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草鞋】
在土家族地区,一部分人都懂得草鞋的编织程序,包括女人、小孩,可是较为常见的编织者却是成年男性。草鞋终究属于坚韧、毅力、坎坷、苦扒苦做和风霜雨雪这些壮烈而雄性的字眼。流行歌曲唱的也是“草鞋是船,爸爸是帆”。闺房是只会绣出花鞋而不可能生产出草鞋来的。
草鞋是用草叶,用丰收的枝蔓编织成的。风干的稻草顶好是韧劲十足的糯米草,放在石板上捶呀捶呀,谷物的清香便回味出来;把捶好的稻草搓呀搓呀,金黄色的秋声便又响亮起来。编草鞋需要一双大手,一双与谷物有着血缘的大手,这样的大手,用经过精心锤炼的稻草编织出的草鞋才是正宗的名牌,这样的大手挥舞起草叶织成的条纹,结构的草结,才有乡土的灿烂和札实。于是也就在这一个新的轮回里,稻草重又获得了生命。在稻草里还可以加上棕片和布筋,加上构皮树的皮子,连同耐磨耐踹的信念和多重的色调,草鞋便坚强起来,美丽起来,姿色丰富起来,和大山以及四季开花的季节更协调起来。穿上它,可以多爬几座山坡,多踩几道溪河,多哼几首山歌。
打草鞋,简陋的,可以把绳子的一头系在腰上,一头支在伸出的两只脚的脚趾上,随时随地能够动作起来;讲究一点的,有草鞋凳,骑在草鞋凳上,腰为一头,另一头支于安在木凳上的两个长耳上。小时,我见过这样的草鞋凳,两个长耳的圆洞被磨得滑腻光亮,凳子也因年月的久远,很历史的老色和沧桑着。就是不打草鞋,坐在上面也能感受到陈年谷物的扑鼻芬芳。
草鞋,属于山野。泥污踩过了,风雪踩过了,悬崖、陡坡踩过了,石板路踩过了,田坎地头踩过了,进屋的时候,草鞋脱在门边,带着泥,带着水,带着风寒和燥热,它便歇息下来,像两个饱经艰辛的仆人,静静地躺下,候在门外,等待着新一天的召唤。实际上,草鞋也有进屋的时候。它被主人提着,进屋了,就烘在煮饭炒菜的火坑头上的炕架上,烘在挂着腊肉的炕架上,任烟熏火炕。草鞋是有耳有鼻子的,此时,它便能闻听到炊烟的蓝味和油盐、大米饭、菜肴的香色,听腊肉在底下吱吱欢快地冒着清香。惟有此时,它才能闲闲地呼吸一点农家的芬芳。?
像城里人排斥乡下人,草鞋也会欺生的。不要说城里人买草鞋问多大码数,曾经为乡下人笑了几十年。草鞋有码数么?草鞋是没有那么多等级的,一双草鞋男女老少是可以共用的。倘若是相差太悬殊,对于特大的脚,也只是稍稍地放一放绳子,特小的脚,也只是紧一紧绳子。然而草鞋是会打城里人的脚的,尤其是新草鞋,会磨得新穿草鞋的脚们皮破血流。常穿草鞋的人,很少被打脚,这种脚它尽可以最大限度地享受草鞋的柔软、纯朴、透气、方便和廉价。
草鞋的种类很少,仿佛只有麻草鞋一个分支。麻草鞋是草鞋群体中的贵族。它用晾干漂白的苎麻织成,有细腻的耳,细腻的鼻,有细致的条纹和细致的结。它适合赶场和走亲戚时穿,与担粪挑柴、上山做工是无缘的。我,也只是远远的看过一次两次,却不曾摸过触过。后来又发展到用车轮胎做草鞋的,它终究攀上了工业文明的嫌疑,只徒留了个乡野的形式,似可忽略不计。
当现代文明的潮水,漫过城市,也慢慢浸润乡村的时候,草鞋在沉思着自己。不用说,布鞋、皮鞋、高跟鞋、厚底鞋根本代替不了草鞋,而稍稍能帮草鞋分担一肩重负和功能的,也只有解放鞋。那种有军绿色皮面和橡胶底的解放鞋,可以上山,可以下地,也能耐磨,但没有草鞋的廉价,不能用手编就。它来自都市的流水线,要用多少谷子,多少鸡蛋,多少汗水才能换来。而且长久地穿在脚上,那种因不透气而生出来的汗臭,会不适宜地污染了乡村清爽的微风和泥土气息。可是究竟这种解放鞋还是有着自己的市场领地。
不知道,草鞋会不会从历史的册页中淡出,真要是有了可替代它全部优点的物件,我想也不必惊慌,它终究为我们书写过乡村。即使有一天,只能在博物馆和艺术家的案头看到它,我想也没有什么值得惋惜的。
近来,有消息说,在一些旅游点上,许多人把草鞋当作有特殊收藏价值的民间草编工艺品而争相购买,作为草鞋生产基地的乡村听了这事,仅仅会是一种欣慰吗。
【土家织锦】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是土家姑娘出嫁时必备的绣花铺盖,又称“打花铺盖”。“西兰”是一种美丽的花名,“卡普”是铺盖的意思。西兰卡普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西兰卡普可以看做为土家文化的沉淀物,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及鲜明的民族特点。2006年,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正式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中央常委、总理2007年6月8日在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认真观看“土家族织锦”的制作工艺后,他发表讲话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结合在一起。物质性就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文化文化,文而化之,化而文之,两者要很好地结合起来。人类文明只有代代相传,才能不断丰富发展;只有相互交流,才能文物化成。”
中央*常委007年6月8日在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看了土家族织锦现场表演后说:“作品从背面看就象一副大写意,从正面看就是一副很漂亮的工笔画”。
早在四千多年前,土家先民就掌握了简单的纺织技术。秦汉时期,土家人的织锦被称为“賨布”,曾是皇室的贡品。土家锦的织造方式,历代沿用自汉代以来的腰机式斜织机和牛角挑,一般以红、蓝、青三种颜色的丝、棉、麻线为经线,自由选择各色丝、棉、麻线为纬线,所用材料,为蚕丝或棉线,用棉叶、棉梗、茜草、土靛、紫莓、土红、黄珠子等物染色。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手工挑织而成,在我国各种织锦中是独特无二的技艺。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然景物、禽兽、家什器具、鲜花百草;二是几何图案,最常见的是单八勾、双八勾等等。三是文字图案,如喜、福、寿等。以大写意的手法设计出丰富饱满的纹样,配以均衡对称的构图,整体效果古朴典雅,层次分明,惟妙惟肖,光彩夺目,目前流传下来的西兰卡普传统造型图案多达200多种。
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土家妇女创造出无数的织锦纹饰图型,除原有“西兰卡普”外,现在又创造出了各种图案的壁挂、香袋、服饰、拖鞋、旅游袋、沙发套、座垫、地毯、室内装饰等多种工艺美术品。
【土家刺绣】
“白布帕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绣雁鹅;帕子烂了雁鹅在,不看人材看手脚。”土家山寨把能否挑花绣朵作为衡量一个土家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
土家族是一个精于纺织刺绣的民族。早在秦汉时代,土家先民就已能织成一种精细的“(上宗下贝)布”。
宋代以后,土家族的纺织技术日益发达,除了一般的土布外,西兰卡普是土家民间纺织及刺绣艺术的精华,被专家称为“与湘绣齐名的母亲艺术”。
土家刺绣分“挑花”、“装花”、“绣花”三种。
“挑花”工艺主要运用于制作西兰卡普。它是在机床窄小的土织布机上,用蓝、黑、红、白等色棉线为经,用各种色彩的丝、棉、毛线为纬,采用挖花工艺手工挑织而成的。图案多用象征和抽象的表现手法,直线造型,连续对称,呈单一型的演进变化,具有粗犷洗炼、结构饱满、色彩艳丽、图案奇特的艺术效果。
“装花”,又叫扯花或牵花,大多运用在姑娘们的绣花鞋上,也有用来做服装花边或角花、胸花、枕头盖、童帽和绣花荷包等等。一般先将要绣的花用纸剪成花样,贴在绣花底布上,然后照着纸样用丝线绣制。绣成之后,丝线便把底样蒙盖在里面了,图案略显突出,具有厚实的立体感。
【土家绣花布鞋】
当土家族小伙子自己或约上媒人到姑娘家去,土家姑娘便会遵照本民族婚姻礼仪中的规矩,送给小伙子一双做工精巧的绣花布鞋。这是姑娘经过很多个日日夜夜做出来的定情信物。布鞋送出,就表示亲事已经定下,不允许反悔;如果姑娘不喜欢来提亲的小伙子,那你只能喝上一口待客茶水。
土家族姑娘一生忙于做鞋。十三四岁开始学做,十七八岁成年了,要负责一家人有鞋穿。过去无论哪家姑娘要出嫁,提前半年就得开始忙乎———为娘家及未来婆家的亲人每人做一双绣花鞋,人丁兴旺家庭的姑娘要出嫁,还要提前几年开始做起。结婚后的土家妇女白天忙农活,晚上忙做鞋。从公婆,到丈夫,到儿女,到亲戚,年年岁岁辛勤做鞋直到女儿成年。一针一线绣出寓意吉祥的图案,既表达对亲人们的祝福,又借此显示自己的聪明能干。
纯手工绣花布鞋由“土家嫂”经过25道工序,用含富硒纯天然可食用的魔芋浆粉粘合20多层纯棉布,6000多次(个)飞针走线缝制而成,一双布鞋用棉线的总长度达到2000米以上。纯手工绣花布鞋鞋底采用纯棉布料、山棕片和青麻等加中药浸泡而成,除汗除臭,具有吸湿性和透气性,能养脚护脚,鞋底的图案对足底有按摩保健作用,对脚气、颈椎及各种腰酸腿痛等具有辅助的理疗作用。
【土家手工布鞋】
土家手工布鞋勤劳善良的土家族妇女都会做布鞋,而且全是靠两双手来完成。在20世纪70年代或者更早的时候,在拥有皮鞋还是一种奢侈的岁月里,布鞋几乎达到了一统天下的地步。那时候,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有十几双布鞋。做布鞋成了土家族女人们的必备功课。
做布鞋,首先要做鞋底,布鞋的鞋底俗称“千层底”,顾名思义,就是鞋底由许多层布组合而成,一层一层的粘起来,说来也神奇,那些在旁人看来原来是一堆废品的破布边角料,到了心灵手巧的土家族妇女们的手中,经过简单的拼拼凑凑、修修补补,竟成了鞋底的主要原料,依靠它,居然能够走遍千山万水,实在让人叹服不已。粘合的具体方法是:根据脚的尺码大小,把用洋芋粉或者米汤粘贴成的布壳,一张一张地剪下,再一层一层地重叠,使之达到一定的厚度,便进入下一个工序——纳鞋底。
纳鞋底是个功夫活,不仅费力费时,而且很危险,稍不注意,钢针就会把手扎出血,在一般情况下,纳完一只鞋底需要半个月左右,一双就是一个月,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鞋面自然要简单得多,做法与前面差不多,只是用料考究得多,在最上面一层必须用较好的布料,做起来才美观平整。鞋面做好后,就把鞋面与鞋底用细麻绳密密地穿连在一起,即大功告成。
做鞋是件苦差事,但在那个年代,每一个家庭妇女或者尚未出嫁的小姑娘,又不得不为之,因为经济条件决定了她们没有钱买鞋穿。现在,经济条件好了,穿布鞋的人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皮鞋。
【土家族服饰习俗】
男子服饰:俗话说:“男围三幅裙,酒席场中不丢人。”这种围裙由三层重叠而成,一般为蓝布料或白布料。三幅围裙,干粗活、细活均可使用,既能起既能起到挡风保暖、保持衣服整洁的作用。
女子服饰:少女的服饰则以细长为特点,或左或右开襟左或右开襟,袖口和襟为青边或姑娘出嫁时的衣裳装饰更是斑斓多彩,最为典型的要数
土家姑娘出嫁途中穿的“露水衣”。这种衣装由上衣、裤、裙三装由上、裙三部分组成,上衣为大襟、大袖、大摆,下衣裤脚宽大而短,裙为八幅罗裙和百褶;穿绣花鞋,亦称露水鞋,佩戴的银饰有髻针、手镯等。
最令土家女孩风光的,是“响铃裙”。响铃裙是极具土家特色的一种服饰,源于土家民间宗教道具“八宝铜铃”。八宝铜铃是以1尺左右的木棒,两端各系小铜铃4个。土老司在作法术时,摇起八宝铜铃,边舞边唱,这铜铃代表土老司的马,成了避邪之物,人们对它也有几分宠爱,后来人们将铜铃挂在自己的衣边上,走起路来叮当作响,觉得有土老司的宝马随身,一不怕鬼,二不怕累,响铃裙就这样产生了。响铃裙音画一体、俏丽大方,在土家服饰文化中别具风采。
儿童服饰。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狗头帽”?“鱼尾帽”“风帽”等。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丝线绣“喜鹊闹梅”?“凤穿牡丹”和“长舌富贵”?“易养成人”?“福禄寿禧”等花鸟和字外,还在帽檐正面缝上“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罗汉”等银菩萨。
猫头尾巴帽,帽子前额有用金银打就的13个菩萨像,中间大的一个为观音坐像,两边钉有十八罗汉像,虎帽两侧至两腮前有银钩,用于小孩系帽用,帽顶两侧用白兔毛做成的虎耳,前挂银铃,虎帽用大红绸缎做面料,前檐绣有一个“王”字,后脑绣有双龙抢宝等图案,胸前持有金锁银牌,上打有“福、禄、寿、禧”字样,帽后悬有金链银梁。小孩的鞋也为老虎鞋。用红绸缎做面料,鞋尖向后翻,两耳插上兔毛,前绣一个“王”字,两侧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