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建房计划受挫,他于是打算用那块地皮搞一个集会中心。但这也遭到一些纽约政坛上有权势人物的反对。州参议员基尔就说,把集会中心放在那里,就像是在坟场上开办一个夜总会。直到1978年4月,纽约市长宣布决定购买那块场地并在那儿建集会中心。有关方面认定那块地皮的价格为1200万美元,特朗普可得酬金83.3万元。特朗普提出,这个中心如果用特朗普名字命名的话,他愿意放弃全部酬金,结果被官方拒绝了。
特朗普是个经商天才。
早在1974年年底,他就看中了那块地皮附近的一家饭店。信息是维克多提供的。名叫康莫多尔的大饭店由于管理不善,已经破败不堪,多年亏损。但特朗普却看到,成千上万的人每天上下班从这里的地铁站钻上钻下,绝对是一流的好位置。
特朗普终于买下了康莫多尔饭店,投资进行装修,并改名为海特大饭店。海特大饭店富丽堂皇,它的楼面是用华丽的褐色大理石铺的,用漂亮的黄铜做栏杆和柱子,楼顶建了一个玻璃宫餐厅。它的门廊很有特色,成了人人想参观的地方。海特大饭店于1980年9月开张,从开张的第一天起就交好运,总利润1年超过3000万美元。特朗普拥有饭店50%的股权。
特朗普从海特大饭店尝到了甜头,他的目光又落在曼哈顿繁华路段的一座11层大楼上。从1971年他搬进曼哈顿,并在那儿逛大街起,他就看中了它,那是房地产中一流的位置。如果在这个位置上建一座摩天大楼,它将成为纽约城独一无二的最大不动产。特朗普通过明察暗访,了解到那11层大楼属于邦威特商店,但楼下的地皮属于一个名叫杰克的房地产商。特朗普先去找杰克。杰克是个很精明的人,但他不是纽约人,不知道这块地皮的真正价值,更闹不明白在大萧条之中,仍有人打它的主意。特朗普通过几个月的艰苦谈判,最终以2500万美元买下了11层大楼和下面的地皮。
特朗普打算拆掉旧楼,建一座高68层的大厦,命名为特朗普大厦。他费尽周折,得到了市规划委员会的批准。1980年10月,曼哈顿银行同意为特朗普大厦的施工提供贷款。特朗普把整个工程承包给了HRH施工公司,并委派33岁的女高级助手巴巴拉负责监督施工。
特朗普大厦拔地而起,建造得既富丽堂皇又非常新颖独特。光是门廊中沿东墙下来的瀑布,就有80英尺高,造价200万美元。从第30层到68层是公寓房间,躺在床上就可以看到北面的中央公园,南面的自由女神像,东面的九特河,西面的哈得孙河。大楼的锯齿形设计,使所有单元住宅的主要房间至少可以看到两面的景色。
特朗普大厦每套单元售价从100万美元到500万美元不等。特朗普雇佣高级公关公司做宣传,吸引了许多电影明星和著名人士争相购房。由于供不应求,特朗普不断涨价,总共涨了12次。房子还没竣工就卖出了一大半儿……
曼哈顿就在特朗普的视线里。
一开始,也许并没有想过……审慎、严谨,而又不乏冒险精神的特朗普终于如愿以偿,在偌大的曼哈顿,好好地“闯荡”了一番。这个“闯荡”,这个年轻人的小梦想,却一下子触动了曼哈顿的神经,为曼哈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7.“能有人找我拍电影”——电影导演徐克的梦想
徐克是不容抗拒的。
思想、智慧、巧与妙,加上他自己的那一副桀骜不驯的眼神,衬着那些予人“第一类型危险”之感的胡子,典型的“武林怪杰”。
徐克本名徐文光,祖籍广东海丰县,1951年生于越南,战争中随家迁港,孩提时极不安定的生活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在他的作品里,观众都看得到那段生活经历给徐克的心灵带来的震撼与影响。徐克也常常承认,自己的确拥有一份根深蒂固的“乱世情结”。
当初,父亲的医院是送徐克去美国学医,他表面上答应了下来。可是1969年赴美的资金到手后,他虽然去了美国,但是却没去医学院报到,而是径直到德州大学学习电影电视制作课程。从此,他的生活、事业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电影。
徐克这一学便是8年。
8年后,徐克一回香港就给无线电视台在内的多家影视机构发出雪片般的求职自荐信,希望自己的所学能派上用场,然而却一直杳无音讯。一时间生计无着,有位新闻界的朋友建议他不如直接写信给电视台老板碰碰运气。徐克觉得这个主意“有点馊”,但在走投无路之下只得勉力一试,心里对此并不抱太大希望,没想到这一着竟使他绝处逢生,不出两天,电视台那边就打电话约他面谈。
他赶紧去,在电视台房间里几乎和一位刚同主管聊完的年轻女士撞个满怀。
“这是谁?”女士问她的熟人。
“一个来面试的新人。”
“外边还有好多个。”
徐克探头一看,原来面试的殊荣并不只他一人独享。他走进去,瞅空逮一人问:“她是哪个?”被问的那个白面书生望了望那女士的背影,一脸茫然地:“我也是来面试的,我叫严浩,希望有机会一起合作。”
这一次戏剧性的经历,让徐克感受到了电影这一行的艰辛。一个新出道的年轻导演,一个毫无经验的人,想要在这个领域中崭露头角,实在是太难了。
“能有人找我拍电影!”徐克心想,如果这样就好了。
在无线电视台期间,徐克拍了《家变》等电视剧,他的艺术潜质引起圈内有心人的注意。另一家电视台“佳视”派人暗中与徐克接触,想将他罗纳棋下。而“无线”本身恰好经历危机,许多员工酝酿集体跳槽。徐克来到“佳视”,曾经邂逅的那个年轻女子随后出现在他面前,落落大方地伸出手来,微笑欢迎他:“嗨,我叫施南生,也是这里的董事之一……我们见过面的。”
“我先反手到背后,往裤子上擦了把汗,顺便挠痒痒……然后,才跟她碰了碰手。仅此而已……”这是徐克人生道路上又一次新的选择,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在佳视的关照下,他根据古龙小说拍出电视剧《金刀情侠》,这一次尝试,徐克真的是出手不凡。
美丽的施南生从此也与徐克杰下了不解之缘。只不过当年,她是才貌双全的名媛,而徐克,还是个整天怀着“能有人来找我拍电影”的小梦想的新人。
施南生也从中看出了徐克的才气与抱负,有心帮他一把,便找机会让他与一代大豪吴思远结识。吴思远看出徐克决非等闲之辈,有心提携他,徐克于是加盟“思远影业公司”,到台湾执导电影处女作《蝶变》。此片成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重要作品,1979年列入“十大名片”。1980年,徐克与程小东联手推出新浪潮电影又一扛鼎之作《第一类型危险》,尽管《第一类型危险》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五项奖,并获1980年度香港“十大华语片”第一名,但在票房上惨遭败绩。
已经不是第一次受挫的徐克实在是有点担心:“还会不会有人找我拍电影了?”
这样的时候,这样的低潮,徐克一时不知何以自处,不管怎样,能够有人找自己拍电影,就是好事,就是希望,就是当年的徐克最大的梦想。
恰好这时,施南生以及徐克的几个志同道合的圈中朋友拥立麦嘉、石天为首,创立“新艺城”电影公司,为徐克提供了一个重新修正自己拍片方向、挽救自己电影生命的极好机会。
1983年,徐克酝酿已久的《蜀山》以耗资2000万港币的大制作和《星球大战》式的特技奇观,以及从台湾挖来的明星林青霞,配以洪金宝、郑少秋、刘松仁、元彪、夏文汐、翁倩玉、李赛凤、徐少强等明星构成了香港当时难得一见的强大阵容,并专门引进了《星球大战》的特技师帮助组建徐克自己的“新视觉”电影特技大本营,令人耳目焕然一新,此片再次获得成功。
徐克接着以程小东掌刀的《倩女幽魂》系列掀起了席卷东南亚登陆日本的狂潮,日本人称徐克、程小东为“东方的乔治·卢卡斯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寓指他俩也像《星球大战》的监制和导演一样多次合作无间。
从影以来,徐克一直有个鲜为人知的习惯,拍出片子后总喜欢偷偷溜到影院里去看,当然,他看的不是电影,而是观众。他总怕自己的构思不能为人们接受。譬如当年《刀马旦》公映时,为了搜集观众对此片的反映,徐克还约了林青霞、钟楚红、叶倩文3位女演员,让她们各自带上微型录音机,于影片临近结束时进入影院,在观众出场之际搜集他们的反应。
终于,有人来“找”徐克拍电影了。
徐克变得游刃有余,挥洒自如了。没有一个导演能够像他一样,把诗书礼义的中国拍得如此侠肝义胆。一个徐克,改变了许多的观念和想法。而且,徐克是一位能将女人拍得最漂亮的导演,他觉得每个观众都喜欢看美丽的女主角,每一位女演员都希望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在银幕上。作为导演,他特别想把每一位女演员最有吸引力的东西提取出来,从而塑造新鲜、完美的银幕形象。比如说林青霞,在人们心目中,她是一位早已定型的大美女。可是,就在一次拍片休息时,徐克发现她把秀发向后梳理时,有一种特别的美,那种感觉有些像肤白唇红的少年公子。不久,他就让林青霞在《刀马旦》中女扮男装。其后他索性又设计了让林青霞“反串到底”的全新形象,并请程小东这位公认为“浪漫武侠形象设计奇才”的唯美风格导演掌镜,由张叙平等一班形象设计名师帮忙,从日本今川义元的画像上汲取灵感,为林青霞设计出一个翩翩浊世、颠倒众生的男装“东方不败”形象。影片大获成功,也是林青霞艺术生涯的一个突破。
徐克,已经再也不用怕没有人找他拍电影了。创建自己的制作机构不久,徐克便履诺找回严浩执导他监制、梁家辉编剧兼主演的作品《棋王》。这真的是沧海桑田的一个承诺。
徐克,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徐克了,但是,关于那个年代的小梦想,还是嵌在了他的电影胶片之中。
8.“拥有一艘属于自己的轮船”——航运大亨丹尼尔·洛维格的梦想
丹尼尔·洛维格想要拥有一艘属于他自己的船,实在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也许根本算不上梦想。但是,如果时光倒流,一切都会不同了。
1897年盛夏丹尼尔·洛维格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南海漫,那是一个很小的城镇。洛维格的父亲是个房地产生意的中间人。在洛维格10岁那年,父亲和母亲离婚了。洛维格跟随父亲离开家乡,来到了得克萨斯州的小城——阿瑟港,一个以航运业为主的城市。
阿瑟港是个美丽的小港口,那里有来来往往、进进出出的船只。有大得像山一样的油轮,也有小得远看像片叶子的小舢板。
童年的洛维格生性孤僻,不喜欢与别的孩子来往,他喜欢独自到海边码头上去玩。小洛维格最爱听轮船的汽笛声和马达声。
那时候,他总梦想着将来有一天能够拥有一艘属于自己的轮船,然后乘着它出海航行。
一艘属于自己的轮船,属于自己的世界……洛维格的小梦想,已经起航了。
洛维格对船极度着迷,终于,高中没念完就去码头工作了。开始他给一些船主做帮工,做些拆装修理轮船引擎的活计。洛维格对这一行有出奇的灵气,简直称得上无师自通。常常在别人休息的时候,性格内向的他独自在那里把一些旧的轮船发动机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苦苦钻研。很多年老的修理工见他这么有灵气,手脚又勤快,纷纷把自己独到的手艺和技巧传授给他。洛维格终于成了一名熟练的轮船引擎修理工,而且名气越做越大。
几年以后,他不再满足于东家做做、西家干干的状况,在一家公司找到了一个固定的工作,专门负责安装去全国各港口船舶的各种引擎。后来他干脆辞去了公司的工作,独自开了个修理行。
洛维格租下了一家船厂的码头,专门从事安装、修理各种轮船。生意刚开始很红火,洛维格积攒了一些钱。可是,这些靠手工活挣来的辛苦钱,一点儿也没能让他满足。出身于中低收入家庭的洛维格不甘心过平凡的生活。
可是怎样才能发财呢?洛维格在那时只有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积蓄,不够做生意的资本。年轻的洛维格在企业界里磕来碰去,摸索赚钱的方法,可是总不得要领,甚至屡屡面临破产的危机。
就在行将进入而立之年的时候,洛维格向银行申请个人贷款,是洛维格能选择的惟一办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纽约的很多家银行里都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得说服银行家们贷给他一笔款子,并且使他们相信他有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的能力。可是他的请求一一遭到了拒绝。理由很简单,他几乎一无所有,贷款给他这样的人风险很大。
洛维格突然有了一个好主意。他有一条尚能航行的老油轮,他把它重新修理改装,并精心“打扮”了一番,以低廉的价格包租给一家大石油公司。然后,他带着租约合同等去找纽约大通银行的经理,说他有一艘被大石油公司包租的油轮,每月可收到固定的租金,如果银行肯贷款给他,他可以让石油公司把每月的租金直接转给银行,来分期抵付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大通银行的经理们斟酌了一番,答应了洛维格的要求。
洛维格终于拿到了大通银行的贷款,便立即买下了一艘货轮,然后动手加以改装,使之成为一条装载量较大的油轮。他采取同样的方式,把油轮包租给石油公司,获取租金,然后又以包租金为抵押,重新向银行贷款,然后又去买船,再去……如此一来,一艘又一艘油轮被他买下,然后租出去。等到贷款一旦还清,整艘油轮就属于他了。随着一笔笔贷款逐渐还清,油轮的包租金不再用来抵付给银行,而转进了他的私人账户。
这是第一艘真正属于他的船!
属于洛维格的船只越来越多,包租金也滚滚而来,洛维格不断积聚着资本,生意越做越大。不仅是大通银行,许多别的银行也开始支持他,不断地贷给他数目不小的款项。
洛维格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他总觉得自己的脚步迈得还不够大,他有了一个新的设想:自己建造油轮出租。
在普通人看来,这是一个冒险的举措。投入了大笔的资金,设计建造好了油轮,万一没有人来租,怎么办?凭着对船特殊的爱好和对各种船舶设计的精通,洛维格非常清楚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类型的船,什么样的船能给运输商们带来最好的经济效益。他开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油轮和货船。然后拿着设计好的图纸,找到顾客,一旦顾客满意,立即就签订协议:船造好后,由这位顾客承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