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武术一直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从它的形成、内容和方法上,都体现着中国古典哲学理念、美学思想、兵法思想、伦理道德等丰富的传统文化。
16.1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1.武术的起源
武术起源于我们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在原始社会生产力很低,人类主要以狩猎等原始生产活动为主,并从中学会了徒手或使用木棒、石头等器具击打野兽的方法,这些方法多是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人们还不能有意识地把捕杀技能作为一种专门练习,但这些击打技能却是武术的源头之一。
人类进入旧器时代晚期,打制石器等生产工具有了较大的发展。进入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较广泛地运用弓箭来狩猎了,由于生产、狩猎工具的不断创新,人们在劈、砍、击等技术上初步积累了经验,这时以创造锋利工具的能动性、使用工具方法的主动性、运用格斗的自觉性为标志,武术进入了萌芽状态。但技能在体质上还是属于生产活动范畴。
到了氏族公社时期,部落战争促进了格斗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人们把在战争中比较成功的搏击方法加以总结,反复模仿习练,并传授给下一代,这些技术方法开始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正是人与人的搏杀格斗,才使得大量磨制锋利的生产工具逐步演变为互相残杀的武器,使用兵器的技艺及战争所需要的格斗技能也逐步从生产技术中分离出来,逐步发展成为内外兼修的武术形式。
2.历代武术的发展概况
在原始的生产、生存活动中,由徒手搏击到持械格斗并演变成近代的体育运动,这种发展形式在世界各地域的人类活动中都曾出现,如击剑,泰国拳等,但从原始格斗发展成击舞一体、内外兼修的武术形式,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孕育而成的。
军事战争是促使武术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原因,商周时期,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田猎”和“武舞”。田猎的目的是训练各种武器的使用及驭马等驾车技术,是集身体、技术战术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训练。武舞是将用于实战的格杀经验按一定程式来训练,是古代武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是由支离破碎向系统化演进的象征,也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事频繁,练兵习武更是得到空前的重视和发展,如齐桓公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比武较力的“角试”来选拔人才。而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奴隶主、贵族在军队和教育方面垄断武术的局面被打破,“士”阶层及“游侠”的出现标志着武术开始走向民间。当时民间就有不少高超的技击家,如越女、袁公、鲁石公等,《吴越春秋》所记载的越女论剑功法深奥,论述精辟,至今仍不失光彩。
秦、汉三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武术逐步由单纯军事技能向竞技方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角抵、手搏、击剑等竞技项目都很兴盛。用于攻防格斗的武术与适于表演的套路并行发展。《汉书·艺术志》兵技巧13家中,收入了《手搏》6篇,《剑道》38篇。还有不少武术项目被吸收到当时兴盛的“百戏”中去,使得武术朝着表演的方向发展。
两晋南北朝时期,武术在与文化的交融中逐渐与养生相结合,然而由于当时玄学盛行,人们通过炼丹追求长生不老,其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
唐代长安二年(公元720年),开始实行武举制,这种用考试选拔武勇人才的办法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刀术成了唐代阵战的重要武器,剑术逐渐脱离军事实用而在民间得到发展,诗人李白、杜甫青年时都曾习过剑术。裴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与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并称唐代三绝,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当时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如“英略社”、“弓箭社”、“相扑社”等。“社”的形成为民间武术传授、交流、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宋代城市发达,在一些专门性的群众游艺场,如“瓦舍”、“勾栏”中出现了大量以习武卖艺为职业的民间艺人,他们的表演不仅有单练,还有对练,极大地促进了武艺向表演化方向发展。
明清是武术的大发展时期,其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种和器械得到了空前发展,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健身手段及表演技艺的多种价值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自明代以来,以戚继光,程宗猷、茅元仪为代表,通过对宋代以来武艺的技法、战术和教学训练方面的研究,总结出了较为系统的基本理论,如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何良臣的《阵记》等,都总结出拳术是学习器械的基础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训练法则,并且明确地提出了武术的健身强体功效。在清代,一大批文人加入到习拳练武的行列中来,他们自觉地运用中国的古典哲学理论来指导练武实践,使得武术理论不断丰富,并创立了许多新的拳种,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
近代以后,由于武术具有健身、防身、自卫的功效,所以能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传统文化养料,丰富锻炼形式,升华技法理论,在不失攻防内涵的前提下,沿着体育方向不断发展。
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组织。1910年在上海成立的“精武体育会”是维持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团体。1927年国民党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并于1928年和1933年在南京举办过两次国术国考,进行了拳术、长兵、短兵、散手和摔跤等项目的比赛;此外还组织过一些规模较大的武术表演活动,如1929年的杭州国术游艺大会及1936年的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然而在“振兴武术、国术救国”的思想指导下,武术仍呈发展趋势。
3.新中国武术运动的发展
(1)武术在国内的普及与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运动发展非常迅速。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了武术工作座谈会,倡导发展武术运动。1953年在天津举行了以武术为主要内容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在北京成立。1957年原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竞赛项目,并组织人力整理出版了“简化太极拳”和一大批长拳类、器械套路。这些套路成了在群众和学校中普及武术的基本教材,起到了促进技术规格统一的作用。1958年原国家体委制定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编定了拳、刀、枪、棍5种竞赛规定套路。一些省市相继组织了武术优秀运动队,使武术开始步入竞技体育运动行列。竞赛、表演及群众性武术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武术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武术的发展受到严重挫折,直到1972年,全国的武术比赛和表演才重新举行。十年动乱结束后,我国的体育事业经过拨乱反正,得到了迅速的恢复。1979年国家体委《关于发掘和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
下发后,各地为抢救武术遗产,对武术进行了调查和挖掘整理工作。经过几年努力,使许多濒临失传的拳技和资料得以挽救和整理,为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总结了三十多年来武术工作的经验,提出了武术发展的方针、任务和措施,为武术工作提出了方向。1985年国家体委颁布和实施了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将运动员分为武英、一级武士、二级武士、三级武士、武意5个等级。
通过10年的表演和试验,1989年,武术散手擂台赛被列为正式竞赛项目,改变了单一武术竞赛制度,丰富了武术竞赛的内容。为适应全民健身活动的需要,酝酿已久的中国武术段位制于1988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各级学校体育教育必修的内容之一,1992年在武汉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首次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体育院系还设置了武术专业,1987年首届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令人可喜的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6年正式批准上海体育学院设立武术专业博士学位点,这标志着传统武术已步入现代科学文化的学术殿堂,成为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的专门学科。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与体育运动训练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及社会体育专业并列成为体育学科的五大专业门类,可以相信,今后武术运动必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2)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发展
把武术推向世界,扩大中华武术在海外的影响,这对显示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和力量,发展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1960年中国武术队出访了前捷克斯洛伐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代表团第一次出访。
随后国家和地方曾多次派遣武术团队到国外表演、访问、扩大了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做出了贡献,但武术真正走向国际舞台是1980年以后。1982年底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提出了“武术要开展国际交流,积极稳步地向外推广”的指示和号召,加速了武术运动的国际化进程。1985年,国务院批准了原国家体委将武术推向世界的决策。同年8月,在古城西安第一次正式举办了武术国际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联筹委会,自此,国际武术运动走上了有组织的发展阶段。
1987年,在日本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武术开始成为正式的国际比赛项目。1988年,亚奥理事会正式通过将武术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从而使武术由单项的国际比赛变成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的比赛项目。经过5年的研讨与筹备,在世界各洲际武术联合会成立的基础上,1990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宣布成立,并于1991年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以后每两年举行一次。目前,国际武联已拥有83个会员国,该组织已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承认,并已正式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请,要求将武术列为奥运会正式竞赛项目。
在武术技术向世界推广之际,它所根植的中华传统文化也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所认识和喜爱。在首次世界武术锦标赛论文报告会上,有多位中外代表分别从古典哲学、美学、伦理、养生等方面,对武术的丰富内涵和多种功能进行了科学探讨。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武术已经成为沟通世界各国人民的桥梁和友谊的纽带,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运动项目,武术必将为丰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内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贡献,更好地造福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
16.2武术的内容和分类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伴随着这个特点产生、发展武术运动可谓根深叶茂,内容丰富而且分类方式很多,如传统分类中有以是否“主搏于人”而分为内家与外家,有按山川地域分为少林、武当、峨嵋等门派,还有南拳北腿、东枪西棍之说;目前有人依习武范围与目的将武术划分为竞技武术、学校武术、民间传统武术和军事武术等,也有根据体育竞技比赛项目将武术分为长拳、南拳、太极拳和同类拳种的器械4类传统拳术及传统器械。一般运动形式可将武术分为以下三大类。
1.功法运动
功法运动是以单个武术动作作为主体进行练习,以达到健体或增强某方面体能的运动。
例如,专习浑元桩可以调心、调身、调息,长时间站马步桩可以增强腿力等。
传统功法运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按其形式与内容可分为内功(内养功)、外功(外壮功)、轻功(弹跳)、硬功(击打和抗击打)4种。其中前人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有些功法一直延续至今,如“拍打功”、“沙包功”等仍是提高武术专项技能的有效训练方法和手段。
2.套路运动
套路运动是指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疾缓,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编成的整套练习,主要内容有拳术、器械、对练、集体演练。
①拳术:是指徒手练习的套路动作。拳术的种类很多,如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拳、通臂拳、象形拳等。
②器械:是指手持兵器进行练习的套路运动,器械又可分为长器械、短器械、双器械、软器械。目前最常用的器械是刀、剑、枪、棍,它们也是武术竞赛的主要项目。
③对练:是指在单练基础上,两人或两人以上在预定条件下进行的假设攻防练习。其中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等。
④集体表演:是指6人以上徒手或手持器械同时进行练习的演练形式。练习时可变换队形,可用音乐伴奏,要求队形整齐,动作协调一致。
3.搏斗运动
搏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较技的实战练习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