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雀图》则画了九只小麻雀在枯树上栖止。画家把长卷构图布置得很自然,鸟儿们或密或疏地分成几群,姿态、角度各异,表现了作者观察和提炼对象特征的高超水平。这张画的用色其淡如无,用笔灵活松动,运墨于湿浓淡相参,在单纯中饶于变化。它比《禽兔图》更无意于交代空间,背景全为空白,表现出寒冬万物凋零的感觉。这些小鸟是在阴翳的下午飞累了歇脚呢,还是在晴朗的正午晒太阳取暖呢?全凭读者自己想像。画面是从平视角度取景的。动植物对象似乎处于与观者平等的地位,让人用一颗平和怜爱的心去面对这些有个性、有尊严的生灵。这种构图方式显然已不同于《禽兔图》那样的全景式构图,使花鸟画进一步摆脱山水画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创作特点。树枝下有“崔白”二字名款,虽然字不大,位置也不显着,但是却体现了画家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地位的提高。
二、北宋的院体与南宋的延续
宋徽宗赵佶统治时期是北宋画院的极盛时代。赵佶(1082-1135年),宋神宗赵顼第十一子,哲宗赵煦之弟。生于元丰五年,封端王。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崩,无子,皇太后向氏召立端王继位,是为徽宗,时年19岁。他在位25年,政治上昏庸无能,任用佞臣,朝政日益腐败,农民起义不断爆发;生活上荒淫无度,耗费民力兴建皇家园林“艮岳”,又从江南运奇花异石来京,号“花石纲”,骚扰百姓,财政上入不敷出。宣和七年(1125年),他在金兵南下时禅位于太子赵桓,即宋钦宗。次年城陷,徽、钦二帝被俘,1127年与内眷宗室、文武百官、工匠艺人、文物典籍一起被掳往金国,造成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一次大破坏(但同时也是一次文化大流动)。徽宗本人在金被囚禁至死。他是一个不该当皇帝、也不会当皇帝的人。
但在绘画艺术方面,他却有所造诣和贡献。他酷爱书画艺术,在位时广泛搜集历代文物。在书画搜集、整理和鉴藏方面,将三国曹不兴到五代黄居寀的名画1500件,分列十四门,装为100帙,每帙15件,名《宣和睿览集》。还下令编纂了《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各20卷,后者着录魏晋以来名画231家6396件,分为十门,加以品第,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内府藏品着录。对孤本、残损的前代作品,宣和内府做了许多临摹复制、修复保护工作,它特有的书画装裱格式被称为“宣和装”,格式规范,工艺精湛,现在还有不少古书画上残留着“宣和装”。此外还编纂古器物图谱《宣和博古图》、汇刻书法《大观贴》,宋朝艺文之盛在宣和年间达到了顶峰。
现存他的花鸟画多数为细腻柔丽的典型宫廷花鸟画,如《芙蓉锦鸡图》、《腊梅山雀图》、《瑞鹤图》等;也有水墨朴拙的一种,如《柳鸦芦雁图》之类。现在一般认为《柳鸦芦雁图》前半段柳鸦部分是他的亲笔,此图风格简朴自然,用墨涂染作没骨画法;画法概括而不失细腻形似,用笔简洁朴拙。《芙蓉锦鸡图》、《瑞鹤图》等都有宋徽宗的题署:“宣和殿御制”、“宣和殿御书御画”等。还加上他的花押,读作“天下一人”。
宋徽宗也是一位有成就的书家,他学习书画时接触的都是当时的名家,如王诜、赵令穰等人,并观赏大量的内府收藏,立足点很高。徽宗书法别具一格,他喜欢写一种笔画细劲秀挺、用笔提按交代清楚、并不刻意藏锋的楷书字体,被称为“瘦金(筋)书”,这是他的创造。这种字体富有装饰性,配在工笔花鸟画上倒很合适,宋徽宗本人技不止此,还能写一笔劲利流畅的草书,有《草书千字文》长卷传世(辽宁省博物馆藏)。
南宋时花鸟画风格是北宋宣和院体的延续,以林椿、李迪为代表的画家,继续穷工极妍之风,讲究移生动质。林椿师法赵昌,极写生之妙,精工逼真,多画花果小品,宛然欲活,有《果熟来禽图》传世。
李迪,河阳人,与李唐同乡,宋孝宗、宁宗时供奉画院。他的画有两种体貌,一种是比较工致而古朴的传统画法,如《雪树寒禽图》轴(上海博物馆藏),学五代宋初的古拙画法,取全景式构图,画一鸟侧面立于枯树上,造型精整而古朴,在严寒的肃穆中传达出一种庄严的人格力量;《浴禽图》(台北故宫藏),画法也是比较朴拙的,画一只八哥飞落在水盆中,水花四溅,生动自然又颇具生活情趣。另一种是将精细逼真的禽鸟与李唐派的山水画技法结合起来,在这方面《鹰窥雉鸡图》堪为代表。
此图原为大型屏风,是用三幅绢拼合起来画成的,尺幅宽大,气势开张。画面表现深秋的郊外,雄鹰即将扑向雉鸡的一刹那。构图极具匠心:顺着雄鹰的视线向右下角的雉鸡连成一条线,正好是画面的对角线,枫树老干的斜线与之平行,在画面右上部分形成繁密的节奏;斜伸出的树枝,分成两段弧形弯曲,一段枯枝翘向左上角,枫叶则下垂到画面中部,打破前述几条线的呆板,起到了连接、调整画面的作用,左下部分则大片空白,只画了一蓬枯草,整幅画做到了丰富而不琐碎、集中而不空疏。画面上的树石用笔较为粗犷,吸收了崔白、郭熙和新兴的李唐派的笔法,而禽鸟的工细程度比林椿等人亦不逊色。
除此之外南宋花鸟画还有大量佚名画家的作品传世。如《出水芙蓉图》、《竹雀图》、《枇杷山鸟图页》等,其中亦不乏精品。
(第四节) 两宋人物画
一、宗教人物能手武宗元
道观玉清昭应宫的壁画工程是北宋一项重要的宗教绘画活动。北宋皇室为了宣扬君权神授,捏造出一个道教神仙赵玄朗作为自己的祖先,并奉道教为国教。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年),宋与辽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为了转移国内舆论的注意力,下诏营建玉清昭应宫,征集天下画师,有三千人应征,只录取了百余人,武宗元、王拙分别为左部、右部之长。现存《朝元仙仗图》,南宋人跋为吴道子《五帝朝元图》,实际恰好为五方帝君朝见元始天尊行列的左部,描绘东华、南极帝君率众仙朝见最高神的行列,推测即为武宗元的壁画小样。
武宗元(约984-1050年),字总之,河南白波(今河南孟津)人。白波属阳翟(今河南禹县)所辖,阳翟是吴道子的故乡,因此他应算吴道子的同乡。他家世业儒,在文艺上才华早露,丞相王随把外孙女嫁给他,他得以恩荫入仕,但职位不高。
他擅画佛道鬼神,师承未见记载,应该就是学家乡民间的吴道子画派,得其神髓。从《朝元仙仗图》看,人物组合高低疏密,线条极富韵律和节奏感,且能用不同的线条表现不同对象的质感,并通过对服饰、姿态的精谨描绘表示出人物的不同身份,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杜甫称赞吴道子的诗“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五圣联龙衮,千宫列雁行”,倒好像是为这幅画写的。
在北京徐悲鸿纪念馆还藏有一个本子《八十七神仙》卷,与《朝元仙仗图》题材、人物、背景、仪仗都一样,位置布置稍有不同,《朝元仙仗图》有榜书列出神名,《八十七神仙》卷没有;《朝元仙仗图》卷缺最后一名神仙,《八十七神仙》
卷缺最前一个神将;《朝元仙仗图》卷比《八十七神仙》卷长些高些,显得不那么拥塞。
二、多才多艺的李公麟
在名家竞胜、高手如林的北宋画坛上,多才多艺的李公麟以文人士大夫身份,在绘画上博取前人之长,多有创造,成为继唐代吴道子之后影响深远的人物画家。
李公麟(约1049-1106年),字伯时,舒城(今属安徽)人,出身舒城大族,家世业儒,多才多艺而且聪颖早慧,22岁就中了进士,但官只做到从八品。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因病痹(中风偏瘫),辞官归隐家乡龙眠山,号龙眠居士,曾作《龙眠山庄图》,以长卷形式画山庄十六处景点、山石、林泉之美,反映隐逸思想,成为继王维《辋川图》、卢鸿《草堂图》之后又一例文人自写隐居之地的名作,并使这种母题固定下来。他身处北宋党争激烈的时期,在政治上小心翼翼。他与新党首领王安石互相推重,诗画酬唱;又与旧党的苏轼、黄庭坚、米芾、王诜等名流交往。
他在绘画上是一个多面手,道释、人物、鞍马、花鸟、山水,无一不精,并且重视观察客观自然,重视写生,能画出对象的不同特点。尤其是他的人物画创作,继承六朝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和唐代吴道子的传统,兼得六朝人的空灵潇洒与吴道子的流畅自如并自成一家,能表现出不同地域、民族、阶层的特点。他的鞍马画可以上追唐人,比元代的赵孟頫等人高出一筹。这得益于他观察群马生活,“终日不去,几与俱化”。现存《临韦偃牧放图》虽然是摹古之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公麟的鞍马画水平。另有《五马图》传世,此画分为五段,分别画西域进贡的名马: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和满川花,每段有黄庭坚题写的马名、来源、年齿、身长等事项,大概是皇家马场的资料,也反映宋人的体物致理精神。马的形体结构准确,虽然不作飞奔腾踏之状,仍然焕发着活力与神采。牵马的圉人中有两名汉人,三名异族人。人物服饰、神貌各异,个性鲜明。画法除局部烘染外,都用单线白描,行笔细劲,富于变化。
在艺术形式上,他把唐代的“白画”创造性地发展成了“白描”,不用色彩,仅以墨笔勾勒线条来刻画事物,让线条自身的丰富表现力和节奏感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脱离了色彩的线条更加强调书法功力和抽象审美意趣,更符合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标准。
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是宋代风俗画的顶峰之作,描绘的是开封汴河两岸及城市一隅的风光,“上河”是指汴河,它是汴京城市的命脉;“清明”有二说,一说是指清明时节,人们从城外扫墓归来;一说是指政治清明,太平盛世。图从东京汴梁外城东部较空旷之处起手向西画,经下土桥(虹桥),进内城角门,往前再经过一处十字路口就戛然而止。有的学者认为卷后还应画出大相国寺、州桥等东京城内有代表性的繁华市街,到金明池为止。它以全景式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了12世纪中国都市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内容异常丰富,总计人物五百余,牲畜五十余,船只、车轿各二十余,各色建筑物上百座,有城门楼阁、桥梁寺院,有官府宅第、茅棚村舍,人物包括多个社会阶层成员,以反映市民生活为主,可谓宋代社会一部形象化的百科全书。全卷分三段:首段为市郊风景,田野、村落、树木表现出了暮春时节的特征;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车船运输、手工业和商贸活动;后段写市区街景,以高大城楼为中心,街道纵横交错,各种店铺鳞次栉比,车水马龙,繁华热闹。这幅画所表露出的主题是对承平时期汴梁日常生活的赞美和自豪,是北宋城市文明的写照,既有浓厚的平民色彩,又隐含歌功颂德之意。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生卒年不详。宋徽宗时期(1100-1125年)供职翰林图画院。关于张择端的直接材料就是本画卷后金人张着的一段跋: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张着跋。”从《清明上河图》来看,张择端不但界画自成一家,人物、山水功力也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