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张中杰。号文俊,又名问津,别名章维平,湖北省钟祥县人。中学期间,结识了共产党员张华,秘密阅读了《新青年》、《湘江评论》等进步书刊。大革命失败后,回乡任团总,打击土匪,保护农会人员,后被以“通匪”罪名,撤去团总职务。1931年,他毁家揭竿,建立一支小型武装,专打土豪劣绅。1932年带着部队投奔洪湖苏区。1935年红军主力北上抗日,文津带着部队辗转大洪山区,坚持革命斗争。1938年春,赴延安学习。未结业又被派往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经董必武安排,返回钟祥开展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6月,任应城抗敌自卫总队参谋长兼第四支队队长。不久,李先念率部到鄂中,创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应抗’第四支队和挺进团一部分并为豫鄂独立游击支队的一团队,文津担任团长。9月21日,奉命配合清除内患李友堂的战斗。10月13日,又指挥了威震鄂中的新街抗日自卫战斗,取得重大胜利。1941年从延安毕业回到大悟山,任五师十五旅参谋长,参与指挥当阳香炉山和荆南四明山的反“扫荡”,后又调任五师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及“抗大”十分校第三支队队长。1946年,调任武汉军调处第九执行小组,作为中共中原军区代表团成员之一,以上校参谋名义参加同国民党的军事谈判。5月,调任三五九旅参谋长。6月,调任干部旅旅长。中原突围。随三五九旅进军豫鄂陕边。1946年6月底,中原人民解放军突围后,在西进路上,国民党当局派飞机撒传单,要求中原部队派代表谈判,8月7日电请中共中央同意,派张文津、吴祖贻、毛楚雄为中原解放军谈判代表,公开去西安谈判。8月10日途经宁陕县东江口镇(今江口镇),三人被胡宗南密令部下杀害。安葬于宁陕县江口烈士陵园。(录《安康地区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刘绍棠(1907~1967)
又名刘化南,旬阳籍黑龙江哈尔滨市人。1929年入沈阳讲武堂读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军,任国民革命军一○五师二旅五团二营少尉文书副官。1933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七·七”事变发生,被编入国民革命军四十九军一。五师六二五团,任上尉军医兼救护队长,随军赴上海参加抗战。1937年10月,护送伤员到汉口,和部队失去联系,沦为难民,流落安康。随后他忍痛卖掉仅有一块怀表,购药少许,至旬阳乡间流动行医。1946年定居桐木沟街,开设普及诊所。解放后,任旬阳北区卫生工作者协会负责人。1956年与两家中药铺联合,创办桐木乡中西医联合诊所。成为旬阳县历史上第一个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机构。刘绍棠是旬阳首个西医师,也是旬阳西医事业奠基人之一。他急患者之所急,在设备极简陋的情况下,开展外科手术,曾成功地进行了脓肿切开、肌内异物取除、小囊肿、粉瘤切除等手术。学术上,无门户之见,热心于将知识传给别人,并坚持不断向别人学习,注重中西结合治疗疾病。医德高尚,至今被当地传颂。(节光绪《旬阳县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王模(1908~1987)
字范堂,号懿斋,石泉县人。1927年考入冯玉祥举办的西北军官学校。毕业后即在国民党部队中任职。1936年被保送到武汉军校学习。“七七”事变后,奉命回队,任国民党二十七师一五八团三营七连连长。在向太原转移途中,参加了著名的娘子关歼灭战。1938年3月,参加台儿庄战斗,其部作为预备队待命。3月22日上午,接到师部增援庄内守军的命令,即率全连进入台儿庄。经过几昼夜激战,打退日军数次进攻,守住了阵地。30日,自请率领仅存的57名官兵组成敢死队,绕道敌侧,前后夹击敌人。31日黄昏,在密集的炮火掩护下,57名敢死队员,分成6个组,突插敌后,激烈搏斗一个多小时,日军一部被歼,一部逃窜,夺回西北角阵地。敢死队夜袭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台儿庄参战将士的士气。台儿庄大战后,王被提升为副营长、营长、副团长、团长、副师长。其后,参加了武汉保卫战、中原运动战、石碑要塞保卫战等著名战役。1949年12月,与师长谢锡昌一起,在成都率国民党三十八军的一个师(7000余人)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87年病逝于汉中。(录《安康地区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沈继刚(1908~1938)
又名常伯,汉阴县小街乡人。1927年毕业于汉阴县高等小学堂。1931年考入西北军官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康绥靖军沈玺亭部任排长。1935年,因何振亚写信策动他发动兵变起义。被沈玺亭截获,恐遭不测,连夜潜逃西安匿居。他决定去陕北投奔红军,被同学雷晓鸣劝留西安,遂租赁店铺开旅馆。1937年弃商从戎,率领30余人,携带长短枪六支,乔装返回汉阴龙王沟,参加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二月初,奉命北上,行至子午口时,又根据何振亚指示返回陕南,收拢失散战士和伤病员,仍以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名义开展活动,并由何振亚指定为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余部军长,按照何振亚布置,先后转战于安康牛家河、汉阴蒲溪和铁佛等地。打富济贫,除暴安民,部队很快发展到五六百人,有枪120多支。1938年7月26日,因叛徒出卖,遇害于宁陕县丁家梁。1973年2月27日,汉阴县“革命委员会”追认沈继刚为革命烈士。(纂《汉阴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钱松年(?~?)
江南昆山人,宣统元年(1909)以附生任安康县知县。热衷改革旧式教育,上任伊始,即就府学署旧址,稍加修葺,创办安康首座师范讲习所。并在新城昭忠祠内设立安康第一女子小学堂。为了普及城乡儿童都能够接受教育,捐俸为倡,在城内和乡村设立小学堂五十六处,实有功于安康启蒙教育,人们迄今犹不忘钱公建校之德。(纂《重续兴安府志》)
聂允文(?~1949)
原籍江西清江县樟树镇,清同治年间(1862~1874),其祖父聂立斋与父聂煊堂来安康贩运药材,靠贩运杜种赚了不少钱财,于是在汉口购进广东、浙江、福建、江西等处药材,运回安康开设了“三益履”药铺,并在大北街买了一院房屋,遂定籍安康。但剩下的钱已不够做“长水”贩运的资本,药铺经营也不景气,只能勉强维持家庭生活和雇员的开支。聂允文是一个旧文人,在安康有一定的声誉,他感到需要改弦易辙,别图良策,于是四处活动,当上了安康商会副会长,1924年,又活动省政当局,被委派任镇坪县县长。利用权力将其祖父在镇坪购买的药山,后被豪绅强占,又夺了回来。采用租赁的办法,每年收入不少地道党参,遂卸任回安康,重操祖父旧业。聂允文有现代经营观念,他发行“街票”二千串,请会每人一百串,借商利贷筹集资金约三千银元。有了资本,他以廉价粗药先行,快购快销。加快资金流转。一年时间资本增长十倍。同时以党参挂帅近购远销,细加工,精包装,经营名贵药材,资金不足,又大卖“汉票”,一次可到钱庄透支三、五万元。他所经营的药材曾远销到香港、缅甸。1928年前后进人全盛期,拥有活动资金20万银元,雇员十五六人。1932年,三履益渐趋衰落,到1949仅存雇员3人,资金不过数千。(纂《安康县文史资料选集》第二辑;《安康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郭抵(1909~1987)
原名郭芳恩,清末随父由安康恒口移居紫阳瓦房店。1932年毕业于省立第七师范学校。1936春赴北平读书,次年3月,加人中华民族解放宣传队,进行抗日救亡运动。芦沟桥事变后,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毕业后分配至国民党69军新6师政治部工作。1937年9月在山东莒县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底到八路军山东纵队9支队政治部工作。1940年冬调滨海抗日根据地从事教育工作,历任沭水县文教科长,滨海建国学院指导科长,中原大学四队队主任等职。1949年8月,中原大学由开封迁至武昌。次年分设财经、政治、教育、文艺四个学院,郭抵任教育学院秘书主任。1952年任华中师范学院办公社主任,人事处长,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是华中师院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从学校选址、总体规划布局、专业设置到干部、教师、职工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呕心沥血,业绩卓著,被誉为实干家、拓荒者。至1980年,郭抵被推选为湖北省第四届政协委员,湖北省教育学会会长。1987年病逝于家。(节《紫阳县志》三秦出版社1989)
林扬光(?~?)
福建侯官人,宣统二年(1910)由进士任安康县知县,性潇洒,诗文俱工。莅任未久,接部令创办乙种蚕业学堂,就城南忠惠王庙、天仙宫两庙基址,添建蚕楼暨学生宿舍,开辟操场,并于校门外凿井,以备学堂之用。置桑园三处,一在校外坎下,一在新城东门外,一在旧城鼓楼西,为了培养安康蚕桑业人材,不使半途而废,筹谋经费作长久计,首以支应差役养田六十亩拨入,并抽取油盐竹木行公益捐及学务经费一成补充之,一时学者甚众,遂选拔孝廉张建昌任校长经营之。寻又将因案充公之套子巷民房三间补葺,成立安康第二女子小学堂,并添建讲堂两座,于南壕堰上铺盖石条,以作操场。以渔户、木竹油等行公益捐作经费,并聘教育会长之母曹太安人充校长。与此同时,又募资创建安康县巡警教练所一处。俾其学习礼仪及训练武艺。凡所建设,尽得邑人之心,士民称之。暇者吟咏不辍,尝著《盖园杂咏》十二首,讴歌安康“亦城亦市亦山林”,为郡人所传诵。其尤著者为《游香溪洞记》,文词隽美,郡人为树石立碑于香溪洞吕纯阳洞侧。(纂《盖园杂咏》、《重续兴安府志》)
黄正甫(1909~1980)
原名继斗。曾用名黄越、黄云海、黄虎。白河县卡子乡东坝人。少时赴河南祖父家就读于郑州中学,因参与学潮被开除,遂到湖北省立一中读书,受校董事长董必武、校长刘觉民、教员陈潭秋影响,192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后经施季高、刘治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党组织先后分配到湖北省农民协会、汉口工会、省立一中工作。1927年,黄从武汉到郑州共青团市委做组织工作,辗转回到白河。后复去河南,在新蔡、郑州教书。1939年入陕北公学学习,后转鲁艺文学系。1943年重新入党。1946年秋,受西北局书记习仲勋、陕西工委统战部长吕剑人指示,回陕南做黄统工作,并建立地下党组织,在白河开展活动。以“兄弟会”名义,发展地下党员30余人,并成立中共“竹白边界工作委员会”,在党员中提出“反蒋、抗粮抗捐、减租、穷人要翻身”的主张。1948年7月,任白河民主县政府县长。翌年,调任竹山县县长。1951年后,先后任均县县长,郧阳专署工商科长,武汉药用生物试验场副场长,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馆长。1980年7月在武汉病故。(节《白河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杨遁儒(1909~1960)
字性天,安康县人。1936年任国民党南京政府最高法院书记官。次年,国民党进行国大代表选举,杨逎儒得陕西省政府第五区督察专员魏席儒支持,被选为“国大”代表。1946年国民党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杨逎儒出席并参与制定《宪法》。在本县曾任南井小学(今培新小学)校长、兴安日报社长。后经于右任举荐,以社会贤达身份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任期满后改为专职委员。1949年任国民党政府立法委员,1960年在台湾病逝。(录《安康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雷云祺(1909~1970)
名世英,号益三,祖籍湖北武昌,早年迁居安康。1929年冬毕业于兴安联中,同年在白河县参加陕鄂边防军,后编为杨虎城所属讨逆军第27路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等职,参加过“双十二”事变。1941年春被胡宗南以“共产党嫌疑”逮捕,囚禁三年。保释出狱后回安康经营果园,从事农业生产。1946年出任自卫营营长。1948年安康自卫团成立,充任副团长。他从切身经历中认识到国民党的腐败,存投诚起义之心。1949年夏,中共西北局城工部派杨实越敌占区来安康策反,雷云祺热情接待,通过白子星建立秘密联系,与自卫团团长鲁秦侠商议,选派亲信与人民解放军十九军五十五师保持密切联系,建立交通线。杨实、江庸、朱曼青、王国(五十五师参谋),由雷云祺借巡查前线之名,接应进入安康,开展策反活动。其间,雷云祺及时向解放军传递情报。1949年11月下旬,国民党军全面溃退,雷云祺协助鲁秦侠带领自卫团起义,全力维持地方治安。11月27日安康解放后,即配合大军追歼残敌,率部驻恒口维持治安,筹办给养。历任人民解放军五十五师一六五团副团长,陕西军区农业指导股股长,安康专署建设科科长、农林局长、第五办公室主任、安康县副县长、政协副主席、陕西省第三届人大代表。“文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被捕入狱,1970年9月21日错处死刑。1979年平反昭雪。(录《安康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袁博之(1909~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