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罗素认为,男人和女人之间存在真正的友谊,他结婚好几次,也离婚好几次,和女人的爱情结束了,可是友谊还长久地维持着。他认为:
完美的男性和完美的女性没有多少差别,至少没有我们现在所认为的那样大的差别。
当然,除了罗素,还有很多名人一生中保持了异性友谊,如萨特和波伏瓦,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胡适和韦莲司。
中学生异性友谊的互补作用体现在智力、情感、个性等几个方面。男生和女生的智力没有高低之分,但却各有偏长。女生往往擅长于具体形象思维,男生往往擅长于抽象逻辑思维。通过交往,男女同学可从对方那里取长补短,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从情感上说,男生和女生如果只在同性圈子里交往,心理发展往往不够全面,同异性的交往可以丰富个性,这对中学生来说很有必要。特别是心理上的“异性效应”,对中学生的学业上的竞赛和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心理学家调查发现,对中学生来说,有异性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参加者一般会感到更愉快,干得也更起劲、更出色。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愉悦感,从而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所以,不仅异性间可以存在友谊,而且异性间的友谊往往是有益的。和同性友谊一样,异性间的友谊是一种深厚的感情,是一种亲密纯真的感情,也是人类优美的感情之一,是在共同理想、共同学习、共同工作的基础上产生的相互团结和帮助,并激励和鼓舞人们前进的高尚的道德力量。存在于异性知心朋友间的心灵的沟通因为不包含有性意向,所以能够保特纯真,成为人类美好心灵的闪光。
异性之间的友谊是一杯绿茶,没有浓烈的芳香,却回味悠长。异性之间的友谊因为无私,所以有超过恋爱的广阔空间,因为没有同性朋友间的竞争、攀比,所以去除了许多杂质。异性友谊是一种轻松的情感,没有恋爱的沉重和牵挂。性别的差异,是对性格缺欠的一种互补,也是对美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女性软弱时,男性的鼓舞可以使之坚强;男性暴躁时,女性的温柔规劝可以使之沉稳;女性忧伤时,男性的开导可以使之乐观。异性友谊是一首生动的歌,生动来自音律的和谐,和谐建立在共同的志向与兴趣、共同的见解与理解之上。有了异性之间的友谊,人间将增加另一种风景。
当然,另一方面,一些老师和家长的担心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道理。男女之间的关系确实需要定位,只有正确地把握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度”,才能分清友谊与爱情的界线,不至于陷入“早恋”。如何把握“度”?既不应过分拘谨,又不要过分随意。一方面要消除异性间交往的不自然感,力求像对待同性朋友那样去与异性交往,另一方面在交往时还要注意社会普遍认可的礼节规定,注意自尊自爱,言谈举止要庄重文雅。至于具体应该怎么做,那就需要根据个人的情况和具体的情境加以自我调节了。
建立黄金般的美好友谊
即使现在毕业很多年了,但我始终认为同学之间最珍贵的是友谊,哪怕当初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
在那些共同奋斗的日子里,充满激情和欢乐。
那是逝去单纯、纯真的往昔。
怀旧是成长中一种美丽的情绪,珍视这份友谊,珍视这份情谊,这是人生最珍贵的财富。
会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生活也会因此而更美好、更精彩。
西方哲人说:“那些能爱你的长处,了解你的缺点,并且随时准备原谅你过错的人,就是朋友。”这种友情来之不易,有了这样的友情,我们该好好去珍惜它,去维护它,千万不要随便糟蹋了它。
说起友谊,人们能讲出许许多多感人肺腑的故事,能举出许许多多震憾心灵的佳话。是的,友谊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永恒话题。在同学之间,尤其是那些从幼儿园直至小学、中学都在一起度过的同学,友谊更是真实的、珍贵的,是其他友谊所无法取代的。
友谊在哪里诞生无关紧要,只要人没有拥有过友谊,它就会成为一种生命的遗憾,不管是尊贵的国王,还是贫贱的乞讨者,生命的道理都是一致的。两个贫贱的乞讨者凑到一起,也会有说有笑的,两个尊贵的国王意见相左,也会怒发冲冠。友谊是医治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它的作用简直是妙不可言。培根说:“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双倍的快乐。而如果把你的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那么你的忧愁将会被分掉一半。”这是友谊的好处所在,在友谊面前,黑铁也能闪烁金子的光芒。培根又说:“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友谊的世界不过是一片荒野。”如此说来,没有友谊不仅仅是一种遗憾,而且也是一种生命的缺失。这就像口腔溃疡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导致的一样,孤独的疾病也是由于缺乏友谊的营养而导致的。
历史上有无数关于友谊的典故,体现出了友谊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性,演绎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友谊佳话。
春秋时期,俞伯牙善弹琴,但终日弹琴,却无人赏识。一日,子期听到伯牙的琴声,听到激越之处,便说“浩浩乎志在高山”。听到回转千叠处,便说“荡荡乎志在流水”。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也便有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知音是产生友谊的一种音符。
与伯牙相比,春秋初期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管仲更幸运。管仲有一个好友鲍叔牙,是春秋时齐国大夫,官至宰相,并以知人善交着称。
鲍叔牙自青年时即与管仲相交,深知管仲的贤能。管仲和鲍叔牙做生意,管仲分钱多拿一倍多,但鲍叔牙说管仲不是贪财,是因为家里穷。管仲为鲍叔牙出主意办事,但事情办得很糟糕,鲍叔牙说管仲不是愚笨,是因为客观条件不好。管仲三次当官三次被罢免,鲍叔牙说管仲不是没出息,是机会不成熟。管仲三次作战三次失败,而且冲锋在后,逃跑又跑在前面,鲍叔牙说管仲不是胆小,而是因为有老母亲需要奉养。管仲在当上齐国丞相后无不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叔牙也。”可见,理解是产生友谊的火花。
而《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关于友谊的故事大家更是耳熟能详、感人肺腑。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终于回到大哥刘备身边,体现了义气所产生的友谊。
对于世界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不同寻常的友谊,我们也一定不会陌生。
马克思与恩格斯长达40年的伟大友谊曾被列宁称颂为“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马克思于1883年逝世,12年后恩格斯也与世长辞。这12年的最后岁月,因为恩格斯的宽阔胸怀和正确人生态度而变得绚丽多彩。
1890年11月28日是恩格斯70岁生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党组织和朋友纷纷表示要为他祝寿。但恩格斯婉言谢绝了这份盛情,他认为所有的荣誉都应该归功于马克思,自己承受不起太多的赞誉。后来,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倍倍尔等人的一再要求下,恩格斯勉强同意在家中搞一个私人宴会。生日这天是星期五,恩格斯家中高朋满座,他也十分高兴,频频与朋友干杯畅饮。喝到兴致高涨时,他用洪亮的声音唱起《饮酒歌》,随后用俄语背诵了一大段普希金的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把宴会推向高潮。寿宴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3点多,客人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生日过后,恩格斯给德国、匈牙利等国的媒体去信,答谢朋友并表达对马克思的怀念之情。他在给俄国朋友拉甫罗夫的信中说:“人们在上星期五纷纷向我表示的那些尊敬,大部分都不属于我,这一点谁也没有我知道得清楚。因此,请允许把您对我的热情赞扬大部分用来悼念马克思吧,这些赞扬我只能作为马克思事业的继承者加以接受。”
恩格斯71岁生日时,一个组织为他准备了一场音乐会。恩格斯坚决谢绝了,他说:“马克思和我从来都反对为个别人举行任何公开的庆祝活动,除非这样做能够达到某种重大的目的;我们尤其反对在生前为我们举行庆祝活动。”“我将以我余下的有限岁月和全部精力,一如既往地完全献给我为之服务近50年的伟大事业——国际无产阶级事业。”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创造了巨大的成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我们都应该向他们学习,以健康、伟大的友谊和合作造就属于我们的美好人生。
而且,在中学阶段,正是建立美好友谊的黄金时期。良好的友谊不但能够沟通同学之间的感情,还能提高学习时的理解力。因为,在情感上,友谊能使人心情舒畅,即使是在烈风暴雨的险境;而在理解力上,又能赋予人智慧之光,走出黑暗与困惑。通过与朋友们的交流,一个人能借言谈的力量了解自己,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并且把自己的机智锻炼得更为锐利。
勤学故事:维克多·格林尼亚浪子回头
在我们的一生之中,总会遇到一些不愿去面对的事情,给我们带来身心疲惫的感受,让我们像受伤的小袋鼠一样,想要逃回母亲温暖的口袋里。然而,能否在种种折磨和煎熬中挺过来,坚持原本的目标和理想,却是你迈向成功人生的重要一步。
着名的哲学家尼采曾说过:“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唯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面对生活中种种苦难的鞭策,面对那些让你痛不欲生的经历,如果你就此放弃了,那么,失败者的头衔将和你如影随形,而如果你能够从心灵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主动承受各种折磨带给你的问题,认真审视痛苦的根源,那么,你将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强大。
法国着名化学家维克多·格林尼亚年轻的时候,耽于玩乐,曾在一次宴会上遇见一个让他一见倾心的美丽姑娘,当他走过去跟这个心仪的女孩搭讪的时候,却被高傲的姑娘冷漠地拒绝:“先生,请你站远一点,我最讨厌被花花公子挡住视线了。”
格林尼亚感到羞愧不已,这似乎成了他人生中的奇耻大辱,但姑娘说的没错,那个时候的他,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花花公子,只是从来未曾有人如此轻慢他而已。
就此,格林尼亚离开了家乡,独自一人到巴黎求学,他时刻牢记姑娘的讽刺,发誓摆脱花花公子的形象,他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刻苦,最终获得了191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一个闻名世界的化学家。
可见,生活中有些挫折在所难免,每一个人都要独自处理自己的伤口,没有人会守在你的身边随时准备为你疗伤。对此,你必须有清醒的认知,接受苦难的洗礼,并且做好独自承担的准备,为更美好、更丰富的人生积蓄能量。
塞涅卡也曾说过:“没有谁比从未遇到过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因为他从未有机会检验自己的能力。”我们的人生不可能像茶杯里的水一样波澜不惊,若是这样的人生也未免太过单调无趣。我们总是在得到与失去的交替中,在渴求与放弃的转变间,经历着痛苦,同时也感受着快乐。
弗朗索瓦·奥古斯特·维克多·格林尼亚(FranoisAugusteVictorGrignard1871-1935),法国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他于1871年5月6日出生于法国瑟堡,1935年12月13日逝世于法国里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