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并发症比糖尿病更可怕——糖尿病患者切记预防并发症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不过其并发症对人的健康有极大的危害,常常会造成患者的失明、坏疽、截肢、肾功能衰竭、并发冠心病和中风等,因此糖尿病被称为“万病之源”,所以,糖尿病患者日常一定要做好自身的保健工作,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一、并发症比糖尿病本身更危险
健康提示: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所以,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尤为重要。
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往往是给患者造成痛苦的根源。持续的高血糖会导致一些组织器官的代谢异常,会引起功能障碍及形态上的改变,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是大、小血管及神经系统。
并发症有: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等。
此外,据有关资料显示,糖尿病引起的失明比其他疾病引起的多10.23倍,并发的冠心病及中风比其他疾病引起的多2.3倍,发生的坏疽和截肢比其他疾病引起的多20倍,导致的肾功能衰竭比一般肾病多17倍。
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约有320万人死于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是继癌症、心血管病之后,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死亡率第三高的疾病。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死于冠心病、脑中风、心肌梗死;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常死于糖尿病并发的肾功能衰竭。此外,糖尿病并发的重症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也可危及患者生命。
所以,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尤其重要。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已成为世界各国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糖尿病患者都有哪些并发症
健康提示:糖尿病并发症分为慢性并发症和急性并发症。其中,慢性并发症有:心、脑大血管病变,眼睛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系统病变,糖尿病足。而急性并发症有: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低血糖反应及昏迷。
1.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带来的主要危害。实践证明,长期失治或治疗不达标,造成高血糖持续存在,会对全身许多重要器官造成严重伤害,在较长病程内,少则数年,多则十余年,逐渐发展加重,因此被称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心、脑大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特点是脑梗塞多于脑出血,往往留有后遗症。另外,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亦明显增高,可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
(2)眼睛病变。糖尿病并发眼病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屈光不正、眼肌麻痹等。其中,视网膜病变最常见,常可导致视力严重减退甚至失明。一般出现在糖尿病发病五年后。年龄越大,病情越重,越可能发生视网膜病变。
(3)肾脏病变。糖尿病性肾病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起病隐匿,呈进行性恶化。主要为肾血管病变,可累及微血管和大血管,累及微血管会使肾小球硬化,而累及大血管则引起肾动脉,肾小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病常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并存,合称“三联病变”。
(4)神经系统病变。神经系统病变是最常见最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常见末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表现为:肢端麻木、疼痛,感觉异常以及阳痿等。
(5)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特有的临床表现,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之一。本症常见于年龄较大,病程较长而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糖尿病足合并下肢动脉硬化,可导致组织缺血性坏死,若再合并神经病变,可表现为下肢感觉减退或消失,局部抵抗力减弱。一旦出现微小的创伤,如不合脚的鞋挤压,局部出现胼胝,鸡眼处理不当,即可造成感染。由于痛觉减弱或消失,不能及时发现病变,伤口会迅速扩大,造成足部感染,足底溃疡,足趾、足跟坏疽。
2.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因感染、手术、外伤、过度刺激或饮食控制不良,出现病情急剧加重,如严重脱水,恶心呕吐,神志障碍或昏迷,应考虑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其特点是来势凶猛,发展迅速,轻则危害患者多个系统,多器官,重则致命。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种。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①发病原因。本症是胰岛素不足或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的代谢紊乱,以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其常见诱因为急性感染,胰岛素不适当减量或中断治疗,饮食不当(饮食过量或不足、大量吃甜食、酗酒等),胃肠疾病(呕吐、腹泻等),手术、妊娠、分娩、创伤、精神刺激等,有时无明显诱因。
②主要症状。发病初期:“三多一少”等临床症状加重。患者感觉软弱、乏力、肌肉酸痛。
发病中期:出现呕吐、恶心、上腹痛;呼吸加深、加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头昏、头痛、发躁、反应迟钝,甚至嗜睡、昏迷等,临床脱水症状显着。
严重者:出现心、肾功能衰竭、休克、深度昏迷,抢救不及时可致死。
(2)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
①发病原因。感染、胰腺炎、急性肠胃炎、脑血管意外、严重肾脏疾患、血液或腹膜透析、水摄入不足、大量摄入含糖饮料等;许多药物也会成为诱因,包括糖皮质激素(尤其是肾移植病人使用时)、利尿剂、免疫抑制剂、氯丙嗪等,大量输入葡萄糖、长期静脉内营养支持也可诱发或促进高渗性昏迷。
②主要症状。本症又称糖尿病高渗性昏迷、高血糖脱水综合征。其特征是有严重高血糖而无明显酮症酸中毒、血浆渗透压升高、失水和意识障碍,并不是所有患者均发生昏迷,而是多发于老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
(3)乳酸性酸中毒
①发病原因。糖尿病患者在缺氧状态下使用双胍类降糖药或不恰当用药时,血糖明显升高,多余乳酸不能排出体外,导致中毒,严重者会发生本症。其死亡率较高,多发于老年糖尿病患者。
②主要症状。主要表现有:突然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肌肉酸痛、呼吸加快、意识不清、昏迷等症状。检查可发现血乳酸浓度增高,血液pH值下降等。
(4)低血糖反应及昏迷。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的一种并发症。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过量,食物摄取不足或推迟进食,运动量过大以及酗酒等各种原因,导致血糖浓度低于2.5mmol/L,临床产生相应症状,即为低血糖症。低血糖主要症状有以下几种。
①轻、中度低血糖。表现为心悸、心跳加快、头晕、头疼、颤抖、饥饿、出虚汗、双腿无力或全身无力、紧张、焦虑、恐惧、脸色苍白、怕冷、血压轻度升高,还可能出现嗜睡、视力障碍、听力减退、突然的性格行为改变等情况。
②严重低血糖。表现为失去定向能力、言语含糊等,最后出现昏迷。昏迷6小时可造成脑组织损伤,甚至死亡。
三、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并发症
健康提示:糖尿病并发症多种多样,专家针对不同的并发症给予了不同的建议。但总的来说,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在于积极治疗,控制血糖。
1.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
(1)积极控制原发病,使血糖保持平稳。
(2)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症、高黏滞血症、肥胖。
(3)重视各种先兆症状,如胸闷、心慌、憋气、胸痛、出汗、发作性头晕、肢体麻木、性格反常、一侧肢体功能障碍,一旦出现要积极进行干预治疗。
(4)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如血糖、血脂、血压、血流变、体重指数、心电图、脑血流图。
(5)调整生活习惯,忌烟、忌酒,饮食清淡,多吃蔬菜,少吃多餐,杜绝暴饮暴食,有效维持血糖平稳。
(6)积极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改善心脏功能,增加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供血,但要避免不合理的运动及剧烈的体力劳动。
2.糖尿病眼病的预防
(1)病程超过5年的糖尿病患者应检查视网膜。
(2)患者出现视物模糊情况时,应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导致视网膜剥离。
(3)患者视力下降时,应注意加强日常生活的协助和安全护理,防止意外的发生。
(4)选择骑车等有氧运动,避免高强度且需过多跳跃的运动,如健身舞。
(5)在做任何运动之前,需请医生检查眼底。
3.糖尿病肾病的预防
(1)病程超过5年的糖尿病患者需查肾功能。
(2)常测血压,尽量使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3)限制盐和蛋白质的摄入。
(4)严格控制血糖。
(5)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尽量减轻肾脏负担。
(6)口服降脂药物及抗凝药物,改善肾小球内循环。
(7)做有氧运动,如骑车、散步,多喝水,以防脱水。
4.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预防
(1)积极治疗各种烫伤。
(2)洗脚、洗澡时先请家人先试试水温,确定温度适宜后再洗。尽量不用热水袋、电褥子,防止烫伤。
(3)防止冻伤,注意冬天保暖。
(4)穿松软适脚的鞋子,不能穿高跟鞋。
(5)从事易受伤害的工作(如炼钢、翻砂、焊接、建筑)时,要注意自我保护,如有可能就调换工种。
5.糖尿病足的预防
(1)选择合适的鞋袜:选用软底皮鞋、运动鞋,避免高跟、尖头、硬皮、塑料鞋。选择棉质及羊毛质的袜子,要每日换洗。
(2)保持足部卫生,每晚用温水清洗,用柔软毛巾擦干。若出汗多可撒适量滑石粉。
(3)尽量不用热水袋。
(4)经常检查有无外伤、水疱、趾甲异常,必要时就医处理。
(5)剪趾甲时要避免伤及甲沟。
(6)忌烟,避免血管受影响。
(7)适当锻炼,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营养供给。
6.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预防
(1)若发现尿中有酮体,要及时去医院治疗。
(2)坚持长期严格控制血糖,不要随意中断胰岛素的治疗,应根据病情随时调整用药剂量。
(3)严格遵守饮食制度,严禁饮酒,限制脂肪的摄入。
(4)当处于各种应激状态,如严重感染、急性心肌梗塞、外科危重症手术等,口服降糖药物需暂时改用胰岛素治疗,以防止酮症酸中毒发生。
(5)防止多种诱发因素的发生,特别是预防感染,避免精神创伤及过度劳累,即使有发热、厌食、恶心、呕吐时,也不可中断胰岛素治疗,但应适当补充营养。
7.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的预防
(1)积极治疗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
(2)多喝水,一定不要怕多尿而限制饮水。
(3)合理起居,注意身体锻炼。
(4)防微杜渐,得了小病也要及时治疗。
(5)有任何不适时均应加强血糖监测。
(6)尽早诊断治疗,控制感染,这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8.乳酸性酸中毒的预防
(1)严格控制病情,长期维持体内各种代谢平衡。
(2)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最好不用双胍类药物,如降糖灵、降糖片。
(3)遇有休克、缺氧或肝、肾功能不全者发生酸中毒时,应警惕本症的可能性。
(4)尽量不用果糖、山梨醇,采用葡萄糖,以免诱发本病。
(5)尽可能避免用乙醇、甲醇、木糖醇、水杨酸盐、心得安等药物。
(6)少吃多餐,控制体重,使体内脂肪百分比下降,肥胖是此病的高危险因素。
9.低血糖昏迷的预防
(1)按时进食,生活规律化,若不能按时进餐,应预先吃些饼干、水果等。
(2)定时定量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
(3)保持恒定的运动量,运动前应适当进食,或在医生的指导下减少胰岛素用量。
(4)有未觉察低血糖的病人,尤其在进行运动、开车或其他有一定活动量前应自备血糖仪,经常测血糖。
(5)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应携带少量含糖食物及糖尿病急救卡。
(6)让亲友、同事、同学等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所用药物,及发生低血糖并昏迷时的处理方法。
(第二节)遗传、生活习惯易致病——糖尿病患者家人如何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同时具有隐性遗传的特点,即隔代或隔数代遗传,因此,和患者生活方式相近的家属,更要注意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注意控制饮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一、糖尿病具有遗传性
健康提示:糖尿病的遗传方式一般为隐性遗传,也就是隔代或隔数代遗传。糖尿病患者遗传给下一代的不是病的本身,而是遗传易发生糖尿病的体质,即糖尿病易感性。
糖尿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已发现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比无家族史发病率高得多,前者为后者的3.40倍。而双亲均为糖尿病患者,其所生子女约5%以上会得糖尿病。
正常人患糖尿病的概率为1%.5%,但糖尿病患者子女的患病概率则为8%.10%。
在我国,遗传对糖尿病的发生有较明显的作用,其遗传度为44.4%.
73.8%。2型糖尿病的遗传度为51.2%.73.8%,一般高于60%。而1型糖尿病患者遗传度低于60%。可见,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更强的遗传倾向。
需要强调的是,双亲均为糖尿病患者的子女并非一定会得糖尿病。具有糖尿病易感性的人不一定得糖尿病,因为糖尿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关,如肥胖、感染、长期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等,遗传与环境因素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会最终诱发糖尿病。
减少或消除糖尿病的诱发因素,可以减少或避免糖尿病的发生。所以,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应控制饮食,避免肥胖,从而预防糖尿病。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当年龄超过40岁时,也应控制体重预防糖尿病。
二、不良习惯引发“夫妻糖尿病”
健康提示:近年来,“夫妻糖尿病”增加,且有年轻化的趋势。这种情况多是共同的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应引起年轻夫妇的重视。
糖尿病虽不是传染病,但也应警惕夫妻同患、家庭同患。过去,“夫妻糖尿病”比较少见,且都是老年夫妻。但近年来,“夫妻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年轻夫妇,有增加趋势。
拥有共同的不良生活习惯是出现“夫妻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每天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下,吃、喝、活动等日常生活方式几乎相同,例如:经常食用不良饮食和高油脂、高热量食物等。
同时,现在不少年轻夫妇图方便,常吃油炸快餐或方便点心,因工作忙碌而疏于运动,再加上熬夜和工作压力大,都可能会导致“夫妻糖尿病”的出现。
要想防范夫妻糖尿病和家庭糖尿病,就应找机会增加运动量,尽量平衡饮食,不要摄取过多热量,而是多吃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和蔬菜、水果,少吃油炸食物。
那么,糖尿病患者老伴具体应当如何正确预防该病的发生呢?
1.对糖尿病多懂一点儿
目前我国糖尿病暴发性流行的趋势十分严峻,但不少人对糖尿病认识不足,甚至完全不认识。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糖尿病,不知糖尿病危害有多么大,不知糖尿病并发症的威胁如何,不知道糖尿病应该怎样预防,应该怎样治疗。
很多人经常大吃大喝,吸烟饮酒无度;从不锻炼身体;认为每年一次的体格检查是多余之举。他们已经有了糖尿病“三多一少”的症状,甚至已经有了不可逆转的糖尿病并发症,还觉得是“能吃能喝身体好,有钱难买老来瘦”。
1995年世界糖尿病日的口号是“减轻由于对糖尿病无知而付出的代价”,就是针对很多人对糖尿病无知这种事实而提出的。
2.少吃一点儿
现在,吃穿基本不愁了。但是很多人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病从口入”的含义也正在发生变化,从吃进不洁之物而引起传染病转变为吃得不科学不健康而引起非传染性的现代病。
3.控制体重适当运动
现代化给人们提供了越来越舒适的工作和生活,体力活动越来越少。车不骑了,洗衣服不用手了,看电视用遥控器,整天坐在电脑前不愿意动,甚至出门连挤公共汽车都嫌不方便了。吃得多又活动少,人必然肥胖,胖了以后就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