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武术竞赛中正在开展的有散打、推手等。
①散打:又称散手,古称手搏、白打等,由于比赛是以徒手相搏相较的运动形式进行,又称“打擂台”,现在的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快摔等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
②推手:是两人遵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捋、挤、按、采、肘、靠等手法,双方粘黏连随,寻机借劲发力将对方推出,以此决定胜负的竞技项目。
16.3武术的特点和作用
1.武术的特点
(1)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
武术动作的攻防技击性是它的本质特性。例如,散打的技术与实用技击术基本是一致的,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只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竞赛中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严格规定了禁击部位和保护器具。作为中国武术特有表现形式的套路运动,虽然拳种不同,风格各异,有的还有地方特色,但无论何种套路,其共同特点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构成套路的主要内容。虽然套路中不少动作的技术规格与技击原形不同,或因连接贯穿及演练技巧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具备攻防意义的动作,但通过一招一式表现,攻与防的内在含义仍然是套路技术的核心。
(2)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运动特色
即讲究动作形体规范,又要求精气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运动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是指人体手眼身步的活动,如太极拳要求“以意识引导动作”;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等。套路演练在技术上特别要求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做到手到眼到,形断意连,使意识、呼吸、动作协调一致。这一特点充分体现了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备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独具民族风格的运动形式和练功方法。
(3)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武术的内容和练习形式丰富多样,不同类别的武术项目其练习方法、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负荷不尽相同,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体质的需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加以选择。同时武术运动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场地器材也可以因陋就简,这种广泛的适应性给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2.武术的作用
(1)壮内强外的健身作用
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习武实践和多年的科学研究,都说明了武术由于注重内外兼修,对身体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经常练习能收到壮内强外的效果,例如长拳类套路,包括屈伸、回环、跳跃、平衡、翻腾、跌、扑等动作,通过内在神情贯注和呼吸的配合,以及人体各个器官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坚持基本训练能加强人体肌肉力量,提高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加大关节运动幅度,有效地发展柔软性,而散打对抗中的判断、起动、躲闪格挡或快速还击等,对人体的反应速度、力量、灵巧、耐力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太极拳和许多武术功法练习一样,注重调息运气和意念活动,长期练习对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和调节人体内环境平衡均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2)提高防身自卫能力
武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练拳习武,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学习一定的攻防格斗技术,掌握防身自卫的知识和方法,提高人体的灵活性和对意外情况的应变自卫能力,若长期坚持系统练习,还可以直接为国防、公安建设服务。
(3)培养道德情操的教育作用
武术在长期的发展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习武以德为先”,说明武术练习历来十分重视武德教育。尚武崇德的精神可以培养青少年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武术的练习,特别是在追求技艺提高的过程中,需要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不仅能培养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修养身性的重要手段,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
(4)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
武术运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套路运动的节奏美;踢、打、摔、拿、跌巧妙结合的方法美;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和谐美引人入胜。搏斗对抗中双方激烈的争夺,精湛的攻防技巧,敢打敢拼的斗志,可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激励。群众性的武术活动讲究“以武会友”,即通过习武的共同爱好,可以切磋技艺,扩大交往,交流思想,增进友谊,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随着武术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还必将会在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6.4武术的文化内涵
武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在中华历史上绵延数千年,在当今世界上众多体育项目中,它是更富哲理的运动,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武术运动的发展过程和文化形态的形成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古典哲学是武术的思想渊源
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很大,有许多传统思想及学说流派,下面我们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3方面来探讨武术的思想渊源。
我国古典哲学的朴素唯物主义认为“道”与“气”是构成世界的本源,并以“气”的聚散来解释生命的形式,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在古代武术理论中,“气”被视为武术的原力与本根,是武术生命的精髓所在。武术的种种外在形态,如武术功能,神韵、绝技等,均为“气”的演化与体现,由于生命的盛衰变化都是“气”作用的结果,人体气的质量好坏决定着生命状态的优劣,因而“气”也被视为武术养生的理论基点。
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也是本体论的一个重要体质。所谓“天人合一”即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武术是人体的运动,要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练武实践必须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武术传统练功十分注意按自然界四季和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提高锻炼效果,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知行合一”则是武术的认识论基础,是武术发展的重要机制,“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应该是统一的,只是“只知而不行”,这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这一理论在武术中的表述常是“学以致用”、“直觉体悟”。中国武术是在一定的社会需要下产生的,“学以致用”正是演练武术的宗旨。强调基本功练习,强调切合实用是知行合一在武术中的体现。而武术的意境、神韵等又很难用言语表达,这就要求学习者身体力行,用直觉去领悟、体验,进而把握。这也是我国民族传统思维的特征。
“反者道之动”的方法论构成了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其意思是说,对立的事物向其反面转化是运动的规律。也就是说,刚能克柔,柔也能克刚,强能胜弱,弱也能胜强。因而,中国武术便要求技击攻防必须符合阴阳转化、刚柔相济、动静变化的原则。
由此不难看出,中国古典哲学对武术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他如以太极哲理为精髓的太极拳,以阴阳八卦化生观念为理论基础的八卦掌,以五行学说为理论思想原则的形意拳,以孙子兵法为指导思想的武术技击战术观等,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古典哲学是传统武术的思想渊源。
2.尚武崇德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
所谓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有的道德品质,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武术各方面无不贯穿着浓厚的伦理思想,即强调练武与修身的统一,使尚武与崇德成为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
武德的理论很丰富,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出过程中,武德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具体要求。“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书中说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下、功定、安民、和众、丰财”,这是对诸侯用兵道德的要求。在武德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直居于封建社会正统地位的儒家仁学思想逐渐成为传统武德的主要内容,主要表现为“仁、义、礼、信、勇”等方面。
“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用广博的爱心去爱一切人,它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识,同样也是习武者最高层次的品德追求和德性的最高境界。“仁”是通过“义”的环节过渡到人的道德行为。“义”是依靠“仁”而行的方法、途径和标准,是强调人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规范和准则的伦理观念。“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如国际武术联合会规定的抱拳礼就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礼节,本着当代武术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抱拳礼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屈左拇指,寓意虚心求教,永不自大,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信”是指诚实可靠,信守诺言,守信用,重承诺是武林中人的传统与俗尚。“勇”指的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即惩恶扬善、见义勇为的道德品质。因此,传统武德中的爱国、爱民、尊师重道、讲理守信等高尚品德与情操,在今天仍值得很好地继承和提倡,同时,对在长期封建伦理思想影响下产生的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糟粕要坚决剔除。
现在我们提倡的武德要把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党的武术教育事业。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要求习武者树立理想,为国争光,爱国爱民,见义勇为;尊师爱生,团结互助;修身养性,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举止端庄,自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3.武术与其他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
武术是东亚大陆农耕文明传统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文化现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武术与宗教的关系
严格说来,宗教是各种文化观念、伦理观念、社会观念的综合体。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宗教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其中,由于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比其他任何宗教对武术的影响都全面而深刻。从技术层面来看,道教的服气、行气、导引、吐纳之术直接为武术所借鉴,从精神与理论层面来看道教无为、贵柔、主静等思想指导着武术自身的理论建设和发展。太极拳等内家拳种的产生就是这种影响的结果,少林武术的发展则表明武术与佛教之间也具有不解之缘。少林武术依附于佛教寺庙和僧侣集团,使其自身发展获得了良好的外部因素。而佛教精神、教义、戒律等对少林武术的武德、武风、武技的形成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少林武术又以其独特的功能和影响为佛教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武术与其他宗教如原始宗教、民间宗教之间也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宗教对武术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既有表面的、一般性的影响,又有内在的、实质性的影响;既有思想、理论性的影响,又有实践、功能性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又有消极方面的影响。
(2)武术与传统医学关系
武术与传统医学同属人体文化的性质范畴,它们有着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并在同一文化区域内相互融合、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传统医学是在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根本特点与优点就是它的整体综合观与阴阳辩证观,并进而提出“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的观点,认为三者一体,互相依存;武术则将传统医学的这些理论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逐渐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身思想和健身之道。武术不少拳种就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进行健身的。另外,武术与传统医学的骨伤科也具有血肉相连的关系。总之,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的长期相互融洽,促进了二者的共同发展。
(3)武术与兵家的发展
武术与军事可谓是同源之水、同本之木,这是由二者的攻防格斗本质所决定的。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促进不仅表现在技术上,更多则是反映在战略战术等基本思想理论上,如“知己知彼”、“兵之情主速”、“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等。这些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即使在当今的军事战争和武术竞赛中也同样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武术与传统文学艺术的关系
武术所独有的外在形式美与内在精神美为文学艺术的创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例如武侠文学就是在武术影响下产生的独特的民族文学,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形式。武侠文学通过描述武术和武功修炼,表现武林英雄人物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使人们精神得到慰藉,愤郁得以宣泄,感情得以认同。武侠文学与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电影、电视结缘,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另外武术与杂技、舞蹈、戏曲、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都有着亲缘和相互滋养的密切关系。武术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是任何其他运动项目都不可比拟的。随着武术作为一种健身和竞技体育运动项目逐步走向世界,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也会传播到世界各地,使我国古老文明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