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静,李渊起兵之初,参与定计,建唐后.任民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后因不满位居裴寂之下,为裴寂谗言,被李渊所杀。
屈突通,隋右武侯车骑将军,在潼关与李渊作战被俘,唐建国后任兵部尚书,封蒋画公。
潼关,位于今陕西潼关县北,为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
④ 史例出自《旧唐书·段志玄传》。
【译文】凡是与敌人作战,如果敌人行列阵势乱而不齐,士卒又棍乱喧哗,我们应当立即出兵攻打,这有利于我军取胜。兵法上说:“敌人混乱,我应乘机攻取他们。”
李渊在隋末起兵之初,他的部将段志玄随同刘文静率兵于潼关抵抗屈突通的进攻。刘文静被屈突通的部将桑显和打败,军营已经溃散。此时,段志玄率领二十名骑兵赶来救援,击杀敌人数十人而返还。在返还的时候被流矢射中了脚,他担心士卒思想波动,便忍痛不言,更是再三进入敌阵拚杀,致使桑显和的军阵大乱,刘文静乘敌乱,又重新振作士气,勇猛拚杀,大破敌军。屈突遇兵败面逃遁,段志玄与众将跟踪追击,并活捉屈突通。
§§§第八卷
分战①
【原文】凡与敌战,若我众敌寡,当择平易宽广之地以胜之。若五倍于敌,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三倍于敌,二术为正,一术为奇②。所谓一以当其前,一以攻其后。法曰:“分不分为縻军③。”
梁将陈霸先、王僧辩讨侯景④,军于张公洲⑤,高旗巨舰。截江蔽空,乘潮顺流。景登石头⑥,望之不悦,曰:“彼军士有如是之气,不可易也。”帅铁骑万人,鸣鼓而前。霸先谓僧辩曰:“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贼今送死,欲为一战。我众彼寡,宜分其势。”僧辩从之,以劲弩当其前,轻锐蹂其后,大阵冲其中。景遂大溃,弃城而走。⑦
① 分战:即分兵击敌,其条件是:一为我众敌寡,二为择平易宽广的地方为战场。其战术是:分兵,一以当其前,一以攻其后。分兵要分得轻重得当。
② 三术二术:三、二等数词此处用作动词,即把兵力分出三份,把兵力分出二份:术即战术,也就是指方法。
③ 分不分:当分而不分:为縻军,成为被捆绑束缚的军队,縻(mǐ),即捆绑束缚。此语出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④ 陈霸先:即陈武帝,陈的建立者,梁时曾任太守、刺史,曾率兵与王僧辩一同讨伐平定侯景的叛乱,不久,杀王憎辩迎梁敬帝复位,自为宰相,封陈王,后代粱称帝,国号为陈,王憎辩,南朝粱将,侯景叛乱时,受诏入朝,以大都督讨景,与陈霸先破景于石头城,累功任太尉。封永宁郡侯,后因从北齐主高详谋立贞阳侯为帝,被陈霸先袭杀。侯景,先属北魏尔朱荣,继归东魏高欢,拥众十万,镇守河南,后降梁,封河南王,次后,勾结梁宗室肖正德叛乱,攻入建康,自立为汉帝,后为陈霸先王僧辩平定消灭。
⑤ 张公洲:长江中的一小洲,位于今南京西南的长江中。
⑥ 石头:即石头城,又名石首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背山面水,南临准口,当交通要冲,六朝时为建康之军事重镇。
⑦ 本篇史例出自《陈书·高祖本纪》。
【译文】凡与敌人作战,如果我军多敌军少,应当选择平坦宽厂,易于冲杀作战的地形来战胜敌人。如果我们的兵力比敌人强大五倍,那么就要将我军兵力分为五份、其中三份作为正面攻击、二份兵力作为奇兵来侧面进攻;如果比敌人的兵力多三倍,我们就应当的把兵力分为三份,用二份兵力作为正面进攻,用一份兵力作奇兵来侧面袭击。这就是所说的以主要一部分兵力进攻其正面,以另一部分兵力来发动侧面袭击。兵法上说:“兵力当分而不分,就等于捆绑束缚自己的军队.”
南朝时梁将陈霸先.王僧辩讨伐平定侯景的叛乱,军队驻扎在位于南京西南长江中的一个名叫张公洲的小洲上。梁军巨舰上战旗高扬,遮天蔽日,截断江面,乘滚滚浪潮顺流而下。侯景登上石头城,观望到这一景象,心中不高兴,说:“敌军有如此的锐气,不可轻视。”于是亲率铁骑万人,擂响震天的战鼓、浩浩荡荡前进,陈霸先对王僧辩说:“善用兵的人,指挥部队能像那常山上的蛇,首尾互应。敌人今天来送死,想和我们拚死一战。我们兵力多,敌人兵力少,应当采取分兵攻击的战术来打败他们。”僧辩听从他的意见,梁军以一支有强弓劲弩的部队攻击敌人的正面,以一支轻装锐骑袭击他们的侧后,以主力部队冲击敌军的中央。侯景的军队彼打得大败,弃城逃跑了。
合战①
【原文】凡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兵家之常情也。若我兵分屯数处,敌若以众攻我,当合军以击之。法曰:“聚不聚为孤旅②。”
开元时③,吐蕃④入寇,报新城⑤之役,晨压官军,众寡不敌,师人皆惧焉。王忠嗣⑥策马而进左右驰突,如此无不辟易⑦,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⑧
① 合战:即集中兵力攻击敌人。这是作战中以多胜少的原则。
② 聚不聚:当聚而不聚;为孤旅,即会成为软弱无力的孤军。此语出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③ 开元:唐玄宗的年号。
④ 吐蕃:古代藏族政权名。公元七至九世纪,建立于青藏高原。
⑤ 新城:故址位于今青海门源。
⑥ 王忠嗣:唐将领,九岁其父在对吐蕃作战中阵亡,被唐太宗收养于宫中,并赐名忠嗣,成年后,从军守卫西北边防,因战功卓著,任河西右节度使,佩四将印。
⑦ 辟易:惊惧退避。
⑧ 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王忠嗣传》。
【译文】兵力分散就会势弱,聚合就会势强,这是兵家之常情常理.如果我军分别屯驻数处,敌人要是率强大的兵力来攻打我们,我们就应当聚合所有的兵力来打击他们。兵法上说:“当聚而不聚,就会成为弱小的孤军。”
唐开元年间,吐蕃的军队入侵,以报唐军进驻新城之仇。吐蕃军队清晨就以大军迫近唐军营阵,双方兵力悬殊,唐军将士产生惧心理。唐军将领王忠嗣却挥鞭策马迎战来敌,挥军向敌人左右两翼发起进攻,锋芒所指,敌军无不惊惧退避。就这样进进出出反复冲击,杀死敌军数百人,使吐蕃贵不成军。王忠嗣乘敌溃败混乱之机,集中全部兵力猛攻敌人侧翼,把吐蕃军打得大败。
怒战①
【原文】凡与敌战,须激励士卒,使忿怒而后出战。法曰:“杀敌者,怒也②。”
汉光武建武四年,诏将军王霸、马武讨周建于垂惠③,苏茂将军四千余救建,先遣精骑遮击马武军粮,武往救之。建于城中出兵夹击武,武恃霸援,战不甚力,为茂、建所败,过霸营,大呼求救。霸口:“贼兵势盛,出兵两败,努力而己。”乃闭营坚壁。军吏皆争之。霸曰;“茂兵精锐,其众又多,吾吏士心恐,而捕虏与我相恃④,两军不一,败道也。今闭营坚守,示不相救,彼必乘势轻进;武恨不救,则其战当自倍⑤。如此,茂众疲劳,吾乘其敝,乃可克也。”茂、建果悉兵⑥出攻武,合战良久,霸军中壮士数十人断发请战。霸乃开营出精骑袭其背。茂、建前后受敌,遂败走之⑦。
① 怒战:即战前激怒士卒对敌的忿怒情绪,然后与敌英勇战,从而取得胜利。
② 杀敌者:英勇杀敌的人;怒,使之产生忿怒情绪。此语出《孙子兵法·作战篇》。
③ 王霸:东汉将领,从光武帝刘秀起兵,破王邑、王寻,累功上谷太守,长期守北部边防,后封淮陵侯,讨周建时任偏将军。周建,东汉初地方割据势力。马武,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寻等,刘秀称帝后,任捕虏将军,封杨虚侯。垂惠:地名,故址在今安徽蒙城北。
④ 捕虏:指捕虏将军马武。
⑤ 自倍:自身倍增勇气和作战力。
⑥ 悉兵:全部兵力。
⑦ 史例出自《后汉书·王霸传》。
【译文】凡是与敌人作战,必须激励士卒,促使他们产生对敌的忿怒情绪,然后再率兵出战,战斗力就强大无比.兵法上说:“士卒能英勇杀敌的原因,在于对敌人的强烈的愤怒情绪。”
东汉建武四年,光武帝命令偏将军王霸、捕虏将军马武前往垂惠讨伐地方割据势力周建,苏茂率兵四千去救援周建,先派遣精骑拦截马武的军粮,马武率兵前往相救。周建于城中出兵夹击马武的军队,马武凭着有王霸的军队作为强大的救援,作战不太着力,被苏茂。周建的军队打败。当马武的军队路过王霸营,大呼求救。王霸见此情况,道:“敌人的军队甚众,我们出兵救援你们,必然你我两军俱败,你们还是自己努力奋战吧。”于是闭营坚守不出,但军中将士很多都争相要去救援马武。王霸对将士们说:“苏茂的军队精锐,人又多,我们的士卒对此心怀恐惧,而捕虏将军马武的军队对我们有依靠心理,两军思想不一致,必定会打败仗,现在我们闭营坚守不出,向敌人显示出不相救的迹象,敌军肯定会乘势轻易前进;再加之马武的军队恨我们不救,必在战斗中激起拚死以战的情绪,像这样,当苏茂的军队久战而处于疲劳,我们当即乘此时出击,这样就可以打败敌人。”苏茂、周建果然率全部军队出攻马武,交战良久,王霸军中有壮士数十人断发请战。王霸于是打开军营后门,派出轻骑兵从敌后袭击敌人,苏茂、周建的军队前后受到夹击,于是大败而逃走。
气战①
【原文】夫将之所以战者,兵也;兵之所以战者,气也:气之所以盛者,鼓也②。能作士卒之气,则不可太频,太频则气易衰:不可太远,太远则气易竭。须度敌人之至六七十步之内,乃可以鼓,令士卒进战。彼衰我盛,败之必矣。法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③。”
春秋,齐师伐鲁,庄公将战,曹刿④请从,公与之同乘,战于长勺⑤。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鼓之,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乱,登轼⑥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刿对曰:“夫战,勇气也。—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衰我盈,是以败之⑦。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⑧,故逐之。”⑨
① 气战:即鼓动将士的作战士气,是战斗胜利的极重要的方法.激励土气,本文突出了两点必须注意的:一是不可太频,太频则气易衰;二是不可太久远,久远则力易竭。另外还指出战场上必须在敌人已经相距较近的时候,在敌人多次击鼓进军而士兵力衰气竭的时候再一鼓作气,打败敌人。
② 鼓:动词,击鼓.
③ “气实则斗,气夺则走”:出自《尉缭子·占威第四》。气实,即士气旺盛充足,气夺,即丧失士气。
④ 曹刿(guì):鲁国武士,在齐鲁长勺之战时他辅助鲁庄公打败了齐军的进攻。
⑤ 长勺:故址在今山东莱芜东北。
⑥ 轼(shì):在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⑦ 败之:败用作动词,败之即打败敌人。
⑧ 靡:倒下。
⑨ 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译文】将领之所以能指挥战斗,全靠的是士卒;士卒之所以能作战,全靠的是士气;士气之所以能旺盛,靠的是去鼓激励。鼓动能够振作士卒的昂扬士气,但不可太频繁太频繁了,士气就容易衰减;也不可大长远,大长远了,就容易士气衰竭。必须考虑当敌人离我方只有六七十步距离之内,才可以击鼓激励士气,指挥士卒英勇奋战.在敌人士气衰落,我军士气正旺盛的时候作战,打败敌人就必然无疑。兵法上说:“士气高昂充实,就打;士气低落心虚,就撤退。”
春秋时期,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前往迎战,曹刿请求跟随上战场。在长勺的战场上,鲁庄公与曹刿同坐一辆战车,鲁庄公准备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可。”当齐军已经击鼓三次,曹刿才说:“现在可以击鼓进军了。”于是鲁军擂响了进军的战鼓,把齐国的军队打得大败。此时鲁庄公又准备迅速进行追击,曹刿又说:“不可。”曹刿下车,仔细观察了敌人的战车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观望敌人退走的军容,才说:“可以追击了,”终于打败了齐国军队。战斗胜利之后,鲁庄公请教这次作战胜利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靠的全是勇气,一般情况,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最振作;第二次击鼓进军,士气就开始衰减;再一次敲响战鼓,士气就已经衰竭。当敌人三鼓而士气衰竭的时候,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打败他们。再说齐国是一个大国,很难预测他们的实力,担心他们设下埋伏,我观察了他们的车辙已经乱,军旗也歪歪例例,所以才追击敌人。”
逐战①
【原文】凡追奔逐北,须审真伪。若旗齐鼓应,号令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须当虑之。若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号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却也,可以力逐。法曰:“凡从勿怠,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②
唐武德元年,太宗征薛仁杲③,其将宗罗摭拒之,大破于浅水原④。太宗帅骑追之,直趋折摭⑤。围之。仁杲将多临阵来降,复还取马,太宗纵遣之。须史各乘马至。太宗具知仁杲虚实,乃进兵合围。纵辩士喻以祸福⑥,仁果遂降。诸将皆贺,因问曰:“大王破敌,乃舍步兵,又无攻具,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卒⑦下之,何也?”太宗曰:“此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之也。且罗媳所将皆陇外人,吾虽破之,然斩获不多。若缓之,则皆入城,仁杲收牧而抚之,未易克也;迫之,则兵散陇外,折摭自虚,仁杲攻胆,不暇为谋,所以惧而降也。”⑧
① 逐战:追逐败逃敌军的作战原则,首要的是务必仔细审查真假,假败逃则慎重行动;真败逃则着力追逐而歼灭敌人。
② “凡从勿怠,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语出自《司马法·用众第五》,从,即跟踪追击;勿,不要;怠,懈怠;或,或者,即如果。
③ 宗罗睺(hóu):薛仁杲之部将。
④ 浅水原,今陕西长武西北。
⑤ 折墌(zhi):今甘肃泾川东北。
⑥ 辩士:能言善辩之士。
⑦ 卒:终于。
⑧ 史例出自《旧唐书·太宗本纪上》。
【译文】凡是追逐打败的敌军,必须仔细审查其真假。如果他们的旗帜整齐有序,鼓声相应协调,指挥号令统一,队伍纷纭而不乱,这即使是退走,肯定不是败逃,其中必有奇谋,我们应当认真考虑而后动。如果敌人军旗参差不齐,东倒西歪,鼓声大小错乱不协调,指挥号令喧嚣不一,这是真正败了,我们可以尽力追逐。兵法上说:“凡是追逐敌人千万要小心谨慎,敌人如果停止在途中不走,要考虑这是否有什么阴谋。”
唐朝武德年间,太宗证讨薛仁杲,薛仁杲的部将宗罗睺率兵抵抗,在浅水原被打得大败。太宗率兵追逐败敌,一直追到折摭,将敌包围。薛仁果的部将多数在临阵交战就投降,随后又要求回城取马再回来,太宗便让他们离去。没多久,他们便各自乘马返回。太宗通过降将了解了薛仁杲军队的虚实,于是命后续部队进兵四面合围了折墌城,同时又派能言善辩之士入城向敌人晓以利害祸福的关系,薛仁杲终于投降。将领们都来庆贺,于是乘此会询问道:“大王打败敌人,便弃步兵,而且又没有攻城的器械,就径直迫近城下,当时我们都怀疑难得攻克,但终究顺利攻下来,这是什么道理?”太宗说:“这是采取权宜之道,大军压境,迫使敌人无计可施,所以能攻克敌城。再说宗罗睺所带的将士都是陇西人,我们虽然大破敌军,但是杀死的敌兵不多。如果我们缓慢追赶,溃败的敌人都会边进折墌城,薛仁杲把他们集中加以安抚使用,我们难以战胜他们了;反之,如果紧迫不舍,不给他们喘息的机会,敌人的败兵就会流散陇西各地,这样一来,折墌城内就自然空虚好攻了。面对此种情况,薛仁杲已经吓破了胆,没有时间另谋对策,所以他因惧怕我军强大的攻势,就只能开城投降了。”
归战①
【原文】凡与敌相攻,若敌无故退归,必须审察,果力疲粮竭,可选轻锐蹑之②。若是归师,则不可遏也。法曰:“归师勿遏。”③
汉献帝建安三年,曹操围张绣于穰④,刘表遣兵救之,绣欲安众⑤守险,以绝军后。操军不得进,前后受敌,夜乃凿险为地道伪遁,伏兵以待。绣悉兵来追,操纵奇兵步骑夹攻,大败之。谓荀或⑥曰:“虏遏我归师,而与我死地战,吾是以知胜矣。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