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峰,这个出生于甘肃祁连山下临水的农家子弟,近年来以非常注目的艺术成就在海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有着“天下第一驼”美誉的祁峰集历代大师之大成,经过40多年卧薪尝胆的艰苦求索,已将笔墨程式和方法内容开掘到令人耳目一新的境地。他法古创新,以最能代表中国最具势力的书画艺术家名扬海内外,得到了许多著名专家、学者、美术评论家和收藏界的一致认可。
国画大师张仃说:“天道酬勤,祁峰画驴师承黄胄,而能深入生活,故出于蓝而盛于蓝。”著名画家韦江凡为祁峰题词:“近年我看到画毛驴画得最好的除黄胄就算祁峰同志了。”新家坡著名画家赖桂芳说:“祁峰是中国第二个黄胄。”如今,这位和中国已故著名艺术家黄胄齐名的祁峰,名声大震,海内外各大媒体纷纷连续报道,给他的艺术创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祁峰先生的书画以最具个性的艺术特色,全方位地展示了自我的智慧、才华,以创造性的表现手法独树一帜。我以为,他的作品最核心的艺术特征是:“西域风情心中涌,大漠云烟笔底生,浩然正气华夏情,铮铮风骨震乾坤。”我们不妨做如下探析——
一、西域大漠的语言特色
祁峰的书画最具本色的特征是以西域风情为作画的题材,幅员辽阔的西域大漠是他长期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他生长在祁连山下,从小失去父亲,是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抚养成人,仅上到初中母亲就无力供他上学了,13岁就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从小与土地、牛羊、毛驴、骡马、骆驼厮守在一起。荒凉贫瘠的西域山水出门就爬坡,大风沙漠石头多。数九寒天,滴水成冰;盛夏酷暑,骄阳似火。繁重的劳动,恶劣的生态环境,靠人拉肩挑是远远不够的,因而西域大漠中的牛、驴、马、驼这些最具灵性和生命力最强的动物,是西域与人共生共存的伙伴。正因为祁峰有着这样的生活经历,他对西域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对西域人民的艰苦生活有着切肤的感受对于马、牛、驴、驼产生了一定的感情。从8岁就迷恋丹青的他,深深眷恋着这里的土地和人民,挚爱着能为人减轻劳动强度的马、牛、驴、驼,他和这些动物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如何反映西域生活,揭示西域人民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这些与他朝夕相处的动物就成了他笔下的创作素材,同时与他有过脚夫、马帮、牧羊、赶牛、驼队远征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因而,他不单是与这些动物厮守一起,如何通过他的画笔将这一切表现出来,是他苦苦思考的一个重要命题和寄托心灵世界高地的唯一方式。只有通过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西域人民生产生活的场景,才能放牧他的精神家园。祁峰把审美的视觉投向了马、牛、驴、驼,抓住了最能揭示西域大漠风情的动物特征,一幅幅活灵活现的西域风情画在他的笔下表现得惟妙惟肖,刻画得淋漓尽致。尤以表现驼的题材最为突出,数量之多是一大特色。各种驼的画面,无论是单独出现或是驼队,都会令人产生强烈的震撼,引起内心的共鸣。如《踏遍大漠无对手》《双驼图》《风雨之驼》《故道驼情》《不屈不挠》《阳光瑞雪驼伴情》等,无不令人荡气回肠,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给人以大漠唯有驼伴情、西出阳关无古人的苍凉和悲壮;西域人民在高天雪域中的生活场景和铮铮傲骨跃然纸上,通过骆驼这一载体,直观地再现了西域大漠风情。试想,祁峰如果没有大漠的生活经历,就不会有这些震撼心灵的佳作,也不会有“天下第一驼”的殊荣。这源于他丰厚的生活经历,源于对西域大漠人民的热爱,深层含义是民族精神的高度体现。
二、风骨与精神的有机结合
祁峰最能在画面上大破大立,大开大合,虚实有序,将笔墨神韵恰到好处地发挥到极致,进而以丰富的画面语言来表现他的美学思想。他走的是意象思维表现形式、具象表现内容的路子,将中国画的意境美和西域大漠的生活场景进行再创造、再升华,求得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意外之象。他的一幅幅令人浮想联翩、令人掩卷深思的作品充满着强烈的视觉空间和思维空间,笔下的驼马牛驴都是抒发一种感情,体现一种思想,阐述一种哲理,表现一种信念,无不充满强大的精神支拄和生命力。他运用画不见人、见物思人的绘画语言表达心声,抒发感情,激励读者。他为了内容不拘形式,画面总让人产生各种联想,驼、马、牛、驴是具象的生命,是无法改变形体的动物。国画的特点远远不能和油画比较,你看他运笔的娴熟,功力的深厚,构图的简洁,调子的明快,不得不让人折服。有的骆驼浓墨重写,有的寥寥数笔,有的画面孤驼长涉,场境开阔,背景深远,恢弘博大,有的夕阳西下,以黑云压顶之势向你逼来,无不体现出他高超的绘画技巧和对生活的穿透力。他的笔墨神韵是丰富多彩的。古人有墨分五色的说法,他把握得恰到好处;加之他扎实的素描功底,因而,他的驼、马、牛、驴是多姿多态的。如风雪中的驼,滂沱暴雨中的驼,炎日高照下的驼,在特定的背景中出现了不同的生活画面,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就是没有去过大漠的人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国画最能体现出人的意象思维。他的画面里没有大红大紫的外包装,也很少有大肆泼墨的渲染,如那幅奔腾不息的骏马,惜墨如金,被他的神来之笔勾勒得活灵活显,虚与实的结合,黑于白的空间,表现得天衣无缝。他的毛驴更显神采,憨态可掬,温顺善良,他画出了毛驴本能上的特性。如《三驴图》《一往情深》等画驴的佳作,在虚实的处理上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表面上是对大漠上最具灵性的动物的描绘,却成功地刻画了西域人民艰苦漫长的风雨沧桑岁月,强烈的视觉效果有材质肌理的厚重感,更不失国画的风采。驼被称为“沙漠之舟”;马是一日千里的使者;驴是西域古道上最稳健的驮者;牛是高原人民最喜爱最勤劳的拓荒者。当西域、高原、大谟、人、驼马牛驴出现在祁峰的笔下,我们可以真真切切地看到高原莽莽九派的大观气象,不用说,高原人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风貌就一览无余了。这正是风骨体现精神、精神升华思想,在他的笔下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三、诗书画印皆能的艺术家
诗言心声,字如其人,画藏物华,印涵金石。祁峰是一个诗、书,画,印皆能的艺术家。他作文赋诗很见功底。他画作上的题款都是自己创作的。如“天生铁掌踏沙漠,万里征途不畏艰。无数酷暑顶烈日,迎风冒雪不怕寒。”诗的含义和画面相得益彰,内容和形式高度和谐统一,思想和艺术完美结合,都表现得恰到好处。他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能根椐每幅画的内容,即席吟诗;作完一幅画就有一首绝妙的佳句出现,当即为画落款。这实际上是作者的灵感大释放。在作画的过程中,他心中就有诗的意象在萌发,难怪他一挥而就,佳句迭出。我曾有幸当面见过他作画吟诗的全过程,真可让人大开眼界。他曾对我说:一首诗词,其实就是一幅壮美的图画,一幅画作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更能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联想。他的诗和他的画一样,既能让人感受到阳刚之气的壮美,又给人以阴柔之气的清爽。观画犹如画中行,画外之意诗意浓,体现了诗画融合的特点。祁峰的书法亦别有韵致。他法承“二王”,兼习“于体”。以中锋运笔为住,结体空灵,自然流畅,线条质感强烈。因大多数都书自作诗词,有自己浓烈的感情色彩贯穿其中。如收编在他画集中的七律《盼雨》一词,不失为他书法的上乘之作。因他的画名扬海内外,人们往往忽视了他的书法。纵观历史上的杰出书画家,画为上品,书法亦神采不俗。如历史上的赵孟頫、唐伯虎,到近代的齐白石、张大千、石鲁、启功,都是书画皆能的大家,他们的字和画一样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祁峰的字和画有着同样的艺术价值。他的印更能显示出他古文化的深厚功底。祁峰对古文、哲学、美学,以及金石鉴赏都有涉及。丰富的知识积累和高超的艺术创作水平,奠定了他为杰出艺术家的基础。凡作书画都是自己制印。我仔细审视了他刊在自己画集中的印和好多作品中的印,浓烈的钟鼎韵味十分明显。工整中见险峻,平稳中显空灵,刀工精细,法度严谨,神采不凡。朱文或白文,一如他的为人,朴实,厚重,毫无匠气。
祁峰在中国书画界的出现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偶然的背后渗透着辛酸、打击、磨难和卧薪尝胆的经历,激励着他像骆驼一样忍辱负重,孜孜不倦地献身艺术;必然的面前是西域大漠粗旷豪放的禀性和西域人民不屈不挠的艰苦生活的滋润,西域人民的铮铮风骨和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这一精神充分体现在祁峰身上。与其说,西域塑造了他的家园情结,倒不如说是他的艺术创作的升华,很好地反映了西域大漠浑厚和博大的风情物华。我们不必徘徊在他的家园情结中去寻找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创作轨迹,而更深更高的境界是从他的艺术作品中寻求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来展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正是祁峰终生所要追求的艺术道路。
发表于2006年第六期北京《艺术名家》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