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638200000006

第6章 换个视角,就能看到崭新的世界

你的每一个特长背后,都站着一百万个粉丝。

哪怕对你的某个特长,发自内心地认可乃至欣赏的人只有一个,那么,请绝对相信我,与他持有相同观点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最少也会有一百万个。

所以,聪明人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把他们找出来。

偶尔看到一位朋友的微博,颇为感慨:他将自己每天经历的事件和心情,都以一首小诗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时是规范工整的押韵诗,有时是活泼俏皮的打油诗,而且每一首诗都活灵活现、极为传神,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他的微博粉丝不多,十余个而已。但是每一个粉丝的忠诚度都极高,基本上每一天都会对他的新作发表评论,言语中充满了激赏甚至是崇拜之意。我对他说:“你写的东西这么棒,为什么不考虑集结成书出版呢?我估计就凭这文采,要是出了书绝对能火!”他答:“甭逗了,这些东西就是写着玩儿的,不可能上那么大的台面儿!”“可是你的粉丝看起来好像很喜欢这些东西啊!要是出书他们肯定会捧场的!”

“呵呵,你可太幽默了。就我那几个粉丝,掰着指头都能数得过来。靠他们买书,出版社还不得‘从舅舅家赔到姥姥家’啊!”

“但我觉得这些粉丝对你的感觉简直就是崇拜啊!光看他们的评论,还以为你是个大明星呢!”

“这很正常,既然喜欢一个人,当然会说好听的话;可他们喜欢,不代表着别人也喜欢啊!所以出书这事儿,根本没戏。你想啊,哪个开微博的人没有三五个粉丝?要是都能出书,这个世界上的书还不得泛滥成灾,那个时候还会有人看书吗?”

一句话,噎得我没词儿了。不过心里还是觉得有些地方不太对,但是到底哪里不对,却一时琢磨不出来,于是只好作罢,不再劝他。

后来,我终于想通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没错,我们这个世界是个多元的世界,每个人的喜好都各不相同;但与此同时,我们这个世界又是一个高度趋同的世界,每一个人都与他人拥有许多相同的喜好。

所以,有两件事我们必须明白:其一,你的每一个爱好,无论你自己认为有多“独”,都绝无可能为你一个人所独有,一定还有无数的他人与你分享了这个爱好。其二,即便如此,也必须要承认,与你分享每一个爱好的不会是全世界的人;但这不要紧,因为你完全不需要全世界的人都能与你分享这些爱好。对你而言,全世界能有百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人能与你分享,就已经是个不可思议的天文数字了。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彻底参透它,你的人生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举一个例子。

请大家看看下面这段文字。

大家好,我是老外屌丝Mike隋,说一口倍儿溜儿的汉语却没地方使,坑爹啊!《星光大道》去不了,因为不会唱歌跳舞。外国人汉语大赛也不想参加,因为压根儿没把自己当老外。交个女朋友都老被骂:“你就光说吧你,除了说还会干嘛……”好吧,那就给大家看看我的嘴皮子吧!

这段话就是这个自称“老外屌丝”、名叫Mike隋的大男孩发表在自己微博上的一段文字,并在这段文字之后附上了一条视频。就是这条视频,创造了一个逆天奇迹:在这段仅仅9分多钟的视频里,这位中美混血男孩居然一个人分饰12个不同的角色,并同时操多种语言进行角色间的对话。这些语言中包括了美、法、日、俄、中等不同风格的英语以及台湾国语、港式普通话,甚至还有正宗京片子!

更为惊人的是,如此繁杂的角色和语言居然被这个小伙子拿捏得如鱼得水、浑然天成,不留一丝破绽,其精湛绝伦的演技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果不其然,这条视频微博面世后,立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短短几天之内,该条微博的转发量就超过了40万次,评论也有近10万条。一时间“Mike隋现象”风靡网络世界,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互相追问:“你看了Mike隋的视频了吗?”

事已至此,Mike隋的屌丝身份当然岌岌可危:铺天盖地的媒体采访和演出邀约一齐杀向猝不及防的Mike隋,令他结结实实地明白了传说中的“一夜成名”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就这样,一个当初令女朋友最为厌恶的缺点——耍嘴皮子,却成了Mike隋成功脱屌、扬名立万的最大利器。这一点,恐怕大大出乎了那位女朋友甚至Mike隋本人的意料。

这是一个关于屌丝脱屌成功经验的超经典案例。之所以说它经典,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你最大的短板,也许恰恰就是你最大的长处。从一般世俗的眼光来看,Mike隋的生活状态无疑属于典型的玩物丧志、不务正业。对于这一点,甚至连他本人都深信不疑,所以才会以“老外屌丝”自居。但看得出来,对于自己的这个屌丝身份,他的心里既有一丝沮丧,也透着几分不服气。也正是因了这个不服气,所以Mike隋才会一赌气将那个视频放到了网上,极为“偶然”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因此,至少从事后来看,用“玩物丧志”这样充满贬义的辞藻来形容他极其不公平。很明显,Mike隋玩的这个“物”,即耍嘴皮子,恰恰是他最大的长处,也是令他无比痴迷的最爱;而他丧掉的那个“志”,即一般人眼中拿来安身立命的“正经职业”,反而恰恰是他最不擅长、也最讨厌的人生之路。这样的人生之路,与其勉强自己去追求,还不如彻底地把它“丧掉”的好。所以,对于Mike隋以及天下许许多多与Mike隋有着相同命运的屌丝而言,在某种情况下,也许“玩物丧志”反倒是一个最英明的人生选择。

顺便说一句,据说Mike隋本人对自己这种“玩物丧志”的生活状态以及天天被父母亲人甚至是女朋友揶揄责骂的窘境也曾一度感到灰心丧气,所以他曾经向家人郑重保证:再“玩”两年,实在混不出个人模狗样的话就“改邪归正”,彻底告别玩物丧志的生活,踏踏实实地找一个正儿八经的工作安顿下来。现在想来,幸亏他没有这么做,否则反倒成了真正的“玩物丧志”——浪费了自己的宝贵才华,耽误了自己的如花人生不说,恐怕还会彻底搭上自己亲人下半辈子的幸福,那样可就太得不偿失了。幸亏苍天有眼,给了他最后一次逆转乾坤的机会。但更多的与Mike隋一样的屌丝,恐怕就没有这样的好运了。不出意料的话,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将在重重的压力之下被迫“改邪归正”。而这“改邪归正”之后的生活过得怎么样,相信我不说大家也能猜得出来。本来嘛,对于自己不喜欢、不擅长却又不得不过的日子,这日子能过得滋润,那才叫见了活鬼了。

所以,在这里我要郑重地代表全天下的屌丝,对Mike隋的好运表示由衷的嫉妒。

其二,请相信我:只要有一个人发自内心地喜欢你的某个特长,就意味着与他抱有同感的人将会有无数个。

没错,在亲人们甚至女朋友的眼中,“嘴皮子”是Mike隋最大的短板,更是一块困扰他们许久的心病,但Mike隋不这么看,他始终对自己的嘴皮子抱有绝对的信心。这个信心从哪里来?显然不可能从家人那里来,所以,对于成名前的Mike隋来说,肯定存在过超级喜欢他这两张嘴皮子的铁杆粉丝。尽管数量可能并不多,但就是这仅有的几个粉丝的厚爱,让Mike隋对自己的嘴皮子充满了自信。这一点非常重要,压倒一切的重要。

我们可以大胆地想象一下:就是由于这几个粉丝的存在,让Mike隋的脑海中突然浮现了这样的念头——也许喜欢我这张嘴皮子的,远不止这几个人呢?于是,在这个念头的驱使下,他付出了行动,去为自己寻找更多的粉丝。而事实也证明了他是对的——与那几位粉丝一样,为他嘴皮子上的功夫所倾倒、所折服的人,何止成千上万!

试想,如果Mike隋与我在前面提到过的那位在微博上作诗的朋友一样,仅仅因为粉丝太少就把自己的特长看扁的话,他能有今天吗?恐怕更大的可能性是“改邪归正”、早就找一个正儿八经的工作混日子去了。

Mike隋的经历绝非孤例,现实生活中与他拥有相同或相似经历的人大有人在,我本人就是其中的一个。

从少年时代起,我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话唠兼杠头。“无理搅三分”、“能把死人说活”是家人、朋友、同学、同事对我的一致评价。“言多必失”、“你沉默的时候更有魅力”是许多人发自肺腑的建言,但我却把这些好心统统地当成了“驴肝肺”,从来就没有当成事儿地好好听进去过。因为我始终认为“话唠”和“杠头”都是对我的褒奖,说明我在这两个方面有特长:话唠意味着口才好,杠头意味着擅思辨。

之所以能对自己有如此底气,是因为很早以前我就发现了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甭管是谁,对我的嘴上功夫心生厌倦往往是在关系彻底熟稔之后。在初识的时候,90%以上的人都会惊叹于我出众的口才和卓尔不群的思辨能力,甚至有不少人干脆用“听你说话是一种享受”来形容他们的赞赏之情。我知道这不是恭维,因为对于一个几乎堪称陌生的人,这样的恭维毫无缘由。而且,还有一个更为强大的成功案例在为我的自信背书——现如今已然对我的嘴皮子深感头痛的亲媳妇儿,当初就是靠我这嘴上功夫“骗”到手的。

因此,在人近中年的时候,我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能变废为宝,用自己的嘴巴和头脑去挣钱呢?于是,我开始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尝试:将自己所有想说的话变成文字,在文字中尽情地倾泻自己的话唠欲望;同时,想方设法地寻找各种培训与演讲的机会,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的话唠本色。

事实证明我的尝试是成功的。尽管开窍得有些晚,粉丝数量也远远比不上Mike隋,但是超越Mike隋,只是时间的问题,对此我深信不疑。所以,我想对那位在微博上写诗的朋友说几句话:如果你喜欢并擅长写字的话,那么,就大胆地写书吧!不要害怕你的文字会没有读者。相信我,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一个人真心地喜欢你的文字,你的潜在读者就至少会有一百万。而你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去把他们找出来。

事实上,即便你找不到他们的全部也没有关系,只要找到了他们中的一部分,比如十分之一,你也将拥有10万个读者,而这10万个读者,将足以保证你这辈子吃喝无忧。

而且,再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其实你完全不必担心自己写的书会没人看。不信的话,你可以随便选择一家书店去逛一逛。你一定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堂而皇之地陈列在那里的绝大部分书都是不折不扣的庸作——要么是没心没肺、厚颜无耻的抄袭和拼凑;要么是不说真话甚至连人话都不说的精神垃圾。意识到这一点你才会恍然大悟,为什么现在喜欢看书的人会越来越少,难以为继的书店会越来越多。不过,发生这种现象也有情可原。因为绝大多数真正爱好并擅长写书的人都躲在家里;出来写书的都是一些既不爱好也不擅长写书的混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点也算是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般情况下,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这样——真正喜欢并擅长的人少,不喜欢也不擅长的人多。这就是为什么在任何一个行业里真正的精英都永远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混混的原因。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这一点对你而言反而是一个重大利好:只要你是真的喜欢并擅长写字的人,机会绝对大把地有,而且就在你眼皮子底下。

与此同时,我也想把这些话当作人生中最贵重的礼物送给天下所有屌丝——“妄自菲薄”是这个世界上最蠢的念头。之所以会有这个蠢念头,是因为你从未意识到:你的每一个特长背后,都站着一百万个粉丝。

所以,接下来该做点什么,就完全在你了。

一招鲜,吃遍天。

不要怕“小众”,“小众”照样能成“大气候”。

那位说了:你的话有些道理,我去粗取精多少能听出一点彩儿来。不过,这套理论对我而言也许并不适用。因为我这个人身上的特长特别少,就那么一两个,而且还都是超偏门、超罕见的特长。这种特长无论我怎么发挥,也不可能找到那么多粉丝啊!所以,我的这些特长私底下拿来玩玩、自娱自乐还成,拿来当饭吃绝对不靠谱,那还不得活活饿死啊!

你说的意思我懂。其实你想表达的东西用两个字就能概括:小众。可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读shai音)”,甭管多偏门的特长,只要人多了,就能找到大把的同好。更何况中国有13亿人,任何一种“小众”,在这许多人的映衬下,都会变成“大众”,不愁你找不到饭辙儿。

而且,即便不拿人口说事儿,“小众”与“大众”之间,也是完全可以相互转化的。

比如说龚琳娜的《忐忑》,这首歌曲刚出来时可谓“小众”,整整一年多都无人知晓。后来有好事者放到网上,居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红遍了大江南北,甚至火到了海峡对岸,并被奉为“神曲”,一时间风头无人能敌,上到歌坛天后王菲、相声大腕郭德纲,下到普通市井百姓,无一不对《忐忑》趋之若鹜,以惟妙惟肖地模仿这一“神曲”为荣。这个极具戏剧性的变化,雄辩地证明了“小众亦可变大众”的道理。事实上,龚姐的势头至今未减,一直到今天都是各大媒体、各大综艺节目和各大晚会的“香饽饽”,表演机会多到接不完,捞金捞到手软——看来仅凭这一首歌,就足够龚姐吃一辈子了。

其实,仅凭一个作品就能吃一辈子的艺人还远不止龚姐一个人。著名主持人戴军在转型之前一直是大名鼎鼎的歌星,而其叫得响的作品也就是一曲《阿莲》;著名歌手甘萍,凭一首《大哥你好吗?》红了近二十年,一直到今天上台表演都只唱这一首歌;著名歌星谢东凭一曲《笑脸》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直火到了现在,堪称歌坛奇迹;我个人非常喜爱的著名谐星侯耀华,代表作也只有一个《编辑部的故事》,照样在演艺圈活跃到了今天。

所以我们说,有的时候机会只要抓住一次就够了。不管是“大众”还是“小众”,只要你抓到机会,就能确保一个衣食无忧的人生。

常言道:“一招鲜,吃遍天”。与其成天躲在家里忧虑自己的绝招是否有人买账,不如把它亮出来操练一下看看。

没有“人脉”这回事。

只要“人脉”的本质是“高攀”,世界上就不存在这码事。

如果你问一个人“成功的要素是什么?”,可能每一个人的答案都会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大家对这个答案的分歧有多大,至少在一点上,相信所有人都会有高度的共识,这就是“人脉”。

没错,如今这年头,就算你走遍全世界,所有的商学院都会教给你人脉对于人生的成功到底有多重要,更遑论像中国这样一个自古以来就有着“关系大于天”传统国粹的国家,“人脉”的重要性被捧上了神坛,似乎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过,恕我直言,说一句大逆不道的话:其实我们所有人都被“人脉”二字给骗了,因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谓“人脉”这一回事。

这要从“人脉”这个概念的基本含义说起。何为“人脉”?归根结底,人脉是一个“价值交换”的概念。说白了就是“高攀”二字(如果你愿意,甚至把它理解成“巴结”也可以),亦即“认识一群比自己更有价值的人”。

为什么要认识比自己更有价值的人?因为可以提升自己的价值或为自己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这些价值往往具有高度的不可替代性。所以,人们才会想尽办法、削尖脑袋去高攀。

那位说了,你说得不对。难道和自己价值相同,或者比自己价值低的人就构不成人脉吗?

答案是明确的:一般来说,只有“仰视”才能构成人脉,“平视”与“俯视”则不能。我的理由如下:首先,我不否认价值不如你的人一样有可能为你带来新的价值,但我还是要说,这种价值的交换构不成人脉。道理很简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对方高攀的对象,对方希望通过把你纳入他的人脉体系来为自己谋取更多的价值。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你本人也会得到相应的价值,但这种价值是人家上赶着送上门来的,而不是你费尽心机争取来的。所以说,对你而言,这种价值交换完全谈不上“人脉”。你只是坐享其成,舒舒服服地通过自己已经掌握的价值,为自己谋取更多新的价值而已。这有点像银行存款,穷人拼命挣钱存银行,才能勉强为自己积累一些财富;而富人什么都不用干,单靠巨额存款吃利息也能使财富不断地膨胀。所以说他们的钱一个是拿命拼来的,一个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两者在本质上完全是两码事儿。(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存心挤兑富人,我也承认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靠勤劳的双手致富的。只不过我这里所指的,是他们“致富之后”的情况)。

另外,对于和你价值相同的人来说,尽管也会存在彼此之间的价值交换关系,但这种交换还是称不上“人脉”。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样的交换完全构不成“攀附”——你希望对方做的事,恰恰也是对方希望你做的事。你们地位平等、立场相同、动机一致,价值交换是一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得来全不费力,因此在你们之间也就不存在所谓的人脉。换言之,如果这种东西也能被叫做“人脉”的话,那么“人脉”这一专业术语的存在也就显得苍白乏力,至少犯不着让全世界的商学院下这么大功夫去宣传与说教了。

总之,如果不存在攀附关系,不存在一定的难度,“人脉”这两个字就不能成立。而且,一般来说,价值越高的人,其价值的不可替代性就越大,因为这样的人人数少,手中掌握的资源多、质量高;反之,价值越低的人,其价值的不可替代性就越小,因为这样的人人数多,手中掌握的资源少、质量低。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价值高的人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对这种稀缺资源的争夺,才是所谓“人脉”的本质。

打个比方,你是一个理发师,认识了一个名人,经常有机会给他理发。那么,在这种关系里,谁是谁的人脉呢?很显然,名人是你的人脉,而你不是名人的人脉。道理很简单。名人手里的资源多,能够帮上你的地方也多,而且认识名人不容易,属于典型的小概率事件,也就是说这种关系的不可替代性很强,失去就很难再来,不由得你不好好珍惜,上赶着讨好人家。

但对于名人来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即便你的理发技术再好,就凭人家这名气,再找一个理发技术不亚于你,甚至比你还强的主儿也是易如反掌。就是说在人家这里,你的价值不可替代性太差,甚至完全没有,因此人家就不可能把你视作“人脉”。

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既然你举的案例里反复出现了“人脉”这个词,为什么还要说人脉是个伪命题,世界上压根儿没有人脉这回事呢?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答案也很简单,因为人脉的本质是攀附,而攀附这码事儿从根本上来讲是不成立的。再说得直白点,就是说真正比你价值高的人,你根本高攀不上。人家压根儿就不可能发自内心地把你当回事儿,因此也就不可能成为你真正意义上的“人脉”。因为人家也和你一样,把视线完全放到了比自己高的地方,而不是相反,所以你根本不在人家的视野范围之内,就干脆别动那份心思了。

“人脉”害人。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在这两个字面前栽了跟头,却依然矢志不渝、痴心不改,就像追逐海市蜃楼一样追逐这个虚无缥缈的东西,颇有一番“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意思。所以,现在是到了该彻底戳破它的假面的时候了。

事实上,对于人脉之不靠谱,人们也不是毫无察觉,只是这两个汉字的魅力实在无法抵挡,令大家舍不得对其来个全盘否定,于是乎只好自欺欺人地编出一些新词,比如说“势利眼”、“狗眼看人低”之类的,用以发泄心中的郁闷。

但是,只要你好歹有点理智,能够偶尔做到换位思考,你就会沮丧地发现:其实你自己也是这种人,一点也不比你鄙视的那些人强。

所以,“势利眼”绝不是一个人品问题,而是另外一个次元的问题。那么,为什么我们大家都会如此势利眼呢?除了充满功利的“人往高处走”,即“向往更高的价值是人类的本能”

这一点以外,这里面还有一个时间与精力的分配问题。简单点说,人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而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赋予这些时间与精力相应的价值。也就是说,你对人家的攀附,意味着占用人家的时间与精力,而你又不准备或没有能力给这些时间与精力买单,亦即赋予它们相应的价值,那么人家当然就有权拒绝你。这样做并没有错,因为毕竟人活着不是为了搞慈善,人家没有回应你的义务。

那位又说了:尽管我承认你说得有些道理,但感觉还是有失偏颇。没错,“势利眼”、“狗眼看人低”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话,但别忘了“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也是老祖宗教给我们的。现如今社会上干点什么事儿不需要请客送礼、“意思意思”?如果说这些也不算人脉,那不就成笑话了!所以,如今这年头,即便自身价值低的人,只要敢于使钱、敢于动真格的,照样能攀附到高人,照样能为自己找到牛叉的人脉!

我的答案是:必须承认,你说的这些现象确实普遍存在,但这些真的不能算人脉,充其量只能叫“定向人脉”、“临时人脉”。因为这些行为尽管也是一种价值交换,但这种交换却是一次性的交换,也就是纯买卖关系,大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完事儿走人、过期作废,留不下任何长久的、真正能称得上“关系”的东西。所以,如果这些行为也能算做人脉,那你到院门口的小卖部去买个东西,也可以称为“搞人脉”了。

那位还是不服气:有许多名人的朋友都是普通人,可这些名人们却并不嫌弃这些穷朋友,照样对他们很好,甚至是有求必应。那么,对于那些穷朋友而言,这些名人算不算人脉?

答:也算也不算。说它算,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这些穷朋友和名人之间的关系绝不一般。要不然就是同甘共苦几十年的发小,要不然就是对自己有恩的至亲之人。总之,但凡关系没有铁到一定程度,这种人脉是绝对不成立的。而这种“铁关系”本身就是名人们渴望得到的价值,也就是说,这些穷朋友并没有高攀,在名人们的眼里,他们的价值一点都不低,绝对值得名人们拿出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回应他们的所谓“人脉”需求;说它不算,也是有条件的。只要你与名人之间的关系不够铁,你就没有对方需要的那种价值。在名人们的眼里,你就会成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碍着你的面子,可能也会给你帮点忙,但心里对你绝对是厌恶的。一有机会他们将毫不犹豫地从你身边逃之夭夭。而且,更为残酷的现实还在后面:即使你与名人之间的关系足够铁,但你想仅凭这个就吃他一辈子,恐怕也不太可能。名人们对你的耐心绝对是有限的,所以,如果你不思进取,不能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价值,让自己可以逐渐变得与对方的价值“门当户对”起来的话,迟早有一天你会遭到名人的嫌弃、疏远乃至彻底地抛弃。

还有一种情况。大家都知道名人喜欢搞慈善,也就是说,甘愿为许多价值远远低于自己的社会最底层人士无私地付出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但即便这样,也不意味着这种关系里不存在价值交换现象。

事物遵循了这样一个逻辑:名人为什么会对慈善如此感兴趣?

因为对于他们而言,物质需求的满足已经达到了某种极致状态,剩下的就是精神需求的满足了。而慈善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既不会对自己的物质生活质量造成任何伤害,又能最大限度地提升精神生活的质量,这实在是一件善莫大焉的美事。

因此,对名人们来说,在慈善这件事情上,接受慈善的一方是具有价值的,甚至是极大的价值。这也就意味着,尽管从表面上看名人是施与的一方,但实际上他们也在索取,双方之间的关系绝对是一种“等价交换”,所以不存在谁攀附谁的问题。

当然,对任何一个人而言,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都是无可厚非的,名人也不例外。毕竟这是人生价值的一种终极体现,是一件值得鼓励的好事。更何况,能够在物质满足达到极致的状态下追求精神满足,那简直就是一种奢侈,真可谓“人生如此,夫复何求”。对于这一点,我们这些屌丝所能做的,恐怕也只有由衷的“羡慕嫉妒恨”了。

不过,正因如此,以这种方式获得人脉必须得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你的状况得足够惨,越惨越有价值,越能满足对方的精神需求,也才值得人家与你进行价值交换。而这个条件,显然绝大部分屌丝是不具备的。因为大多数屌丝都有一个共性:价值低,却不够惨。所以,在人家名人或牛人的眼中,屌丝就是鸡肋一般的存在,不值得破费自己宝贵的精力和时间与其周旋了。

因此,想通过这招获得人脉,从本质上来说,戏还是不大。

听了这些话,可能天下屌丝会感到有些懊丧:难不成对于我们这些价值低,甚至是没价值的人而言,人脉就真成了天边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及了吗?

呵呵,别着急,事情还不至于那么悲观。只要我们参透了人脉的本质,就能彻底搞定这个难题。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了事物的基本逻辑关系:由于人脉意味着高攀,而高攀又意味着非等价交换,是一件极其不靠谱的事情,所以人脉从本质上来说是个伪命题。但是,千万不要灰心,因为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有一个人,是你绝对高攀得起的,这个人就是你自己。也就是说,只要你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价值,让你与别人之间的价值交换变成等价交换,就不愁人脉不会主动找上门来。

所以,归根结底你要让自己强大起来,才有资格去谈人脉,也才有资格去获得人脉。

也许有人会说:你这不是废话吗?凭自己的力量就能变强大的话,谁还会费劲巴拉地去找什么人脉啊!不就是因为光靠自己强大不起来,才需要人脉的提携吗?

你的这个说法很经典,但也很荒谬,因为它完全搞错了事物的因果关系。我们这个社会里,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人如此地迷信人脉,就是因为他们完全弄错了“靠自己”与“靠别人”之间的关系。一言以蔽之,如果你的出发点就是“靠别人”的话,最终你将谁都靠不上。在你面前出现的,永远都会是“势利眼”和“狗眼看人低”的小人;相反地,如果你的出发点是“靠自己”的话,你将可以成功地靠上任何人。在你面前出现的,永远都会是仗义的君子和慷慨的贵人。

举个例子。

《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恐怕就是我这套人脉理论最经典的诠释者。看过这部剧的人都不会忘记这样一个细节——刚迈入军营时的小三多,身上总揣着一包名贵的玉溪牌香烟,用来“孝敬”周围那些高傲而难缠的老兵。不仅如此,他还总喜欢和别人“攀老乡”,天真地认为这种攀附会给自己带来许多实惠。

其实,平心而论,这些市侩的攀附行为与三多朴实无华的人性颇有几分格格不入,所以绝无可能是出于三多的本意,而应该是周围的亲朋好友为他支的招儿。也许他们也是一番好意,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尽可能地提高一些这个在他们心目中天资拙劣的乡下孩子在竞争激烈的军营里存活下去的几率。而少不更事的三多也在一种懵懵懂懂的状态中接受了这番好意,并老老实实地将其付诸了行动。不过,事实却是无比残酷的:他的这些攀附行为,并没有为他换回任何一种形式的人脉。他得到的,是怒斥、不屑与嘲讽。

但是,市侩毕竟不是三多的本性,善良、单纯、真诚、执着,甚至是偏执才是他的标签。尽管经历了无数曲折起伏,三多还是凭借着这些超凡的特质一步一个脚印地迈上了人生的坦途。而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曾经怒斥过他、不屑过他、嘲讽过他的老兵们,一个个地被他征服,好像被三多施加了某种魔法一般,争先恐后地变成他人生道路上的宝贵“人脉”。

许三多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靠自己”与“靠别人”之间的因果关系,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刻反省。

总而言之,人脉就像你中意的女人,你追她就跑,你跑她就追。因此,哪怕是为了得到人脉,也请你将它暂时忘记。从今天开始,将赌注全部压在自己身上,奋力开拓吧!只要你这样做了,我敢保证在你前进的道路上,无数的人脉将从天而降,在你完全不经意的时候,悄然来到你的身边。那时你才会猛然醒悟:原来生命中最伟大的人脉,就是你自己。

拥有自己真好。

“将错就错”才是大智慧。

只要你有勇气,就一定会承认一个事实:绝大多数时候,“正确”是一种变态,“错误”才是一种常态。所以,真正“正确”的人生,就在于“将错就错”。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一失足成千古恨”;“有些错误是绝对不能犯的”。

……这些话,相信大家早已耳熟能详,每一句都是打小就听腻、听烦的“人生金科玉律”。可无论如何腻烦,它们的正确性都绝对无人敢去质疑。当然,我也不例外。我并不想质疑这些金科玉律的正确性,只是希望能从另一个角度对它们进行全新的解读。我的看法是,尽管从理论上来说“不犯错”最好,但如果你将美好人生的前提就定位为“不犯错”,尤其是“不犯大错”的话,也许你已经错了,甚至是大错特错。道理很简单,对于任何一个人的人生而言,“不犯错”是变态,“犯错”才是常态。除非你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否则你根本就无法杜绝“犯错”。对“犯错”过于苛刻,只能导致不作为或少作为,而不作为是反生产力的,对你的人生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反而是一种大错。

打个比方,就拿那些早已给我们洗了脑的金科玉律来说,它们暗示的前景无疑是十分可怕的:“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如果事实上你就是入错了行,嫁错了郎,难不成你的选择就只有“改行”和“改嫁”?

“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果事实上你就是失了足,难不成从此就要拒绝一切幸福与美好,只能一辈子活在痛悔之中,忍受“千古恨”的折磨?“有些错是不能犯的”——这句话最狠。因为既然“不能犯”,就意味着你连“改正”的机会都没有,估计只能选择自行了断了。所以,如果我们不想拴住自己的手脚,让自己的脱屌之路变得更为曲折而艰难,就要大胆地转变思维,换一种更为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这个态度就是四个字:将错就错。

不夸张地说,既然“犯错”或“犯大错”是无可避免的人生常态,那么,只有“将错就错”才是人生的真谛。

我们可以拿“入行”与“嫁人”,亦即“事业”与“爱情”这两个人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来做一下分析,论证一下“将错就错”的真意。

先说说爱情。我的理论是,只有“将错就错”的爱,才是真正靠谱、真正可持续的爱。

太完美的爱情,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也许有人会立即反驳:你说的这个简直就是谬论、歪论。什么叫“将错就错才是真正的爱”?在这个世界上,一辈子没有红过脸,相敬如宾、白头偕老的“和谐夫妻”、“神仙眷侣”有的是!这就是“只有找到‘对’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的铁证!

坦白说,我不能说你错。这样的“神仙眷侣”,确实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这一点不容否认。但也许你弄错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在所有表面上看似“和谐”的夫妻中,这种“只羡鸳鸯不羡仙”的仙侣神眷、完美夫妻的比例,到底有多少呢?

我们见惯了表面上看似“和谐”、“恩爱”的夫妻却突然离异的案例(如一度流行于日本的“夕阳离婚潮”现象),也见惯了天天干仗、直打得昏天黑地却依然能够携手走完美满人生的案例(如经典电视剧《金婚》系列中的两口子),这些就是明证。

而且,恕我大胆直言,就算那些“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神仙眷侣们,你又何尝能够得知他们就不是“将错就错”的典型代表呢?

其实,过于相安无事、过于完美,本身就是最大的“有事”,就是最大的“不完美”。这些夫妇在一种“白开水”甚至是“纯净水”、“蒸馏水”的状态中共同生活几十年,期间经历过的痛苦与纠结,恐怕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他们之所以最终能够携手走完美好人生,也许完全是因为他们在有意无意间掌握了“将错就错”的人生哲学,能够将自己婚姻生活的负能量成功地转化为正能量使然。

举一个例子。假如你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追到手了一位在各方面都完美无缺的男(女)朋友。假设此人的完美是一种“终极完美”,完美到你几乎都无法想象他(她)居然也会上厕所、也会屙屎撒尿的程度。那么,让我们来推测一下你的爱情生活的质量吧!毫无疑问,最初的一两年,你会生活在天堂里,对他(她)倾心不已,庆幸老天爷给你安排了一位如此完美的伴侣。但是我敢保证,不出两年,你的这种感觉就会烟消云散。你会开始抓狂,恨不得脑袋撞墙。道理很简单,你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伴侣的“过于完美”深深地伤害了你,让你产生了极其强烈的焦虑情绪。这个时候,如果你忽然听到他(她)爆粗口,如对方莫名其妙地说了一句“我靠”或“抄你妹”,你的反应会是什么?是深深的厌恶吗?想什么呢!我敢拿所有值钱的东西和你打赌,你的感觉将会是一个大大的惊喜。

明白了吧?就是这个道理。那位又说了:你这是抬杠。谁跟你说“对”的人就一定是“完美”的人?

这完全是两码事!有的人就喜欢那种有瑕疵的、不那么完美的人,这种不完美和瑕疵,在人家眼里就是完美。所以,只要找“对”了人,就是最大的幸福,这和“将错就错”没有半毛钱关系!

呵呵,我承认你说的是事实,但很明显,你的抬杠功力要远胜于我。其实,我在上面的例子中已经论证了这个道理。在爱情中,最对,就是“最好”、“最完美”,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这事儿。所以,强行把“对”与“完美”两个词的词意区分开,本身就是一种矫情。

每一个人在走入婚姻殿堂的时候,心中都认为自己找到了“对”的人,只要不是脑残,没有人会主动牵一个“错”的人的手迈步走向漫长的人生之路。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会在婚姻生活的某个阶段对这个“对”字产生极大的质疑。原因有二:其一,认为对方在婚前只向自己呈现了“对”的一面,而有意识地遮盖了“错”的一面,从而对自己产生了误导,其性质简直不亚于骗婚;其二,他们自己对于“对”的认知,本身也在不断的变化、探索之中,抑或从一开始就搞错了“对”与“错”的关系,连自己都没弄清楚自己是哪一种人,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就稀里糊涂地走向了婚姻。

正因为如此,人世间的婚姻才会如此不靠谱,从而酿成了如此多的悲剧;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们才会自欺欺人地编造出“婚姻需要宽容与包容”的谎言,自己骗自己玩。

对于这样的说法,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你的看法太偏激了,有错,改正就是,离婚、再婚未尝不是一个理智的选择,通过这种途径重获人生幸福的人也有很多;而且,更过分的是,你居然连婚姻中的宽容与包容都敢质疑,这简直就是对社会常识、人类良知的严重挑衅,真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别着急,听我慢慢解释。我发现,当我们肯定或否定事物的某个方面的时候,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忽略它的另一面。其实,我并不否认离婚、再婚后获得美满婚姻生活的人的存在,但是这个数量到底有多少,却值得怀疑。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再婚的人更容易表现出患得患失的一面。他们的脑海中会顽强地浮现这样一个念头:怎么也离过一次,就不怕再来第二次。

一定要找到一个最完美的对象方才善罢甘休。而这样的完美对象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因此,他们很容易将视线集中在对方的不足上,不断地与上一个进行比较,然后不断地从满意到不满,不断地从一个婚姻走向另一个婚姻。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狗熊掰棒子”心理。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再婚后疯狂地标榜幸福、号称“这一次终于找对了人,可以踏踏实实地跟他过一辈子了”的主儿,基本上不出几年就会劳燕分飞、自食其言。

总之,离婚与再婚是有惯性的,它就像一个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就别想再合上。这也就是为什么真正能够做到白头偕老的,永远是初婚的人多而再婚的人少的原因。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好婚姻的真谛,只能是“将错就错”。因为对于所有初婚的人而言,无论婚前觉得对方有多么“对”,这种“对”的保鲜期都是有限的,剩下的时光,完全要靠“将错就错”(既“将就”对方的错,也“将就”自己的错)去维持,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圆满。

再来说说“宽容与包容”的问题。我不否认“宽容与包容”在婚姻关系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这种价值绝对不应该被神化,好像“宽容与包容”是维系婚姻关系的绝对必要前提,那就本末倒置、大错特错了。

道理很简单。“宽容与包容”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难受甚至是痛苦。说白了就是一个“忍”字。也就是说,通过隐忍和牺牲来维系一个相对和谐、相对稳定的关系。

这个东西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勺子还有碰锅沿的时候,人和人之间怎能没有摩擦和碰撞?别说婚姻关系,在任何一种人际关系中,一定的隐忍和牺牲都是必要的。但这个东西得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事情的性质就变了。因为毕竟隐忍和牺牲必须以痛苦为代价,而如果你将自己的婚姻关系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之上,最终的结局一定会是一个痛彻心扉的大悲剧。

因此,将婚姻关系彻底托付给“宽容与包容”是自欺欺人的,也是极端危险的。那是一条不归路,也就必然是一条邪路。

所以,美满婚姻真正的王道,只能是“将错就错”。因为将错就错与宽容、包容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有痛苦,但前者没有。后者是老鼠药,吃了非伤即死;而前者则是享受鼠药,把鼠药当饭吃。

打个形象的比方。你以为自己娶了一位温文尔雅的淑女,可结婚后才发现她是一个活蹦乱跳、咋咋呼呼的辣妹。你会怎么办?

选择一:宽容与包容。她在你的身边闹腾,你只能沉默与隐忍。而这种沉默与隐忍将使你分外难受,你会不由自主地开始积累某种负面情绪。你最好祈祷上帝能让你的肚量足够大,否则迟早有一天你们家会发生高烈度的大爆炸,将房檐都炸飞。

选择二:将错就错。将自己的审美从“爱淑女”向“爱辣妹”转换。你会发现,原来辣妹比淑女更刺激、更过瘾。可以让你更长久地体味爱情的新鲜感,永远不会对婚姻生活感到乏味,也永远不会出现所谓的“N年之痒”,真是何乐而不为!

哪一个选择才是真正明智的做法,不言自明。其实,“将错就错”的高明之处,不仅体现在自己的感受上,还体现在对方的感受上:如果你以为对对方采取了“宽容与包容”的态度,对方就会领情,甚至会对你的大恩大德感激涕零,那你就大错而特错了。事实上,因为“宽容和包容”对你而言意味着痛苦,而你的这种痛苦会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对方,这对于对方来说不啻为一种严重的冒犯与伤害。所以,别说领情,能让对方做到不恨你,你就已经可以烧高香了。而“将错就错”则不然,因为你的态度更为积极,也更富有“建设性”,所以你的这种积极态度会极大地感染对方,让对方愿意主动迎合你,也变得更为积极,与你携起手来共同向你们的关系中注入更多的“建设性”。因此,在这种良性循环的氛围之中,你们想不收获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都难。

说完了“爱情”,我们再来说说“事业”。“男怕入错行”。这是一个天大的谬论。之所以说它是谬论,是因为它把“入行”这件事想得太简单了。

试问,打娘胎里出来就明确无误地知道哪个行当将来会适合自己的主儿,天下能有几人?

说白了,“入行”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或者换一个说法,不经历几次结结实实的试错,第一脚就顺利地迈进了最适合自己的行当,这未必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好事。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庆幸自己的好运,不如好好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掉进了坑里更为明智一些。

当然,第一脚就迈进了正确的行当,而且一辈子都干得很爽的人不是没有,但还是那句话,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概率事件,运气的成分显然要大于必然。所以,不能从一开始就把它当作某种人生目标去追求,那反而有可能是一条邪路。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便你看似“入错了行”,但是只要你能做到“将错就错”,也完全有可能将“错的行”变成“对的行”。

打个比方。比如说你从孩提时代起就拥有一个作家梦,但却阴差阳错地进工厂当了工人,或扛起锄头到田间地头做了农民。这都不要紧,完全没必要沮丧。你要将错就错,彻底钻到你所从事的行业里去混混看,看看自己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造化这个东西有时充满了魔力,也许二十年后你会拥有自己的工厂成为大老板,抑或拥有自己的农场成为传说中的“地主”,总之是成功得一塌糊涂;又或者,也许五六年后你发现自己还是没有什么长进,于是只好再跳槽到一个新的行业,当然,十有八九依然是个错的行业,继续将错就错下去。即便如此也没有关系,一定要相信,你所有的经历都是一笔无比宝贵的财富,它们将给予你无穷无尽的素材与灵感,最终助你重圆儿时的梦想——成为一名成功的作家。

不要觉得我这是在讲故事,现实世界中的许多大作家都是这样炼成的。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左右逢源”。只要你能有“将错就错”的眼光与胸怀,你的职场生涯就会达致“左右逢源”的化境——怎么走都有路,怎么走都能到达你想到的地方。

深谙哲学的武学大师李小龙生前接受加拿大一家媒体采访的时候,曾经号召大家向“水”学习。他认为,“水”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物质:流进方形容器里就会变成方形,流进圆形容器里就会变成圆形;抽刀断水水更流,没有人可以伤害水、阻挡水;滴水穿石、海啸倾城,水却可以摧毁一切物质。所以,如果一个人能够彻底地参透“水”的精神特质,他将变得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将错就错”就是一种典型的“水”的特质。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每一个人,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所有这些不确定性之中,所有的对错都将注定是相对的。这就意味着,凡事都以对错为前提往往是徒劳的,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与精力,也未必会收获理想的结果。所以,只有像“水”一样,学会顺其自然、将错就错,才是一种充满弹性、充满适应性、充满建设性的人生态度。只要你能参透这一点,你就能逢山开道、遇水搭桥,随心所欲地驾驭自己的人生。

那时你会惊奇地发现:你的世界里永远不再有对错。因为你已经变成一个拥有超凡画技的画家,所有的对错只不过是你调色板上的一块颜料而已。而所有这些颜料,都将通过你手上那支神奇的画笔,化身成为你精彩人生的一抹亮色。

“不确定性”是个好东西。

既然生命中充满不确定性是你无法更改的事实,那么,你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确定下来。

我们来聊聊“不确定性”。什么是“不确定性”?

也许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不确定性”几乎与理性无关,它是一种感觉。没有安全感、没有方向感,时有挫败感、充满无力感。在你的眼里,所有的东西都是模模糊糊、影影焯焯,若即若离、似有似无。好像看到了一个轮廓,却永远也看不清细节;好像闻到了味道,却永远也吃不到嘴里。你的神经始终高度紧张,经常会从梦中惊醒;你的手掌心永远有汗,怎么擦也擦不干净。你的双脚始终漂浮于半空,无论怎样挣扎也踩不到地上;你的背后永远有动静,可回过身去却什么也看不到……

如果你有,或至少接近于有类似这样的感觉,那么就可以肯定,你已经身处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之中了。

很显然,在芸芸屌丝眼中,“不确定性”是个十恶不赦的恶魔。一旦撞上这个恶魔,它就会死死缠着你,钻到你的灵魂深处折磨你,让你生不如死。许多花样年华的屌丝之所以会走上一条自寻短见的不归路,在很大程度上就与这个“不确定性”有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屌丝们之所以会自称“屌丝”,就是为了至少在形式上缓解“不确定性”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通过公开宣称“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理念,佯装“我不在乎”的潇洒来麻醉自己,好让自己能够装作感觉不到“不确定性”的侵扰,为自己的存在编出一点正当的理由,为自己的心灵争取一点可怜的安全感。

遗憾的是与初衷相反,屌丝们越这样做,“不确定性”对他们的侵扰就越猛烈,他们身心受到的伤害就越惨痛,最后还是落下一个“自己逗自己玩”的结果而已。

不过,也许会大大地出乎屌丝们的意料,“不确定性”其实是一个天大的好东西。正是因为有了“不确定性”的存在,你的成功才更有把握,你的人生才充满了刺激和快乐。

为什么要这么说?有这样几个理由。

首先,“不确定性”是巨大的能量来源。人类为什么会进步?就是因为大量“不确定性”的存在。为了将这些“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人类才有了不断奋斗的动力以及不断创新的理由。比如说,我们的猿人祖先本来是住在山洞里的,而山洞的“不确定性”

实在是太大了,虽然能遮风挡雨,但却不能规避豺狼虎豹的侵袭。于是,他们就有了建造更具“确定性”的藏身之所的理由。之后,房屋被发明了、城市诞生了、社会形成了、人类进步了。

再比如说,人类的祖先本来是吃生肉的,而生肉的“不确定性”也不小,除了味道不好、难以咀嚼消化等弊端之外,动物体内携带的大量病菌极易引起各种疾病,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于是,他们就有了寻找一种更靠谱、更富“确定性”的饮食方式的必要。之后,受一场森林大火的启发,人类尝到了熟食的甜头,于是就有了鬼斧神凿的钻木取火,有了不可思议的火药,有了温暖的家居、明亮的夜晚、御敌的枪炮、飞天的火箭……有了我们今天的文明。

……总而言之,如果没有“不确定性”这只大老虎在屁股后面追着,估计时至今日,咱人类也没法从猴变成人,可能还躲在山洞里过茹毛饮血的日子呢!

其次,“不确定性”还为我们提供了奋斗的目标和动力。俗话说“缺什么就想补什么”。这就意味着,带给你“不确定性”的东西是什么,你就会使出吃奶的劲儿去追求什么。带给你“不确定性”的是钱,你就会产生玩命挣钱的动机;带给你“不确定性”的是爱,你就会产生狂热地寻找真爱的冲动;带给你“不确定性”的是事业,你就会拼了命地做一个工作狂。

……这就是“不确定性”的威力。

最后,“不确定性”大大地增加了人生的乐趣与魅力。俗话说“安居乐业”,但是你可知道,其实在很多时候,也许“不安居”

反而可以更“乐业”呢?这个道理不难想明白。“不确定性”就意味着悬念,而有悬念的东西才是真正刺激、真正有意思的东西。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没有悬念了,这一切也就失去了意义,不再刺激、不再好玩了。

打个比方。很多人都喜欢风水、周易之类的,但我却极端地反感这些东西。说实话,我并不认为这些东西是迷信,相反地,这些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里肯定饱含着宇宙万物的某种深刻的哲理与运行轨迹,其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可正因为如此,我才愈发地讨厌它们。因为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消灭“不确定性”,而我却不想这样。“不确定性”对我而言,实在是太珍贵了,它几乎意味着生命的全部意义——我可不想这么早就准确无误地预知未来的人生,那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我就是要让生活中充满“不确定性”,然后用自己的双手一个一个地去克服它们,把它们一个一个地变成“确定性”,这样的人生,才够有趣、够刺激、够过瘾!一言以蔽之,充满“不确定性”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高质量的人生。这绝不是什么夸大其词,这可是一条普遍规律。打个形象的比方。无论是看电影还是小说,我们总是喜欢选择悬念多的来看,悬念越多,看着越过瘾。所谓“虐心”,就是这个意思。越虐越爱看,越欲罢不能。玩电子游戏也是一样,“不确定性”越多、没有一时一刻能准确地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就越刺激、越上瘾,玩得也越HIGH。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人类对“不确定性”具有某种强烈的嗜好,越不确定,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就越容易满足,一种神奇的“生物能”就越容易被激发出来。

反之,等你真的“安居”了,一切都尘埃落定、毫无悬念了,你以为你终于找到了幸福,可以“乐业”了,可事实的真相是这样吗?

恐怕不是。更大的可能是,你会瞬间被一种巨大的空虚感和恐惧感包围,所有的幸福感都会在片刻间烟消云散。在这个时候,人生最大、最残酷的“不确定性”反而会突然造访你,并将你紧紧包裹,让你更加难以逃脱。

所以我们说,人天生就是喜欢受罪的动物,太安生、太“乐业”了,反而心里不踏实。说得极端一点,“极端的确定”就是“极端的不确定”,“幸福过头了”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幸”。

也因为如此,我们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为什么很多看起来似乎备受上帝恩宠、甚至已然“赢得了全世界”的影视明星、社会名流、富商巨贾反而更容易患抑郁症,更容易寻短见了。

那位说了:你说的还是不靠谱。我不否认在游戏、电影或小说这些虚拟世界里,人们似乎更倾向于享受“不确定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人们还是更喜欢享受“确定性”。若非如此,为了幸福而奋斗,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的回答是:你的这种看法,虽然表面上似乎有些道理,但其实是对人性的一个天大的误解。

许多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解,是因为他们从未体验过“确定性”,完全不知道人在获得了“确定性”之后会呈现出一种什么状态。事实上,当他们真正体验过一次“确定性”之后,人性的本能就会顽强地跳出来,驱使他们去追逐新的“不确定性”。因为,只有“不确定性”才是生命的证明、生命的意义,而“确定性”往往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一切都“确定”了,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还不如一死。而只有死亡,才是“终极确定性”的体现。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想象一下:巴菲特、比尔盖茨将巨额财产裸捐,这固然是他们人品高尚的表现,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种行为中又何尝没有所谓的“高处不胜寒”,即“过度的确定性所带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性”的影子呢?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确定性”只能来源于自己。当你自己“确定”下来了,一切也都确定下来了。这就跟玩电玩一样。对于你而言,难度大的电玩中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你为什么还能玩得不亦乐乎呢?道理很简单,你高超的电玩技术,给你带来了巨大的“确定性”。而正是对这种“确定性”的无条件信赖,才使你能够心无旁骛地放任自己享受电玩带来的众多“不确定性”;反之,对技术不高的人来说,电玩中的种种“不确定性”之所以代表着恐怖而不是乐趣,也是因为这个道理。

参透这一点,对我们的人生而言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强大自我。人之所以会对“不确定性”感到恐惧、唯恐避之不及是因为自我太弱小。

反之,人之所以会主动追求甚至是享受“不确定性”,则是因为自我很强大。因此,无论你对“不确定性”采取什么态度,是爱还是恨,有一点是绝对不可以妥协的——你自己一定要足够强大。至少在这一点上,绝对不允许“不确定性”的存在。

其二,顺势而为。

如果你总觉得地球应该围着你转,你就会被不计其数的“不确定性”所困扰,但只要你学会变通,主动尝试一次围着地球转,相信我,从那个瞬间开始,地球也将开始围着你转。

打个比方。假设你有一个脾气暴躁、反复无常的上司,让你觉得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倍感头痛,有时晚上睡觉都会做噩梦。可是,只要你能尝试换个想法,把这个上司的“反复无常”视为“正常”,然后再绞尽脑汁地想出一大堆应付这位上司的妙招,那么从这个瞬间开始,长期困扰你的“不确定性”就会烟消云散,你每天晚上就都能睡个踏实觉了。同样的,如果你总是丢钱,怎么反省自己都没用,让你十分懊恼,那就不妨干脆把“丢钱”这件事本身视作你的一项“必然支出”,这种做法会让你所有的困扰不翼而飞,你会变得心安理得、气定神闲,也许丢钱的毛病反而会不治自愈。再举一个夸张点的例子。假设你每天早上出门都会踩到狗屎,那不如干脆横下心来,把“每天清晨踩狗屎”这件事当做是新的一天开始时必经的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仪式来对待。如果你能这么做,也许等待你的真就是一辈子的狗屎运,直到让你对狗屎产生真挚的感情也说不定。

……这才是面对生活中铺天盖地的“不确定性”唯一正确的方式。

总之,“生活中充满不确定性”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极其“确定”的事情。如果你能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心态去面对一切,那么,请务必相信我,你的人生,从这个瞬间开始将发生巨大改变这件事情,也将绝对是“确定”的。

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如果你对自己的孩子做了这件事,他也会对他的孩子这么做。

中国人有一个非常坏的毛病,就是总喜欢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这个毛病,在屌丝群体中体现得尤为鲜明。

其实,如果这样的想法仅仅是出于“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进化论思维,本也无可厚非,但很显然,绝大多数人不是这么想的。

相信每个人对这样的场面都不会陌生——一个略上年纪的屌丝,看着自己的孩子说:“爸爸这辈子算是交代了,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了,将来就看你的了。”

我还见过更夸张的。一个85后的菜鸟级屌丝朋友,有一天居然一本正经地对我说:“我这一生估计没什么指望了,下半辈子全靠我儿子了。”——而他的儿子,只是一个刚出满月的婴儿而已。

听到这话我震惊不已。他本人也不过是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说话的口气却像是一个饱经沧桑、看破红尘的老人。本来有无数的大好时光摆在他的面前,可他的表现却好像已经早早地放弃了自己的人生。

说完这话,他苦笑了一下。但我却觉得这种笑法和他那张依然挂着几分稚气的脸是那样的格格不入。

我不禁感到一丝锥刺般的心痛,一股冷气直袭脊背。

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和把希望寄托在老公身上、老婆身上、干爹身上、老板身上、社会身上一样,都是要不得的。

尽管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比把希望寄托在“干爹”、“老板”等对象身上的行为高尚许多——因为前者是本着“苦了自己甚至是牺牲自己,幸福下一代”的念头,而后者则完全是“卖了自己,换取自己今生的幸福”的价值观——但是,从事物的本质上来讲,其实都是一样的。

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本质就是放弃自己的人生,而这种放弃对下一代不会有任何帮助;恰恰相反,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想法也许会毁了下一代。

道理很简单,你之所以会放弃,是因为对自己不自信,而这种不自信,绝对会传染给你的孩子,说句不礼貌的话,这甚至能遗传。因为孩子们会这么想——我的父母都搞不定的事儿,我凭什么就一定能搞定?他们可以放弃,我为什么要独背重负,去完成他们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呢?我为什么不能放弃呢?

所以,你会看到这样一种场面:你放弃了,把“出息”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二十年后,你的儿子也会放弃,然后把“出息”的希望寄托在你的孙子身上;再过二十年,你的孙子也会放弃,再把“出息”的希望寄托在他的儿子身上……真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当然,最后的结果也就一目了然了——估计再过上几百年,你们的家族里也不可能出现一个真正“出息”的人了。

不要怪我乌鸦嘴,我说的是事实。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从未出现过哪怕一个“有出息”的家庭成员的家族永远占绝大多数的一个理由。因为所有的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了别人身上、后辈身上,没有人敢于大胆地做一个假设——我自己就要当家族中第一个“出息”的人!而且,能够把这个想法付诸于行动。

说白了,其实这也是一种心理暗示力量的展示,而且这种心理暗示真的可以遗传。因为它最简单,成本也最低,所以最容易被选择、被复制、被传递。

相反地,如果你能戒掉这个“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恶习,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就开始努力,去成就一番辉煌的人生,你的成功就会极大地鼓舞你的子孙后代,为他们提供无与伦比的动力,让他们也能像你一样,甚至比你更为轻松地迈上这条成功之路。道理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客观的社会资源,还是主观的心理优势,他们都将占领得天独厚的制高点,使自己具有凡人所不可比拟的强大势能与动能。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一个如此真实而生动的样板,而且这个样板离他们是如此之近,几乎触手可及,而这一点,是绝大多数人都可望而不可即的重要资源,它对一个人的成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将门出虎子”、“满门皆人杰”现象之所以会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

把这种现象用一句颇具颠覆色彩的狂言总结一下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古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错误的,事情的真相是“王侯将相,确有种也!”。

说得再露骨一点,“有出息”也好,“没出息”也罢,这些东西都不是偶然的,而是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彻底改变这种遗传基因的唯一机会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和你的孩子没有半毛钱关系。把这个艰巨的任务托付给孩子,自己却逃之夭夭,这也实在是忒“没出息”了。

千万不要跟我说“牺牲自己,成全孩子”的理念也能造就出成功的孩子,我不否认这种案例的存在,但是“牺牲了自己,也照样没能成就孩子,甚至是毁了孩子”的案例,在我们的社会里恐怕要更多、更普遍。

所以,即便只是为了孩子,为了你心中这唯一的希望,你也不能放弃自己,一定要从今天开始,彻底抛弃这种愚蠢的想法,正式开始向“成就自己”的康庄大道迈进吧!

“三十而立”是谎言。

“立”这个事儿,没有年龄的限制。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想成就自己,但问题是“成就自己”说来容易做到难啊!如果你现在只是个二十郎当岁的毛头小子,当然会有大把的机会在前面等着你,就算犯几回错,结结实实地栽几个跟头,也还有爬起来的可能。但如果你过了30岁,甚至是人到中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你基本上不可能再有栽跟头的权利,因为你上有老、下有小,已然身不由己;而且现如今不管去哪家公司应聘,都有明显的年龄限制,如“35岁以上免谈”,这就意味着你已经OUT了,不再有重新来过的资格。所以,“成就自己”的前提是“青春”,稍纵即逝的青春。但凡你错过了青春,你就得认命。哪怕给人家看大门,这辈子也只能这么着了,谁让这是你的命呢!

坦白地说,这样的想法我能理解。你说的也完全符合我们这个社会的现实。

对于广大屌丝而言,年龄几乎是我们脱屌路上最大的一块绊脚石。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筛子,筛得过去的,就是精英;筛不过去的,就是糟粕甚至是垃圾。很显然,有幸能钻过筛眼做精英的,永远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都会被细小的筛眼截住,沦为糟粕和垃圾。

同时,全世界人生规划领域的专家与大师们也没闲着,他们没日没夜地辛苦劳作,为这种社会现象寻找各种理论上的依据。其中一位英国大师提出的理论最瘆人:据该大师所言,人若在23岁之前还不能把事业发展的方向定下来,那他这辈子基本上就算废掉了。

无独有偶,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似乎也在为这样的观点背书,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超经典的国粹之一:三十而立。

所谓“三十而立”,说白了就是告诉你,如果你在30岁的时候还没有“立”起来,这辈子就甭想再有“立”的指望了。言外之意,如果你在30岁的时候依然没有成功脱屌,那么你的下半辈子估计也就只能是这副屌样了。

这真是害人不浅。不出所料的话,前一阵子因为厌倦了“月光族”的生活而选择自我了断的那个河北省的青年教师,就是被这个经典国粹害死的。道理很简单。1981年生人的他刚好年满30岁。妻子没有正式工作,幼小的孩子嗷嗷待哺,而他这个堂堂的男子汉、家里的顶梁柱,却依然只能领每月2000多元的微薄工资养家糊口。

这对他而言无疑是一件极其残酷的事情。请原谅我的不近人情,我这里指的“残酷”,和这位年轻教师所面对的生活窘况没有半毛钱关系。坦率地说,他的这个窘境,尽管值得同情,但还远远到不了“绝境”的程度。因为天下和他处境相仿,甚至处境还远不如他的人有的是,包括本人在内,至少一年多以前的处境也比他好不了多少。我这里所说的“残酷”,完全是另有所指,那就是——对于一个深深地信仰着“三十而立”这一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国粹的年轻男人而言,到了30岁还不能成功脱屌,还在过着“月光族”的日子,亦即已然年届三十却还不能“立”起来这一事实本身才是真正具有毁灭性的。因为这就意味着,他的后半生将不会有什么翻身的机会了,一直到他老死的那一天,他都将维持这个“月光族”,即屌丝的身份,不会有半点改变。这还算好的,由于职场生涯巅峰状态必将逐渐逝去,他的后半生甚至有可能还不如现在,他将注定成为一个“资深屌丝”甚至“终身屌丝”——正是这种强大的宿命感和心理暗示力,最终要了他的命。

可见“三十而立”这一国粹的厉害!对许多屌丝来讲,说它是一贴“催命符”,应该不算夸张。但我还是要说:神马都是浮云,一切都是扯淡!这些坑爹的谬论,谁信谁是傻子。即便我们不拿创办肯德基的那个老爷子(听说那老爷子创业时已经60多了,就是说,人家那可是“六十而立”)说事儿,中国的一句古话,我们也不能够遗忘——朝闻道,夕死可矣。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一定要相信这点。只要你愿意,哪怕今年你已经80岁了,你照样“可以有”大把“立”的机会。

但我们必须承认,年龄确实是个问题。和年轻人相比,你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会遇到更多的障碍,甚至会遇到很多让人难以忍受的歧视。这些都需要你付出更多的成本、更大的精力去克服。但是,被这道坎儿难倒、彻底放弃的人,只能称之为“废物点心”。勇敢面对、大胆突破,才是人生的强者。更何况,那些上了年纪的人还有两个强大的武器没有被提及,即阅历与智慧,而这两样东西,对于人生的成功,实在是太重要了。

更为重要的是,上了年纪的人,正因为蹉跎了大把的人生,所以更加懂得如何珍惜。只要他们肯奋起,他们将比别人更加珍惜时间、珍惜效率,也更加能把握住机会,作出令自己都吃惊的成绩。

举一个我本人的案例。由于在国内蹉跎了大把的岁月,到日本留学时我已经27岁了。和那些高中毕业就有机会出国镀金的同学们相比,我属于不折不扣的超龄留学生。这种年龄上的巨大落差让我倍感压力。更为点儿背的是,由于我在国内只上过两年大专,按照日本的法律,没有考研的资格,必须从本科读起;再加上绝对不可缺少的两年语言学校的学习,这就意味着如果我要在日本完成研究生学业,取得硕士学位(这是我留日的终极目标),至少要花上8年时间!

8年!人的一生有几个8年?就算中间不出一点意外,等到彻底完成留学使命的那一天,我也已然是个35周岁的准中年人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与那些小我十几岁的80后同学们相比,我几乎从一开始就已经摔在了起跑线上。

所以,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一条路:竭尽全力地赋予我的留学生涯最大的价值,用无可争辩的价值换回我的时间。

这一点,从我到日本的第一天起就清醒地意识到了。我深吸了一口气,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卓绝的“八年奋战”中去。整整8年时间,我都是身边所有留学生中目标最明确、决心最坚定、行动最彻底的一个。在语言学校度过的两年时光,是整个留学生涯中最艰苦、也是最难忘的日子。在那段日子里,为了和时间较劲,我每天的日程表都是超负荷的——5个小时上课,10~15个小时打工。拼得最厉害的时候,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可即便这样,第二天在课堂上最精神矍铄、听讲最认真的那个学生一定还是我。这在我就读的那家语言学校里几乎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因为留学生打工太辛苦,每天上午的课堂上总会睡倒一大片。善良的日本老师也很心疼这些少小离家、在异国他乡辛苦打拼的孩子,总是不忍心斥责或是唤醒他们。所以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所有的人都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只有我一人梗着个脖子、瞪圆了布满血丝的眼睛听课,独占宝贵的教育资源。因此,如果偶尔连我都扛不住、趴在桌上打起了瞌睡,就会让日本老师惊诧不已:连南桑都打瞌睡了,看来你们真的是很辛苦,一定要多保重身体,否则中国的家人得有多担心啊!

就这样,在经历了两年多没日没夜、昏天黑地的日子之后,我迎来了留学生涯的第一道坎:考大学。

外国学生在日本考大学需要过两关:语言关和文化课关。前者的学名叫“外国人日本语能力试验”,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所谓“日语一级考试”。日本绝大部分高校都要求留学生拥有日语一级证书,所以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硬指标;后者的来头也不小,主要分为数学、英语和世界历史,而且重点在于,得按着日本的教学大纲来学习。这就意味着,你几乎在来到日本的第一天起,就得找个地方恶补日本高中的课程,否则,想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基本没戏。

对我个人来说,语言关完全不是问题。我独创了一套“疯狂日语”学习法,将身处日本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变成了学习日语的课堂,所以,我有绝对的自信,即便闭着眼睛也能顺利闯过语言关,拿到一级证。但文化课这道坎儿却彻底难住了我。因为那时的我已经年近30,距离高中毕业已然过去了十几年,在国内高中学过的东西早就彻底还给了老师;再加上为了攒够日本大学高昂的学费,根本不可能通过缩减打工的时间来复习功课。仅就这一点而言,比起那些有父母亲朋资助,至少能挤出好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提前进行应试准备的同学,我吃的亏可不是一星半点儿,几乎从一开始就失去了与之竞争的资格。

于是我只好破釜沉舟,咬咬牙祭出了最后的撒手锏:既然没有时间系统地复习,就干脆把数学和英语完全放弃掉,听天由命,考成什么样算什么样。然后,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世界史上,因为只有世界史属于那种单靠死记硬背就能出成绩的功课,只要与自己的记忆力死磕,应该还有一线生机。

在距大考还有十多天的时候,我狠狠心请了假,停掉了所有的工作和语言学校的课程,把自己彻底锁在屋子里做最后的冲刺。我每天上午六点起床,凌晨两三点入睡,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其余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背历史课本。两个星期之后,一本170多页的世界史教科书,居然生生地让我全部装进了脑袋里,几乎可以倒背如流!

最后的结果也印证了我的先见之明:语言考试可谓兵不血刃,我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轻松地搞定了日语一级证书;文化课考试则要惊险得多——在单科满分150分的情况下,我的英语和数学分别只得了60多分和70多分,远远落后于全日本留学生在这两个科目上90多分的平均分。但在世界史考试中我却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全体留学生都在这个科目上栽了跟头,平均分只有70分左右,而我却考了一个逆了天的140分,足足超出平均分70分之多!仅凭这一门考试成绩,我的总分就超出了合格分数线30多分,终于有惊无险地闯过了这一关。事后我才从语言学校的日本老师那里得知,我的世界史成绩在日本全国的留学生中雄踞前十名之列,是他们学校历史上空前的好成绩。这让校长倍儿有面子,特别嘱咐老师们多向后辈学生宣讲我的这个案例,还专门把我的事迹写到了学校的招生宣广资料里。

顺利考上大学只是迈出我漫长留学生涯的第一步。在那之后的6年里,还将有无数的艰难险阻在前方等着我。但我始终凭着一股丹田之气,咬着牙关挺了下来。

在留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评价一个留学生牛叉与否,完全看他学习成绩好不好、钱挣得多不多。只要你能在这两点上有所作为,你就是大拿,就有威信。因为对于我们这些人而言,打工与上学很难两立:挣钱多的人,没有时间学习;成绩好的人,没有时间挣钱。而我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异数——在整个留学生涯中,我都是钱挣得最多而且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个。为此,我甚至得到过“学习疯子”和“打工铁人”的绰号。我知道这是对我的褒奖,因为甭管有多少“羡慕嫉妒恨”的成分在里面,起码有一点我能百分之百地肯定:他们是发自内心地服我。正因为如此,在离开日本的那一天,我就知道自己赢了:我用8年的时间为自己换回来的丰硕果实,恐怕绝大多数同学用20年的时间都得不到。

这就意味着,我为自己争取回来了10年以上的时间。因此,年龄对我而言已然不再是障碍。我已经用拼命的奔跑把年龄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所以,如果你也能和我一样,从现在开始就往前狂奔,你就一定能打破“三十而立”的魔咒,让自己永远跑在年龄的前面。

最后,再举一个发人深省的例子结束此文。我曾经在北京遇到过一个在饭店停车场上为人看车的中年人,言谈之中发现他的才华极为惊人(当然,我这里所说的才华,是真正意义上的才华,与一般人所熟知的北京人侃大山的本事完全是两码事儿),而且我坚定地认为,以他的才华,至少不至于沦落到看车夫这样的境地。但遗憾的是,他已经为自己定好了位,安于了古老中华文化,即“三十而立”这个魔咒的安排,在四十岁左右的时候,彻底地认了命,为自己的后半生定下了一个不可更改的事业——替人看车。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对此无怨无悔。

是为“四十不惑”。

越老越风流:就是要做“老不正经”

在某种意义上,只有晚成的“器”,才是真正瓷实的“器”,是为“大器晚成”。

看到这个题目,请千万别误会。我这里所说的“风流”和“不正经”绝不是指“那方面”的事儿,我指的是“人生”。

没错,我坚定地认为:只要你愿意,甭管你有多老,你都应该、也完全能够收获一个更有质量的人生,亦即一个“风流”的人生。

说句惊世骇俗的话,我一直固执地认为,人到中年才是立志的好时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理想”这个东西极富弹性:儿时的理想,只是一幅美好的愿景。尽管很珍贵,但却充满了稚嫩;年轻时的理想,又太过浮躁、太过善变。一旦理想的泡沫破灭,对心理的冲击也太过猛烈,往往会将人彻底地击倒,很难重新站立起来;只有人到中年时的理想,才是最完美的理想。由于没有了儿时的稚嫩与年轻时的浮躁轻狂,中年人的理想是最踏实、也是最结实的,因此也就必然是最容易被实现的理想。

正因为如此,我相信“大器晚成”。或者换一种说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晚成的“器”,才是真正的“大器”。不夸张地说,如果你十几二十岁就“成”了,那么你后面的人生之路将很难呈现出一派光明的局面,相反地,它很有可能充满了凶险。因为你的心智还远未成熟,未来的人生也太过漫长,对这样的你而言,维持成功的成本实在是太高、难度也实在是太大了。我们将很容易在你身上看到昙花一现、大起大落,而不是历久弥新、稳如泰山。这样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实在是屡见不鲜、俯拾皆是。所以说“成名要趁早”绝对是一个坑人的谬论,千万不能过分迷信。相反地,如果你50岁才成功,由于你的心智已经完全成熟,维持成功的成本与难度将会大大降低,在你余下的二三十年的时光里,人生的脚步将更稳健、更扎实,不会再发生太大的意外。这也就意味着,一直到你死去的那一天,你都将稳稳地保住成功的果实。

所以说,年龄根本不是问题,多晚都有机会。而这个机会,不是靠别人给你,更不是靠社会给你,完全在于你的一念之间,在于你自己是否愿意给自己一个机会。

其实,只要我们好好想一想就会发现,“三十而立”也好、“四十不惑”也罢,这些古老的国粹都是不折不扣的迷信,应该彻底被破除才好。

道理很简单。假设一个人的平均寿命有七十年(这个指标绝对靠谱,有严谨的科学依据),那么,“三十而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人生的后四十年基本上被注定了,已然不可能再有让你激动不已、热血沸腾的新鲜事儿发生;“四十不惑”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人生的后三十年不会发生任何戏剧性的变化,即便你今天就自行了断,你的人生也很“圆满”,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我承认,我的说法有些极端,但却完全靠谱。这种情况,其实就跟旧社会的女孩子一样。哪怕你只有14岁,只要嫁了男人、生了孩子,你基本上就能看到你70岁离世前的这60余年的人生将会是一种什么样子。这,难道还不能说是一种万恶的、必须被破除的“迷信”吗?

因此,如果你已经40岁,蹉跎了40年的人生,这本来已经是一件够闹心的事情了,你居然不试图挽回,而是选择认命,自动地放弃未来30年的人生,这不是一种变相的自杀行为是什么?!

所以,如果你有种,那么就请你至少拿出破除迷信的勇气来,勇敢地做一个“老不正经”,去为自己赢得一个更加“风流”的人生吧!

其实,别说40岁,即便是你现在已经50岁了,在你面前至少还有20余年的人生,如果运气好,甚至有可能还有三四十年的人生。这么漫长的人生,草草认命可怎么得了,何不敞开了好好地玩一玩?!

让我们来看看一个50岁的人都有些什么样的玩法:哪怕你只有小学文化,只要你愿意,用20年的时间努力,你也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博士。

哪怕你现在兜里只有10块钱,银行里更是镚子儿存款没有,只要你愿意,用20年的时间努力,你也绝对有机会成为一个百万富翁,甚至是千万富翁。

哪怕在你家门口横着一座小山丘,而且这座山丘已经困扰了你们村里的人几千年,只要你愿意,现在就拿起铁锹走出去,用20年的时间努力,你也有大把的机会把这座山丘彻底铲平,将它变成一条通衢大道。

……

20年,我的天!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做成任何事!更重要的是,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那样,正因为你认为迄今为止你那50年的生命几乎“无意义”,所以,只要你愿意,这50年“无意义”的生命带给你的巨大遗憾和危机感将极大地激励你、极大地帮助你,让你未来20年的效率、未来20年迸发出的能量,是你迄今为止所有50年生命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这么巨大的能量,足以成就你的任何梦想!

一定要相信自己,一定不能放弃!人活一辈子不容易。既然你活到四五十岁还没活明白,还没彻底地活爽,就这么草草放弃岂不是太冤了?!

“机会”是争出来的。

机会不能“让”,因为越让越少;机会只能“争”,因为越争越多。

也许有人会说:你说的这个不靠谱。上了年纪的人,应该主动把机会让给后辈、让给年轻人。不应该和年轻人抢机会。都四五十岁的人了还惦记着瞎得瑟,那你让年轻人吃什么去啊?

必须要说,你提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涉及了一些极富哲理的社会学抑或经济学的现象。

问你一个问题:机会到底是越争越多,还是越争越少?你也许会觉得这个问题很弱智,因为答案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儿:机会是有限的,所以当然是越争越少!坦白地说,我不能说你错。因为从微观来讲,机会这东西确实是越争越少。比如说神九升天,两位候选女飞人中只能去一个;比如说单位选副处长,有二十几个候选人,但名额却只有两个……这样的机会,当然是越争越少。

但是,从宏观来讲,情况就会截然不同。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里,无论从社会学还是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所有的机会都是“争”出来的,这个道理和“竞争(当然是良性的)能使社会进步”的道理完全一致。

只有每个人都尽最大的努力去让自己的人生更完美、事业更成功,我们的这个社会才会创造出更多的机会,造福更多的人。当然,这一点对于上了年纪的人同样适用,甚至更为适用也说不定。

举几个例子。

比如说你在60岁的时候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百万富翁,并不一定意味着你抢占了他人成为百万富翁的机会,相反地,你的成功将会带来更多、更高质量的消费,通过刺激经济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惠及更多的人。同样的道理,你在60岁的时候创办了一家企业、当上了老板,并不一定意味着你从后辈那里偷走了本应使他们成为老板的机会;相反地,你的成功将会令你有能力雇佣更多的人为你工作,为他们提供生活的保障和成就人生的机会。

又或者,你在60岁的时候写了一本畅销书,成为了一个大作家,并不一定意味着你剥夺了另一个怀抱作家梦的年轻人的机会;相反地,那将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为你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宝贵的生活智慧传递给更多的人,来成全他们的生命质量,从而间接地为他们的生命创造出更多的机会与可能性。

……所以说,机会是不怕“争”的,越“争”越有机会。这就和“大脑不怕使,越使越聪明”是一个道理。

更重要的是,你这样的做法还极有可能为全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一个堪称具有革命性意义的重大启示,即它还有延年益寿的妙用。

那位说了,有这么夸张吗?实话实说,有。

长期以来,我都非常反感“退休”这个词。我觉得这个词,就跟“混吃等死”没什么区别。因为“退休”就意味着一个人要从一种延续了几十年、极富建设性的生存状态和习惯中突然抽身出来,彻底地进入另一种非建设性的生存状态与习惯之中。这是很致命的,因为这样做就等于抽掉了这个人的生命内核,从此他将只拥有生命的形式,而不再拥有生命的内涵和意义,彻底沦为一个行尸走肉。

而且尤为可悲的是,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都发自内心地接受它,没有任何排斥心理,甚至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辛苦一辈子了,现在总算退休了,这下可以好好歇歇、好好享受一下了。

这也就等于,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认可这种“混吃等死”的理念,并在内心深处对自己做了强大的心理暗示——这是天意,是自然规律,所以你必须接受,没有第二种选择。

这就会带来一个巨大的悲剧——既然你已经做好了“迎接衰老和死亡”的心理准备,那么,衰老和死亡就会以出乎你意料的速度迅速来到你的身边。

这一点,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在现实世界中体验到。比如说,你家里的某位长辈几十年来都是花白的头发,可是退休后仅仅一两年的时间,他的头发就会变成全白;本来几十年如一日挺拔的腰板,退休后区区一两年之内就会变得弯曲;原本轻快矫捷的步伐,也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得踟蹰摇摆……

这就是在心理上认同退休的恶果。这种“退休”,与其说是从事业上“退”了下来,不如说是从人生中“退”了下来。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大量相反的例子。那些花甲之年甚至古稀之年的、依然活跃在工作岗位上的老人,却总是显得比他们的实际年龄年轻得多。他们矫健的身姿、充沛的精力,往往让缺乏锻炼且营养过剩的80、90后的年轻人都望尘莫及。

可以想象的是,这些老人的平均寿命也一定会比那些草草放弃了人生、选择了退休的老人更长。

这就是“拒绝退休”的伟力。这些老人捍卫住了自己的事业,也同时捍卫住了自己的生命。

真是胜造七级浮屠,善莫大焉!

同类推荐
  • 人格的序位:九型人格心术

    人格的序位:九型人格心术

    不管是与对手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与朋友的志同道合,还是对待伴侣相濡以沫,都需站在人与人真正了解的基础上。与海伦·帕尔默先生的《九型人格》不同,《人格的序位》这本书中对心、脑、丹田三个族群划分有别样的见解。本书作者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真实的案例,准确到位的人格描述,“曝光”了当下炙手可热的九型人格分析技术。总结了九种人格行为特征的相同与行为背后动机的不同之处,从人格的角度分析了人的深层渴望与深层恐惧,更给出了行为建议与自我提升的方向。读者可以在书中轻而易举地对号入座,重新认识自己和身边的朋友、同事、爱人,开启认知自我的新大门,谙熟与他人的相处之道。
  • 圆通力:最给力的处事智慧

    圆通力:最给力的处事智慧

    如何用恰当的方式拒绝朋友的请求?如何培养优质人脉网?如何增加社交亲和力?如何回答女友的诘问?怎样与挑衅的同事相处?怎样机智化解办公室冲突?蓝雨编著的《圆通力(最给力的处世智慧)》教你如何用机智幽默的方式化解生活中可能的冲突和危机。
  • 16型人格的自我修炼

    16型人格的自我修炼

    MBTI性格评估工具是根据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类型理论制成的,是全球应用最广泛的最实用的性格测试;它译成20多种语言,在7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于89%的100强公司、各大顶尖商学院以及高校。
  • 委屈成就伟大:商界精英给年轻人的12个忠告

    委屈成就伟大:商界精英给年轻人的12个忠告

    本书向读者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许多委屈,成功都是委屈成就的,你承受的委屈越多越大,你抗风险的、受打击的意志越强,你才不会轻易被困难吓倒,不会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
  • 方法总比问题多

    方法总比问题多

    造就一流员工的职场培训读本。优秀的人找方法,平庸的人找借口。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不会解决问题的人。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思路决定出路,方法总比问题多。阅读本书,让你成为方法高手,做问题的终结者。
热门推荐
  • 绝代风云

    绝代风云

    古代、未来的二位美女来到现在会与我们的主人公干着怎样惊天地,泣鬼神的事呢?这里是最好的时代,这里是最热的热土。没有对与错,只有成与败,没有生与死,只有爱与恨。当世界被魔鬼占领,只有杀杀杀……………
  • 你是直的还是弯的:最爆笑的脑筋急转弯

    你是直的还是弯的:最爆笑的脑筋急转弯

    本精选了脑筋急转弯题目,为读者朋友烹制精彩绝伦的幽默大餐,充分调动你的脑细胞活力,开启你的全方位思考模式,在益智的同时让你捧腹大笑,回味无穷。其中有的题目较简单,只需要采用逆向思维,便可迎刃而解;有的很难,需要你像侦探那样,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有的很麻烦,需要你旁敲侧击,走“歪门邪道”,歪打才能正着,有的带有浓厚的趣味性,让你从中领略幽默的智慧与知识的神奇奥妙,有的则表现得扑朔迷离,猜猜“他”到底是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墨看闲云

    墨看闲云

    如霞的蔷薇开放在记忆的深处,是谁在梦里呼唤?缠绵的温暖早已远去,漫漫的长夜又有谁在等待?失去是不是永远?等待能不能换来相守?
  • 妖孽徒弟天上来

    妖孽徒弟天上来

    某女跳楼,意外的带上个人?嗯?那人运气那么好的吗?一朝穿越,竟成了妖界唯一的公主?一朝穿越,竟成了神界神帝的儿子?但毕竟,神妖两殊途。世间所传,神和妖,就算天崩地裂,也不可能在一起。
  • 北天

    北天

    金牌卧底意外失手被擒,为保护证据拼死逃脱。远逃他乡之际,愕然发现失去记忆,前路布满带血的利爪和吃人的白牙。记忆恢复之后,柔嫩红唇和火辣胴体联袂袭来,让他沉醉其中不知归路。一面是舒爽的迷醉,另一面是残酷的真实,他会如何选择……感谢创世书评团提供论坛书评支持!
  • 奇异的泉水(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奇异的泉水(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从认识自然、利用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出发,以五个圈层构造及其互相之间关系的地理知识和发展动向为基准,从中遴选出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应用性、趣味性、前瞻性、充满新世纪气息的知识亮点,介绍好动多谜的地球、水是生命的源泉等内容,藉此向大众普及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知识水平。
  • 应天真龙决

    应天真龙决

    当五千年的爱重新开始,我在寻找你的踪迹,这次我不会让你再和我分开。应龙和女魃的爱情故事已经深入人心,这次他们五千年的爱回来了,轮回后他们将何去何从。僵尸王的出世引起他们各种的宿命,现在应龙带着应天真龙决回归,他们能不能弥补五千年前的痛。。。
  • 青春校园:冷酷少爷的百变妻

    青春校园:冷酷少爷的百变妻

    安若曦,在明世界排名第一集团安氏集团总裁的宝贝千金,在暗冷酷黑道女王,“血帮”帮主,人称“血蔷薇”,可以以一人之力在一夜之间灭掉一个世界排名前五十的帮派。冷泽宇,在明世界排名同安氏集团一样的冷氏集团总裁的儿子,人人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白马王子,在暗嗜血的黑道至尊,“冥帮”帮主,人称“嗜血冥王”,实力不可估量。视人命如草芥的他,却偏偏对她撒娇无耻耍无赖,可她却偏偏对他没有办法。突然有一天,冷泽宇在自己的亲亲女友家里看到自己学校的校服,从此她和他充满色彩的校园之恋就此展开。
  • 侠路

    侠路

    玄路是青山寺的得道高僧,从小在寺中长大。心地善良的他,救下了恶人刀天义,惹怒了武林各大门派。武林门派联合到青山寺要人,误杀了方丈,玄路暴怒,出手伤人,被道极拦住。为了报仇和寻找刀天义的女儿,玄路脱离寺庙,从此开始了闯荡江湖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