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凡与敌阻水相拒,我欲远渡,可多设舟缉,示之若近济,则敌必拜众应之,我出其空虚以济。如无舟揖,可用竹木、蒲苇、罂缻、瓮囊、枪杆之属,缀为排筏,皆可济渡。法曰:“远而示之近。”
汉初,魏王豹①初降汉,复以亲疾请归,至国,即绝其河关,反与楚约和。汉王遣郦生②往说豹,不听。汉以韩信为左丞相击豹,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欢渡临晋,而引兵从夏阳,以木娶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帅兵迎战,信遂虏豹定魏。
① 魏王豹:即魏豹,战国时魏国的贵族子弟。公元前206年项羽封诸侯,魏豹被封为西魏王,刘邦定三秦,魏王豹降汉,不久又叛汉降楚。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8月,被韩信所俘,后在荥阳被杀。
② 郦生;秦汉之际陈留高阳乡(今河南札杞县)人。秦末农民战争时归刘邦,封广野君。楚汉战争中,说齐王田广归汉,韩信乘机袭齐,齐以为被他出卖,将他烹死。
【译文】凡与敌军隔水对峙,如果我打算从远处渡水,就应该多设些船只,表示要从近处渡水,敌人集中兵力来防范,则从敌军防守空虚的远处渡过河去,如果没有船只,可用竹木、蒲苇、罂缻(小口大腹的陶制容器)、瓮囊、枪杆等物,连结成筏,这些都可以用来渡河。兵法说:“要向远处则故意装着向近处。”
汉朝初期,魏王豹刚投降汉,又以母亲有病为由请求回归老家,一到魏国,即将山隘和河口截断,反叛汉朝,与楚国缔约友好。汉王派郦生前往劝说豹,魏王豹不听。汉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部攻击魏王豹,魏豹以重兵把守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西),封锁通往临晋的通道,韩信便更多地设置疑兵,排列许多船只做出要渡临晋的样子,实际上却率领部队从夏阳(今陕西韩城南),用木罂等渡过黄河,袭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魏王豹大惊,急忙率兵迎战,结果韩信俘虏魏王豹,平定了魏国。
近战①
【原文】凡与敌夹水为阵,我欲攻近,反示以远,须多设疑兵,上下远渡,敌必分兵来应,我可以潜师近袭之,其军可破。法曰:“近而示之远。”②
春秋,越人伐吴,吴人御之笠泽,夹水而阵。为左右阵,夜鼓噪而进,吴师分以御之。越子③以三军潜涉,当吴中兵而鼓之,吴军大败,遂至灭亡。④
① 近战:即用示伪装之形迷惑敌人,欲近击则向敌人显示要远攻的迹象,然后攻敌人不备之虚弱之处,获取胜利。
② 近而示之远:即我军欲近击必向敌人示形于远攻。此语出自《孙子兵法·计篇》。
③ 越子:即越王勾践,子乃越王之爵位为子爵。
④ 史例出自《左传·衰公十七年》。
【译文】凡是与敌人隔水对阵,我打算从近处攻击敌人,就要反而显示我军准备远攻,必须多设疑兵,伪装出我们要远在河的上游或下游渡过进攻,这样敌人一定会分出兵力来应付,我们就可以暗中出兵从近处袭击敌人,敌人就可以攻破。兵法上说:“近击必示敌以远攻。”
春秋时期.越国人攻打吴国,吴国人派兵在笠泽抵抗,两军隔水对阵。越军分左右两翼,乘夜擂鼓噪嚣进攻,吴军也分兵进行抵御。越王勾践率领大军偷渡过笠泽水,直指吴主力部队,鸣鼓而猛攻。吴军大败,吴国最终灭亡。
水战
【原文】凡与敌战,或岸边为阵,或水中泊舟,皆谓之水战。近水为阵者,须去水稍远。一则诱敌使渡,一则示敌无疑。我欲必战,勿近水迎敌,恐其不得渡。我欲不战,则拒水阻之,使敌不能济。若敌渡水来战,可于水边,伺其半渡而击之,则利,法曰:“涉水半渡可击。”
汉,郦生说齐下之,齐王日与生纵酒为乐,而罢守备。蒯通①说信,遂渡河袭破齐。齐王以郦生为卖己,烹之而走高密,请救于楚。楚遣龙且将兵救齐,或曰:“汉兵远斗穷寇,战锋不可当也。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城人闻王在楚求救,必反汉。汉二千里客居齐,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毋战而擒也。”龙且曰;“吾知韩信为人易与耳。今君救齐不战而降之,有何功?今战而胜,齐半可得。”进兵与汉军夹潍水而阵。信夜使人囊沙壅水上流已渡,击其军,佯败走。龙且喜,曰:“吾固知信怯。”遂追之。信使人决壅,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击杀且,军走亡去,遂平齐而还。
① 蒯通:即蒯彻,范阳(今河北定兴北固地镇)人。秦汉之际辩士。秦末农民起义时,陈胜使武臣攻取赵地,他说服范阳令徐公归降,又劝武臣优待秦朝降官,不战而得赵地三十余城,以后又游说韩信袭取齐地,并劝信背叛刘邦自立。汉惠帝时,为丞相曹参宾客。
【译文】凡与敌交锋,无论是在岸边列阵,还是在水中停船,统称为水战。靠水边列阵的,要离水远一点,这样一方面可引诱敌人渡河,另一方面可使敌军不生疑心,如果我决心要战,就不要逼近水边迎敌,以免敌人不来渡河;如果我军不想作战,就要临水边拒敌,使敌人无法渡河;如果敌人渡河前来作战,可在岸边等待敌人,当敌人渡了一半时发动攻击,这样就能胜利。兵法说:“敌人渡河到一半的地方时,就可以发动攻击。”
汉朝年间,汉王部下郦生游说齐国,劝说齐王归汉,齐王每天和郦生饮酒作乐,而解除了防备。谋士蒯通游说韩信攻取齐地,韩信于是渡河打下了齐国。齐王以为郦生出卖了自己,便将他生煮了,然后逃往高密(今属山东),向楚国求救兵,于是楚王派遣龙且领兵救齐.部下有人对龙且说:“汉军是远道而来的亡命之徒,进攻的锐气不可阻挡,齐楚两国都处在本国的土地上,打起来士兵容易逃跑,打仗也会失败。不如坚壁防守,让齐王派出宠信的臣子去招募那些城池失守逃跑的人。城里人如果得知齐王向楚国求救,必然会反叛汉军。汉军远离2000里而客居齐国,齐国人一造反,汉军就无法得到粮食,就可以不战面擒获他们。”龙且说:“我知道韩信容易和人亲近。现在君王让我们救齐国,如果不打仗就使他投降了,又有什么—功劳呢?如果打仗而胜利,就可以得到齐国一半土地。”于是率领部众进至潍河(山东省东部),与汉军隔水列阵。韩信夜间派人在潍水上流取土沙装入囊中,阻住流水,渡水进攻楚军,佯装败逃。龙且高兴地说:“我就知道韩信胆怯。”即派兵追击。韩信派人决开河水,河水陡涨,龙且的军队大都未渡完河,韩信立即发动攻击,杀了龙且,龙且军队四下逃散。韩信终于平定齐国返回。
火战①
【原文】凡战,若敌人居近草莽,营舍茅竹,积蓄聚粮,天时燥旱,在风纵火以焚之,选精兵以击之,其军可破。法曰:“行火必有因。”②
汉灵帝③中平元年,皇甫嵩讨黄巾④,汉将朱儁与贼波才战⑤,败,贼进围嵩于长社⑥。贼依草结营,会大风。嵩敕军束苣乘城⑦,使锐卒间出⑧围外,纵火大呼,城上举燎应之,嵩因鼓而奔其阵,贼惊乱奔走。会帝遣曹操将兵适至,合战大破之,斩首级万余。⑨
① 火战:即用火攻敌军。兵法中明确指出,必须根据敌人所处的客观条件,要适于火攻之法,也就是说要因条件而用火攻之法。
② 行火:施行火攻之法;必有因,一定要具备适于火攻的客观条件。此语出自《孙于兵法·火攻篇》。
③ 汉灵帝:东汉皇帝刘宏。
④ 皇甫嵩:灵帝时北地太守,黄巾起义爆发时,任左中郎将,与朱倡率兵镇压黄巾起义,后官至大尉,封槐里侯。黄巾,即黄巾起义军,因起义将士黄巾裹头而得名。
⑤ 朱儁(jùn,俊):曾任刺史、谏议大夫,与皇甫嵩镇压黄巾起义时任右中郎将,后封西乡侯。波才,黄巾起义军中的一支军队的首领。
⑥ 长社:县名,故址位于今河南长葛东北。
⑦ 敕(chì):本指皇帝之命令,此处作指挥官之命令。束苣,即用苇秆扎成火把。
⑧ 间出:偷偷地越过。
⑨ 史例出自《后汉书·皇甫嵩朱俊列传》。
【译文】凡是作战,如果敌人驻扎在草木丛生地带,营舍又是茅竹的,粮草又积聚得多,天气又干燥.我们可根据风向纵火来焚烧他们的营地,同时用精兵来攻击,敌人就会被我们击破。兵法上说:“采用火攻。一定要根据客观条件。”
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左中郎将皇甫嵩与右中郎将朱俊各率一军讨伐黄巾军,右中郎将朱俊与一支黄巾军的首领波才交战,被打败。黄巾军于是在长社包围了皇甫嵩的军队。黄巾军在草地安营,正值起大风。皇甫嵩命令军队用苇秆扎成火把登上城墙,派锐卒偷偷地越过包围圈,纵火烧黄巾军的营地并大声呐喊,城上的汉军点燃火把紧相策应,皇甫嵩率兵鸣鼓出城直奔黄巾军的营阵,黄巾军惊慌失措,争相逃跑。此时正好灵帝派曹操率兵赶到,合战而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
缓战
【原文】凡攻城之法,最为下策,不得已而为之。若彼城高池深,多人而少粮,外无援救,可羁縻取之,则利。法曰:“其徐如林。”
十六国,前燕将慕容恪击段龛于广固①,围之。诸将请恪急攻,恪曰:“有宜缓者。若彼我势均,外有强援,恐有腹背之患,则攻之不得不速。若我强彼弱,外无救援,当羁縻守之,以待其敝。兵法:十围五攻,正谓此也。龛党尚众,未有离心,今凭阻坚城,上下戳力。尽锐攻之,数旬可拔;然杀吾士卒必多矣。要在自为变通耳。”乃为壁垒以守之,终克广固。
① 慕客恪(?~366年);十六国时期前燕皇族,字玄恭。昌黎棘城(辽宁义县西北)人。幕容皝之子。鲜卑族,封大原王.御下有方.前燕进占黄河流域,其功居多。才干为东晋权臣桓温所惧。在360~366年总揽朝权,是前燕政治比较稳定的时期。
【译文】凡是采用攻城的战术,都是下策,只有不得已才这样做.如果敌人城高池深,人多粮少又无外援,可以徐徐攻取。这样就可以胜利。兵法说:“缓行如同树林一样慎密。”
十六国时期,前燕将领幕容恪在广固进攻段龛,并包围了段军。领兵诸将都请求慕容恪急速攻城,慕容恪却说:“用兵有时也要缓行。如果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敌人又有强大的外援,我有腹背受敌的忧患,那么就不能不急速进攻。如果我强敌弱,敌人又无外援,就要慢慢围住敌军,等待他力量衰竭。兵法上说的,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围困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就是这个意思.现在段龛部众尚多,还没有背离之心,他凭着坚固城池的险阻,上下齐心协力。我如果用全部力量进攻,几十天后可以攻下城池,但是敌人杀我官兵也必然很多,用兵最主要的在于变化啊!”于是修筑坚固壁垒,用以固守城池,最后终于拿下了广固。
速战
【原文】凡攻城围邑,若敌人粮多人少,外有救援,须速攻之,则胜。法曰:“兵贵神速。”
三国,蜀将孟达降魏,遂领新城太守。未几,复连吴附蜀,以叛魏。司马懿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蜀交接,宜观望而后可。懿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当及其未定促而决之。”乃倍道兼行,至新城下。吴蜀各遣将救达,懿乃分兵拒之。初达与诸葛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吴一百二十里,闻吾举事,表上天子,往返时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将足力,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外为木栅以自固。懿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旬日,李辅等斩达首,开门以降。
【译文】凡围攻城池,如果敌人粮多兵少,又有外援,必须迅速攻击.这样就一定能胜利。兵法说:“兵贵神速。”
三国时期,蜀将孟达投降魏国,被任命为新城(今房山)太守.没过多久,他又联合吴国归附蜀国,叛离魏国.司马懿秘密派兵前去讨伐。众部将对司马懿说,孟达与蜀地相联接,最好观察一时再攻打。司马懿说:“孟达不讲信义,现在他正处在左右不定的时候,应当乘他还未下定决心时解决他。”于是率兵急速行进,抵达新城城下,吴国和蜀国各派出将领援救孟达,司马懿便分兵抵抗.起先孟达曾去信给诸葛亮说:“宛城(今河南南阳县)距洛阳800里,距吴国120里。魏得知我举兵的消息,上表奏请皇帝,往返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等魏国军队来时我城池已经坚固了。眼下各将领奋勇尽力,我又地处险要,司马懿必定不会前来,其他将领来,我不害怕。”等到魏军到后,他又告诉诸葛亮说:“我才举事8天,魏国就到了城下,真是太神速了!”上庸(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城三面临水,孟达在城外围起木栅栏,加固防守。司马懿渡河冲垮了木栅栏,直达城下。10天后,李辅等人杀了孟达,开城投降。
整战①
【原文】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整齐,士卒安静,未可轻战,伺其变动击之,则利。法曰:“无邀正正之旗。”②
三国魏司马懿征公孙渊③,次于辽水④。渊遣步骑数万,阻辽隧⑤,坚壁而守,以距帝⑥。懿泛舟潜济辽水,傍辽水作长围,弃城而向襄平⑦。诸将曰:“不攻城而作围,非所以示众也。”懿曰:“贱坚营高垒,欲以老吾军也。攻之,正堕其计。贼大众在此,其巢穴虚失,我直指襄平,必人怀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遂整阵而过,贼见兵出其后,果邀之⑧,乃纵兵逆击,大破之,三战皆捷。贱保襄平,进军围之。”⑨
① 整战:即对严整之师作战的指导原则:一是不可轻举妄动,要因变制敌;二是避实就虚,打击敌人。
②无邀正正之旗: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邀,拦截;正正之军,阵势严整之师。
③ 公孙渊:魏明帝时任辽东太守、大司马,封浪乐公,景初元年叛魏自立为燕王,次年被司马懿所杀。
④ 辽水:今辽宁之辽河。
⑤ 辽隧:故址在今辽宁鞍山西的辽河东岸。
⑥ 帝:指司马懿。司马懿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宜皇帝。
⑦ 襄平:三国时魏国的辽东郡所在。公孙渊据此自称燕王。
⑧ 邀:拦截。
⑨ 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
【译文】凡是与敌人作战,如果敌人阵势严整,士卒严肃安静,我们不可轻易与他们交战,必须窥伺他们内部发生变化,再出兵进攻。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战胜敌人。兵法上说:“不要拦截阵势严整、军旗整齐的敌人。”
三国时期,魏国大将司马懿奉命征讨公孙渊,军队进驻于辽水。公孙渊派遣步兵骑兵数万人,坚守在辽隧来抵御司马懿的进攻。司马懿乘舟偷偷渡过辽水,就在辽水边筑起一道长围准备进攻,同时又命令部队放弃对辽隧城的进攻而挥军向襄平进发。司马懿的部将对此决策十分不解,问道:“我们不攻打辽隧,却又构筑长围,这不是显示我们兵多势强的方式。”司马懿说:“敌人凭坚背高垒把守,是想拖垮我们,我们攻打他们,正中了他们的计。敌人的军队大多布署在这里,他们的老巢空虚,我们直指襄平,敌人一定会心怀恐惧,他们担忧老巢被攻就一定会出来主动挑战,那时我们打败他们是无疑的了。”于是,司马懿就率兵严整而威严地从辽隧械边经过,直驱襄平,敌人果然出来拦截,司马懿乘机挥军迎头痛击,大败敌人,三战三捷,公孙渊退保襄平,司马懿乘胜率兵包围了他们。
乱战①
【原文】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不整,士卒喧哗,宜急出兵以击之,则利。法曰:“乱而取之。”②
唐段志玄从刘文静拒屈突通于潼关③,文静为通将桑显和所败,军营已溃,志玄率二十骑赴之,击杀数十人而还;还为流矢中足,虑众心动,忍而不言,更入贼阵者再三。显和军乱,大军因而复振,击,大破之。及屈突通之遁,志玄与诸军追而擒之。④
① 乱战:指敌军队列军阵不整,就要不失时机打败敌人。
② 乱而取之:语出自《孙于兵法·计篇》,乱,即指敌军队列军阵不整;取之,即立即乘机攻取。
③ 段志玄:唐将,隋末随孪渊起兵,建唐后,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破窦建德,作战有功,任左骁卫大将军,慎军大将军,封褒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