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与圣约翰》是拉斐尔的经典作品,在金字塔形的构图中,玛利亚坐在花园中,看护着嬉戏的小耶稣和小圣约翰,耶稣站在母亲的脚上,仰着头,天真地看着母亲,母亲则对他报以温和的微笑,圣约翰的目光凝视着耶稣,由三个人的目光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链条。背景中,天光云影的流动,树木花草的点缀,勾勒出一派宁谧、安详、和谐的情景。
《雅典学院》体现的是拉斐尔作品中的理性之美,作品将他所崇敬的历代先贤聚集一堂,中央站立的两个人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正在进行激烈的学术讨论,柏拉图手指向天空,象征着其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亚里士多德手指向大地,象征了他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念,其他学者被对称而有节奏地配置在台阶两侧,在画面右下角人群的角落中,拉斐尔把自己放置在这些先贤之中,既表现他的自信,又将此作为自己对这些先贤的一次致敬。在整个作品中,画家创造了50多个人像,在他的巧妙铺陈和经营之下,人物的聚散显得疏密有致、和谐轻快,却又宏大开阔。
《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的重要代表作,以其恬美、沉静的风格名满天下。画面的上方,厚重的帏幕从左右两侧分开,年轻美丽的圣母玛利亚怀抱耶稣,踏着迷茫的云气,从天而降;画面左面,西斯廷教堂的主人西斯廷二世身披大氅,温厚地迎接着这一对神圣的母子,并为他们指路;画面右侧,圣女巴巴拉沉浸在对圣母的亲切和伟大的感动之中,温柔而羞涩。圣母的体态丰健、优美,清澈的目光中满含柔情与悲悯。她手中抱着自己的儿子耶稣,要把他献给世间,却又有着万千难以割舍的柔情,内心痛苦的矛盾与挣扎使这个简单的动作被赋予了极其复杂的内涵。小耶稣健壮可爱,目光中却有着成年人才有的肃穆与忧虑,仿佛随时准备接受这种为拯救人类作出牺牲的命运。作品着力刻画的是一对人间母子的形象——他们有着普通人的情愫,为的是反衬出他们超越普通人的精神境界,他们的爱已经超越了亲子之爱,而被升华为对整个人类的崇高之爱。
米开朗基罗(1475-1564)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最杰出的雕刻大师,他的作品,在风格上雄浑刚健、宏伟阔大,具有阳刚之美。
《哀悼基督》是他25岁时创作的作品,奠定了其在艺术界的地位。
作品表现的是,受难的基督被从十字架上放下,圣母玛利亚抚尸哀悼的情景。圣母在作品中被理想化为一个年轻的女子,温柔美丽。在她怀中躺着的,是她魁梧的儿子耶稣。望着死去的儿子,圣母巨大的悲痛被掩盖在巨大的沉默之下,她摊开的手显示出作为一个母亲,望着儿子在自己面前死去,却无能为力的痛苦与无奈。米开朗基罗没有用激烈的肢体语言强化圣母的痛苦,而是用沉静造成情绪的张力,具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强烈效果。这件作品被认为是米开朗基罗所有作品中最具抒情意味的一件。
《大卫》,是米开朗基罗在盛期创作的一件作品,在这件作品中他实现了自己对于人体的理解——他认为最能表现人类思想与意志的就是人体。大卫健壮、魁伟的身材和咄咄逼人的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内在的澎湃激情和优美面庞上流露出来的凝重神情,构成动静的对比。和多那太罗的《大卫》相比,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显得更加雄浑、威武,他选择了大卫手执石块,即将要把石块掷出前的一个刹那予以表现,而这个时刻,是人体力量在爆发前,积聚得最为饱和的点,至于力量爆发时的情景,他就交给了观众去想像。这件作品,像《哀悼基督》一样,蕴藏着内在的动感。
《摩西》是米开朗基罗创造的另一件精美的作品。摩西是历史上第一个率领以色列人从埃及出走,寻求并建立自己的国家的先知,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立法者,他曾与人民相约,制定了十条戒律,并将其刻在泥板之上,称为《十诫》。在逃离埃及的途中,他惊闻在恶人的诱惑下,有的人成了叛徒,他怒火中烧,愤然摔碎了泥板。《摩西》这件作品刻画的就是摩西突闻事变,蓦然回首,又惊又怒的情景。
米开朗基罗用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健壮、勇猛的英雄,他头上的角暗示了其神性和野性,他浪花一般翻卷的胡须外化了他内心喷薄的愤怒,而他的肢体动作,却是以一种含蓄、内敛的方式予以表达的,有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力。
米开朗基罗的乳娘,是一位石匠的妻子,米开朗基罗曾经说“我吃的是石匠家的奶,所以我对石头有着特殊的感情。”在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中,确实体现出他对石头的特殊理解和把握,在他一系列未完成的雕刻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即将为他所创造出来的温暖生命从冰冷的石块间挣扎欲出时的情景。它们虽然是一些未竟的作品,却与完整的作品一样,有着感人至深的力量。他曾经在临终前遗憾地说,“在我刚刚对艺术有点入门的时候,我却要死了。我正打算创作我真正的作品呢!”或许,这些未完成的作品中,蕴藏着巨大的奇迹。
米开朗基罗的主要成就是在雕刻领域,但他在绘画中创造的伟大形象,也是不容忽视的。
1508年,米开朗基罗在梵蒂冈教皇的压力下被迫接受了创作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的任务。起先,他并不乐意接受这个使命,但是,对于艺术的责任感还是激起了他旺盛的激情,他站在18米高的脚手架上一画就是四年,当作品完成的时候,37岁的他,却因长期仰视作画,而失去了正常的视力,以至于在阅读文字的时候,他必须把文字拿到头顶才能看清楚。
这组被称为《创世纪》的天顶画,面积达600多平方米,共刻画了343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画面根据圣经中创世纪的故事,分为9个主题场面,每个场面周围都围绕着20多个姿态不同的男女裸体像,这些人体大都较真人的形体大,有的甚至大出两倍,构成一个波澜壮阔的巨人的世界。在《创造亚当》的画面中,画家将刚刚被上帝创造出来的亚当刻画成一个健硕、魁伟的青年,但他却因没有灵魂而委顿地靠在地上,他的手虚弱地伸着,却又无力地垂下,他在等待上帝耶和华的点化。画面的右侧,耶和华在天使的陪伴下,驭风而来,将手伸向亚当,准备赐予他生命的精华,画家把时间凝固在两个指尖即将接触到的那一刹那,而把那电光火石一般辉煌的时刻留给观众去想像。
米开朗基罗的绘画,深受其雕塑作品的影响,具有非常强的造型性。在《创世纪》中,米开朗基罗塑造的女先知的形象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特点:她的两臂,在方向上的对比,占据了三度空间的变化,从头到脚有五个转折,而这些复杂的穿插又被右方披布的弧线所连成的弧线所包围,形成一个紧凑、完整的圆形。这种高超的造型能力几乎是旁人无法企及的。
如果说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代表了佛罗伦萨画派的最高成就的话,那么与其比肩的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就是乔尔乔内和提香。威尼斯画派的风格较之佛罗伦萨画派更为明丽,带有明显的快乐、世俗甚至是狂欢的气质,他们借助神圣的宗教题材将优美的形式和绚烂的色彩相结合,构成了瑰丽、绚烂的艺术特色。
乔尔乔内(1477-510)是威尼斯画派中才华横溢的一位画家,很早的时候,他就显示出过人的艺术天赋,他有美妙的歌喉,14岁时开始学画,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他的作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主题。在技法上,显示出其对色彩非凡的控制力。
他擅长给人体施以轻快、透明的色彩,以表现肌肤的质感,并在其他部分使用浓墨重彩,使整个画面达到饱满而调和的效果。他笔下的女性,带有一种肉欲的激情。
《沉睡的维纳斯》将美神维纳斯放置在人间的环境中,神态安详而优雅,女性身体起伏、婉约的线条同远方的山峦、树木、流云、暮霭相映成趣,显示出人体美与自然之美的高度和谐。画家用流畅、柔滑的弧线结构人体,构成一种疏缓、温柔的视觉节奏,流露出一派安详、宁谧的韵律美,宛如一首柔美的乐曲。
《暴风雨》表现的是一位年轻的母亲,怀抱自己的婴儿,坐在暴风雨即将到来的草地上,她的身体半裸,安详地给婴儿喂奶。天空中翻卷的乌云表达着大自然激动、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与乡间的宁谧与母亲的温柔形成强烈的对比。这幅作品笔触细腻,情调幽远而和谐。
《田园合奏》是乔尔乔内比较重要的代表作,它表现的是两个丰满、艳丽的裸体女子和两个衣冠楚楚的男青年在林间的小山坡上奏乐娱乐时的情景。画家为人体披泻了一层艳丽的金黄色,使朴素的人体流露出淡淡的光华,人物以或躺或坐的姿态置于大自然之中,慵懒之中透发出生活的甜美。
提香(1488-576)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最杰出的代表,他师承乔尔乔内,人物、风景兼工,并将乔尔乔内对色彩的处理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华丽、柔和,却又辉煌、绚烂的效果。提香以高产、长寿着称,一生创作的作品达500余件。他一生过着优渥富足的生活,并以99岁的高龄结束了完美的一生,因此,他的作品中,始终洋溢着一种快乐的满足感。他的作品不重视故事情节,而着力于表现人自身的魅力。
《圣母升天图》历时两年完成,高约7米,气势恢弘。整个画面分为三层,中间是画面的主体圣母玛利亚,她在天使的簇拥下,冉冉升向天堂,上层是用博大的襟怀迎接圣母到来的上帝,下层是为圣母送行的众信徒,画面在写实的风格中洋溢着一种浪漫主义的激情。这幅画被称为提香作品中最完美的构图之一。
《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与《田园合奏》一样,将着装的人物与裸体的人物放置在同一画面之中。关于这两个女子的身份是怎样的,美术史上有着不同的解释,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提香在刻画他心目中美丽的女人,她们丰润而甜美,像夏日盛开的鲜花一样娇艳欲滴,金色的头发、闪光的绸缎和柔嫩的肌肤辉映出一种雍容华贵的美。
《达尼厄》取材于古希腊的传说,它讲述的是,在宿命的捉弄下,被父亲幽禁钟楼的达尼厄在床榻之上迎接她命定的情人宙斯化作黄金雨与她相会时的情景。作品没有像中世纪时期的作品那样,把达尼厄当作贞洁的象征,也没有表现宿命的无奈,而是着力刻画了达尼厄对于幸福的热切期待,画面中弥漫着一股香艳的气息。
三、晚期文艺复兴
米开朗基罗、提香等大师创造的辉煌没有持续多久,那种繁盛的景象便开始渐渐衰微。当文艺复兴进入晚期的时候,年轻的画家们开始囿于前人创造的规范,热衷于对大师的模仿。
丁托列托(1518-1594)是晚期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他曾以“学会米开朗基罗的造型、拉斐尔的构图、提香的色彩”为自己的最终目标。他在提香的基础上向绘画的装饰性趣味继续努力,创造出幻觉般的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