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龙华
在辽西喀左县提起高振德,知道的人不多,可说起“高大牛”,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其实,高大牛和高振德是同一个人,“高大牛”是当地人送给他的雅号。一个响当当的“牛”字,是对高振德的美誉和赞赏,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他经营的“大牛农机服务站”的代称。
今年62岁的高振德,中等身材,体形微胖。农民那种朴实、憨厚、勤劳、吃苦、善待他人的美德充盈于老高的举手投足、待人接物中。如今,老高的身上又熔铸下现代农民的烙印:使手机,开轿车,玩电脑,看信息,讲效率,精于算计,追求时尚。
农村改革为“高大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1984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农机、水利等行业。土地经营制度发生了变化,作为土地服务的农机站来说,必然跟着发生连锁反应,拖拉机站相继解体。
当时的“高大牛”,从拖拉机站的命运,看到了日后个体农机专业户崛起的曙光。凭着在生产大队的机耕队和乡拖拉机站当驾驶员和修理工的技能和管理经验,他东挪西借,筹集了8000元资金,毅然从坤都营子乡拖拉机站和平房子镇小营村购买了2台链轨式拖拉机,办起了喀左县第一家家庭“农机服务站”。
高振德自办农机服务站的消息不胫而走,附近十里八村的乡亲们相继找上门来,请“铁牛”出山,去播种、机耕、秋翻。毗邻凌源市乌兰白乡有个种植大户叫冀万珍的,听说老高办了农机服务站,登门求贤,请他去闸沟造地。老高欣然应允,带着机耕队赴外埠开拓市场,结果一炮打响,“高大牛”的名声远播。后来,经《辽宁日报》、《辽宁光彩报》、《朝阳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的宣传,“高铁牛”便从此成了“高大牛”。
为农业服务是“高大牛”毕生的愿望
自古以来,牛就和土地连在一起,犁地、耕田、拉车。高振德办“农机”始终坚持以农田作业为主,与土地结亲,为农业发展歌唱,为“农村兴旺”轰鸣,为“农村富裕”开路。开业第一年,他的机耕队就完成机翻作业8000亩,耙压地10000亩,推土20000多方,实现了“山乡铁牛吼,农民乐开怀”的愿望。
初战告捷更加坚定了高振德经营农机和服务农业的信念。他一方面艰苦创业,积累资金,扩大经营规模;另一方面,紧紧抓住政策和市场机遇,扩大服务领域,增加经营范围,连续不断地“滚雪球”,把“大牛农机服务站”这块蛋糕做大、做强,做得更诱人、更有生命力。
近年来,由于农田作业对农机的要求高、难度大,且收费低、利润少、成本高,远不如承包工程、跑运输来钱快,效益高。但高振德不为眼前的利益所动,坚持为农业服务不动摇。1998年10月下旬,他把谈妥的工程转让给别人,带两台车到尤杖子乡机翻作业半个月,保质保量地翻地600亩,使该乡得以及时完成了农业结构调整的任务。
2001年秋季,公营子镇建设“保护地”向他求援。这时,农机队正在凌源搞基建工程,闻讯后,他立即将工程转给他人,带着两台车,急驰公营子镇下三家村。一干就是半个月,推土40000方,推出大棚地200亩。乡亲们对他的举动极为赞赏,都说:“高大牛真是为老百姓埋头躬耕的一条‘老黄牛’!”
如今,大牛农机服务站的规模已经相当可观:固定资产100余万元,总动力达850千瓦;有大中型拖拉机16台,有小卡车和轿车各一辆,配套农机具35台(套),库里农机配件千余种。在偏僻贫穷的朝阳市,大牛农机服务站堪称为“一流装备、一流管理、一流服务、诚实守信”的家庭农机经营的楷模,是喀左县和朝阳市农机战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科学管理、诚实守信是“高大牛”经营的秘诀
在管理上,高振德也闯出了一条新路。他按市场规律运作,彻底摒弃了“大锅饭”、“卯子丁”的落后管理模式。他从小处入手,大处着眼,由小农经济步入了公司管理轨道。他选聘的25名驾驶员都是思想道德好,热爱农机事业,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他实行时间加效益工资,多劳多得,节约有奖,上不封顶。他对招聘人员严格管理,以诚相待,报酬不拖不欠,手中一时紧巴,贷款也要按时付酬。
高振德的农机始终保持临战姿态,拉得出,开得动,干得好。诀窍只有一个:勤修理,勤保养。油料和机件直接从大厂家选购,按“质量第一”的原则,不搞回扣,不自欺欺人。大牛农机服务站之所以以状态佳、保质量,在公营子镇下三家村与东哨乡林农店村的保护地和小流域治理工程中一举夺魁,其奥妙就在于严格的科学管理和诚实守信。
乐于奉献是“高大牛”品格的写照
随着农机事业的发展,高振德富了。他时刻不忘自己是位农民,他心里装着左邻右舍的众乡亲。他在村里建了一个“聚贤亭”,修得很美,亭中有条幅、彩色壁画,安上了电灯,摆上了石桌石凳,供乡亲们休息、娱乐。平时,谁家有个大事小情,老高就出车出资。谁家女人生小孩,谁家有人患病,他有求必应,有叫必到,闻讯即走,开车上路。不管白天黑夜,风天雨天雪天,只要有求于他,无论是单位和个人,他都竭尽全力。
一次,急送病人,天降大雨,道路泥泞,轿车开不出庄,他就派了链轨拖拉机,把病人及时送到医院,使之转危为安。1997年坤都营子乡小学吃水困难,他毫不犹豫拿出2000多元打井,解决了全校上百名师生的吃水问题。1998年,县里修建体育场,他出义务工平整场地,免收工时费5万元。2002年为解决全县贫困户住房问题,他义务平整房基地出资1.5万元。
每年一到春节,他都出资办秧歌队,请剧团到村中演戏,把欢乐带给乡亲们。为扶贫帮困,支援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他既大气又慷慨,但他对自己却很吝啬:为买一个背心,他转了几条街,只花一元钱;下饭店从没要过菜,一碗面条或一碗水饺就了事。据有关方面统计,20年来,高振德捐款10余万元,捐献作业车工1000多个,折款近15万元。
大牛农机服务站为农机改革探索新路
市场经济使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产业化使传统农业脱胎换骨。人们不仅产生疑问:农机还有用武之地吗?农业机械化还有提倡和实现的必要吗?大牛农机服务站的实践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高振德的农机作业量年年排得满满的,坤都营子乡农田作业任务70%以上由他完成,尤杖子乡所有的农田作业任务交给他,全县80%以上的乡镇都有他的机耕队大规模作业。每年机翻、施耕、整地、机播面积都在万亩以上。还参加农建、水利、公路、矿山等工程建设,作业范围辐射到省外的张家口、青龙、赤峰等地区。据统计,建站以来大牛农机服务站完成机翻、机播、施耕32万亩,推土300万方,起垄、种耕、农运等农田作业总量超过120万标准亩。即使这样,农田建设及农事活动、矿山建设、筑路、水利设施建设等需要更多的农业机械去完成。县农机部门提供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几年,农田车、大中小型拖拉机和各种农机具都有大幅度上升势头。2002年7月2日,朝阳市副市长孙铁专程来到坤都营子乡看望了高振德,鼓励他好好经营,谋求大发展,为朝阳农机系统改革提供经验。
为农业发展不辞劳苦,勤勤恳恳服务了20年,高振德得到了社会的赞誉。他是农民中成功的一位,在他的头上光环不少,他是全国“光彩之星”,连续多年被省市县评为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奖状、奖牌、获奖证书挂了满屋满墙。
高振德把荣誉和成就看得很轻很淡,他说:“我就是我,我就是一个在黄土地上勤劳耕作着的农民,是一头踏踏实实的‘老黄牛’,我要继续为乡亲们犁地,为老百姓拉车,为农业实现现代化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