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弈中形成的规则,大部分时间里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即使参与者是一强一弱仍是如此,因为规则并不意味着优势一方想占什么便宜都能占到,它总能满足弱势一方的某些利益。博弈双方在博弈之初,都不知道对于这次博弈,自己的期望值应该定在何处,自己的利益满足到何种程度自己才会觉得满足和能够接受,他们往往是在博弈过程中,摸清对方的意图之后,明白了他们各自能获得的利益份额究竟是多少。在这个均衡点上双方达成了妥协,取得纳什均衡。这时,如果劣势一方中有人想对这个点作出有利于己方的位置改变,他一定会遭到优势一方的还击。博弈的规则大部分是优势一方制定的,但处于劣势的一方并非没有改变规则的可能,只是看他如何来打碎它,取得新的均衡。玄武门事变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事例。
唐太宗的即位是通过兵变得到的,而且杀死了自己的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事后虽然采取了不少的补救措施,但亲兄弟之间这样的结局总让人有些心存芥蒂。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历史就是有这种过多的血腥味儿,无毒不丈夫,用这句话形容帝王位置的血腥争夺战看来还是比较准确的。
历史上,由于唐太宗统一全国的赫赫战功,在玄武门事变,即位之后,对内在较长的时间里可谓是兢兢业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为唐王朝走向强盛的顶峰奠定了基础;对外,他解决了从北朝以来,长期威胁中原政权的游牧民族势力,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夷夏之分,对每个民族都一视同仁,有利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后代子孙及史学家抱着为亲者讳、为尊者讳的态度,将玄武门事变演绎成太子为了保住自己继承人的地位,不断通过各种方式陷害李世民,被逼上绝路的李世民没有办法,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才出现了玄武门事变。历史的真相真是如此吗?如果按照现代博弈论来分析,可能在这场皇权的争夺战中,采取阴谋,改变游戏规则的可能更多的是李世民。
李建成并非像小说中那样描绘的平庸无能,如果将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位置换一换,李建成并不一定干得比李世民差劲,李建成的军事才能从两次行动中就可以看出。李渊太原起兵后,兵分两路,由建成和世民各率一路,直指关中,目的是一举夺取隋朝的心脏地带,震慑群雄,李建成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完成任务。
另一件事是在击败并俘获深得人心的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后,李渊不该将其在长安斩首,窦的部将刘黑闼两次起兵反唐,第一次被李世民镇压下去,但由于残酷迫害,刘黑闼不久又卷土重来,打得唐军不敢开关迎敌。在这种情况下,李建成主动领兵,以军事进攻为主,政治安抚为辅,使河北的叛乱彻底平息。这些事实表明,李建成不仅具有较高的军事才干,还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
在政治上,李建成是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他是大唐王朝理所当然的继承人,由于名正言顺,在中央和地方得到的支持都较世民多;在人才方面,李建成拥有魏征、王圭等人;作为太子,他手中所掌握的军队也不比秦王少。但为什么李建成在皇位的争夺战中却以失败而告终呢?
如果按照规则进行博弈,李建成的势力,再加上齐王李元吉的支持,秦王李世民继承皇位的希望是非常渺茫的。我们知道,决定博弈结果最终还是靠综合实力,而事实上太子府加上齐王府的实力比秦王府要雄厚得多。但史料记载的大部分是李建成兄弟如何谋害李世民的事情。
在玄武门之变以前,李建成和李元吉便多次想除掉李世民。有一次,李世民随李渊到齐王李元吉府上,李元吉就打算趁机刺杀李世民,大概李建成觉得不好当着父亲的面做此事,所以制止了李元吉。
历史记载,626年(武德九年),有一天,太子李建成晚上找李世民去喝酒,在酒里下了鸩毒,李世民心痛剧烈,吐了几升血,幸亏淮安王李神通将李世民送回秦王府才得救。
李建成和李元吉并没有就此罢休,相反更加紧了行动。建成私下派人送了一封信给秦王手下的男将尉迟敬德,表示要跟尉迟敬德交个朋友,还给尉迟敬德送去一车金银。
尉迟敬德跟建成的使者说:“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来往,对秦王三心二意,我就成了个贪利忘义的小人。这样的人对太子又有什么用呢?”说着,他把一车金银原封不动地退回了。虽然收买秦王府将领的阴谋没有得逞,但在李渊的支持下将房玄龄和杜如晦调出了秦王府,削弱了李世民的力量。在激烈争夺继承权的时候,恰逢突厥南侵,李建成和李元吉觉得时机到来,便由李建成建议让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北伐突厥,李渊同意了。然后,他们就进一步提出,调秦王的部下大将尉迟敬德和秦叔宝等人随同出征,还要求将秦王的精兵划归李元吉统领。这很明显是想孤立李世民,然后再下手除掉他,但李渊也同意了。
李建成和李元吉商议在出兵饯行的时候,派人将李世民刺死。太子李建成的一个属官得知后,马上向李世民报告了这个机密消息,李世民决定先下手,以免后患。
博弈的规则大部分是优势一方制定的,但处于劣势的一方并非没有改变规则的可能,只是看他如何来打碎他,取得新的均衡。
历史上记载的这些事实可信度到底有多高呢?这是令人怀疑的,梁启超说:“二十四史,二十四家谱也。”正史都是皇帝身边的史官写的,在取得胜利之后,将光环套在自己头上,将对手抹黑,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因此,这些事情都是不大可信的。从一件事情可以看出,李建成的实力自始至终都比李世民要强。在玄武门事变中,李世民杀了建成和元吉两人,东宫闻此凶讯,卫队首领带领东宫卫队联合齐王府亲兵就来攻打玄武门,李世民的部下根本抵挡不住,最后靠抛出建成兄弟的头颅,要尉迟敬德逼迫李渊宣布太子谋反才渡过这一难关。因此,如果建成兄弟真的对李世民采取谋杀的手段,李世民有九条命也早就没了。我们可以假设一下李建成和李世民都在谋杀与不杀之间进行博弈:如果建成和李世民都采取谋杀的手段来争夺帝位,建成的实力强,肯定成功的概率比李世民要大;如果建成采用谋杀,而李世民不采取谋杀,建成的胜算几乎是百分之百;建成不采取谋杀而李世民采取谋杀手段,世民成功的机会自然就会增加;如果建成和李世民都不采取谋杀手段,建成的胜算则明显大于世民。所以对李世民来说,采用谋杀是他惟一成功的手段。
李建成正因为胜券在握,所以他根本没想到用同室操戈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帝位。至于建成贿赂李世民的部下,将李世民的谋臣武将调离秦王府,都是采用釜底抽薪的策略,希望李世民知难而退,主动放弃与他争夺帝位的想法。
李建成在这场博弈中的失败,败就败在他既想获得帝位,又不想在历史上留下手足相残的骂名。沽名钓誉的虚荣心,不仅使他失去了帝位,还丧失了性命。
从某种程度上说,李建成博弈中的底线是在不用流血的基础上,双方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争斗;而李世民各方面的实力不如建成,因此,他的底线就是只求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从玄武门事变一开始就可以看出,它是李世民一手策划的。
武德九年六月三日,李世民向李渊报告建成、元吉淫乱后宫,李渊答应第二天早朝时对质,处理此事,李世民同时部署了行动计划。李世民去见李渊的事被倾向李建成的后宫张婕妤得知,马上派人密告李建成,但李建成认为京城守卫都是自己的人,没想到会出意外。
六月六日清晨,李世民命属将伏兵于长安宫城北门口即玄武门。李建成没有收买成李世民的将领,李世民却成功地收买了李建成的将领,玄武门守将便是被收买的李建成的属将。正因为李建成认为有自己的人在,才敢于上朝去,结果走进了死路。
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临湖殿时,发觉守门的士卒不是自己的属下,便想回头。但此时李世民骑马赶来,双方发生了激战,李元吉射了三箭没有射中李世民,李世民却一箭将李建成射死,尉迟敬德领骑兵将李元吉射死。然后,李世民派尉迟敬德披甲戴盔,手持兵刃向李渊报告说李建成和李元吉要造反,已经被秦王杀死,李渊只好下诏平息了两派的激战。
六月六日,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八月,李渊传位给李世民,自己做了太上皇。在这场博弈中的关键人物李渊的态度是暧昧的,可以说,他的犹豫不决直接导致了兄弟的火拼。
624年(武德七年)六月,庆州总管杨文干叛乱,牵涉到了太子李建成,李渊命李世民讨伐,还许诺在平定后立他为太子。但事后,李渊又听从李元吉和后妃的话,改了主意。
如果李渊果断地把帝位继承人彻底定下来,建成、世民兄弟的博弈就会由于父亲的偏向和决定而结束。正是由于李渊的摇摆不定,使李世民对这种黑箱操作感到绝望,才采敢打破暗箱操作,改变游戏规则,为自己争取最后一线机会的方法。
他成功了,所以阴谋诡计都落到对手头上,英名神武的唐太宗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采取“正当防卫”。由于兄弟都死光了,所以不得不挑起皇帝这副重担了,把事情做得这么完美,真是难为他了。正是由于处于弱势的唐太宗不遵守规则才成为最大的赢家。
克服暗箱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