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莉莉
王连贵是铁西区响当当的个企老板。由他摸爬滚打创建的沈阳多多装饰材料有限公司,令人瞩目,让人折服。他传奇的人生经历,耐人寻味,也给人以启迪和力量。
王连贵中等身材,衣着朴素,性格豪爽,既不是我想像中的“大款”派头,更不入“孤芳自赏”的名人之流。他的言谈举止给人一种坚毅、睿智、谦和、向上的人格魅力。惟一能象征他身份的东西,恐怕就是他的豪华坐骑——奥迪A6轿车了。见过王连贵的人,特别是铁西区的个体户都会跷起大拇指,说他为人做事信得过、合得来,叫人佩服。
危机成就了王连贵
王连贵,1947年出生,是个独生子。他4岁丧母,是奶奶和姑姑一手拉扯大的。由于家境贫寒,他的童年少了欢乐,多了眼泪,即使上了小学,戴上了红领巾,他那童稚的脸上仍然印着忧郁。可这也使他养成了独立、刚强的性格。1960年王连贵刚考上初中,三年自然灾害打破了他继续学业的梦想,被迫辍学了。然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能叫全家人吃饱肚子,他清晨拣煤核,白天挖野菜,一个年仅13岁的孩子就开始沿街卖糖果。
1964年,他被招进沈阳市房产局机械厂当学徒。他的勤奋好学和机灵劲受到了师傅的器重。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之时,“文革”狂飙又扭曲了他的人生——参加串联,“文攻武卫”,热血沸腾。1968年,他到黑龙江省兰西县插队,尽管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拼命地干,可在黑龙江这座“粮仓”里,一天下来所挣的工分,也仅够吃饭的。1980年,他和妻子两手空空,领着4个女儿,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沈阳,又重新回到了自己所熟悉钟爱的工厂。时年他已33岁。在这期间他豁出命来干,从工人、班组长,一直干到厂长的位置上,他终于出人头地了。可他仍然没有走出贫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萌动着一种希冀和渴求,要想富,找出路。出路在哪里?就是改革开放!就是党的富民政策!于是,他在1983年底,忍痛辞去了厂长职务干上了个体。熟悉他的人都被他的举动惊呆了,这是怎么了?“铁饭碗”不端,令人羡慕的厂长不当,肯定是神经出了毛病!
其实王连贵的神经很正常。他认为改革开放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自己正值年富力强,现在不干更待何时?!他从100元钱起步,不屈不挠,艰苦创业,经过近20年市场经济的洗礼和锤炼,他终于从困苦中崛起,走上了成功之路。
提起公司“多多”的冠名,王连贵不好意思地道出了个中原委:父母为了保佑我这个独苗能摆脱祖辈受穷的命运,给我起了个象征性的吉利名字——连贵,意为连续富贵。然而,名字并没有给我带来好运,照样穷的丁当响。为了要个儿子延续香火,可我妻子却一连给我生了4个丫头,断了“连贵”的美梦。他说:“我就是冲着这个名字,女儿多多,我也要荣,我也要贵,要多多发展,多多致富,多多成功。”现在“多多”已成为辽宁驰名品牌。他说:“我的成功是和‘苦’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危难能塑造人,也可以造就成功!”
超前意识,是王连贵事业成功的法宝
超前意识是王连贵的生意经。他说:“做生意要看市场,看准了也要担风险,要赢得市场没有超前的眼光不行。”王连贵的精明之处就在这里,他事业成功的秘诀也在这里。
王连贵下海经商始于铁西区原九路家具市场。是当时家具行业的前景吸引了他。凭着他在工厂学到的技艺,自己动手组装了一台木工机床,从事家具配件制作经营,在屋里生产,门外摆摊。
由于他制作的配件品种全、质量好、价格廉,产品供不应求。第一炮打响后,他想,何必总为他人做嫁衣呢?于是,他又打起了成套家具制作牌,从小作坊、小摊位开始滚动起来了,生意也越做越大了。人手不够,孩子老婆齐上阵,犹如一场“人民战争”。当房地产和装饰业兴起,他又瞄准了装饰材料市场,搞起了批发业务,逐步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中国家具城竣工开业,王连贵第一个租下120平方米的门面,随即注册了多多装饰材料工贸公司(后改为有限公司)。
有人说,王连贵发了,住上了商品房,坐上了豪华轿车,该享清福了。然而,他想到的并不是享受,而是再奋斗、再拼搏。当他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后,1994年他倾其所有,又向新的目标冲击了。在政府有力的扶持下,借贷款数千万创建了多多石材加工厂。
多多石材加工厂,地处沈阳东陵区前进乡大志村,原是路边的一片大坑,不毛之地。众人说选这里建厂纯属下策、败策。可王连贵说:“一年后再说,我就是要在这里创业,从这里起飞,飞向全国、飞向世界,以此带动沈阳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
说到王连贵的超前意识,多多石材加工厂就是最好的诠释。这是一座别具匠心、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建筑群,厂区占地6万平方米,一期建筑面积为1.75万平方米,总投资近4000万元。办公区、厂区、服务区规划之科学,环境之优雅,设备之先进,管理之规范都是一流的。
多多石材加工厂,从设计到施工,从设备安装调试到正式投产,创造了改革开放的一个神话:施工质量创优,设备调试一次成功,当年施工当年投产。
“多多”把“以人为本,共创辉煌;以优为本(优质产品、优质服务),争做一流;以高为本(高科技产品、高新技术设备、高科技人才),冲向世界”作为企业文化,形成一种无形的资产,变成了一种凝聚力、向心力和生产力。
企业的生命线
他说:“高科技产品、高新技术设备、高科技人才这三个链条是一个企业的生命线。”王连贵紧紧抓住这三个链条。他投巨资从意大利、德国、日本、台湾地区引进20台世界超一流的电脑数控设备。每台的价格都在80万元以上。从异型切割到抛光打磨全部实现了电脑数控化。可根据不同用户要求,不同建筑风格,加工出50余种高科技含量的弧、圆、罗马柱头、磨花、拼图等异型建筑石材。
企业现有员工240人,大学生占科技管理人员的90%。工厂制定了一整套近似残酷无情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自己的产品必须跟踪服务,成品合格率必须达到100%。现在形成了以工厂为龙头,以沈阳石材城和中国家具城两个门市为支点的集科、工、贸为一体的、东北最大的、现代化的石材加工企业。固定资产超过4000万元,年产值达2000万元,年纳税额近50万元。他们加工的石材造型典雅、制作考究、极富文化内涵,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信赖和好评。多多石材连续6年被辽宁省评为AAA级企业和质量免检单位,并一次性通过ISO 9002国际质量管理认证。
实现强强联合,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适应中国加入WTO新格局,是王连贵一直追逐的梦,现在已梦想成真。2001年3月,他与深圳康利石材有限公司及其旗下的北京、上海、杭州分公司,哈尔滨、武汉、昆明、成都有影响的石材企业联手,组建了福建水头康利石材集团公司。先期投入1亿元人民币,王连贵投入800万元人民币,成为其一大股东。该项目已经启动。据初步预测,“水头”石材投产后,将会大大提升我国石材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其年产值将突破1个亿。
王连贵不做金钱的奴隶,他决心和更多的人共同奔小康。王连贵把致富不忘服务社会、回报人民作为尺子,时时衡量自己、鞭策自己。他从不以什么“大款”、“企业家”自居,在光彩路上建树多多,堪称楷模。
人们说,王连贵是一个有血有肉、感情极为丰富的人。的确,王连贵视员工情如兄弟。员工柳杰,突然患胰腺坏死症,生命垂危,王连贵扔下手中所有的工作,亲自驾车将其送至202医院抢救,并告诉医生要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我的员工。他一直守候在手术室旁,当得知手术成功,他的脸上才露出欣慰的笑容。为了挽救员工的生命,公司花了3万多元,但他感到,值!企业以人为本,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请看“多多”企业的服务区:员工宿舍是最好的楼房;食堂,企业为员工提供三餐免费服务;员工浴池全天候开放。为了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多多”企业建立了活动室、阅览室、运动场,安装了多台电视,经常组织员工到外地旅游,参观学习,还举行各类球赛和聚餐会、文艺演出活动。春节期间,企业还为外地员工探亲提供全额往返车船票。
不忘人民养育情
有人说,多多企业就建在大志村村口。近年来,为了振兴乡村经济,王连贵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以多种形式资助大志村的经济发展。他先是出资3万元修建了乡村公路与沈铁公路相连接,现已有10家个私企业在大志村落户。路两侧已形成了别墅群和工厂园区,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改善大志村小学的教育环境,王连贵又捐赠3万元为学校修整了运动场,给孩子购置了校服,建起了鼓乐队。当年“六一”儿童节那天,全校沸腾了,老师、家长、学生像过年一样涌向学校,乐队号响鼓鸣,全校学生身着整齐的校服,共同欢度这历史性的一天。对此,家长们说:“王总是我们的贴心人。”孩子们说:“王伯伯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校长说:“王总是一座丰碑。”王连贵说:“我是该校的名誉校长,我要让孩子们以欢乐、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走向明天。”
康平县沙金台乡是铁西区工商分局对口扶贫单位。该乡由于经济落后,教育条件极差,还有不少适龄孩子因贫困而上不了学。王连贵听说后,常常沉默无语,心里隐隐作痛,联想到自己的童年,他大声疾呼:为了孩子,我们个体户决不能袖手旁观!他与宋素贤副会长共同发起了“教育赞助工程”,自己带头捐款1万元,广大业户也纷纷响应,共捐集资金13万元,为沙金台乡建起了第一座希望小学。市里修建“九一八”纪念馆,他说:“这是以史为鉴,勿忘国耻,教育后人的大事。”他当即捐款5000元。
1998年长江发大水,两岸人民遭受洪灾,他从中央电视台看到这条消息后,连夜召开家庭会议,决定捐款3万元支援灾区。他说:“我之所以要召开家庭会议不仅仅是为了捐几个钱,而是以此教育我的孩子,让他们懂得富而思源,唤起爱心,为国分忧,为民解难,这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良知和责任。”王连贵作为铁西区个协副会长,他还经常组织业户走访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看望特困职工,为他们送去钱物。他向社会公益事业捐款额已达到24万元之多。20年的奋斗与开拓使他获得省、市授予的20多个荣誉称号,光彩路上到处都留下了他无私奉献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