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合并感染或其他疾病。
③饮食失控。
④外伤、手术。
⑤药物本身的激发。
(2)预防措施
①中、重型糖尿病患者,坚持长期用药。定时、定量吃药或注射胰岛素,不能自作主张改品种、减剂量或忘记甚至停止用药。用药每当变动都应征得主治医师的同意。
②合并感染或其他疾病应及时就诊,并主动向医生说明自己是糖尿病患者,避免外伤,慎重手术,注意药物升血糖的作用。
③生活科学规律。饮酒、暴食、疲劳、激动均可诱发本症发生。
二、什么是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昏迷
健康提示:这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一种严重急性并发症,2/3患者发病前无糖尿病史或临床症状很轻,所以临床常被误诊为脑卒中而延误治疗。
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简称高渗性昏迷,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可达40%,故强调早期识别,早期抢救。其临床特征为严重的高血糖、脱水、血浆渗透压升高而无明显的酮症酸中毒。
1.常见症状
(1)厌食,拒食,一反常态。
(2)萎靡,嗜睡,定向功能障碍。
(3)有时出现上肢震颤、抽搐或一时性单瘫,偏瘫、偏盲甚至昏迷。
(4)心跳增快,血压偏低,少尿。
2.实验室检查确诊的依据
(1)尿糖强阳性,但无酮症或很轻。
(2)血糖升高达33.3mmol/L以上600mmg.1200mg。
(3)血钠大于150mmol/L。
(4)血浆渗透压大于350mmol/L。
3.本症的处理措施
应立即送医院急救,必要时边输液边护送,液体为生理盐水和胰岛素静脉滴入。
三、什么是糖尿病性低血糖
健康提示:糖尿病性低血糖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若低血糖持续时间过长,即使抢救过来也会留下不可逆的脑组织损害。加强监控,及时诊断和迅速抢救严重低血糖,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预后。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增多,降糖药的普及不足,患者对相关知识的贫乏,目前糖尿病合并低血糖发作时有发生,因此早期预防、早期识别很重要。
1.常见症状
(1)糖尿病患者餐后3.6小时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心悸、脉快、多汗、手颤、饥饿感。
(2)脑缺糖表现,如头晕、眼花、步态不稳、肌张力增强、行为怪癖、嗜睡、昏迷。
2.确诊的依据
(1)有糖尿病病史。
(2)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或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3)有实验室检查的阳性结果,即血糖浓度小于2.75mmol/L,50mg/dl,此为常用的低血糖诊断标准。
(4)给予葡萄糖治疗后症状好转。
3.本症的产生原因及预防
(1)食物调整的影响。当因病进食减少时,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用量未相应减少,因而出现低血糖。所以要求糖尿病患者,每餐必须定量、定时。宴会上不能只吃菜,不吃主食。因故不能按时就餐者,需提前就餐,绝不能推后,必要时吃些巧克力、饼干等食品。
(2)降糖药物的原因。药源性低血糖最常见。首先是重复用药屡见不鲜,如西药与所谓“中药”同服,实际上“中药中含有西药降糖药”,两位医生开的药同服,药物与降糖保健品同服,口服药与胰岛素并用等。
药量过大,临床也常见于病人或非专业医生对降糖药的降糖效果不了解,错误地按药品说明书服用,病人服药只记住吃几片,没了解每片含多少剂量,如二甲双胍有250mg、500mg、850mg三种剂型。诺和龙有0.5mg、1mg、2mg三种剂型。
另外,患者私自用一片某药顶换一片另一种降糖药,结果导致低血糖的情况也常见到。因为同样一片不同品种的药,其降糖效果可以相差很大,如格列齐特与拜糖平。
(3)药物之间的作用。一些非降糖药,可增加降糖药的降糖效果,从而引起低血糖,如合用倍他乐克,不但可使血糖较前下降,而且使低血糖发生后不出现典型症状。因为,这种药能够阻断β受体,掩盖心悸、多汗等低血糖反应,另外加替沙星也有引起低血糖的案例。
4.老年低血糖的危害
(1)对脑的损害较大。葡萄糖是脑组织不可取代的能源,脑组织需要足量持续供糖。所以,低血糖时对脑的损害最快、最重,长期缺糖,会加速脑的衰老,促发脑痴呆。
(2)对心脏的影响。心肌对葡萄糖的依赖很强,低血糖出现可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病的进展,甚至可诱发心绞痛或心梗。
(第二节)糖尿病心脏及血管并发症的监控
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应该做好疾病的监控和防治,遵照医嘱,提高自我监控能力,防止心肌病、冠心病的急性发作导致的心衰或猝死,给患者的生命带来严重的威胁。
一、什么是糖尿病性冠心病
健康提示:糖尿病性冠心病是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黏性增高,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多,纤溶活性下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最终导致的。
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升高,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出现早,程度重,糖耐量异常(IGT),空腹血糖异常(IFG)。早期糖尿病患者血糖并不高,但均有高胰岛素血症。
过高的胰岛素可增强甲基羟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的活性,促乙酰辅酶A转化为胆固醇及沉积于动脉管壁,高胰岛素还能刺激血管平滑肌增生。
另外,高胰岛素常会引发一过性低血糖,后者兴奋交感神经,促进儿茶酚胺释放,损伤器官细胞,并使小动脉痉挛。
糖尿病患者一般均有血小板黏性增高,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多,纤溶活性下降,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在高血糖和脱水时更易合并血栓,形成冠心病。
二、什么是糖尿病性心肌病
健康提示:糖尿病性心肌病是在临床上无心电图缺血改变,却易导致心衰或猝死。所以,糖尿病患者要按照专家所给的建议,提高自我监控能力,防患于未然。
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心肌病变,如心肌纤维肥大、心肌纤维化、间质中有大量糖蛋白沉积和炎症反应等。
本症的形成是不依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病理过程,早期使左心射血时间缩短及左室舒张末压升高;后期心室扩大,室壁僵硬,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本症患者,临床常见到是心电图无缺血改变,甚至导管检查都未发现严重的粥样硬化斑块,但病人会出现顽固心衰或猝死。
三、如何进行自我监控和防治
健康提示:对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做好监控和防治措施,确保患者在病情发作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1.对本症的自我监控
(1)注意观察临床表现,如心悸、胸闷、心前区疼痛;应学会摸脉,如脉搏增快(大于100次/分),过慢〔小于55次/分=或脉搏节律不齐(早搏、房颤、房室传导阻滞)〕,就应就诊。
(2)病人突然出现厌食、少尿、下肢浮肿,一反常态,应考虑可能是心衰早期表现。
(3)夜间突发憋气、以致惊醒,被迫端坐床头、呼吸快而费力,有时咳嗽、咯痰,痰中带血丝和泡沫。自觉发生哮喘,待休息或饮水、服药后逐渐好转。凌晨入睡,晨起一切如常,医生称之为心原性哮喘或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因此左心衰竭的表现多见于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和心脏肥大者。
(4)阵发性肩、背、腹、咽喉部疼、胀、紧压感或突然头晕、眼花,片刻自行缓解,均有可能是心肌缺血表现,应做心电图并就诊。必要时佩带全日动态心电图仪(Hotter)。
(5)有条件者可定期做胸片、胸部CT,观察主动脉及冠状动脉钙化情况,有助于监测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2.对本症的防治
(1)严格控制体力和运动负荷,平时锻炼绝对不能过度,否则会诱发心绞痛、心衰、猝死。
(2)严格控制脑力负荷。思虑过度、熬夜失眠、大喜大怒,均可诱发心脑血管急性事件发生。所以老年人最好不赴宴,不参加婚丧礼仪,不乘飞机,不远途旅游。
(3)老年人、尤其是有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突发急症时,一定要就地半坐位或高枕位休息、镇静,不可惊慌赶路回家。待症状缓解后,再进一步作处理。
(4)老年人应随身携带急救药,如硝酸甘油片0.5mg/片或速效救心丸,每次10粒舌下含服(不咽下)。最好平时把药品存放在钱包、眼镜盒、抽屉中,并要把急救药分成多份,分别存放在厕所、洗澡间、卧室、餐厅等易取到的地方。
(5)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有心血管病并发症者,要随身携带一个健康卡,大小如名片,卡上记录患者姓名、住址、电话、糖尿病及心血管病名,经常就诊的医院,以防万一。
(第三节)糖尿病脑及神经系并发症的监控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普通人,这是因为血管和神经是糖尿病主要损害的两个部位。其中,神经受损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和末梢神经病变两种。当出现脑血管的一些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加强监控,确保得到科学的治疗。
一、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的监控
健康提示: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患病率约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3倍。以脑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三种最为常见,而脑卒中相对较少并发。
一般在糖尿病晚期,糖尿病失控者易发生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但临床也见到,不少早期、轻度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脑血管病,甚至病人常先出现脑梗塞,后相继发现血糖升高。因此,预防工作应从IFG、IGT、早期轻度糖尿病开始。
1.脑血栓性脑梗塞糖尿病
本症在临床上最多见,4/5病例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的中等大血管。管经500μm以上,血栓形成前6小时之内,脑细胞开始变性,此时进行超早期溶栓治疗,效果最佳。6.24小时组织出现水肿,颅压开始升高,症状表现称作急性期,一般24.48小时脑细胞大量坏死,3天.3周病变区组织液化变软。
近年发现,在梗死区周围组织,由于侧支循环的供血存在,尚有大量神经细胞存活,称作缺血半暗带。所以,保护这些可逆性受损细胞是治疗本症的关键。
发现以下情况有可能出现本症应及时就诊。
(1)晨间或午睡起身后,发现某肢体或半侧肢体乏力,运动受限,感到肢体不听使唤。
(2)突然言语不利,口角流涎。
(3)突然出现视物不清,单眼黑朦,视野缺损。
(4)眩晕、耳鸣、走路双腿不协调。
(5)性格、情绪突然反常。
(6)血压突然升高伴头疼、头晕。
(7)偏身感觉障碍。
2.腔隙性脑梗塞
本症常见于糖尿病合并长期高血压患者,由于脑深部白质及脑干穿通动脉管壁透明性病变和闭塞,导致多数微梗死灶,直径多为3.4毫米,并继而出现组织坏死、液化,形成小腔隙。
腔隙性脑梗塞约占脑梗塞20%,由于病变范围很小,常位于脑相对静区。临床不出现肢瘫,往往被漏诊,CT显示欠清,但MRI诊断不困难。
本症预后良好,多在短期内恢复。不过,它作为脑卒中的信号,必须引起医患重视,应积极治疗,不可麻痹。
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糖尿病患者常发生本症,每次发作数分钟,通常半小时内安全恢复正常,脑CT无病理影像,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血管痉挛学说认为,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液旋涡,诱发血管壁平滑肌痉挛,钙拮抗剂治疗本病有效,从而支持这一观点。
另外,微栓子学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癍快破碎脱落和颈内动脉狭窄处附壁血栓脱落,形成多数微栓子,引起微栓塞,抗凝治疗有效,所以支持这一观点。糖尿病患者如果合并有低血压、心律失常(早跳、Ap)和颈椎病时更易发生本症。
4.脑卒中监控和防治
(1)有上述的临床症状或先兆现象时,应及时捕获立即就诊专科医生。
(2)定期查体和CT检查。
(3)监控血糖、血压、血脂力求达标。
二、什么是糖尿病神经病变
健康提示:血管和神经是糖尿病主要损害的两个部位,其中,神经受损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和末梢神经病变。当出现文中所述症状时,应请医生指导,加强监控。
糖尿病病变主要损害两个部位,即血管和神经。神经受损临床多见于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和末梢神经病变,后者尤为突出。
1.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包括:瞳孔、排汗、心率、血压异常及腹泻、便秘、尿频、尿潴留、阳痿等症。
2.末梢神经病变
表现为肢端感觉异常,分布如袜子或手套状伴麻木、烧热、针刺感。有时表现为下肢疼痛,受寒夜间加重。此外,触觉、渴觉减退,也很常见。不少病人因热敷而烧伤,后期会有运动神经受阻,表现为肌张力下降,上下肢肌萎缩及眼斜视等(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麻痹)。肌电图检查可发现患者有肢体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3.神经并发症的监控及防治
(1)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一一记录在监控表上,请医生检查指导。
(2)回顾血糖、血压、血脂监控情况,力争达标。
(3)针对性的神经保护剂(肌注、口服VB12、VB1、胰激肽原酶)及血循环改善剂。由于末梢神经有较强的再生能力,所以,治疗康复效果较满意。
(第四节)糖尿病肾脏及泌尿生殖系并发症的监控
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病率近年呈增加的趋势,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身心的痛苦,因此,了解糖尿病对肾的损害及临床分期,知道糖尿病性肾病的监控和预防方法非常必要。
一、什么是糖尿病性肾病
健康提示: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病率近年呈增加的趋势。了解糖尿病对肾的损害及临床分期,知道糖尿病性肾病的监控和预防方法非常必要。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目前,糖尿病肾病在我国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占5%,但随着糖尿病病人增多,其发病率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在我国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约为40%。
1.糖尿病对肾的损害及临床分期
糖尿病肾损害初期,肾小球入球动脉扩张,肾小球血流量增加(RGB)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此期,称作一期,此时双肾体积增大。
此后,肾小球基底膜开始异常增厚,血中白蛋白开始漏出增多,但其数量仍在正常范围之内,称作肾损害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