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美丽的传说,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即七夕,不知从哪儿来的飞鹊,聚集在银河,架起了鹊桥,让思念绵绵的牛郎和织女天上人间,得以相会。
桥,连通了牛郎,连通了织女。
鹊桥虽是个美好的神话,但是,由是可以看出人们对桥的热切期盼。
南昌是个水系发达的城市,赣江穿城而过,市内还有抚河,玉带河,天然湖泊众多。因此,沟通两岸,繁荣经济,拉大城市框架,造桥就成了必然的选择。而市内的古桥,有的化作历史的烟云,比如洪恩桥,只是残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好在状元桥等一些历史桥梁有幸完整地保存下来,给了人们极大的慰藉。
解放前,南昌的赣江上只有一座桥,那就是建于1934年的中正桥。这是一座木质结构的桥,为昌南昌北的沟通,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1949年重建,为纪念八一起义而改中正桥为八一桥。
八一桥,可以说是南昌人口中提及最多的地名了。很长一段时期,市内过江的唯一通道就是八一桥。此桥瘦长,绵延千余米,亦是南昌人自豪的建筑。1993年,八一桥再次改建,竖起了斜拉索式的现代化桥梁,包括引桥,全程3000余米,气势不凡。当然,最耐人寻味的是南桥头的动物雕塑,选择了一白一黑的“猫”。这其中的蕴意和出处,应该是人尽皆知了。随着昌北的发展和红谷滩新区的开发,过江通道成了制约南昌发展的瓶颈,建造新的过江大桥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1994年在八一桥上游,南昌大桥建成通车了。较之八一桥,南昌大桥有六车道,且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流。上层跑汽车,下层走自行车,设计风格独特。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两座桥似乎还不足以解决日益增大的交通流量的问题,加之城市发展的触角还在延伸,外环线上,生米大桥又应运而生。有些人觉得以“生米”命名大桥而显得土气,殊不知,“生米”两字是指位性和文化底蕴的完整结合。生米乃镇,距道教福地西山万寿宫不远,亦曾是道教名士许真君生活过的地方。相传,许真君家仆曾推着一车米,经由生米。忽然,听说许真君一家得道升天,惊愕之余,将一车米侧翻于地。岂料,米落地竟又生米,后人遂称此地为“生米”福地。“生米”的称呼也由此而来。因此,称为生米大桥,乃是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完美结合。
细细品嚼,不难发现南昌赣江上的大桥宽度上的有趣变化:最早的中正桥,为一来一往的两车道,包括解放初改建的八一桥,还保留了中正桥的模式。直到八一大桥再次改建,也只是增加了两车道,变成双向四车道。而六车道的南昌大桥较之于新八一大桥也只是增加了两车道,依然满足不了快速增大的交通流量的需求。生米大桥,犹如长虹卧波,创造了南昌桥梁史上多个第一,来往八车道,连通外环高速,书写了南昌桥梁史上壮丽的一页。
从两车道,到四车道,再到六车道,直至八车道。
这些数字的变化,见证了南昌桥梁的变化,透视了南昌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展现了南昌城日益扩张的美好蓝图。
如今,南昌在建的英雄大桥和洪都大桥,造型独特,气势恢宏。它跨越扬子州,连通内环,也是双向八车道。目前,已初露雄姿。屈指算来,包括早年建造的南,北赣江铁路大桥,还有赣江南支上的豫章大桥,南昌赣江上,已有八座过江桥梁,为南昌的发展张开了腾飞的翅膀。
不仅在赣江上,南昌城内的抚河,从早先孤零零的一座抚河桥,这些年,相继建成了中山桥,孺子桥,海关桥,建设桥;而玉带河上,桥梁遍布;加之市内青山路,南京路,北京路,解放路的下沉式立交桥;八一大道,青山路,洪都大道上跨越式立交桥;老福山,司马庙,坛子口,塘子河的互通式立交桥;红角洲水城的建设,逢水有桥;公园和湖泊上各种风格迥异的桥。南昌的桥,多姿多彩,各领风骚,特色鲜明,泱泱大观,简直可称桥之城了。
桥,像彩虹降人间,已经成为南昌随处可见的一大景观。
中国人造桥有着悠远的历史,早在隋朝,著名的匠师李春就设计了敞肩石拱形的赵州桥,迄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赵州桥被誉为“国际历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放眼国内,上海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等,已将造桥演绎得出神入化,这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勤劳,智慧,勇敢的中国人,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建造自己美好的家园。心底更加期盼在台湾海峡上建造一座台海大桥,连通两岸,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少时,我曾遇到过一件尴尬事,有次返家,河面上的浮桥由于洪水的关系,被迫撤断,望着河对岸的家,无桥归不得。那时心想:河面上有座钢筋水泥的“永久”牌大桥该多好啊。而现在,造桥筑路,乃成为寻常之事。世事变迁,令人不胜感叹!
雨后的彩虹,悬挂在空中,在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的映衬下,色彩斑斓,令人赏心悦目,给人无尽遐想。中国人喜爱把桥比作彩虹,美丽,壮观而又不乏实际意义。
桥,人间美丽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