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屈原辞)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闻听秦国攻占楚国都城,灭掉自己的国家,不禁淆然泪下。他满怀愤懑,心情郁闷,写下了最后一首楚辞《怀沙》,踉跄在汨罗江畔,绝望,孤郁,奈何天,伤怀地。他抱起了巨石,一步步走向了不归之路。温柔的汨罗江水,无情地吞噬了一个苍老的生命;绵延的青山,惋惜地见证了屈原的消失。
人们划舟,在江底寻找屈原的遗体;人们抛粽,祈祷鱼虾不要蚕食屈原的遗体。这一习俗延续至今。为纪念这位爱国诗人,在他殉难的日子,端午节悄然问世。而随着岁月的更替,端午节也成了中华民族的习俗佳节。挂艾草,插菖蒲,裹粽子,煮咸蛋,赛龙舟,涂雄黄。种种活动,寄托了人们的种种愿望。
如今,农历五月初五的气氛早已与遥远的古时大相径庭。但节前就登场的赛龙舟,让人们早早体味到了端午的欢乐。
今天赛龙舟活动,在宽阔的象湖摆开了赛场。硕大的红灯笼拖着竖幅,在空中摇曳,渲染着一股节日的喜庆气氛。初夏的阳光,已经散发着灼热的光芒。湖边的柳荫下,早已密密匝匝地站满了闻讯赶来的市民,人们翘首相望,等待赛龙舟的开始。
武警的救生艇,在平静的水面上犁起了道道浪花,阵阵波涛,汹涌而来,拍打着湖岸,撞击出朵朵浪花,坐在湖边的人们,遭此不经意的“袭击”,打湿了鞋袜,衣裤,不禁没有怨语,反而发出了阵阵欢笑。人群中,白发老翁,红颜女子,还有那在人群中穿梭的稚童,撑着阳伞戴着帽,喝着汽水摇着扇,耐心地等待着龙舟赛。
这热闹的场面,不禁将人带进了童年岁月。
儿时,家乡的江边,每年也会进行龙舟赛。那声声鼓响,至今还犹响在耳。从浮石到浮桥,这段江面,成了划龙舟的天然赛场。“初一划,初二歇,初三初四划到节。”那划龙舟的,头系红头巾,穿着对襟红褂。高高翘起的龙头,坐着十到二十个人不等,船尾上,立着一杆红旗,这叫“红家军”。舟中间一大鼓,叮咚响着,随着这有节奏的鼓令,龙舟上的划手们整齐划一地挥动着木浆,龙舟就像安上了翅膀,在江面上如箭飞行。他们嘴里还唱着:“十七八岁小伙子,洋嘎里索耶,划啊;十七八岁的小姑娘,洋嘎里索耶,看啊……”小孩子们胸前挂着用红丝线织成的蛋袋,里面装着一两个煮熟了的鸡蛋,或者挂着用红绿黄色丝线织就的“粽子”,站在岸边,观看这白家军,绿家军,红家军的水上龙虎斗。只是文革开始,废除了赛龙舟多年,心中十分惋惜,梦里也会回味那划龙舟的情景。
现在,时隔多年,在省城又看起了龙舟赛,当年热闹的情景再现了。以省城之大,举办的赛龙舟较之于家乡,肯定是有过之而无莫及了。五彩的气球在天空中飘逸,高音喇叭里传出欢快的乐曲,湖面上用红色浮标,标出了赛道,远处的湖心岛,绿色簇绕着红墙绿瓦的大殿,碧波荡漾,远远看去,就像一幅淡雅的国画。在这如诗如画的境界里划舟,看舟,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选手们穿着各色运动服,龙舟也是五彩纷呈。随着声声鼓响,五百米预赛开始了。六只龙舟从起点出发,像离弦的箭,似飞行的星。水上蛟龙高昂龙头,翘起龙尾,吞云吐雾,翻江倒海,直向前行。一会儿,就分出了高下,最快的只用了一分五十八秒。得胜者,有人弃浆,双臂成V状,欢庆胜利。龙舟划向湖边,沿湖向观者示意。
同舟共济,也许是赛龙舟的最好诠释了。
每只龙舟上,二十二人,前有鼓手,后有舵手,加上二十名划桨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驶向胜利的彼岸。将一湖碧水搅得浪花飞溅,涟漪阵阵。选手们青春激情,手臂上的凸起的肌肉和发达的胸肌,显出了一种阳刚之美;整齐一致的动作,又显示了一种和谐之美。
今日只是预赛,明日还有决赛。精彩还在未来,辉煌还在明天!“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端午临近,空气中已经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氛围了。
赛龙舟,为端午节添上了浓墨重彩,而粽叶清香,黄酒醉人。在这节日,屈原有知,也甚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