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1385年),字叔明,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出身书画世家,为赵孟頫的外孙。元末曾作过小官,后隐居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明初,年过花甲的王蒙做了泰安知州,宰相胡惟庸因仰篡王蒙画名,曾邀他到私府观画,不料日后胡惟庸因篡权夺位之名被朱元璋镇压,王蒙因此受牵连,冤死狱中。王蒙学养深厚,他从小即从外祖父赵孟頫学画。画作集唐宋名家之长,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风貌。特别是其山水画在“元四家”中以“繁”着称,构图饱满,写景稠密,用笔多变,画山石常用细如牛毛、层次繁密的“解索皴”,并用破笔点成苔痕。皴擦点染,干湿浓淡交互,作品苍苍茫茫,“望之有郁然深秀”之感。其代表作有《青卞隐居图》、《葛稚川移居图》、《春山读书图》、《夏山高隐图》等。
《青卞隐居图》为王蒙名作,描绘了浙江吴兴县西北卞山的壮美景色。画上密林深溪,飞瀑高悬,山径迂回,一人策杖徐行。王蒙利用狭长的条幅,使整个画面从山麓至山顶,千崖万壑,曲折尽态。在画法上,先用淡墨勾皴,由淡而浓层层加深,以独特的牛毛皴和解索皴表现山石肌理;山顶上洒落圆笔、破笔的苔点,繁而不乱;山上树木用双勾,叶子用浓淡点。整个画面黑白相间,疏密得宜,苍郁华滋。
《葛稚川移居图》描绘了晋代道士葛洪携全家移居罗浮山的情景。
葛稚川,名洪,自号抱朴子,东晋时人。王蒙借此题表达了自己归隐避乱、寄趣林泉的情感。全幅以山水为主体,人物活动其间。重山复岭,飞瀑流泉,曲折山径,茅亭草舍,刻画了远离尘世的隐居环境。笔墨技法上变化多端,风格放逸,以情势取胜。
元代山水画继宋金之后在中国绘画史上又创一高峰,与宋代山水画形成双峰并峙的地位。这与元初赵孟頫开创引导的审美形态不无关联。总的来说,元代山水画一般取向是重神韵而轻形似,重意趣而轻刻画,往往借山水抒发一定理想,寄托清高人格,并题跋诗文加以阐述。被后人评为:“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这种文化心态直接影响到明清山水画。
(第三节) 元代花鸟画及四君子
元代花鸟画的主流是向文人情趣发展,突出特征是墨花、墨禽的兴起与流行。艺术家们尤爱画梅、兰、竹、菊“四君子”。一是因为梅、兰、竹、菊被看作是坚贞、高洁的象征,以喻君子之风,尤其是在民族矛盾较深的元代,文人可以借其表达高尚的思想情操。二是因为“四君子”的外部形态更适合表现文人追求的笔情墨趣、逸笔草草的审美精神。正因为如此,这一时期的画家做画时常说:“写胸中逸气”,不言“画”而言“写”,以表达他们特殊的追求。元代着名的水墨花鸟画家有王渊、陈琳、李衎、柯九思、王冕等。他们活跃在江浙一带,对明清文人画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
王渊,字若水,杭州人,职业画家,能作山水、人物,尤精花鸟和水墨竹石。他的花鸟画师承黄荃,但除去黄荃的富丽而变为水墨渲染物象,这种“以墨代色”的画风别具一格,被视为他的独创。所谓“以墨代色”,就是通过墨的浓、淡、干、湿、黑等丰富的变化来描绘表现物象,造成类似设色画的效果,这种工整的墨笔花鸟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致。他的传世作品主要有《桃竹锦鸡图》、《花竹禽雀图》等。《桃竹锦鸡图》描绘了两只锦鸡栖于玲珑湖石旁,一只弯颈啄咬羽毛,一只在石后举目观望。
旁边斜出一株新桃,交错着几竿清雅修竹。远处烟霭蒙蒙,一片寂静。画中的花和叶,都用没骨法点画而成,利用深浅不同的墨色变化,表现出花叶的阴阳向背及前后层次。而鸟身上的羽毛则勾染点描并用,工写结合,刻画工整又生动。全画笔墨隽秀,气韵清雅。
陈琳,字仲美,杭州人,其父陈珏为南宋宫廷画院待诏。陈琳精于花鸟、山水、人物,曾得到赵孟頫指教,并受其文人画观念影响,传世作品有《溪凫图》。画一只邻水而立的野鸭,用笔潇洒又生动准确,坡岸、水纹等以粗笔写出,整幅工写结合,水墨为主,颇具文人画笔情墨趣的表现。此画是画家访问赵孟頫时在松雪斋中所作,经赵孟頫加工润色,画上有赵孟頫题句:“陈仲美戏作此图,近世画人皆不及也。”
另有仇远题词:“使崔(白)艾(宣)复生,当让出一头。”
张中,字子政,松江(今属上海)人。其花鸟多以水墨点簇渲染,生动而富有韵味;偶尔设色,清隽雅致。
《芙蓉鸳鸯图》画水塘边,芙蓉花草摇曳,一对鸳鸯嬉戏水中。双禽背上用淡墨渲染,后用渴笔点簇,浓淡墨色互相渗化,斑驳变化丰富,极具真实感。花草用没骨法一次画出,用笔柔健疏秀,轻松放逸,全幅纯用墨色画出,色调淡雅充满书卷气。
李衎(1245-1320年)蓟丘(今北京)人,官至集贤殿大学士,以擅画竹闻名于世。他非常注重师法自然,曾“行役万余里”观察、研究竹子的生长规律和形态特点,着有《竹谱详录》,总结其多年画竹经验,“风有疾慢,雨有乍久,老有年数,嫩有次序,根、干、笋、叶各有时候”,而“若夫态度,则又非一致,要辨老、嫩、荣、枯、风、雨、晦、明,一一样态”。故其笔下竹无不生动逼真。传世作品如《双勾竹石图》和墨写的《四清图》,皆各尽其态。《双勾竹石图》画高矮四株竹,前后交错,枝叶繁茂。全幅用双勾设色、细笔手法刻画,工谨逼真,体现出很强的写生功底。
柯九思(1290-1343年),字敬仲,台州仙居(今浙江)人。元文宗时曾任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审定宫廷所藏书法名画。其擅长画竹,师法文同、苏轼,所画墨竹明显带有“以书入画”的风格。自谓“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这幅《清閟阁墨竹图》画两竿俏拔修竹,怪石一块,其中竹竿以中锋用笔,从根至梢,粗细得体,浓淡相宜,竹叶顺枝而出,用书中“撇”之笔法,笔笔出峰,洒脱劲健。左侧自题:“至元后戊寅十二月十三日留清秘阁,因作此卷。丹丘生题。”钦“柯敬仲氏”一印。
管道升(1262-1319年),湖州(今属浙江)人,赵孟頫之妻。长于书法,善画梅、兰、竹、石。《图绘宝鉴》称她:“晴竹新篁,是其始创,寸缣片纸,人争购之,后学者以之为模范”。其《墨竹图》以浓墨写披离生动的竹叶,用笔尖劲,疏密叠加,聚散有度,格调爽利挺秀。
顾安(1298-约365年),平江(今苏州)人。擅长墨竹,常作风竹新篁。其《幽篁秀石图》行笔严谨,遒劲挺秀,用墨润泽焕烂,画湖石连勾带染,得皴透之姿。整个画面有一股萧疏清逸之气,别具一格。
“元四家”中的吴镇也是画竹高手,一生勤于写竹,自谓“此君不可一日无”。
其《墨竹谱》各斜取一竿清竹,竹姿挺秀绰约,用笔帅气劲简,墨色变化丰富。他画竹虽师文同,但变刻板拘谨为简率潇洒。他认为文人墨戏乃是“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而作,主张画竹应“驰骋于法度之中,逍遥于尘垢之外,从心所欲,不逾准绳。”
王冕(?-359年)字元章,浙江诸暨(今浙江绍兴)人,出身农家,勤奋好学,年轻时曾参加进士考试,不中,遂绝意功名,壮游南北,元末时,隐居于九里山以卖画为生。其工诗善画,尤以墨梅着称,为元代画梅中的大家。王冕画梅自南宋扬补之画法变出,但他的梅一变宋人之稀疏冷逸,而为繁花满枝的形象,具有一种蓬勃向上的感觉。他善于书法能诗文,兼长治印,常在诗文中流露出对社会现实黑暗腐败的不满。传世《墨梅图》小幅图,以墨笔画梅花一枝,枝条挺秀,穿插得势,用淡墨点染花瓣,再用浓墨勾点蕊萼,或含苞,或盛开,疏密有致,极富生意。画上题诗: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借梅花抒发了画家高标孤洁的情感。《墨梅图》大幅图,梅花如雪,枝干横斜,运笔风神峭拔,挺劲潇洒,白根至梢,一气呵成。此图虽枝花繁茂,却繁而不乱,疏密有序,密中见疏,疏中仍有聚散。
(第四节) 元代人物画及寺观壁画
元代人物画的发展,不如花鸟画,更不如山水画。这与元代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文人画家更愿意寄情于山水和花鸟,很少直接表现社会现实生活,尽量避免表现“人事”,但元代人物画仍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性格,其成就主要体现在肖像画、道释人物、对文学作品中高雅人士的描绘上,特别是宗教题材绘画,以山西永乐宫壁画最为着名。这一时期的人物画家如赵孟頫、钱选、刘贯道、王绎、张渥、任仁发、王振鹏等。
一、元代人物画家及作品
赵孟頫在人物画方面也颇有建树,《红衣罗汉像》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此图描绘一身着红色袈裟的罗汉,盘腿端坐于大树旁岩石之上,左手向前伸出,神态安详自若,似在说法。全幅描写古朴精工,在典丽中带有简拙趣味,与他倡导的“古意”颇为契合。
钱选,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末元初画家,曾经在艺术上指点过赵孟頫。上海博物馆藏有钱选的《蹴踘图》,描绘了宋太祖赵匡胤和群臣踢球的画面。图上自题“赵太祖蹴踘图,旧藏秘府,后流落人间,所见此本而摹之,傥非天神革命,亦不敢图”。在一股水墨写意的历史潮流中,钱选以清丽典雅的画风独树一帜,但并不因工笔设色而失掉文人情怀。
刘贯道,中山(今河北定县)人,为世祖时宫廷画家。善画人物,传世名作如《消夏图》、《元世祖出猎图》。《消夏图》以线描、淡设色画清闲、放达的文人,画风爽劲;巨幅《元世祖出猎图》以工笔、重设色画元世祖等人在郊野打猎的情形。
夏文彦《图绘宝鉴》评他:“集诸家之长,尤高出时辈。”是为公允。
王绎,字思善,号痴绝生,睦州(今浙江建德)人,寓居杭州,是元末活跃于杭州一带的杰出肖像画家。所作人物多用线描,略加渲染,形象生动传神。这幅描绘元代着名文人杨竹西风貌的《杨竹西小像》以简练的线描勾画出诗人神清气朗的形象,布衣策杖立于松石间。画左题:“杨竹西高士小像,严陵王绎写,勾吴倪瓒补作松石,癸卯二月。”可知松石是由倪瓒补写,其高逸之笔恰当地衬托出杨竹西清雅的情致。王绎还着有《写像秘诀》,书中提出要在对象“叫啸谈话之间”观察体会其“真性情”,反对使对方“正襟危坐如泥塑然,方乃传写”的方法。书中的“彩绘法”还细致列举了肖像设色的方法,是元代系统的肖像画理论着述。
二、寺观壁画
由于元代统治者对宗教采取利用保护政策,佛释、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并行发展,促进了寺观规模不断扩大,故壁画艺术具有相当的规模,其中当以山西永乐宫道教壁画遗存最为着名。
永乐宫原址在山西省永济县永乐镇,相传是道教祖师之一吕洞宾的故乡,元代全真教的中心。1959年修建三门峡水库,永乐宫恰位于淹没区内,为了保护这一遗迹遂将永乐宫整体迁移至芮城。现存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皆为元代所建,殿内壁画代表了元代壁画艺术的高度成就。
永乐宫以三清殿及纯阳殿壁画最为精美壮观。三清殿为永乐宫的主殿,壁画《朝元图》分布于殿堂四壁,描绘了众神朝拜道教始祖元始天尊的盛况。其中八个主像(南极、北极、东极、玉皇、勾陈、木公、后土、金母)皆作帝王装束,另有280多个神围绕周围形成长长的行列。其人物形貌刻画各具其态,或怒目剽悍,或端庄肃穆,或清秀含情,体现出很强的表现力,而且人物多而不乱,组织严密,彼此呼应,浩浩荡荡,气势磅礴。特别是神像均高达3米以上,其丈余长的线条,用笔流畅有力而不见涩滞的痕迹,似一气呵成。珠宝饰物等运用短线也浑厚有弹性,交接严密,其线描艺术在中国古典绘画以线造型的画史中可谓精品。色彩用勾添法,局部作堆金沥粉,华美精丽,极富装饰性。全幅与宋时《朝元仙仗图》比较接近,也可见吴道子画风的一脉相承。三清殿壁画绘于泰定二年(1325年),作者为洛阳画工马君祥等。
纯阳殿是供奉吕洞宾的殿堂,殿内壁画以连环画形式描绘了吕洞宾从降生、得道到度化世人的传奇人生,共有52幅。画者在描绘故事时大量参照了宋元时代的社会生活,壁画中的许多画面折射出元代社会众生相,充满了民间生活的人情味。其中《钟离权度吕洞宾》绘于永乐宫纯阳殿后门的影壁上,它描绘了钟离权说服吕洞宾入道的情景。钟离权袒胸露腹,性格豪爽,目光注视着对方,渴望得到回应;吕洞宾则拱手危坐,俯首沉思。其人物内心刻画深刻,环境气氛的渲染也极为出色。纯阳殿壁画完成于至正十八年(1358年),由晋南名画师朱好古的弟子张遵礼等人完成。
思考题:
1.结合《富春山居图》分析元代山水画的主要特色。
2.中国山水画从北宋到南宋,再到元代,在形式风格和精神内涵上产生了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