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很快,美国各大报连篇累牍惊爆英国国王恋情,消息像病毒一样反馈到英伦三岛。11月,国王正式通知俗称“约翰牛”的首相鲍尔温,要与辛普森夫人结婚。鲍尔温则以内阁总辞职的执政危机率部向国王发难。英国媒体也将披露丑闻。王室因此蒙羞。他们为国王划定一条路线:辛普森夫人必须立刻离开英国。后来变成两条:或者女人离开;或者国王逊位。12月11日,国王发表了告别广播讲话,宣布为了能和心爱的女人结婚,他将放弃王位。
为了爱,为了承诺,为了她,爱德华于1936年12月10日放弃了王位并将其继承给他的弟弟。
后来,爱德华被封为温莎公爵,并于第二年的6月8日与使他放弃王位的女人结婚。当时只有16位客人到场,爱德华的家人无一人出席婚礼。
新娘身着一件由美国设计师Mainbocher设计的光滑的蓝色丝绸长袍并带了一顶配套的帽子;新郎穿了一件晨礼服。公爵送给他的新公爵夫人一顶钻石女式宝冠作为结婚礼物。
他们一直厮守在一起,直至温莎公爵于1972年逝世。温莎公爵夫人于1986年去世。
“我只知道,幸福永远维系在你身上。”这是一句让无数女人心动的话,当它被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男人说出口时更显得掷地有声。为了和心爱的女人终生相许,爱德华八世放弃王位成为温莎公爵。“爱德华八世”可能只是历史上一个政绩平平的皇帝,但“温莎公爵”却成为人类爱情史上永远闪耀光辉的名字。
“给我深爱的女人一个家。”温莎公爵爱德华用一生,实现了诺言和梦想。
11.“自由地,做我要做的事”——小提琴演奏家陈美的梦想
“我认为自己是集合了三种语言(提琴语言、身体语言、音乐语言)于一身的小提琴手,这正好体现了我同时拥有的不同的两个世界,我能够自由地在我想做的时候,做我要做的事情。”
陈美横空出世,几乎把整个古典严肃音乐的世界,搅了个天翻地覆。
陈美的出道完全是从古典开始的。她出生于新加坡,4岁时移民英国,已学了1年的钢琴。5岁时“移情别恋”,开始学习小提琴。她在英国接受了极正规的音乐教育,就读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并师从中国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林耀基先生,可谓学贯中西。
1989年,10岁的陈美在伦敦与爱乐乐团合作举办演奏会,在英国引起震动。BBC一台称其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年轻小提琴家”。1991年,与莫扎特合奏团合作举办了她第一次世界巡演。
照理说,陈美应该乖乖地沿着音乐神童的道路走下去,成为莫扎特与贝多芬的第几代的出色的阐述者。然而陈美不愿意这样,她要在悠久沉闷的古典殿堂里杀出一个流行来!
陈美的梦想比较另类,比较奇特,有一点点离经叛道的快感。知识,别人大概是就是想想而已,要么就是浅尝辄止,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并且坚持不懈。但是,天才陈美不一样,她想要的是——美梦成真。
“无论年龄和音乐的背景如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音乐选择,在演奏古典和流行音乐时,我感到我同提琴融为一体,并借此展示了小提琴的神奇魅力。”
1995年2月,陈美推出专辑《Vionlin
Player》,在全球25个国家极为畅销。1995年6月30日,陈美在英国伦敦皇家阿尔波特音乐厅(RoyalAlbert
Hall)举办“红色激情之旅”(RedHotTour)音乐会。
1996年陈美推出古典专辑《ClassicalAlbum1》,打破古典艺人音乐专辑销售最快纪录:两周内售出50万张。
不久,青春美丽的陈美入选《人物》杂志“全球50位最美丽人物”。
1997年,荣获世界音乐大奖“最佳销量古典艺人”(WorldMusicAward)、“NordoffRobbinsSliver
Clef”国际大奖……
英国的查尔斯王子、爱德华王子出席陈美在伦敦为皇室成员举办的音乐会。此前,爱德华王子曾以普通观众的身份专程前往阿尔波特音乐厅观看她的演出。
此后的1996年到1997年,陈美在33个国家,250个城市举办巡回演出。
陈美还举办多场户外音乐会包括:纽约时代广场户外音乐会(站在计程车顶演奏),为此封锁交通;观众达10万多人的“7国首脑会议音乐会”(G7SummitConferenceConcert),史无前例惟一获准在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前举办户外音乐会,吸引众多观众。
1997年6月30日,陈美作为唯一外国艺人受邀参加由特区官方举办的“香港回归音乐会”。在音乐会上演奏自己特别创作的“快乐谷序曲”。
陈美,VanessaMse,中西合璧的名字,堪堪衬托她中西合璧的外形。名如其人,轻俏、流畅与热情。即使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嘴角抿一丝轻笑,眼神仿佛也是不安分的。而当弓弦拨动时,全场的空气都骤然活了起来。她扬头,转侧,扭腰,纵跳,运弦如风,纵横激扬。耳际听到的明明是巴赫与贝多芬,感觉却是爵士与摇滚。你的视线不由不去追踪她红色的影子,一曲即止,而心跳不已。
这股“红色激情”(redhot)旋风的飙起,并非空穴来风。她的天才并不在于阐释经典,而是对古老的小提琴艺术进行了石破天惊的全新注解,制造出适合20世纪音乐消费时代的小提琴上的摇滚乐。陈美的传奇,源自“叛逆”二字。
陈美本身就很美丽,美女的名称一直如影随形地跟着她。但是,陈美又怎么会单纯地仅仅做个“美女”呢?
陈美实在很聪明。她看得很清楚:莫扎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会再有第二个莫扎特。陈美只有做她自己,陈美只能成为陈美。
20世纪末古典音乐虽未式微,但却越来越曲高和寡,与大众隔膜。流行音乐却因它的贴近性和生命力,愈来愈受人们的喜爱和接纳。音乐不再是精神体操,而是人们口中咀嚼的口香糖。在这样的命运面前,古典与流行又有什么区别?本来这条分水岭也已渐渐模糊,帕瓦罗蒂和亚当斯、斯汀等流行歌手同台演出,伦敦交响乐团奏出摇滚曲,古典大师梅纽因、帕尔曼笔下流出爵士乐,而“甲壳虫”乐队(Beatles)遗老保罗·麦卡尼谱出的倒是交响诗,还有雅尼的出现……正是陈美出手的时候了!
于是在1995年,EMI旗下的陈美操起了两把小提琴。一把是1761年出品的珍贵的意大利瓜达尼尼提琴,这是用来演绎贝多芬与巴赫的;另一把是白色ZETA电气提琴,样子怪怪的,像橱窗里的玩具,这就是陈美的新式武器了。用它重新演绎的巴赫的《d小调托尔塔与赋格》,庄严肃穆的管风琴乐变成了一曲豪放热情的现代流行乐。陈美不仅在拉小提琴,她还在舞,在演,如流行歌手般满场奔走。
听音乐变成了看音乐,陈美的演奏是需要“目击”的,看过她现场演奏的人都这么说。对于陈美,形体语言是音乐的一部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别忘了她是美国权威的《PEOPLE》杂志评出的“50俏佳人”之一啊!陈美显然是离经叛道了。
陈美到底是阐述“流行”,还是“新派古典音乐”?对这种质疑,陈美不太理会。她的回答:“我不认为提这个问题有什么必要。”她要的是感觉,那种自8岁就跟随她的感觉。
这一点她也做到了。1995年录制的“技术与声音融合”的《ViolinPlayer》创下EMI当年唱片销量的最佳纪录。1996年的《古典专辑》在短短两星期内便卖掉50万张。听众无疑接纳了她,接纳了这个游走于古典与流行的分水岭上空的小精灵。
陈美是不好定位的,陈美又何须定位呢?
她喜欢做些别出心裁的事,比如坐滑翔机自2000英尺的山顶,飞至瑞士附近的莫里茨结了冰的湖面上,举行音乐会。
关于陈美的传奇还可以说很多。这个音乐消费时代的大玩家,这个把“法国大餐和美国热狗一锅烩”的恶作剧者,在参加了香港回归音乐会和勇夺1997年世界音乐大奖之后,还想做什么呢?谁也想不到。
陈美就是选择了这样的音乐,这样的出路。“自由地在我想做的时候,做我要做的事情。”谁也拦不住,谁也改变不了,陈美就是陈美,你可以不喜欢,也可以不接受,但是,你就是不能够抗拒。
12.“球场上的胜利者,生活中的强者”——球王米歇尔·普拉蒂尼的梦想
“每个人的一生都像是一场球赛,对于我来说,球场就是战场。我在球场上是胜利者,在生活中也是强者。”
1987年5月17日,星期日。
阴雨绵绵中的意大利都灵体育场。
在全场几万球迷依依不舍,他射中了最后一个球,向全世界爱他的人们行最后的告别礼后,泪流满面地说出了这些发自肺腑的临别之言。
米歇尔·普拉蒂尼32岁了。那个年纪的他最迷人,最成熟,最有魅力。
父亲是个数学教员,也是一个狂热的体育爱好者,两个叔叔都是高大无比的篮球运动员。可是普拉蒂尼小时候却在同龄的伙伴中个子最小,体质最弱而且腼腆,凡事不争强好胜。这个内向的男孩子,在法国摩洛尔省的默尔特多雨的天气里,都有过怎样的梦想闪过?
普拉蒂尼还是喜欢足球。
直到17岁,这个一头卷发,有着孩子气脸庞的腼腆小伙子,终于凭借过人娴熟的足球基本功吸引了南锡队的注意。1972年普拉蒂尼当上了南锡队的替补队员,只是他太嫩,经不起高大队员的横冲直撞。在第一场职业赛中,他一直坐在替补席上看着别人,心里默默地哭泣。普拉蒂尼决不会轻易地放弃自己多年来默默追求的理想。在他20岁之际,这位看上去身体单薄的队员,所踢的弧形任意球常常让对方守门员和后卫紧张不已。在南锡队,他在同伴的默契配合下,勇往直前,无所不在,有时像闲庭信步般的轻松盘球,有时又突然在别人意想不到的位置,射出又刁又凶猛的弧线球,让对方几个围追堵截的后卫望球兴叹。
1978年,普拉蒂尼为该队夺取了法国锦标赛冠军。这时的普拉蒂尼已成了大球星,自然地踏进了法国国家队的门槛。在绿茵场上,他凭借着上帝赋予的机敏、灵活的天赋加上后天血汗苦练出的技术和战术配合,终于让自己的才华大放光彩,成了足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普拉蒂尼自出道以来,成绩斐然:他所在的足球队多次获得法国足球联赛的金杯。
他曾53次入选国家队,参加过1976年的奥林匹克锦标赛和1978年、1982年的世界杯大赛。两次世界杯赛一共射进35个球,率领法国队两次进入世界杯半决赛。
1984年法国国家队夺取欧洲足球锦标赛冠军。这位身着10号传奇球衣的法国小伙子,在球场上以其著名的中场“铁三角”的指挥,威震世界足坛,从而使法国成为世界足球霸王。
他曾加盟意大利都灵的尤文图斯队,夺得意大利甲级联赛金杯,被评为“最佳球星”、“全球超级球星”,连续3次被评为“欧洲足球先生”。
自1972年普拉蒂尼加入南锡队首次踏上绿茵场,已经历了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在他一步步登上“球王”位置的过程中,是如此的艰辛。10多年来,伤痛的折磨及巨大的心理、精神压力,使他背负着这些有形无形的负担。更为心酸的是,有时他尽了全力也得不到人们的理解,甚至连家乡的报纸、电台、各种舆论也在他失意时冷落他,嘲讽他。
普拉蒂尼依旧是那个内敛的外省男孩子,心里永远割舍不下一份宁静与超然。
梦想,总是梦想。
可是,梦想到底是什么?梦想能不能仅仅是一种传说史诗般的假设?叱咤球坛,算不算美梦成真?荣誉与赞许,金钱与成功,是不是已经把梦想变成了空气中漂浮着的灰尘,渐渐磨去了当年青春年少时候的棱角?
普拉蒂尼想,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全部生活。
于是,在事业高峰之时普拉蒂尼激流勇退,所有关心他的人无不感到惋惜,甚至包括他过去的对手。《巴黎竞赛报》曾发表评论说:“我们应该感到悲哀!因为我们正失去一个英雄,一个战士,一个下一世纪才可能产生能替代他留下的空白位置的人。他的确是个英雄,尤其对于他的祖国,他的绿茵场。”
而普拉蒂尼自己,则脱下富有传奇色彩、只有球星才能穿的10号球衣,把它赠给等在球场旁的小球迷,避开吵闹的记者们,独自一人走进更衣室,泪流满面……15年的足球生涯今日画上了一个句号。
普拉蒂尼一门心思去经商了。
在他开办公司之前,普拉蒂尼只是推销些与体育有关的商品,也为他人做过许多广告。开始,这与他腼腆的性格格格不入,但普拉蒂尼是个和善的人,他很难拒绝别人的善意请求,便答应试一试。他很少为钱而办事,他热爱足球,关心热爱体育的人们,也想让年轻人都来分享他的快乐。幸运的是,推销商品初试成功,这也改变了他腼腆的性格。普拉蒂尼“下海”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
首先,普拉蒂尼喜爱孩子,同时也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服装市场。于是,“普拉蒂尼10号服装公司”便成立了,设计了一系列儿童运动服,投入市场后马上一抢而空。哪个小家伙不喜欢穿着“10号普拉蒂尼”踢球呢?由此而产生的另一个间接效应是,许多青少年的家长开始注意到他,因为他能轻易让他们的孩子不再吵架,不再逃学,不再吸毒,而踢球当然比那些恶劣行径不知好上几百倍。
同时,普拉蒂尼的公司也为广大职业球员设计各种款式、新颖别致的球衣,他在足球界良好的人际关系,无需做多少推销就可达到别人花大量钱财做广告还达不到的目标。服装公司是普拉蒂尼经商成功的奠基石,同时也增强了他经商的自信心。
普拉蒂尼服装公司已稳步获利之后,决定再进一步扩大业务。他甚至为那些球技高超却视力糟糕的运动员设计超薄镜片。在法国,普拉蒂尼与他人合作,开办了规模较大的网球与足球培训中心。每天来中心培训的年轻人络绎不绝,普拉蒂尼也希望从这些小球员中发现新星。这个中心在开办补习班的同时,还配置了音像设备和微型电脑,并通过开办外语补习班向球迷们推销公司产品。
到了90年代,法国队人才青黄不接,几次遭到厄运,令法国国家队球员与球迷们心灰意冷。
在危难之际,普拉蒂尼毅然重返球坛,挑起国家队主教练的重任。万人瞩目之中,他到处奔波选拔人才,激励他的年轻球员,他的出色的领导才华又一次焕发出来。
在普拉蒂尼领导下,法国队在参加1992年欧洲锦标赛的预选赛中,所向无敌,他在法国的声望再一次达到顶峰。令人遗憾的是,法国队在进人小组赛时不幸被淘汰,普拉蒂尼不顾父老乡亲的挽留,辞去了主教练职务。
球场上的胜利者,生活中的强者,其实是很难实现的一个梦想。普拉蒂尼似乎是实现了,又似乎仍然在不停歇地努力着。
一切都已经过去,一切又似乎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