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枝枝叶叶皆色朱,混混沌沌世难明8
贤良辅天下,圣人解乱局——预言大儒王守仁
周流天下贤良辅,气运南方出将臣。圣人能化乱渊源,八面夷人进贡临。
——《烧饼歌》
柏杨先生在一次名为《人生文学与历史》的演讲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明王朝建立了一种‘君父’观念,君就是父,也就是说,皇帝就等于你的父亲。这种观念一经建立,所产生的流弊,无穷无尽。其中最可怕的征候,就是廷杖。……这种廷杖制度,这种君父思想的结合,使中国人的自尊,几乎泯灭,使中国人的人格,几乎摧残殆尽。中国人唯一保持自尊的方法,只有在受廷杖的时候,不喊出声音。”
明朝的君王,尤其是自武宗之后的几位君王,更是“廷杖”之刑发展到了极致,即便是平日里德高望重、备受尊敬的文士往往也避之不及。与生活在宋朝的文人相比,明朝的文士就像是置身于水深火热中一般,一句话说得不合皇帝的意,就有可能招来一顿毒打,一代巨儒王守仁亦受过此刑。
那时,正是刘瑾专权时,王守仁还只是一个主事的小官,但为了营救被刘瑾所害的大臣,他直笔上书,因此而惹恼了刘瑾。结果,王守仁便遭到了这种太祖朱元璋时就已经在使用、专门针对大臣的刑罚、明朝皇帝的法宝——“廷杖”的侮辱。幸而王守仁自幼于修文的同时,还兼习武,体质较一般文人要强壮,再加上年轻力壮,四十廷杖并未对其造成多大的生理伤害。
但他的仕途却随着逐次落下的廷杖发生了转变,他被贬到贵州龙场,一个群山连绵,草木丛生,少数民族混杂居住的地方。不料那个边陲之地,竟成了王守仁的福地。在身处龙场的那段时间里,由于资源匮乏,无书可读的王守仁唯有转向内心的思考。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曾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试图挽救逐渐没落封建王朝的王守仁,在龙场的思考引发的是热爱中华文化者的欣慰之笑,正如梁启超所言:“王阳明(即王守仁)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作为朱熹的后世门徒,王守仁并未想过要冲击“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但他的顿悟远远超出了预期的结果。一日,王守仁突然心中一亮,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会,从而顿悟,即要推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应当自己求之于心,不应当求之于外物,这就是他自己的哲学体系的萌芽。简而言之,就是“致良知”。
他后来多次激动地描述他一口道尽这千古圣学之秘的心情:“某之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真是三字二十年得,一吟便到白头。此说一经出世,便影响深远,史学家张岱说:“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思想家黄宗羲也说王阳明学说一出,“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王守仁找到了“破心中贼”的方法,一跃成为与孔、孟比肩者。
相较于“破心中贼”,王守仁人生的另一件要事——“破山中贼”就容易得多,故而会有“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之说。
王守仁自幼便胸怀大志,从其所写的《哭象棋》诗中可见一斑:“象棋在手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堕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士入三川逐浪流。炮声一响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以诸葛孔明自喻,足见其小小年纪便已是踌躇满志。
在后来的人生中,这位出生在山明水秀的浙江余姚的书生王守仁,虽仕途坎坷,却也在关键时刻解决了大明的危机,果真是“气运南方出将臣”。王守仁一生所立的最大功业,就是平宁王之乱、破朱宸濠一贼。
由于武宗朱厚照荒嬉,沉湎于豹房享乐之中,宠信太监刘瑾,把江山社稷交给一个太监,刘瑾便擅自专权,为祸一时。主仆之间的“不在其位,而谋其政”,都做着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的事,再加上以前留下来的积怨,使得明朝的内乱重重,匪盗作乱不断。早在刘瑾被处以凌迟之刑前,明朝就已经出现过安化王起事,其理由还是与以前的叛乱如出一辙的“清君侧”,清理的对象就是武宗身边权势熏天的刘瑾。虽然师出有名,但只持续了十九天便被镇压了。
这次的叛乱之后,刘瑾获罪被诛,而与刘瑾时有勾结的宁王朱宸濠则开始了他的谋逆计划。宁王也是皇室近亲,其本来的土地在边陲,天高皇帝远,可以任意发展。但朱棣称帝后,把善战的第一代宁王弟弟朱权改封于江西,同时,吸取了其父朱元璋的教训,对藩王进行了严格的限制,特别严禁他们拥有武装力量,以防他们仿效自己,重新上演“靖难之役”的大戏。
自朱权开始的前三代宁王与中央一直未曾发生过争端,但第四代宁王朱宸濠继任之后,竟借口明武宗荒淫无道,毅然举起了反叛的大旗。时任佥都御史的王守仁闻讯后,举兵勤王。他趁宁王率兵偷袭其他城市的时候,直捣其老巢南昌,然后以南昌为据点,派兵伏击回来解南昌之危的朱宸濠。朱宸濠被俘,密谋许久的战事竟在短短的三十五天之内就被王守仁消弭殆尽,足见王守仁用兵之神。《明史》赞曰:“整个有明一代,以文官身份用兵而克敌制胜者,没有像王守仁那样出色的。”故而,即便是以“圣人能化乱渊源”来形容之亦不为过。
获得如此重大的胜利,理应论功行赏,可惜王守仁遇到的是大明朝最不按常理出牌的武宗朱厚照。为了过一过打仗的瘾,武宗亲率几万京兵前来平乱,甚至在宁王被活捉后,屡发檄文制止王守仁将宁王献于阙下。宁王被活捉后,王阳明按常理想将宁王献于阙下,却被朱厚照连发数檄制止。最后几经波折,王守仁称“奉威武大将军(即武宗)方略讨平叛乱”,把大功归于武宗皇帝及其左右,武宗这才心满意足地押着囚在南京的宁王北返回京。
尽管端坐朝堂之上的,是武宗这般荒诞的君王,王守仁还是希望能实现所有文人共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更何况他确有“周流天下贤良辅”之才能。但武宗朝的不受重用、世宗朝的“不予铁券,岁禄亦不给”,都令他忧恨不已,见“八面夷人进贡临”实现无望的王守仁,最后只得称病归隐。也就是在他闲居的这段平静时光里,开创了为世人所知的“心学体系”。
或许正是受他的思想影响,世宗一朝才会有所谓的“大礼议”。
人物纪:
刘瑾
宦官刘瑾自幼侍奉太子朱厚照。太子登基即位后,刘瑾“咸鱼翻身”,联同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丘聚、高凤、罗祥等爪牙,形成了以声色犬马侵蚀朝政大权的“八虎”。朝臣曾经联合要求排除“八虎”,不仅未能成功,还令刘瑾掌握了更大的权力。此后,刘瑾大权在握,把持朝政,被世人称之为“立地皇帝”。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刘瑾被告谋反,朱厚照亲自锁拿刘瑾,主持抄家,刘瑾被处以凌迟之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