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书城坐落在城市的一角,本来是一座废弃的商场,后来就改成了书城。一家一家紧挨着的小书店挤在在一层里,形成几条错综复杂的书街。
两条书街交汇处的小角落,紧挨着一个小出口,总会看到那个近乎蜷缩着的老者身影,他似乎总是想挺直腰板,但无奈年纪大了,坐直身子一小会儿就要缩回那个小角落里。老人衣服常年是一件已经发白的蓝色长袖,补丁一块接一块,但老人总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连老人身后和墙壁之间垫着半截破旧的棉袄,每次累了老人都用干瘦的双手整整破棉袄,然后倚靠在上面,半眯起眼睛。
老人身前矮矮的支了一个简陋的书摊,上面放着并不多的书,一本本都已泛黄老旧,再加上这样一个仿佛风一吹都会倒的老头,与周围充满着现代气息的书店氛围,总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没人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当然,我从没有看到他的书卖出去过,偶尔有好奇者过来,老者却连眼皮都不抬。
每次路过那个转角,也只是匆匆而过罢了。
详细的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是一个一个稍显沉闷的午后,我来到书城购买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印象中书城的大入口永远是拥挤的,最大的书店总贴着花花绿绿的海报,老板大声吆喝着最新小说的名字,纷乱得像是一个菜市场。
用力挤出人群,我来到书城内部,里面却显得冷冷清清,书城就像是现在看书的人,都挤在外围,真正很少人深入内部。去问四周店铺有没有这本《朝花夕拾》,老板却总显得不耐烦,放下手中向我推销的封面华丽的漫画杂志之类,向更深处指一指,示意我继续向里找。
走了很久,在深处的一家书店,我提到这本书,老板是个身材肥硕的中年妇女,慢腾腾的转过身去,努力从一个箱子地下抽出几本厚厚的文集,目录内容却是胡拼八凑,老板努力的从其中抽出印着鲁迅头像的一本,随意地向柜台上一扔。
我拿起书,看到鲁迅头像下印着“三元本”的字样,心里五味杂陈,昔日那个骨头最硬的中国人,那个站在黑暗里寻找光明的鲁迅,今日却被狠狠地压在这三元书之下。
“小子,过来!”我回过头,看到那个角落的老头朝我招了招手,然后细心的从那一摞旧书中抽出一本,向我的方向举着。我放下手中的“三元本”,走到旧书摊前,接过那本书,已经泛黄的书页却出人意料的平整,显得古朴庄严。
“多少钱?”我问
“不卖,但你能在这看。”
不知是老头的奇怪性格吸引,还是不舍的放下手中如此珍贵的一本书,我就这么在一个不卖书的书摊停了下来,一会儿老头看我站累了,指了指自己旁边,示意我和他一起靠着墙角的破棉袄坐。我略有些不自然的摇摇头,只是站着靠着旁边的墙上继续看。
不知不觉,一个下午就这么悄然而过。
天色渐晚,我带有一丝不舍地放下书,心里打定主意明天再来将这本书看完。临走时老人却向我伸出了手:“你看了一下午,十块!”
我再次有些吃惊的看了老头一眼,老头很认真的向我伸着手,虽然这在买书的书城中并没这一条,但老头显得理直气壮。
我笑了笑,还是付给了这个奇怪的老人十块钱。
02
后来的每一天,我都会去到那旧书摊,老头的书虽少,但每一本都值得去读,从文言文版的《史记》到民国各个文豪们的著作。当然,每次临走老头都会收十块钱,无论看多久看多少,十元钱总是不多也不少的。
随着来的次数多,才发现老头也不是什么书都不买,但每次自己都要纠结很久,没有半点做生意的觉悟,以至于最后本来想买书的人也走了,每当这时,老头脸上反而会露出一丝丝高兴,但马上又摇摇头,脸沉下来,把书小心翼翼的放回原处。
每当看到他这幅样子,我总要暗中嘀咕一声怪老头,然后继续埋头看我的书。
慢慢的,我发现老头也是一个极为厉害的人物,也许是我每天都在,老头有时候看看我看的地方,自顾自的就评论感叹一番,或一时兴起,就直接背起了书中的篇目,惊讶的翻一翻书,发现与老头背的一字不差。
日子,就在这旧书摊上慢慢划过。
与老头慢慢得熟识,知道老头以前教过书,这里的每一本书都是他看过的私人书籍,很多是很久以前就不再版的书籍,一直留到现在,年纪大了,日子也实在过不下去,才在这里买书,至于为什么沦落到在这里摆书摊,我没问,老头也没主动告诉我。
当然我也就明白了老人卖书时的矛盾心态。
不知是哪一天,书摊前来了两个穿着时髦的中年人,一男一女。两个人发现这个与周围环境不相和谐的书摊后好像很高兴,男人拉着女人在书摊前停下来,一只手掏出手机,另一只手在书摊上左翻翻右翻翻,然后就将书扔在一旁,老头皱着眉头收拾着两人弄乱的书籍,当看到两个人只是找一些有年头又少见的书用手机拍照时,忍无可忍,说得很大声:“把书给我放好!”
一时间周围的目光纷纷汇聚,看着这个发脾气的奇怪老头。两个本来就想怕几张照的中年人感觉面子上挂不住,旁边的女人拉拉年轻男人的胳膊,示意离开,男的将书一把甩在老头身上,转身一边走嘴里一边骂骂咧咧:“卖的什么玩意儿,还不让看!”
两人走进一家装饰华丽的书店,一会便拿着几本封面花花绿绿的书出来了,年轻男人拿了几本最近新出的小说,而女人拿了好几本时尚杂志,两人路过还瞥了老头一眼。
老头颤抖的用手指着两个人,有些弯的身子被气得浑身发抖,剧烈的咳嗽起来,然后狠狠地骂道:“混账!简直混账!”
我是第一次看老头真正生气,不知气得是什么,总觉的老头气得不是他们的态度,甚至不是两个人乱翻乱放他的书,而是两个人对书摊上那些他的宝贝书的不屑,以及跑到另一个书店拿出来的书。
因为当天下午,老头并没有要我的十块钱。
以及后来过了很久,老头又迷迷糊糊地告诉我,这两个人中的男的,很像他以前的学生。
03
渐渐的,要过冬了。
老头还是一身简简单单的长袖,守在旧书摊后面,但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咳起来像是要把肺都咳出来一样,书摊旁边的小门是不关的,冷风呼啸着从小门灌进来,吹得人根本不想在这个拐角停留。老头实在冷了,就退到墙角去,用那里的半截破棉袄裹住身子,尽量把身子缩成一团。
我依旧没事的时候去那里看老头的书,老头从不肯接受送的东西,没办法,我只好临走都主动留下十块钱,因为多了老头不要。
“真是越来越冷了。”我念叨着,来到书摊。但却发现老头不在,书摊只剩下了一个破破烂烂的支架。
“老头人呢?”我问周围的店铺老板,老板们纷纷表示不知道,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注意到这里今天少了那个古怪的老头。
我叹了口气,害怕老头就这么消失在今天,再也不会来了。转身想走,发下书架后面,那个破破烂烂的半截薄棉袄还在那里挂着,过去一看,里面包着一本书,是我前一天没看完的那本。
心里有些感动,虽然寒冷,但我还是站在那个通风的转角读着那本书,后来干脆像老头一样靠在墙角,倚着那半截破棉袄。临走,我向棉袄口袋里放入十元钱,将书裹到那半截破棉袄里。
第二天,老头依然不在,渐渐的,那个墙角,也成了我经常待的地方,知道这本书将近看完,我才又看到老头人,老头身子躬得更加深了,咳嗽的声音更加沙哑撕裂,站的摇摇晃晃,但依旧努力地整理着他的书。
有些心疼,我不由得说:“别来这买了,让你儿子或闺女帮帮忙吧。”
老头摇摇头:“哪来的儿子闺女,没那福气。”顿了顿,老头整理书的速度又慢了一些,缓缓的地说:“我就剩这些书了。”
无言以对,我搭了把手,老头看了我一眼,还是没有制止我,任由我我帮他在书架上将书放好,自己慢慢地缩回墙角,用那半截破棉袄盖住身体。
我站着靠在老头一侧,更加认真地读着他的老书,因为不知为何,心中总隐隐约约感觉到,这样的机会也许并不多了。
看着小门外呼啸凛冽的寒风,今年的冬天会越来越冷吗,我心里默默的想着。
果然没多久,老头再次消失了。
一眼向那个角落望去,看不到老头在那里,心就猛地揪起来,赶紧跑近,看墙角还挂着那半截破棉袄,长舒一口气,从棉袄中拿出书,就站在老头以前在的地方看,看完放回,留下十块钱。也没人动这棉袄和书,因为他们看这个破棉袄的眼神总是敬而远之的,仿佛那是什么脏的不得了的东西。
渐渐的,我只能看到那半截破棉袄了,老头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直到再也看不到他,单所幸棉袄中的书一直在换,每当看到老书换了一本,我心里才稍稍得到一些安慰。
冬天最冷的时候还是来了,棉袄中的书,眼看已经几个星期没有换了。
我减少了去那里的次数,每次去看到那个破破烂烂的棉袄和里面依旧没有更换的书,心里隐隐作痛。
外面,下雪了。
04
漫天大雪,下得纷纷扬扬。
雪停后,我踏着深及小腿的积雪,再一次来到那个书城的拐角。
那个破棉袄依旧挂在那里,我习惯性的去翻翻,里面换了一本书,我弯腰捡起来,发现是那一本我第一次看的《朝花夕拾》。
又觉得书有些不对劲,随意翻翻,看到书里夹着厚厚一叠钱,都是纸币的十元。
05
开春了,天渐渐暖了起来。
我去了书城的那个角落,在这个春天,我希望还是在那个地方,见到那个熟悉佝偻的身影。
走到那个墙角,半截破棉袄也不见了。
我问旁边的店老板:“那墙上挂着的东西呢?”
“什么东西?”店老板还是一副不耐烦的语气。
“就是那个棉袄。”
“啥棉袄?没看到。”
看着我有些失神的样子,老板耸耸肩,说道:“也许被打扫卫生的扔了吧。”
我回过头,再次看着那个原来挂着半截破棉袄的地方,半晌无言。
以后,我再也没去过那个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