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总是在课堂上顶嘴,怎么办?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Y是某中学初中三年级一班的学生。他是老师眼中典型的“差生”和“问题学生”,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愿意顶嘴。一次上语文课,老师发现Y没精打采,总是思想开小差儿,无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便问他为什么,他说昨天晚上帮一个好朋友做航模,几乎一夜没睡。老师很生气:“你现在是读初中,不是小学。现在是要想法考进重点高中。航模顶什么用?”“我只是想帮帮他。”Y反驳道。“帮别人也不能影响你自己的学习呀,你连自己的学习任务都没有完成有什么资格去帮别人?你父母会准许你去做航模吗?”“他们知道的,他们从来不反对。”“他们知道你上课违反纪律吗?知道你没有完成作业吗?知道你几乎没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吗?连这点都不懂,简直没文化。”老师更生气。“我爸妈都是研究生。”Y不甘示弱。“研究生又怎样,有娘养没娘教,回去叫你父母来!”老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把Y狠狠地批评了一顿。Y不服,公然与老师顶撞起来。又一次上语文课,Y仍然没有注意听课,偶尔看一看放在桌子上的《初中生报》。老师走过来,看了他几眼,他却无所畏惧。老师一把夺过报纸,撕成粉碎。Y说:“我没有看,只是放在桌子上。放在桌子上也不行吗?”老师说:“还想狡辩,不想读书就滚回去,省得在这里碍事。”Y十分气愤,把桌子上除语文书以外的所有书都推到地上,同时说道:“桌子上只准放语文书吗?那好,把其他东西通通扔掉!”后来的一次语文课,老师讲到一篇与郭沫若有关的作文,问全班同学郭沫若是什么人,Y故意大声喊道:“是郭富城他爸!”惹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老师无法忍受Y的公然顶嘴对抗,走过去一把将他拉起推出了教室。还是语文课,Y无心听课,漫不经心地拿出一本通俗小说,还故意让老师看见。老师显然很生气,走过去,正想伸手去拿小说,可Y却早已有了准备,迅速换了语文课本,并主动递给老师说:“拿去扔掉吧!”此后很长一段时间,Y不断与语文老师无礼顶撞,发生一些课堂冲突。他自己成了这所学校有名的“调皮捣蛋鬼”。
“顶嘴”,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由于与教师或同学存在不同甚至相反的设想和看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行为。这种现象是由于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思维的独立性和判断性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还不成熟,因此容易产生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更为极端的就是案例中学生Y无礼顶撞的情况。孩子为什么会顶嘴呢?这跟家庭教育关系很大。首先是不良的家庭氛围所致。如果父母缺乏修养,举止粗俗,彼此间缺乏尊重,动辄脏话满嘴,互相说些“抬杠”的话,孩子一旦具备了一定理智水平,就会从心底里不尊敬父母,顶嘴便成了家常便饭。父母的教育方式简单拙劣。再小的孩子心理也有一杆秤,如果父母在教育方式上不肯用心,只凭一时的喜怒,赞扬或批评孩子,或只是发号施令、训斥孩子,孩子一时会被父母的威风吓住,作听话状,再稍大一些,则不会买父母的账了。
父母说话不讲究艺术,令人生厌。说话是一门艺术,父母教育孩子更要结合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道理的领悟能力较弱等特点,有的放矢,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父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说话抓不住重点,本想告诫孩子“学习别马虎”、“你总贪玩儿”、“总让人操心”等等车轱辘话,让孩子不仅印象不深,而且十分厌烦。还有的父母是“婆婆嘴”,一件事儿没完没了地重复说,这也是引起孩子顶嘴的原因之一。
父母所持的观点不正确。人无完人,为人父母者受文化水平、职业、性别等限制,有时所持观点本身就是不正确的,孩子难以苟同,自然要进行辩驳,有的父母脸上挂不住,就斥责孩子和大人顶嘴,实在是委屈了孩子。
再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方面加以分析。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此时,孩子已显示出一定的评价别人与自我评价的能力,有一定的独立性,处处流露出一种“成人感”。这正是青少年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孩子个性发展的转折点。在主观上,他们感到自己是一个“大人”,但客观上,他们的行为还稚气未脱,而父母、老师也往往把他们视为小孩,不尊重他们的意见和行为,无视他们自我肯定的需要。这些需要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因此,父母和老师的训斥和无原则的迁就,都会给青少年带来不良的影响,阻碍他们个性的正常发展。学生的顶嘴,正是他们“自我意识”的外在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映,而不是什么失礼行为。但是,无礼顶撞实属问题行为。
很少有比顶嘴更令老师生气的行为。有个学生对你说“我没有必要按你说的去做”或者“你不知道怎样教”,这考验人的耐心,即使脾气最好的老师也会被激怒。用这种无礼的方式对老师说话的学生,使得课堂管理更加困难,也有损老师在其他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如果其他学生也效仿,就会造成更加严重的问题。
你对待一个顶嘴的学生,重要的是忍耐。他的言词常常与你的言行无关,事实上,也许是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借机宣泄,你只不过充当了“出气筒”。虽然这种情况下保持镇静并不容易,但是从长远看来忍耐是最有效的措施了,而责骂、威胁或训斥可能恰恰使之受到别人的注意,从而更想顶嘴。这时,您应该这样做:(1)不要视其为人身攻击。听见学生顶撞你而不生气可能是困难的,此时你要提醒自己:他的无礼言语或许和你的言行没有多大关系,可能是把烦恼、忧伤发泄在了你的身上。去了解事实的真相,会使你透过学生激动的表情看到困扰他的根源。
(2)心平气和地告诉学生他的言语不当。面对学生的顶撞而保持心平气和是不容易的,但是大喊或者训斥恰好会引起大家对他的注意,以至于他的言行过激。如果你感觉想要发脾气,做几次深呼吸,然后用克制而坚决的态度告诉那个学生你希望他用尊重的口吻对你讲话,不要迁就他,要让学生意识到顶嘴更难如其所愿。向学生简单交代后就继续做你的事情,不要给他争辩的余地。(3)单独找学生谈话。顶嘴的学生预想你会给予严厉斥责,而用理解的口吻与之谈话会使他感到意外。告诉他虽然他的言语不敬,但是你也不认为那是他的本意,让他知道你能理解当学生有心烦的事情时会用一种不礼貌的语气讲话。问他是不是有不顺心的事情,或者是不是你伤了他的自尊。找到你能够使他从烦恼中解脱的办法。告诉他你希望他尊敬你并且你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如果学生同意,就此握手言和。(4)当学生有不礼貌行为时,要让他意识到。也许他在顶嘴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言语有何不妥,如果你对此质疑,可以和他确定一个暗号,比如叫他的名字或者扬一下眉毛,当他处于一触即发时提示他。(5)记录学生的言语。故意让他看到你在写字,如果他问你在写什么(即使他不问),告诉他你在记录他所说的话,以便于存档并给他的家长看。仅此就可以制止他顶撞的言语了。
(6)如果学生还顶嘴,就要采取措施。如果不断的顶嘴扰乱了教学并有损你的威信,就会导致严重的结果。对年龄小的学生可以让他停课,对年龄较大的学生则在放学后或休息时间令其留校,对于你的管束,他可能进行争辩,但是要坚决这样做,不给他争辩的余地。
学生上课传纸条,怎么办?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一天中午,数学老师边批作业边说道:“你们班近期的作业情况不妙,越来越差,而且上课时有不少学生在传纸条!”“真的吗?”我说。“历史课上也是的!”张老师也凑上来插了一句。噢?!我吃惊不小。作为班主任,这可是失职。于是,语文课上,我特意观察了一下:发现他们做笔记时,似乎挺认真的,然而发觉他们会彼此丢眼色。于是我故意转身在黑板上写字,好让他们“有机可乘”,果不其然,猛一回头,小辉正伸手接邻桌一位女同学的小纸条。遭到我的突然“袭击”,他俩一下子变得尴尬万分。为了不影响正常的上课,我没有吱声,打算等课后再找他们来谈心。
经过与学生交流,班主任找到了“传纸条”现象的群体心理动因:
1.“学样”。用心理学术语,就是“从众心理”,即众人都在做、我也跟着做,并不去想该不该、好不好,并由此减轻来自群体的心理压力。群体违纪,个体承受的压力要小一些。
2.“新奇”。这是对新异刺激物的敏感与趋向心理。“传播纸条”有别于私人说话,具有隐蔽性。当私下说话成为课堂违纪行为后,这种变相的上课私下说话的方式,因其新奇而迅速在学生中蔓延,成为群起仿效的对象。
3.“不由自主”。有的人有着易受暗示的心理个性,特别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当“传纸条”成为众人的一种行为趋向的时候,他就会自然受其暗示,你来我往,也传起纸条来。
根据以上分析,班主任制定了相应了辅导策略:
1.淡化对“传纸条”的关注。因为过多的关注容易引起逆反心理。冷处理,要使这一事件在学生中由热到冷,乃至淡而无味,以利于班级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2.师生共同参与制定班级公约,暗示这种行为属于违纪。人群中的交流是必须的,然而应注意时间、地点,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3.增加课堂上的提问和讨论,让他们集中精力思考问题而无法分心,减少思想上开小差的机会。
4.提倡写日记。由此产生的暗示效应可使学生想写的驱动或冲动得到转移,为他们设置倾吐内心冲动的载体,以期朝良性方向发展。
5.设计新颖、有趣的班会。倾吐是人保持健康、平衡心态所必不可少的。学生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很难获得兄弟姐妹般的心理沟通,当他们把这种需求转移到学校的同学身上时就很自然了。教师给他们提供交流的时间、空间、氛围,避免在课堂上不合时宜地写与传。
经过一学年的努力,“传纸条”现象逐步从课堂上销声匿迹了。这个案例给我们的体会是:
1.班级中出现问题时,一般应从长计议。每一个群体都会把自己特有的印迹通过个体的自觉认同打在个体的心上,使个体的言、行、情、态甚至思维方式、气度等都带有群体的印痕。试图用强制、命令的方式去消除群体影响是不明智、徒劳无益的,适应的方法给予群体以指导,促使其改善面貌。考虑到学生中的群体心理的连锁作用,让“师生”情结健康发展。
2.“传纸条”并非都是消极的,关键看场合。如果提供合适的时间,一项消极活动就可产生积极的效应。我班的写作水平总体提升,师生关系融洽、平等。这样看问题,就突破了心理定势。
3.课堂任何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切不可简单以违纪来“框定”学生。切实从不同成因入手做好研究工作,“润物细无声”地设计好心理调适活动,才能产生预期的工作效果。否则,还可能扩大其消极影响,使学生经受更深的心理创伤。
学生经常迟到,怎么办?
小军是一所中学的初二学生,他成绩一般,在学校还算是比较“中规中矩”那一类,平时话不多,同学关系也不错,对老师也很尊敬。但有一个最大的毛病,那就是经常上课迟到。虽然老师对他进行了多次批评,但他往往只坚持几天,又“旧病复发”了。小的举动令班主任深感头疼。
学生经常迟到确实是令老师很恼火的一件事情。在学校的纪律评比中,这常常是最刺眼的一个项目,每天都立竿见影。有学生经常迟到,班主任压力很大,处理起来,也就很难保持冷静的头脑:容易发脾气,容易搞体罚,容易请家长,容易激化矛盾。按说迟到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情,可是由于上述原因,它可能在教师的心目中成为很大的问题。教师对经常性迟到的认识,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孤立地看迟到现象。他们往往不善于把迟到放到学生整体精神状态的大背景中来观察,就事论事,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又急于求成,这就容易失败,那该怎么办呢?首先应找到学生经常迟到的原因,再施以心理辅导。据我们初步分析,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1.恐惧教师,恐惧学校
这种学生的主要问题不是迟到,而是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到学校来,又不能不来,家长催逼,老大不情愿,能晚点就晚点。少在学校呆一会儿,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有些学生虽然迟到,但是一旦来到学校,还是能高高兴兴学习,起码也能在下课的时候高高兴兴游戏。这种学生不同,他们整天没精打采,只是偶尔能高兴起来,而他们精神最好的时候是快放学的时候。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有的可能是教师恐惧症。这种学生见老师就躲,见老师就害怕,他们可能是受过老师无数的批评,很少或从来没有被老师表扬过,也许有某个老师严重地伤害过他,使他从此望老师而生畏。如果我们发现某个经常迟到的学生看见老师就蔫,可是和同学在一起要相对好一点,那可能就是这种学生。解决这种孩子迟到问题的方法是,老师和他搞好关系。如果他发现有一个老师真正关心他、喜欢他,能看到他的优点,他就可能高高兴兴来上学,而很少迟到了。有的可能是学校恐惧症。就是说,学校里有他特别害怕的人或事情。可能是因为在学校受欺负,可能是因为生理或性格原因被同学起外号、嘲笑,被孤立等,还可能是早晨来校时有大个学生劫他的钱,他不敢告诉家长、老师,只好晚到一点,以避开麻烦。这种孩子,当你批评他迟到的时候,他很可能不加申辩,只是一声不响,因为他无话可说,或有话不敢说。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一定不要轻易批评他,而要尽可能和蔼地向他询问情况。对他说:“我相信你不愿意迟到,你迟到一定有自己的苦衷,告诉我,我会帮助你。你要是不说,老迟到,学校会给你处分的,那不是很冤吗?”很多老师遇到学生迟到的问题,总是满腔义愤,告诉学生迟到如何如何错误,不迟到有多少多少好处。这常常是废话,其实关键是向学生询问原因。具体的、真实的原因,把学生的具体问题解决了,迟到现象才能解决。
2.家长纵容造成的习惯性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