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个多月的时间,发掘面积约100多平方米,获得化石100余箱,全部运到重庆博物馆。化石中有大型蜥脚类恐龙个体12具,其中3具比较完整;肉食性恐龙1具;剑龙个体2具,其中1具十分完整;恐龙牙齿500多枚。另有一些零星的虚骨龙化石。化石埋藏于上沙溪庙组底部叶肢介页岩之上约15米的浅黄色石英砂岩、紫红色砂质泥岩中。时代为晚侏罗世早期。这个点的化石尚未采集完毕,因其化石密集,门类繁多,保存较好,已成为中国侏罗纪恐龙化石的著名产地。
桃子林恐龙化石点
1975年3月,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根据红旗乡村民提供的信息,在自贡市科委的支持下,决定对红旗乡会溪四组桃子林化石点进行试掘。市科委提供300元发掘费,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派出郭运林、罗益章2人负责这次试掘工作。自3月28日起至4月12日止,历时半个月,发掘出蜥脚类恐龙颈椎1个、尾椎3个、肋骨数根、肱骨1根、趾骨1对。化石埋藏于上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紫红色泥岩中,时代为晚侏罗世。
大山铺恐龙化石点
1972年发现大山铺恐龙化石点时,即采到蜥脚类恐龙股骨1根,尾椎3个。1975年9月,地质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所长杨钟健到大山铺恐龙化石点视察,认为这个点的层位很重要,建议适当时候组织力量发掘。根据这一建议,四川省保护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化石训练班组织学员于1977年10月16~22日到大山铺进行试掘,采集到1具较完整的蜥脚类恐龙和一些零星骨骼化石。1979年12月,古脊椎所的董枝明、重庆博物馆的周世武等为中英合作发掘恐龙化石选点,经威远转道自贡,在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的皮孝忠、宗建陪同下,于23日前往大山铺化石点察看,发现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川西南矿区综合队在该地修建停车场时,已暴露出大批恐龙化石,为抢救这个点的化石,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与矿区施工队联系后,及时雇请4位民工进行清理。仅7天时间,收集到化石40余箱,约6~7吨重。这批化石,后由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协助运往北京古脊椎所。
化石的大批暴露,引起了省、市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的重视。1980年9月,中科院古脊椎所党委书记吴农,专程到自贡与川西南矿区商谈停建清理化石事宜,随后,自贡市人民政府又与川西南矿区领导取得联系,决定暂缓施工,并组织力量对该化石点进行发掘和清理。1980年1月至1984年6月,先后有5个单位在这里进行发掘和清理。
1980年1~4月,重庆博物馆派周世武、朱松林、陈伟等人进行发掘工作。共采得化石3卡车,其中有完整的剑龙头骨1个,较完好的剑龙腰带2个及5个蜥脚类恐龙个体的材料和1个蜥脚恐龙头骨、3个龟化石等,这些化石全部运往重庆博物馆。
同年5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与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合作发掘。古脊椎所参加发掘的人员有董枝明、唐治路、张国斌,盐业历史博物馆参加的有郭运林、皮孝忠、宗建、谢奇筹(拍照)。到12月底,共采得各类化石143箱。其中包括1个完整的剑龙头骨,1个鸟脚类头骨,10余个恐龙个体材料(其中5具比较完整),50多枚恐龙牙齿、5个龟化石和其他化石材料。这些化石除88箱存自贡恐龙博物馆外,其余均运往北京古脊椎所。
1981年1月,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派皮孝忠、舒纯康、郭运林等人进行发掘。到6月共采得各类化石个体10余具,其中两具完整的蜥脚类恐龙,1件完好的峨嵋龙下颌,1件珍贵的翼龙头骨,2个龟化石。这批化石后移交自贡恐龙博物馆。
1981年6月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勘察、发掘、保护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的通知》,决定成立四川省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发掘队,对大山铺恐龙化石点进行统一的勘察、发掘、整理和研究。6月21~25日,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都地质学院、重庆博物馆、自贡市文化局和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的代表在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举行了第一次会议,商定组织省发掘队。会议决定省文管会办公室主任杨森桂任队长,成都地质学院副教授何信禄、重庆博物馆副馆长方其仁和自贡市文化局副局长蒙德铨任副队长。省文化厅拨发掘经费3万元。重庆博物馆负责现场发掘技术指导;成都地质学院负责科研工作,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负责发掘的后勤工作。发掘工作在省文化厅、省科委的直接领导下和自贡市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的密切配合下,于7月1日进入现场正式发掘,至1982年10月,发掘出蜥脚类个体近50个,其中完整和比较完整的骨架10余具,完整的头骨2个,鸟脚类个体约7个,其中相当完整的骨架1具(含头骨);剑龙个体约8个,其中连头骨与头后骨骼较完整的骨架1具;兽脚类个体约4个;鱼类、龟鳖类、蛇颈龙类和三列齿兽类等与恐龙共生的动物化石20余件。这批化石全部移交自贡恐龙博物馆。
1983年10月,自贡恐龙博物馆筹建办公室。为即将动工修建的现场遗址博物馆提供准确的数据,了解大山铺恐龙化石群的埋藏范围,约请地矿部第二地质大队、成都地质学院和筹建办公室的地质工程技术人员反复进行现场勘察,研究后决定在已有760平方米现场遗址的基础上,再向南发掘500平方米。11月8日,自贡恐龙博物馆筹建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的发掘队进入现场,开始进行发掘和清理。次年4月,又配合修建主馆中央大厅、装架陈列厅、埋藏厅的基础工程,对基础里的化石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和清理,到6月发掘工作结束。发掘出蜥脚类、剑龙类、鸟脚类、兽脚类和蛇颈龙类、鳄类、龟鳖类、两栖类、三列齿兽类、鱼类等个体约20余个。其中完整的蜥脚类头骨1个,十分完整的鸟脚类骨架1具。这些化石大部分保留在自贡恐龙博物馆的中央厅地下室和化石埋藏厅里。
通过4年半时间的发掘、清理和多次地质调查证实,大山铺恐龙化石埋藏面积约1.7万平方米,产出的地质时代为中侏罗世。在已发掘的2800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了100个个体材料,是一个以蜥脚类恐龙为主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具有数量丰富,化石门类多,保存完好的特点,为国内外恐龙化石发掘史上所少见。
长山岭硅化木点
1983年9月30日,大安区爱和乡凉高山附近的长山岭采石场负责人邓长贵发现硅化木,并将这一发现报告了恐龙博物馆筹建领导小组办公室。经专业人员朱时达、郭运林、皮孝忠及时到现场察看,初步鉴定是1株大型硅化木,当即商定组织发掘,决定由陈明松负责现场发掘工作。至12月底,即发掘出两株大型硅化木。1株长23.2米,直径1.3米,有10个较大的分枝;另1株长13米,直径1.08米。在发掘期间,筹建办公室写了一则消息,分别在《自贡日报》、《四川工人日报》作了报道。《四川日报》、《光明日报》、《化石》和《地球》杂志也作了转载,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长山岭硅化木,产于距今16000多万年前的中侏罗统下沙溪庙组底部砂岩(原称凉高山砂岩)之中,为两株不同树种(可能属银杏或松杉类)、异地埋藏的大型硅木化石,从根部到树梢都保存完好,实属少见。
为了保护这两株大型硅化木,恐龙博物馆于1984年3月28日在现场修建了临时保护棚,并根据游人的要求,于同年10月1日对游人开放。1985年9月12日经自贡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仲权剑龙化石点
1985年2月16日,自贡市沿滩区仲权乡银河村四组农民甘学良在采石料修建房屋时,发现恐龙化石,向恐龙博物馆作了报告。2月5日,筹建办公室蒙德铨、彭光照、舒纯康到现场考察,见到一部分肩胛骨,立即请甘学良保护好现场,等待处理。3月28日,筹建办公室地质工程师朱时达、高人彦考察后,决定由黄大喜带领3位民工负责对这个化石点进行抢救性发掘。成都地质学院为恐龙博物馆代培的硕士研究生欧阳辉在自贡实习期间,也参加了发掘和绘制埋藏图的工作,黄大喜作现场文字记录,余刚到现场拍照。在发掘期间,自贡恐龙博物馆筹建领导小组焦政到现场视察并对发掘、采集作了具体安排。成都地质学院何信禄教授也到现场进行了考察。4月8日发掘工作结束,历时12天,开石方15立方米,获得1具十分完整的剑龙化石。这具标本有一对特别引人注目的逗号状骨骼,初步定名为“肩棘”。化石被保存在上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的杂色砂岩之中,时代为晚侏罗世。
和平肉食性恐龙化石点
1985年2月27日,大安区和平乡田湾村农民王富民、何鸽银等人,在采石修建养鱼塘时,发现一部分恐龙尾椎化石,并报送到恐龙博物馆筹建办公室。办公室派黄大喜、皮孝忠等人及时赴现场调查核实,并从农民家中收集到一部分尾椎化石,其余部分还埋藏在岩石里。5月4日,筹建办公室组织6位民工,由黄大喜带领赶赴现场进行抢救性发掘。朱时达、高玉辉、尹纪川、舒纯康等人相继到现场参加发掘工作,余刚到现场拍照,并特邀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的周兰到现场录像。到4月19日发掘结束,获得1具十分完整的大型肉食性恐龙骨架,全长约8米,头骨长约1米。
这具肉食性恐龙埋藏在上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的紫红色泥质砂岩中,时代为晚侏罗世。
新民蜥脚类恐龙化石点
1988年12月,大安区新民乡九井坝村四组农民宋仁发向恐龙博物馆提供发现恐龙化石的信息,恐龙博物馆的高玉辉、皮孝忠到化石点进行调查,并收集到一些破碎股骨化石。后宋仁发又独自进行采集,并将采集到的一些化石送交恐龙博物馆。黄大喜、高玉辉再次到化石点作详细调查,发现一串脊椎和部分腰带已暴露出来,清晰可见,估计为1具大型的蜥脚类恐龙。为保护化石不被破坏,恐龙博物馆研究决定,立即进行抢救性发掘,由黄大喜负责野外发掘工作。12月30日,黄大喜、皮红军及民工陈开树、陈开吹、陈开富等5人冒雨前往化石现场开始工作。1989年1月20日结束,获得1具大型蜥脚类恐龙骨架,长约13米。这具恐龙骨架埋藏在侏罗系上沙溪庙组的紫红色粉砂岩中,时代为晚侏罗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