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好学一门儿手艺”——实业家霍英东的梦想
1922年,霍英东出生在一个舢板上。
他是广东人,祖籍番禺县。但是从他的祖父开始,全家就离开了陆地,长年居住在舢板上,被人称为“舢板客”,甚至还有人把他们称为“水流柴”、“蛋家仔”。意思是这样的人无家无业,没有根,没有归宿,像水上漂浮的柴片一样到处漂流,像浮在水面的半个鸡蛋壳,随时都可能被打翻沉入水底……
父母靠着一只小驳船,在香港做驳运生意,也就是从无法靠岸的大货轮上,将货卸上自己的驳船,再运到岸边码头。一家人苦苦挣扎,艰难度日。全家人一年到头连鞋子都不穿,这也成了他们被人取笑的特征。有一年过年,父亲特别穿了双新鞋上岸,可是在大排档吃馄饨时,他不知不觉间就把鞋子脱掉了,吃完后赤着脚就走,根本没想到自己还有一双鞋!
这样的“舢板客”,每一天都走在刀刃上。
7岁那年,在一次风灾中,父亲因为翻船被淹死了,一家人悲痛欲绝。
仅仅过了50多天,霍家的小船又一次翻在大海里,两个哥哥葬身鱼腹,连尸体都没有找回来!母亲死命抱住一块船板,侥幸被过路的渔船救下一条命。而他,因为在海边找野蚝,不在船上,才躲过了这场灾难……
母亲从此离开了舢板,离开了伤心地,住进了棚户区。母亲勉强维持着驳运的生意,同时还为船员洗补衣服,艰难地养活一家人。母亲因为自己不识字,在经营中常常吃亏,所以宁可自己多吃苦受累,也不让他当童工,而坚持让他去免费的新梅小学读书。天性聪明的他学习极其刻苦。偶尔有一次考试成绩在第三名以下,他就觉得对不起母亲和姐妹。
12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拿回了小学毕业证书,对母亲说:“我读完小学了,以后让我帮你干活吧!”母亲却说:“孩子,妈妈想要供你多读几年书,让你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全家人节衣缩食,把他送进了香港有名的皇仁书院读中学。皇仁书院每个月的学费就要5元钱。这对于他们这样贫困的家庭,实在是过于昂贵了。第一次交学费,母亲四处筹措,可仍是不够。这时,14岁的姐姐,默默地翻出一个手绢包,取出了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压岁钱给弟弟作学费。
每天晚上,他还要帮母亲做账、送发票,然后才能坐下来,一直读书到深夜。过度疲劳,营养不良,但他仍支撑着,一天一天地熬过来了。
中学三年级时,日本侵略军打到了广东。家里再也交不起学费,他恳求母亲说:“我已经是18岁的男子汉了,让我干活吧!我要让你们过上好日子!”
这一次,母亲终于无奈地默许了。
他想:“一定要好好地学一门儿手艺,养家糊口。再也不想让母亲和姐妹们过捉襟见肘的苦日子了。”可是国难当头,一切都那么难,那么渺茫,“学一门儿手艺”就是这个男孩儿最大最真切最要紧的梦想了。
他最初的名字叫霍好钊,后来改叫霍官泰。这个时候,抗日战争爆发,他已经不再是孩子了。虽然心里怀着“好好学一门儿手艺”的小小的梦想,对这个世界还不是那么了解,但是年轻气盛的他还是自己改名为“英东”,意思是要“英姿勃发于世界的东方”!
从此,霍英东开始了他赤手空拳、白手起家的创业生涯。
但是,霍英东的学习却没有因此而结束。
日军占领香港时,霍英东母亲和人合伙购置的“兴和”小火轮给日军征用了,生活没着落,他也失学了。生活迫着他到轮船上去做伙计。轮船是烧煤的,他做铲煤工,这是他的第一个职业,那时他才18岁。
1942年夏天,日本军队扩建启德机场,征集大量劳工,霍英东经在机场里做事的朋友介绍,进了机场当苦力,每天都干得筋疲力尽。
那时,霍英东仍旧是想学一门技术,有了一技之长,就不用这样天天做苦力了。但是学什么呢?
有一次,他提着50加仑重的汽油桶,因为力气不足,压伤了指头。有一个好心的主管见他身体瘦弱,劝他不如干别的工作,霍英东便趁机提出学开汽车,主管竟然答应了。
霍英东真是喜出望外,心想,学到技术可以返内地开汽车,离开沦陷的香港了。但那时的人很保守,不愿教。学师的照例要先干一两年杂务,然后才学技艺。他因此只能在旁留心看师傅如何操作,这叫做“偷师”。
啊,这可是一门儿“手艺”呵!
不久,霍英东进了太古糖厂,在化验室工作。他做惯粗工,常常把玻璃器皿打碎。想多学点技术,又常常手忙脚乱。
这个看上去笨手笨脚的年轻人无论别人怎样责骂,总是坚持想学些东西,学一门手艺。
早年的艰辛和挫折,并没有打垮霍英东,他在不断的失败中,积蓄着力量,等待着机会。
最初,在湾仔附近,有一家不大的杂货店,那是他母亲和13个合伙人共同买下的,霍英东曾在那里负责管理店务。那个店虽然小,生意并不差。他总是想,经营店铺就是一门儿“手艺”,把小店铺经营好了,就是“一技在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霍英东终于以敏感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日本侵略军投降后,留下了很多机器设备,价钱很便宜,只稍加修理就可以用,也可以卖出不坏的价格。霍英东因此净赚了2.2万港元,这是他在那几年中赚到的最大一笔钱了。虽然利润不算太大,但却为霍英东积累了最初的资本。
朝鲜战争结束后,霍英东就预料到香港航运事业的繁荣,必然会带来金融贸易的发展,而这又将促进商业及住宅楼的开发。于是他抢先把经营重点转向了房地产开发。
有一天,有个老邻居到工地上找他买楼。霍英东抱歉说:“你看,盖好的楼已经卖完了。”邻居指着工地上正在盖的楼说:“就这一幢,你卖一层给我好不好?”霍英东灵机一动,说:“你能不能先付订金?”邻居笑着说:“行,我先付订金,到盖好后你把我指定的楼层给我,我就把钱交齐。”两人就这样成交了。
这个偶然的事件,却使霍英东得到了启发。他立刻想到,他完全可以采取房产预售的方法,利用想购房者的订金来盖新房!这个办法不但能为他积累资金,更重要的是还能大大推动销售!霍英东采取的房产预售的新办法,只要先交付10%的订金,就可以购得即将破土动工兴建的新楼。也就是说,要买一幢价值10万港元的新楼,只要付1万港元,就可以买到所有权,以后分期付款。这对于房地产商人来说,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利用人家交付的现金,他们原来只够盖1幢楼的钱,现在就可以同时动手盖10幢楼,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对于购买房产的人来说,也是有利的。先付一小笔钱,就可以取得所有权,待到楼房建成时,很可能地价、房价都已上涨,而已付订金的买方只要把房产卖掉,就有可能赚一大笔钱!因此,很快就有一批人变成了专门买卖楼房所有权的商人,这就是后来香港盛行的“炒楼花”。
霍英东把这叫做“房地产业的工业化”。这一创举使霍英东的房地产生意顿时兴隆起来,一举打破了香港房地产生意的最高纪录。有人把霍英东称为香港的“土地爷”。
后来,霍英东又承建世界上第一次设计的海湾水库淡水湖第二期工程,填海开港,成为一代商业巨子。
从小因为想学一门手艺而屡屡受挫的霍英东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谦逊与好学的个性。“我的力量很小,不过是宇宙中的一个小尘粒。”霍英东就是这样的一位具有自己独特气质、素养和才能的实业家,他既勇于开创自己的事业,又热心于支援祖国的建设,他的拳拳赤子之心,备受海内外人士的赞扬。
人人都说霍英东聪明、勤奋,善于抓住机遇,是个精明透顶的商人。但是,赚大钱却并不是他最初的梦想。他只是相信“一技在手”,“技不压身”,只有怀着“一技之长”,才能够有立足之地。
霍英东总是认为,好好学一门儿手艺,才是最重要的。
2.“制造自己的摩托车”——日本“摩托之父”本田宗一郎的梦想
这个人单纯得要命。
这个“评价”来自于某一天,本田宗一郎的儿子本田博俊和记者的谈话:“在宴席上,人们奉承几句,老头子就来劲了。我在旁边看着看着,常常在想,真不可思议,性格如此单纯的人,为什么能干出如此一番事业来呢?不过,也许正因为他是那种性格的人,才能轰轰烈烈干事业吧……”
单纯,就是原先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在复杂的环境中,惨淡经营,花费毕生精力,创建出世界一流的企业;随后又毫不吝惜地把它交给与自己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年轻人,自己过起恬淡的生活。对孩子们的志向,从不过问,孩子们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干自己喜欢干的工作……他,就是这么一个人。
要是追溯一下他的梦想,他也许会陷入童年的回忆中去,然后想起一点往事,那些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摆弄机器……”
1906年,本田宗一郎出生在日本滨松市磐田郡光明村,一个名叫本田仪平的铁匠家里。宗一郎自幼就对机器有特别的兴趣。他的记忆始于碾米厂的发动机,机器转动,随着“隆哒隆哒”的响声,进去的稻谷就变成雪白雪白的米了。宗一郎还喜欢看机器锯木头,总是百看不厌。母亲共生了7男2女。到了上小学的时候,宗一郎被迫照看妹妹,但他十分贪玩,常把妹妹托付给祖父后溜之大吉,去看机器,去听那“隆哒隆哒”的奇妙响声。
村里第一次装电灯时,宗一郎又惊又喜。在他眼里,腰里别着钳子和起子在电线杆上拧扎电线的电工,就像一位英雄。一回到家里,他就骑在祖父的肩上,乱揪祖父稀疏的头发,嚷叫着:“我要当电工,我要当电工!”
如果说能够算做是“梦想”,那么宗一郎的确是从那时候起,开始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件事情,制造一些东西,为自己,为家人,也为了这个世界。
有一次,听说20多公里外的滨松步兵连那里,将举行飞机飞行观摩表演大会。宗一郎知道父亲是绝不会让自己去看的,只有逃学。他独自骑上父亲的自行车走了。到了那里才知道,练兵场被高高的围墙围住,要收入场费。宗一郎没钱,十分扫兴,但又不肯罢休,就爬到一棵松树上去看。
虽是从远处观望,他还是看见了。飞机发出隆隆响声,扬起尘土,一离地起飞,就在观众面前做爬高、旋转的飞行表演了。飞向蓝天的巨大机体,那样美,那样迷人,那样神奇,宗一郎深深陶醉了。这个单纯的少年从此与机器再也分不开了。
宗一郎并不想在光明村呆一辈子,他早就下了决心,小学毕业后就到东京去。快毕业时,他在父亲订的一份《自行车世界》杂志上,看到了一则招工广告,于是说服了双亲,去信应聘。录取通知书很快就寄来了。毕业典礼一结束,宗一郎马上随父亲到东京去了。
繁华的东京大马路上,汽车川流不息。作为乡下人第一次来到大都市东京,白天车水马龙、晚上灯红酒绿的热闹情景,使他惊叹不已。宗一郎应聘的是一家名叫技术商会的汽车修理厂。厂里拥有15名职工,生意相当兴隆。
可是,16岁的宗一郎,他在这里的职责是给主人照看孩子。师兄们个个手拿工具,满身油垢,忙于干活儿,而自己却手拿抹布擦地板。这种生活持续了半年多,实在是太厌烦了。有一天,主人对宗一郎说:“小伙计,今天实在是忙不过来了,你来帮一把吧。”宗一郎一听高兴极了,马上就去干了起来。由于修理过自行车,他摆弄起来得心应手。从此以后,宗一郎的手艺得到了承认。
几年后,宗一郎返回阔别6年的家乡,开了一家“技术商会滨松支店”。
开业后,宗一郎凭一手精湛的修车技术很快赢得了顾客好评。生意越做越大,修理工也增加到6个人。他又建了一间房子,买来各种各样的机器,只要有时间,就钻进那房子里,按自己的想像搞发明创造。大地震之前,汽车轮子的辐条都是木制的,宗一郎把它改成铁制的,在博览会上获得专家好评。他向国家专利局申请获得了专利权。
渐渐地,修车的事都交给雇员去干,宗一郎仍然喜欢摆弄机器。他制造出摩托艇,带上年轻职工在湖上兜风。他还驾驶一辆由他改良的福特汽车,参加全日本汽车速度大赛。大赛时,宗一郎创下平均时速120公里的惊人纪录。在快到终点时,从跑道旁突然冲出一辆车子,两车相撞,赛车打了三个滚,宗一郎从坐位上弹出来,休克过去。他的左脸摔破,胳膊骨折,助手也受重伤。但这种以夺金牌为奋斗目标的拼搏精神,以后便成了本田的摩托车制造公司的巨大动力。
从修理到制造,这是一个大突破。虽说只是一个小小的零部件,但已经向制造业迈出了第一步。然而,制造活塞环也并非像所想的那样简单。它的技术很复杂,里面有许多学问。宗一郎痛感自己只有小学文化,于是就以旁听生身份,到静冈大学工学部学习了两年。
1937年,宗一郎成功地制造出了活塞环。这一年,丰田汽车工业公司成立,以生产卡车为主。宗一郎给自己的公司起名为“东海精密机械公司”,简称“东海精机”。东海精机活塞环的主要买主就是丰田汽车工业公司。
当年,宗一郎一心想“摆弄机器”,懵懵懂懂的小男孩儿就是想做一个有出息的人,有梦想的人。而现在,梦想已经越发地清晰起来了,而且,越是清晰,就愈能看得见自己应该走的路,应该把握的机遇。
二战后,宗一郎又从零开始,准备搞纺织机器。他盖了座160平方米的房子,并挂起了“本田技研所”的牌子,着手改良织布机。但是,很快就陷入了僵局。由于投资太大,卖股份所得的一笔资金已所剩无几了,而新织布机还没试制出来。他于是想到了汽车,但汽车比织布机更费资金。他又想到了摩托车。
当时交通十分混乱,火车和公共汽车又少又拥挤。被称为“吧嗒吧嗒”的机动自行车,虽然开动起来响声震耳,黑烟直冒,但仍然很畅销。“吧嗒吧嗒”的月产量后来增到700辆,微型发动机不够用了,就自己开始制造。这时,一位名叫河岛喜好的专科毕业生,加入了宗一郎的事业。几十年后,就是他接替宗一郎,出任本田技术研究工业总公司董事长。宗一郎和河岛马上着手设计发动机。资金不足,宗一郎只好把父亲辛辛苦苦买来的山林卖掉,筹措资金……
1947年底,宗一郎成立了本田技研工业总公司。
到1952年止,本田宗一郎共获得150多项专利。日本政府为了表彰他在技术研究上的重大贡献,授予他蓝绶褒章。宗一郎听说后,笑着说:“政府里也有办事草率的人,竟把我也给选上了。”宫内厅通知说,天皇陛下要接见褒章获得者,必须穿礼服。这可急坏了宗一郎,他连一套像样的西装都没有,哪来的礼服呀!
于是,宗一郎与通产省官员硬磨:“对我们来说,工作服就是最好的礼服。如果非穿礼服不可,我就不要褒章了。”
仪式结束后,高松亲王在光轮阁举行晚宴,招待蓝绶褒章获得者。他们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46岁的宗一郎算是最年轻的了。高松亲王向本田宗一郎表示祝贺,问:“本田,发明创造相当辛苦吧?”宗一郎回答说:“对我来说,那是喜欢干的,一点也不辛苦,反而觉得很快乐。”
这个简简单单、快快乐乐的宗一郎,什么也不去顾虑,什么也不去牵绊,梦想依旧,人生依旧。只要能够随心所欲,好好地“摆弄机器”,宗一郎就别无他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