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靠记载的知名画家相继出现,是从三国、两晋时开始的。两晋之际的衣冠南渡,使南方与北方绘画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从现存文献资料和画迹实物来看,无名的工匠之画,北方较之南方毫不逊色;有名的士人之画,则南方远比北方要多。
这是因为从汉末发展起来的文人染指绘事之风被士族带到了南方并发育滋长起来;而北方大量吸收异族文化,本土士族文化一时低落。在北朝后期的绘画复兴过程中,南方的影响非常明显。这一时期有姓名、事迹、画艺记载、可考的着名画家,多数都出于南方。
曹不兴、卫协三国时孙吴的曹不兴,以写实技巧高明着称,与书法家皇象同列吴国“八绝”。传说他为孙权画屏风,误落墨点,乃改画成蝇,孙权视之以为真,以手弹之。相传他见到西域僧人康僧会带到建业的“西域佛画”,因此摹写,有“佛画之祖”之称,是中国较早接受西域画风影响的画家。
西晋画家卫协,谢赫评价他:“古画皆略,至协始精。六法颇为兼善,虽不该备形似,而妙有气韵。”(谢赫《画品》)西晋葛洪《抱朴子》中推许他为“画圣”。
可惜由于历史久远,这些画史上的名家并无作品传世。
顾恺之至东晋,出现了更为重要的画家顾恺之(346-407年)。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江苏无锡人,属于江南本地士族中的上层,但在侨姓士族(即渡江南来的北方士族)占压倒优势的情况下,仍然感到压抑。为了在险恶的政治风浪中自保,表现出“痴黠各半”的双重人格,时称“虎头三绝”——才绝、痴绝、画绝。他曾依附于大司马桓温和荆州都督殷仲堪,后又依附桓温之子桓玄。桓玄为人性贪又好画,顾恺之可能是为了投其所好,把一箱画寄放在桓玄处,外面贴好封条。桓玄从后面打开箱子把画窃走,顾恺之还高兴地说:“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晋书》,卷九十二,《文苑·顾恺之传》)
现存归于顾恺之名下的作品有《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洛神赋图》等几件,都是后代传摹本,但对照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来看,它们还是比较忠实地反映了顾恺之的画风面貌。《女史箴图》和《列女仁智图》都属于传统的规谏类题材。
前者可能是唐以前的摹本,更接近原作。后者是宋摹本。《女史箴图》取材于西晋张华的《女史箴》,原文分为十二段,或为抽象说教,或以历史人物故事为贵族妇女树立榜样。《女史箴图》以箴文中的一段为一节,应有十二段,但现存只有九段。其中《冯媛挡熊》一段,描绘黑熊正向汉元帝袭来,元帝紧张得正欲拔剑,侍卫有的疑惧不前,有的且战而退,宫女则回身奔逃,只有忠勇的冯媛无所畏惧地挺身而出,保护元帝。场面紧张,人物各自的神情动作都很贴切。又如《修容饰性》一段,把“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的抽象说教表现成了贵族妇女正对镜梳妆的场面,有较浓的生活气息。它在艺术上有几个突出特征:一,几乎没有背景,全力投入人物描写;二,注重人物之间动作与神情的呼应;三,空间处理较为成熟,人物有前后远近之别,有的地方还强调了近大远小;四,人物身材大小的处理原则是主要人物、尊贵人物大,而次要人物、卑微人物小,这是早期人物画的一个重要特征。
取材于曹植名作《洛神赋》的《洛神赋图》用长卷形式,描绘了赋中的情节:
曹植一行歇息在洛水边,洛神在水面上出现,与曹植缱绻难舍、终于凌波而去,曹植也满怀惆怅地上路。各段之间用树石作分隔,但场面有大有小,并不平铺直叙。为了用视觉艺术表现文学中的想像与比喻,作者用了一些近乎笨拙的手法,如赋中描写洛神的美貌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渠出渌波。”图中就在洛神身旁画出惊鸿、游龙、荷花、绿水,这是人物画成长过程中的局限。但从总体上说,故事还是表现得优美而凄切感人。整幅画卷用笔线条“紧劲联绵,循环超忽”,(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第二卷,《论顾陆张吴用笔》)如蚕丝般柔韧;女子衣带飘举处确有行云流水之感,非常流畅飘逸。后人把这种线描法称为“高古游丝描”。
陆探微、张僧繇、萧绎南朝刘宋时代的画家中成就最高的是陆探微。他在人物画中创造出“秀骨清像”的典范,清瘦秀雅的面貌一般配以“褒衣博带”,很好地表现了服药饮酒、挥麈谈玄直至“肤脆骨柔,不堪行步”的六朝士大夫的外形特征和精神气质,(颜之推《颜氏家训》)是一种有时代特色的典型形象。在技法表现上,人们将他和顾恺之都称为“笔迹周密”的“密体”,用线也属于紧劲连绵一路,后世经常把他们并称为“顾陆”。
梁代成就最高的画家是张僧繇,与顾恺之、陆探微并称为“六朝三杰”。唐代张怀瓘评论说“象人之妙,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第七卷,“张僧繇”条引)他才能广泛,尤善画寺院壁画,相传他在建康一乘寺用天竺(印度)画法、以“朱及青绿”诸色画“凹凸花”,观众远看有立体感,以致时人称一乘寺为凹凸寺。他最擅长的题材还是佛像,形象丰满秾丽,用笔为“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他的绘画风格被称为“张家样”。
随着绘画社会作用的增强和艺术地位的提高,一些帝王也热衷于挥洒丹青,梁元帝萧绎便是其中之一。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职贡图》(宋摹本)原作被认为出自他的笔下。《职贡图》描绘了当时来华朝贡的外国使者形象。现存12段,由右至左分别为:滑国、波斯国、百济国、龟兹国、倭国、狼牙修国、邓至国、周古柯国、呵跋檀国、胡密丹国、白题国、末国。每个使者旁撰文着述该国风土人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杨子华、曹仲达北朝画家中,北魏时有兼长建筑、工艺、雕刻、绘画的蒋少游。北齐时有被当时人们称为画圣的杨子华和外来画家曹仲达。杨子华是北齐的宫廷画家,现存《北齐校书图》画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等人刊定五经诸史时的情景。画中人物形象特点鲜明,面形较长,发际也较高,额圆颐方,略呈鹅蛋形。其画风对唐代人物画影响较大,唐阎立本称杨子华笔下的人物“自象人以来,曲尽其妙。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随着佛教美术的不断传入,北方对于来自印度犍陀罗和其他中亚诸国的绘画技法也曾加以不同程度的吸收。曹仲达是中亚曹国(撒马尔罕一带)人,在北齐以画“梵像”着称,风格繁密,衣服紧窄贴体,效果如湿衣出水,被后人称为“曹衣出水”,与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形成鲜明对比,被称为“曹家样”,和张僧繇的“张家样”并重南北。曹仲达的真迹不可见,但从新疆克孜尔的早期壁画中可以感受到“曹衣出水”
的风采,深受印度笈多样式影响,由此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曹家样”与“张家样”代表着外来画风纯粹的与融合的不同形式。
(第四节) 绘画理论的建立
在先秦与秦汉时期,关于绘画艺术的论述只是零星的、片断的和间接的。而专门的绘画理论文章和专着晚至东晋才出现。现存最早的论画文章是东晋顾恺之的《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南朝出现了专门的山水画论——刘宋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第一部有理论体系的绘画评论专着则是南齐谢赫的《画品》,后来陈朝的姚最还撰有《续画品》。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绘画创作水平提高,迫切需要及时的理论总结。如王微《叙画》就竭力提高山水画的地位,希望人们正确认识这个新兴画科。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对此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都有导向性作用。
②士族中普遍形成了绘画鉴赏的风气,为理论研究提供了社会基础。东晋桓玄“性贪好奇,天下法书名画必使归已”;南齐高帝“自陆探微至范惟贤四十二人,为四十二等,二十七帙,三百四十八卷,听政之余,旦夕披玩”;梁元帝“雅有才艺,自善丹青,古之珍奇,充牣内府”。(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第一卷,《叙画之兴废》)桓玄不但占有书画,也颇知爱惜,一次看客刚吃过油酥饼,就用手抓书画,污损严重,自此以后他每次出示书画都要求客人洗手。(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第二卷,《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
③其他艺术门类理论的启发。中国书法理论比绘画理论早熟,除了东汉末年蔡邕、崔瑗的论着,还有西晋成公绥的《隶书体》、卫恒的《四全书势》,都是针对书体而论,这些对绘画理论出现有所启示。齐梁时代产生了四部文艺理论名着: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谢赫《画品》和庾肩吾《书品》,前两部成书较早,后两部稍晚。但在《书品》以前,书法理论已经比较发达。可以说,《画品》诞生在一个有着浓厚理论空气的时代,《文心雕龙》的体大思精和一系列美学主张(包括它提出的“六观”)、《诗品》的分品论艺都对《画品》的理论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④印度理论思维方法的引导。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以开放的态度吸纳印度哲学。
印度哲学有深厚的逻辑学传统,这正好可以补中国本土哲学之不足。佛教是哲学传播的重要载体。佛教哲学具有浓厚的思辨性,多用理论思维、逻辑推论、概念分析来论证其基本教义。南朝文士在玄言与佛学思辨结合的过程中锻炼提高了理论思维能力。
最典型的例子是刘勰,他青年时曾协助僧佑整理、撰述佛学着作长达十年,然后撰《文心雕龙》,此书严密的理论体系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
顾恺之、宗炳、王微的理论成就已如前述,下面再介绍一下谢赫的《画品》。
谢赫(约59-32年),南朝齐梁间画家、理论家,以时妆人物和肖像画为题材进行创作,但主要贡献在绘画理论方面。所撰《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
《画品》根据当时流行的品藻人物风气,通过品评古今27名画家的创作水平,来确定各人在绘画中的地位。他对7名画家的评语保存了珍贵的绘画史料,但他在序言中提出的“六法”理论更为重要。
《画品》序言原文如下:
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少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着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故此所述,不广其源,但使自出神仙,莫之闻见也。
“气韵生动”是把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作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
“骨法用笔”是指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是指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色及构图。而“传移模写”则是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必然总结,在绘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思考题:
1.何谓气韵生动?结合具体作品阐述自己的理解。
2.敦煌莫高窟早期壁画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艺术特色?
3.试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名家及其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