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冬季的蛰伏,春天来了,庐山的旅游旺季也随之而来了。
虽然也有好奇之客特意上山赏雪观冰,但庐山毕竟是以避暑消夏而闻名天下。春夏去庐山,在含鄱口登高望远,天地相接,山水风云交织成壮丽画卷;在仙人洞拜佛许愿,纵览云飞,洗净铅华而心胸豁然开朗;看三宝树耸入云天,鸟语啁啁,体验森林的安宁静谧;看龙首崖苍松欲飞,悬崖峭壁,俯视沟壑却不寒而栗。当然,花径,天池,黄龙潭,三叠泉,往返于山水之间,马不停蹄,身体疲乏却依然兴致盎然,这也许就是庐山的魅力不经意之间渗入心间,能使人抖擞精神,去探幽访胜吧。
庐山是山,但也是城。山顶上,牯岭街可以说是“天街”,宽阔的马路,高高的梧桐,鳞次栉比的商铺,五颜六色的招牌,川流不息的人群,熙熙攘攘的农贸市场,影院,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等一切城市元素,山上都具备。站在牯岭街心花园,举目远眺,但见群山环抱,绿意袭人,跃入眼帘的还有掩映在绿色丛中的或红或蓝的屋顶,高低起落,不拘一格。这风景,和在青岛小鱼山观景能有一比,都是绿树红顶,美不胜收。入夜,山上灯火通明,霓虹闪烁,天上星汉灿烂,人间相映成辉。无数的灯光在山间眨眼,犹如闪烁的珍珠遍撒人间。庐山恋电影院,一年四季反复地播映《庐山恋》,却是门庭若市,人头攒动。全世界一家电影院只放一部电影的,恐只有此家,别无分店了。
庐山,是一座风云之山。民国时期,这里设“庐山军官训练团”,也曾是国民政府的“夏都”。蒋介石在此有“美庐”,美国特使马歇尔也数度登山,企图调停国共两党。而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在此也召开了三次会议。庐山这座风景山,由此被注入了浓厚的政治色彩,一度左右着国际和国内的历史走向。至今,庐山人民剧院,被辟为“庐山会址”而作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毛泽东故居“芦林一号”隐匿在绿树丛中,那米黄色的墙体,回字形的结构,雪松傲立,花草遍植,幽静怡然,如今也对外开放。徜徉在这里,你除了赏识美丽的自然风云,还能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政治风云,弥漫周身。但是,政治风云随着历史人物的消逝,只化作一种记忆,而不变的是自然风云,无时不在地吸引四面八方的游人。这也是庐山真正的价值所在。
庐山的出名,当上溯到晋。晋武帝太元六年(公元381年),慧远僧来庐山传扬佛法,时后,在江州刺史桓伊的鼎力相助下,创建了东林寺。“东林寺于山最古,远公于僧最高。”慢慢地,庐山的名声弘扬海内。在中国文学史上以谢灵运为首的山水诗,以陶渊明为首的田园诗,都以庐山为背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同时也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诗词文章。山以名人为荣,名人为山增辉。由是庐山名满天下。到了近代,西方文化趁势入侵,西方列强在庐山大兴土木,使牯岭街初具眉目,而在庐山山水之间,林中密处又造起了各式各样的别墅,使庐山的建筑有了“万国建筑”的别称。欧式,美式,日式的别墅,在庐山随处可见。有一年,来到庐山,宿于别墅,青灰色的大石,浑厚坚固,屋顶是红色的铁皮瓦,通过门廊,来到客厅,两侧分布着卧房。只是里面的装修已经完全现代了,铝合金窗,席梦思床。外貌依旧,内置却变了,失去了一点异国情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神奇的山,山水交融,云海雾涛,峰峦簇拥,树木葱茏;庐山,神秘的山,风云变幻,扑朔迷离,横看是岭,侧看成峰。数度登山,留在脑海里的记忆,不曾受岁月的流逝而黯淡,而化作文字,则是一种永恒的留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