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上的解放,是马奈对西方绘画的重要贡献,而就绘画技巧本身,马奈也有着他自己的独到之处。他的作品,带有室外光的新鲜感,并大胆吸收东方艺术的技巧,采用正面受光的方式,使形象具有平面装饰效果,笔法轻松自如,色彩明朗、艳丽,却又不失优雅。例如,在《奥林匹亚》中,他选择了略俯的视角,充分展示了人体、枕头、褥单、花围巾及黑人女仆的衣服等形体,在深棕色背景的衬托下,黄色、绿色、白色、黑色和玫瑰色形成富有节奏感的交织,活跃而融洽。
在马奈的住处附近,有一家盖尔波瓦咖啡馆,这里常常聚集着很多来造访马奈的年轻画家,他们在这里谈论时事,更谈论绘画创作,谈论色彩,这家咖啡馆就成了印象主义诞生的摇篮。
莫奈(1840-1926)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印象主义画家,印象派的得名,就来自于他的作品《日出·印象》,他本人也被称为“印象派之父”。他出生在巴黎,18岁开始学画,一直坚持在外光下写生,敏锐地感受着物象在阳光下冷暖色调的微妙变化,感受着光线在每一个瞬间的精彩。他的风景画打破了传统的对于物象的描写,以物象为载体,传达出一种画家个人化的内心感受和视觉经验。《草垛》和《卢昂教堂》组画显示出他对同一场景在不同光线中的无穷变化的痴迷,他所追求的不是物象轮廓、造型的真实,而是色彩自身的表现力。他熟悉水,热爱水,理解水的性情与各种姿态,擅长通过柔润的色彩和破碎的小笔触,表现风的吹拂和水光的流离颤动,画面充满温柔的诗情画意。
《日出·印象》表现的是勒阿弗尔港日出时的海景。寂静的海面上,晨雾将世界模糊成梦境一般的迷朦,人是模糊的,景物也是模糊的,画面的主角便是色彩斑斓的霞光,橙黄、淡紫、粉红等色彩构成温润的视觉效果。
莫奈作品的灵魂,就是那水波的抖动和光色的闪烁,他不拘泥于严密的轮廓和细节的描摹,而是着眼于现场写生中迅速捕捉的光影变化。有人说,他的作品是同光线赛跑的产物。物象只是一个媒介,莫奈真正关心的,只是折射在物象上的光影。在莫奈的笔下,雾是有颜色的,雨也是有颜色的。
《睡莲》是莫奈在晚年创作的一系列组画,这时,他的视力已经极度衰退。因此,作品的轮廓显得更加模糊,而真正迷人的,是天光、水汽氤氲出来的一种含蓄、温婉的情调,像梦境一样摇曳而多情。
德加(1834-917)出生于巴黎一个银行家的家庭,起初学习的是法律,后才转学美术,曾从师于安格尔。因为他的家境比较富有,他不需要为生计而创作,因此他的作品带有独立的个性,而不需要迎合世俗的品味。他擅长表现室内的光线与人体形成的关系,对于瞬间的把握非常敏锐,画面色调温暖、轻快、鲜明。他喜欢采取特殊的角度,好像从生活中随手捡拾的一个片断,而没有任何刻意的痕迹。
《乐池里的音乐师》,将透视拉得非常近,台前的乐师和台上的舞者的比例极为悬殊。右边的乐师有半个头在画外,近景的人物被描绘得非常精确严密,但隐没在阴影中,台上的景象虽然画得简约、概括,但由于强烈的光感而显得十分突出。脚灯的白光照射在舞者的纱裙和脸庞上,显得十分苍白,但却具有一种戏剧性,体现出舞台上特有的美。然而这看似信手拈来的片断,却凝结着画家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和提炼。
他笔下的舞台,在喧哗与绚烂的背后,总是透发出隐隐的倦怠与寂寞,这种感伤的情调,使作品显得更为厚重。《舞蹈课》也是他同类题材中的代表作。
《浴盆》是一幅写生性很强的作品,他选取的是一个女子生活中非常自然、朴素的瞬间。德加用他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人体在运动状态中微妙的转折,她的腰深深地弯折下去,背部和臀部成为受光部位,形成高光,而室内的窗帘、地上的浴巾和地板上的阳光则成为色彩的体现。整个画面显得安闲、宁静。
雷诺阿(1841-1919)出生在一个裁缝家庭,曾当过瓷器店的学徒,画过盘子,后结识了莫奈等印象主义画家。他善于表现日光下的明朗色彩和光影交错的复杂色调。
他的作品中,妇女和儿童题材占据了大多数,他用颤动、闪烁的细小笔触,描绘出他们圆润、丰嫩的肌肤,更用闪烁在肌肤上的冷暖辉映的光影构成美丽的节奏。光影模糊了人体的轮廓,构成了一种迷离恍惚、闪烁摇曳的视觉感受,令画面弥漫着欢乐的气氛。
《包厢》是雷诺阿在首届印象派画展中的参展作品。他用细腻、跳跃的笔触表现了一个正在看戏的少妇形象,她佩戴的珠翠、鲜花,穿着的轻柔的纱衣衬托出她明媚、娴静的气质,最传神的是,在她细腻的脸颊上,胭脂和水粉有着微妙的过渡,使得人物非常富有生气。很小的俯视构图和稍偏一侧的人物,打破了新古典主义的呆板,给人以松弛的感受。
《阳光下的裸女》是他29岁时的作品,表现的是一个在林间溪畔沐浴的少女,她光洁、细腻的肌肤,闪烁着丝绸一样的光泽,花木的缝隙间投射下来的光影,斑驳在她的身上,多情而妩媚,人体自身之美与自然之美温柔地结合成了一体。
毕沙罗(1830-1903)出生于法国的殖民地——加勒比海的维尔京群岛。他的作品喜欢表现法国农村的恬静、明朗的景色,并尝试着用点彩的方式进行创作,使画面光彩闪烁,具有深远的空间感和空气的质感。他擅长用粗厚的色点构成丰富而细腻的色彩变化。他在《开花的的苹果树》中至少使用了一二十种不同的绿色。
凡·高(1853-1890)出生于荷兰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青年时代曾在比利时南部矿区当传教士,后在弟弟提奥的资助下开始学画,他一生清苦、颠沛,最后陷入疯狂而开枪自杀。
他早期的作品晦暗、沉重,用笔拙朴、笨重,但流露出一种冷峻中的温情。《吃土豆的人》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幽暗的光线中,一家人在分食土豆,局促的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主人公的纯良和本分,在那些简陋的土豆中,凝结着他们对生活的微薄希望,正是这种淳朴而坚韧的性格照亮了画面。
1886-1990年,凡·高的画风为之一变,他在法国的阿尔发现了阳光,并深深地为之感动,于是,他开始用色彩讴歌阳光。此阶段的作品,有着鲜明、炽烈的色彩和喷薄的热情。《阿尔的吊桥》和《向日葵》就是其中的代表。《向日葵》一组共12幅,它以有力的笔触、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形象,刻画出别具一格的向日葵的形象,疯狂而喷薄,像火焰,像战士。他将自己对于阳光的感动,对于生活的热情赋予向日葵,用响亮的、不加调和的色彩和飞动的线条,表达出难抑的激情。
1889年,凡·高因精神病而住进了圣雷米的精神病院,这期间的作品中,充满了扭曲、不安和内心深处难以遏止的激动。
《星空》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它以饱和的蓝色作为基调,用漩涡一样流转的笔触,表达出内心的悸动和不安。树木像火焰一样挣扎向上,仿佛要冲破一切阻力,向上升华、飞腾。世界沉重的压抑感和人内心的反抗形成巨大的张力,凡·高的夜晚不是寂静的,而是沸腾的。
高更(1848-903),出生于巴黎,年轻时做过海员、店员和交易所的经纪人,家道殷实,35岁时弃商从画。1891年,他抛弃现代都市的文明生活,独自来到太平洋上的塔西提岛,和那里的土着居民一同,过起了原始的生活。
他的作品,充满异域风情和神秘感,对拙朴的原始文明和生命力有着诗意的赞颂。他借鉴壁画和日本浮世绘的技巧,用鲜明的轮廓线和平涂的色彩,来刻画人物,他的色彩敏感而鲜明。单一、纯净的色彩表达出生命的纯真。他排斥光影,而是追求用平面色块交织出来的装饰效果。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是高更的代表作。他以人的诞生、生活、死亡来诠释主题,画面中有的人守护着婴儿在谈论生的奥秘,有的人在抬头采摘树上的智慧之果,画面左侧的石像眺望着人们死后的彼岸世界。画面弥漫着一种强烈的仪式感和神秘感,显示出画家对于生命的深层思考。画面色调丰富,整体景物呈现出葱茏的翠绿,人体反射出橙黄色的鲜艳光彩,消解了主题的沉重感。
塞尚(1839-1906)被西方誉为“现代绘画之父”。他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埃克斯,父亲是一位银行家。塞尚年轻时曾受过优秀的高等教育,具有很好的个人修养。他虽然同莫奈、毕沙罗等人有着良好的友谊,但在创作上,却并不肯接受他们对于光的痴迷,而是致力于通过色彩的团块,来探索客观形态的内在结构,并以此来表现一种“持久感”。
他的着名理论是“在自然里,一切物体均形成为近乎球体、锥体和圆柱体的形象,人们必须在这些单纯形象的基础上学习绘画,然后才能画出一切想画的东西。”他的作品,往往以简明、纯净的色彩体现出物象的坚实结构。
《苹果与橘子》是塞尚静物画的代表作。塞尚的静物巧妙地利用了人眼的视角差,将同一平面上的物体画得不在同一个透视面上,体现了多视角的造型。它以斑斓的花布为背景,看似漫不经心地摆放了20多个苹果与桔子,花布背景的配置构成了景物的连续交接,争得了物体周围的空间,使光线可以在这样的空隙间自由行走。在光的反射与颤动中,物体的体积感和质感更加强烈,甚至带有沉甸甸的重量感。
自塞尚起,西方绘画进入了一个以色彩结构画面的时代!
思考题:
1.评述浪漫主义在美术史上的贡献和特征。
2.浅析印象派在西方美术发展史上的功绩。
3.你怎样认识新古典主义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