些“后进生”,他们稍有不妥之处,便缺乏耐心,甚至挖苦他们,严重地伤害了这些学生的自尊。他们既然感受不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和鼓励,自然“恨屋及乌”,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也不愿意学,并用“戴耳机”等极端行为来表现。
3.同学原因。这群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又在课堂上影响他人,自然会受到来自其他同学的鄙视,饱受冷嘲热讽,感受不到爱的温暖,自然离集体越来越远。
4.家庭原因。父母长辈之间的矛盾,以及父母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当(或过分宠爱或过分严厉),使孩子产生了紧张恐惧的心理,消蚀了孩子的爱心和真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倦怠之心,并学会用偏激方式来解决生活中的人或事,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使他们远离同学和老师。
根据以上分析,班主任制定了一些教育教学策略:
1.教给这些“后进”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成绩。引导他们从最基本的知识学起,只要他们有些小的进步,就给予鼓励,让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教以良好的学法,并定期辅导和关心他们,从而使这些学生的知识、情感得到多方面的进步。
2.教师要采取情感倾斜,用爱心来温暖他们的心灵,点燃他们的理想之灯,帮助他们走出自卑的沼泽地。“后进生”最需要的就是“爱”,教师必须用语言和行动告诉他们:“老师爱你!”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温馨的话语,甚至课堂上的一个肯定。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老师是不会用“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了。
3.鼓励全班其他同学都与他们交朋友,让大家都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这不仅是学习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融洽。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只有在集体的温暖里才会溶解他们结冰的心,让他们感到自己不是“异类”,这样才能使他们逐渐恢复对学习的兴趣。
4.家庭是爱的港湾。在家庭中,父母要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营造健康和谐的氛围,给孩子创设健康成长的环境,不要因为大人之间的矛盾,给孩子稚嫩的心灵蒙上阴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民主的家庭往往能使孩子的心理更健康。
经过班主任与任课老师的共同配合,与学生父母的努力,与这群“戴耳机听音乐却不听课”的学生多番的思想沟通,多次的心灵交流,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有了很大的转变,扰乱课堂的现象消失殆尽了。一年后的中考中,该班的这群学生取得了理想的成绩。这个案例启示我们,当班级出现问题时,特别是出现群体心理问题时,一定要了解事情的原因,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然后再采取相应的策略,切不可操之过急。而且对于我们教师,深入学生尤其是后进学生的心灵,是长抓不懈的工作。一定要真诚,要有爱心,我们老师有责任和义务让这些学生少受、免受心理创伤,并在学习和心理上迎头赶上,与其他学生一样健康成长。
学生上课爱搭话,怎么办?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我任教的班级里有一个叫方方的男生,他学习成绩、品德行为都很好,但是有一个“坏毛病”;上课时总是爱搭话。有一次,英语课上听写句子,我说“What are you going to do?”他也大声复读一遍,搞得同学们都大笑起来。听写完后,我让同学们把本子交上来,他也站起来大声地说:“交上,交上,快点交上。”有时,我批评学生,他就搭上一句:“是的,对的,没错”。如果碰上课堂中做游戏,那方方就更乐的,不管是谁在参与,他都要去搭两句。为此,同学们对他很反感,不爱搭理他,其他任课老师也责怪他影响了课堂纪律。
我们该如何纠正学生上课爱搭话的坏毛病呢?
1.观察与分析
案例中的老师暗暗地考察方方,发现他是属于那种喜欢表现、对人偏热情的学生。因为喜欢表现,所以当老师、同学注意不到他时,他就会主动搭老师的话,以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因为对人过于热情,所以一遇到有趣、新鲜的事那就更喜欢搭腔了。在一次英语课上,老师让学生说一说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当有学生站起来说:“I am going to be a farmer”(长大后我想做农民)时,全班学生都哄堂大笑起来,方方马上大声地说:“笑什么,做农民很好的,我以后也要做农民。”这样一说,全班学生的目光都齐刷刷地转向了他,他把头仰得高高的,一副很满足的样子。
2.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
为了找到其爱“搭话”的原由,老师找了方方谈话,一起与他分析,帮他改掉这个“坏习惯”。方方也明确表示他只想引起同学、老师的注意,时间一长,就成了“惯性”,有时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老师渐渐体会到他的真实心情,因此,也努力为他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在课堂上,老师时常请他回答问题,只要他想说,只要他举手,老师就会请他来回答。有时,请他当老师评价同学的回答,有时请他客串课堂游戏,即使没有任何任务也总是以关注的眼神有意地与他交流,使他感到老师时刻在注意着他。如当学完单词,进行巩固性练习时,老师就让方方充当小老师,让他上台来抽卡片,让同学猜猜他抽出来的是哪一张卡片。当同学表演完对话时,老师就让方方来点评他们表演得好不好,分析优、缺点分别是什么等等。由于上课说话的机会多了,他就不再那么喜欢搭话了。但是老师又发现,如果他回答错了或评价同学有误时,同学们会嘲笑他。每当这时,他就会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反驳,而且得理不饶人。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就会联合起来与他辩论。而他呢,就更要抢同学的风头,似有一种不说清楚不罢休的气势。
3.帮助学生排除影响自我展示的干扰因素
鉴于以上认识,老师觉得如果双方再斗嘴下去,非但前功尽弃,而且还可能产生其他事端。因此,决定为他排除自我展示的干扰因素,稳定情绪,让其慢慢地趋向平缓。为此,老师私底下召开了班干部会议,对所有班干部说:“大家觉得方方最近表现怎么样?”有学生站起来说:“他最近好多了,上课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爱说话了。”又有学生说:“好是好多了,可还是不够好,有时也要搭几句。”“你们老说他‘不自量力’,他当然要反驳了。”李强站起来为方方打抱不平。
老师抓住机会进入了主题。他问学生:“你们说李强说得有没有道理?”同学们都不好意思地说:“我们是不对,但方方也太过分了,不知道也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还老让他回答,还让他指手画脚评价我们,他连自己都管不住……”于是老师说:“那是老师不好,没有和你们说明原因,为什么老师常常让方方来回答,因为老师想改掉方方上课爱搭话的坏习惯。”学生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就讨论开了,最后决定,由班干部和那些喜欢取笑方方的学生说明原因,老师找方方谈话。
4.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