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和美国男排的成功,标志着排球运动技、战术观念的革命,它预示着排球运动进入了全攻全守的新时代,即整体的全方位的攻和整体的全方位的守。全攻意味着进攻的手段是从发球和拦球开始的,全攻还意味着进攻的变化已不局限在网前的二维空间内,而是充满整个场地的三维空间。
全守即体现在全方位的防守,首先是技术动作的全方位,当今由于进攻水平高,单依靠手和手臂击球的动作防守迅雷般的扣球是相当困难的,为了促进攻防平衡,国际排联从1984年开始先后从规则上放宽了对运动员第一次击球时判定连击犯规的尺度,1992年将合法的触球部位从髋关节以上改为身体的任何部分均可触球,于是出现了手、脚、身全方位的防守动作,扩大了人的防守面积,提高了防守质量。其次体现在当代防守观念的转变,即由预判的出击防守代替了固定位置、等待防守。另外全方位的防守还体现在针对对手的进攻特点,随时调整拦网与防守的配合,打破原有防守阵型模式,而从兼顾防守效果和防后的反攻进行布阵。
进入90年代,意大利、荷兰男排以惊人的速度在国际上确立了领先地位,标志着竞技排球走向社会化、职业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意大利男排的进步是因为意大利排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职业化和俱乐部制度。各俱乐部由不同的工商巨头资助,他们高薪招募世界各国的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为各自俱乐部效力,所以使意大利的排球水平飞快提高,尤其是男排在1988年后的历次大赛中5次夺冠,一次亚军。意大利男排的成功影响着西欧各国,使整个西欧排球运动水平迅速提高,法国、荷兰、德国、比利时、西班牙等国相继跃入世界强队之列。目前,日本、美国、俄罗斯及拉丁美洲和东欧一些国家也在向排球运动职业化的方向迈进。
阿科斯塔先生1984年担任国际排联主席,他一上任就决心把排球运动发展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在十多年里,国际排联利用运动员转会制度支持各国排球俱乐部的发展。从1990年开始出资400万美元举办第1届世界男排大奖赛,1993年开始出资100万美元举办第一届女子排球大奖赛,并决定以后每年举行一次,奖金逐年递增,为了更有利于电视转播,国际排联几次修改竞赛规则,从而把竞技排球运动彻底推向市场。排球运动商业化,带来运动员的高薪,高出场巨额奖金和巨额转会费,激励着排球运动水平的更快提高,很明显,运动员就是排球运动社会化、职业化和商业化的必然产物。
排球运动起源于娱乐游戏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排球运动的娱乐游戏性逐渐被竞技性所取代,但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消费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健身娱乐逐渐成为人们消除疲劳的有效方法,也亲自体验参与运动,由于排球运动本身的高度技巧性使人们扫兴,因此人们希望有种大众都能参加的排球运动尽快出现,于是全球性的娱乐排球应运而生。
20世纪90年代国际排联把沙滩排球列入了整体发展规划,目前对软式排球、迷你排球都组织过世界性的比赛。总之娱乐排球的再兴起,标志着现代排球运动进入了竞技排球与娱乐排球共存的新时代。
2.促进排球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
排球运动之所以能从单纯的娱乐游戏活动发展到今天既具有技术的高度技巧、战术复杂的多变性,又具有休闲、健身、游戏的娱乐性,其主要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
(1)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排球技、战术的发展
①攻防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排球运动的发展。排球运动从传、扣球技术分开后,人们就把那种在网前跳起后,将球扣到对方场地的技术看做是向对方的进攻,扣球的个人技、战术也应运而生。由于人们在排球运动进攻观念上的不断进化,促进了防守观念的转化。由过去被动的等待型防守动作,变为积极的出击型的防守动作,把固定位置分工的防守模式,变成针对型、变换型、动态型乃至全方位的防守动作和全方位的拦防整体配合。
②排球竞赛规则的修改,使竞赛排球运动发展的更理想。排球运动从游戏活动向竞技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规则的不断修改和增订的认识上的变化促进了排球运动向着更完美、更理想的方向发展。
最初对规则的修改和补充只是以适应技术,发展战术和维护排球运动特性为目的,随着排球技术的分化和发展及排球战术的形成,修改的规则积极地鼓励了防守技术的发展,但也没有消极地限制进攻技术的发展,使进攻和防守质量大大提高。总之,排球规则的每一次修改,都是对排球运动发展的一次促进,使排球运动向更完美、更理想的方向发展,使之更快成为人们喜爱的体育项目,可见排球运动的发展和演变与规则有着密切的关系。排球规则的不断修改、完善和变化,促进了排球运动的向前发展。
③排球运动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促进排球运动走向现代化的催化剂。要想进一步加快排球运动的发展速度,就必须把排球运动推向市场,推向社会,必须向职业化方向发展,职业化代表着排球界的发展趋势。紧张激烈的比赛既能吸引观众,又能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世界男排联赛和世界女排大奖赛就是国际排联举办的商业化色彩很浓的比赛,其参赛队都是世界一流队,凡是参赛队最后根据成绩都能获得数额不等的奖金。以上措施在充分发挥运动员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前提下,使之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潜在能力,从而使自己和全队的技术战术水平更快提高。另外在职业化训练中,人人都在苦练自己的绝技,使全队围绕每一个人都能有一套特色的战术打法,促进和调动了12个人的整体优势战略的形成。由于排球运动的职业化趋势,使排球运动的技术战术水平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2)现代经济的发展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促进排球运动向着竞技与娱乐性并存的方向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科技工作也逐步深入到排球运动中来。
它体现在其他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也运用于排球运动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很多科研成果为世界排球运动做出了很大贡献。例如80年代初美国女排教练与艾里尔博士合作,采用生物力学和计算机分析系统对各种情报、资料、信息进行处理,然后将结果用于指导美国女排训练,从而使美国女排一跃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并开创了排球运动领域的电子时代。又如古巴排球运动科研工作最富有成效的方面,是他们总结了一套快速发展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方法,体现在能使运动员具有惊人的腰腹力量、良好的弹跳力及挥臂速度。意大利男排主教练以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确立了“排球队场上没有防不起的球”这一训练指导思想,并提出了防重扣的有效方法,使意大利男排在1990年世界男排联赛中,防起率达到64.3%,使该队从1989年至今始终保持在世界前3名,并多次夺得世界大赛冠军称号,然而随着物质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健身、娱乐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需要,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观赏精彩排球比赛,更渴望能亲自参与到该运动中去体现自我、健身娱乐。因此单纯开展6人竞技排球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于是全球性和以各种形式出现的排球娱乐悄然兴起,当今的排球运动已不再是6人竞技排球的专利称谓,它体现了竞技排球与娱乐排球的共存。
18.4排球运动在中国
1905年排球运动传入我国后,首先在广州、香港的一些中学开展起来。1913年我国参加了在菲律宾举行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排球赛,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正式的排球国际比赛。虽然参赛队只有中国和菲律宾,我国的代表队又是临时从田径、足球队中抽调了一些运动员拼凑起来的,但比赛打得精彩、激烈,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这些队员回国后,将正式的排球运动带到了广州、台山、文昌等地,1914年广东省的一些学校举行了第一次“华利波”
(volleyball)联赛,以后陆续传播到上海、北京等地。
我国开展6人制排球前共举行了7届全国运动会。男子排球从1914年的第二届,女子排球从1924年的第3届全国运动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在1915-1934年间我国男排参加了10届远东运动会,曾获得5次冠军和5次亚军。我国女子的排球比赛开始较晚,1921年在广东省运动会上首次出现,从1923-1934年间曾参加了5次远东运动会,均获亚军。
排球运动传入我国后,由于远东运动会的影响,故经历了16人制、12人制、9人制、6人制的过程。1915-1919年我国排球比赛采用16人制,每方上场16名队员,分成4排、每排4人进行站位,比赛中位置固定不轮转。1919-1927年我国排球比赛采用12人制,双方各12名队员上场,站成了3排、每排4人站位,场上位置仍固定不进行轮转。当时已出现上手发球,正面扣球,单人拦网及倒地救球等技术动作。1927-1951年我国排球比赛采用9人制,双方各9名队员上场,成3排每排3人站位,位置同样采用固定不轮转。当时又出现了勾手大力发球,勾手扣球和鱼跃救球等技术动作,尤其在第8、9届远东运动会上,为了突破菲律宾高大队员的拦网,我国男排创造了“快板球”技术和快球及快球掩护下的两边拉开战术。9人制排球在我国延续了24年之久,是采用6人制排球前我国开展排球运动时间最长的一种比赛方法。我国正式开展6人制排球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重视,排球运动很快被作为重点体育项目在全国推广。1950年7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向参加全国体育工作者学习会议的人员介绍了国际排联制订的6人制排球竞赛规则和比赛方法。1951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篮、排球比赛大会上正式采用了6人制排球比赛,并正式选拔组建国家男、女排球队,即当时的“中央体训班男、女排球队”。1952年国家男、女排球队到全国14个城市进行6人制排球比赛示范表演,为6人制排球运动在我国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56年国家体委还邀请苏联专家洛马·佐夫在京、津两地举办“全国排球教练员训练班”,系统地学习了前苏联排球运动训练的理论方法,为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年建立了全国联赛的竞赛制度。总之我国50年代的排球运动是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运动水平提高较快。尤其是我国的快球和快攻战术是其他国家没有的,所以1956年中国男、女排球队第一次参加世界排球锦标赛就取得女子第6名、男子第9名的好成绩。
60年代前后,我国各省、市队根据自己的特点开始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和技术、战术打法,体现了我国6人制排球技术、战术水平的明显提高,1964年周恩来总理邀请大松博文率领当时的世界冠军日本队访华,并请他亲自指导我国运动员的训练,不仅学习了日本女排的上手飘球、垫球及滚动救球技术,而且创造了“盖帽拦网”和“平拉开扣球”技术,十年动乱使我国的体育受到严重的摧残,排球运动也同样遭到厄运。这期间运动队都停止了训练,甚至有的队被解散,排球运动的整体技术水平下降,运动队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1972年在周总理发出“要把体育运动重新搞上去”的号召下,国家体委以举办五项球类运动会的形式恢复了体育竞赛,并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排球训练的指导思想及发展规划,建立了排球训练基地,1976年组建了新的国家男、女排球队,1977年参加了世界杯排球赛,男排获第5名、女排获第4名,1978年又在世界排球锦标赛中获男子第7名、女排获第6名,1979年男女排在亚洲锦标赛中分别战胜日本队和韩国队双双获得冠军,并取得参加奥运会的资格,从此中国男女排开始冲出亚洲,走向世界。1981年中国女排在日本举行的第3届世界杯排球赛中7战7捷。首次获得世界冠军称号,1982年在秘鲁举行的第9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中再次夺冠,1984年在美国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上排球再次问鼎。第一次在奥运会排球比赛大厅内升起五星红旗。1985年在日本举行的第四届世界杯女排锦标赛中,1986年捷克斯洛伐克举行的第10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中,我国女排又相继夺冠,创造了世界女排大赛中五连冠的新纪录。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也是我国男排技、战术提高较快的时期,在继承传统快攻打法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了“前飞”、“背飞”、“拉三”、“拉四”等新战术,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快变战术打法,在1971年世界杯和1978年世界锦标赛中分别获得第5名和第7名的成绩,1991年男排再次获世界杯第5名。
这一时期我国的排球运动,可谓以“全攻全守、能高能快”的战术特点,显示了世界排坛的新潮流。
90年代前后,我国男、女排的运动成绩急转直下,跌入低谷,1988年汉城奥运会女排失去了冠军宝座,1989年和1994年在亚洲锦标赛决赛和亚运会上男、女排分别负于日本、韩国队。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指导思想跟不上世界排球运动的发展,进攻战术无创新也无借鉴,竞技体育体制的旧模式跟不上商业化、职业化的新形势,运动队的管理问题突出地暴露在人们面前。
在总结失败教训,提出问题所在,探讨今后发展方向后,1995年重新组建了国家女排,并请郎平回国执教。在朗平主教练的率领下,严格训练,增强了全队凝聚力,树立了重攀高峰的信心,先于1995年获亚洲冠军,同年获世界杯赛第3名,1996年又获奥运会排球赛亚军,1998年世界锦标赛再获亚军。2003年在陈忠和主教练的率领下,中国女排在世界杯赛上重新获得冠军。1997年中国男排在新一届教练汪嘉伟的带领下重新夺回亚洲冠军,并在世界锦标赛预赛中取得了参赛资格,近年来虽然中国男排无论是队员精神面貌,还是场上作风和技术水平上都有明显的进步,但若想跻身世界八强,还需再经艰苦的磨炼。
1996年是排球运动管理体制改革开始起步的一年,首先是以比赛制改革为先导促进体制改革的进程,全国排球甲A联赛实行了主客场制,这一新举措使冷落了多年的排球赛场又重新活跃起来,运动员在赛场上又找回拼搏奋进的感觉,各队技、战术明显提高,1997年国家排球项目管理中心的成立,意味着排球运动的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今后我国的排球运动将乘着改革的东风,奋力迈向21世纪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