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地阡陌中,这是一条很不起眼的小道。这条小道,蜿蜒曲折,高低不平,位于南昌市新建县望城岗的荒坡上。一头连着南昌陆军学院的将军楼,一头连着新建县原拖拉机修配厂。从1969年10月到1972年2月,三年又四个月,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邓小平同志在这里,风雨兼程,从容自若,每日奔走。于是,南昌人亲切地称这条小道为“小平小道”。
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邓小平从一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变成了“走资派”。从北京贬到江西,被安排在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的车间里,接受劳动改造。
“远峰带云没,流烟乱雨飘。”
面对现实,时年已六十有五的邓小平,阅尽沧桑的脸庞上,依然透露出坚毅的神采。他不能为党和国家殚精竭虑,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他来到基层,和群众在一起,依然如鱼得水。
他,每天早晨七点三十分,从住所步行,踏着田埂小道,大约三十多分钟便来到车间。青年时代,留学法国的邓小平,曾经勤工俭学干过钳工,于是他主动提出“重操旧业”。至今,在邓小平工作过的钳工台前,依然摆放着邓小平当年使用过的各种工具。而他的夫人卓琳,则在斜对面的电工台上干活。朴实的工人群众,对他们夫妇并没有投入异样的目光,而在心底里更是将他们视为长者来尊崇。很快,邓小平和工人们就像亲戚一样互相关爱。有一次,邓小平突然脸色苍白浑身不适,卓琳见状,知道邓小平低血糖的毛病复发,是女工程红杏赶回家中,泡了一碗糖水让他喝下,使邓小平略有好转。尔后,工人陶端缙又开着丰收27型拖拉机送邓小平回家。
这段充满人情味的故事,温馨亲切,朴实无华,在当地广为流传。令人深感人民群众和小平的心,是永远相连的。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
在新建县望城岗的日日夜夜,身处逆境,邓小平始终保持一种豁达开朗的心境,同时,还十分注意锻炼身体,时刻准备以强健的身体去迎接新生活。在将军楼的小庭院内,他每天至多走一万步,少则七八千步,不论数九寒冬,还是烈日炎炎,从不间断。并且,每天洗冷水浴,寒冬腊月,他“以冷治冷”,用毛巾蘸冷水,擦得浑身通红。这种在战争年代形成的习惯,一直沿袭下来。在生活上,一家三口的开支则控制在六十元,他自己不喝茶叶水,只喝白开水。在院子里,种上了蔬菜瓜果,以节省开支。他过的是平民百姓的生活,却又心系天下,关注国家大事,时常和工人们在车间里分析评论国内外时事。显示了一个共产党人高瞻远瞩的目光。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十年动乱结束后,在人们的呼唤声中,邓小平成为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难忘那一年,邓小平在中国地图上,在南面的一个小渔村,画了一个圈,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从此,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可以说,邓小平在新建县望城岗上的小道上走了三年多,也思索了三年多。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是从这条小道上萌发的,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如今,小平走过的田间小道,小平工作过的车间,小平住过的将军楼,都被完好地保留下来,成为人们重走小平小道,思念小平的好地方。小平回北京工作后,调拨给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的解放牌大卡车和客车,也陈列在厂区的车间内。200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将小平同志当年劳动过的车间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又授予小平小道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放眼望去,小平小道,小平铜像,小平车间,小平会场等众多景点融为一体,成为一个集爱国主义教育,纪念,休闲为一身的公园。人们来到这里,高山仰止,心潮起伏。从邓小平身上,汲取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徘徊在小平小道上,举目四望,但见田园风情,一如从前;流连在小平小道上,仿佛看见,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小平小道,高低起伏,蜿蜒曲折,红色的泥土,已被慕名而来的人们踏得格外坚实。远处的树林,掩映了小道。四周的田野,散发出春天的气息。小平同志一生三落三起,这条小道,也是他政治生涯的见证之一。
举目眺望远方,一片山花烂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