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时代的欧洲与同时期的世界
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原先居住在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一带,后来经过迁徙,由法兰克人、伦巴德人、汪达尔人、西哥特人、东哥特人等部落组成。他们居住的地方南部濒临罗马帝国,多瑙河和莱茵河成为他们与罗马的分界线。
当罗马帝国日渐衰落时,一些日耳曼人迁入了罗马境内,成为了雇佣兵、手工工人和庄园劳动者。日耳曼各部落和罗马也打过很多零星的小战争,互有输赢。公元4世纪末,由于匈奴人的入侵,日耳曼人不得不撤出自己的领地,开始涌向罗马境内,并由此形成了一场日耳曼民族的大迁徙运动。这场迁徙持续了200多年,范围覆盖大半个欧洲以及北非地区,并在西罗马帝国的土地上成立了很多日耳曼民族的国家,这对西欧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日耳曼人中最强大的部落当属哥特人,而哥特人又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哥特人集中在多瑙河下游地带,而东哥特人则主要分布在顿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公元4世纪下半叶,西哥特人率先开始了大迁徙,后来还得到了罗马皇帝瓦伦斯的允许,渡过多瑙河进入帝国的色雷斯避难。因为不甘忍受罗马官员的压迫和侮辱,日耳曼人奋起反抗。公元378年,西哥特人在君士坦丁堡附近的阿德里亚堡打败了镇压他们的罗马军队,皇帝瓦伦斯也被打死。公元396年,西哥特王阿拉里克攻陷了雅典,并在雅典进行了大规模的掠夺。公元401年,西哥特人又攻陷了意大利,洗劫了圣城罗马。后来,西哥特人占领了高卢南部阿基坦地区,以图卢兹为首都,建立了西哥特王国。
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后,东哥特人也冲进了帝国境内。公元476年,罗马雇佣军将领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在帕维亚发动了兵变,废黜了西罗马皇帝罗慕洛·奥古斯都,并建立了奥多亚克王国,西罗马帝国就此灭亡。有了西罗马帝国的前车之鉴,东罗马帝国皇帝格外警惕东哥特人。于是,他唆使东哥特将领狄奥多里克对抗奥多亚克。公元489年,狄奥多里克率兵进攻意大利,经过3年的激战,几乎吞并了整个意大利。公元493年,狄奥多里克设计杀死了奥多亚克,建立了东哥特王国,定都拉文纳。
公元406年,罗马帝国在莱茵河边界撤除了守军后,汪达尔人、苏维汇人和萨尔马特部落的阿兰人等立即联合起来,趁机越过莱茵河涌入高卢地区。他们一路烧杀劫掠,于公元409年越过比利牛斯山,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西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罗马人无力阻止他们,只好承认他们为“同盟者”。但不久后,来自北方的西哥特人就夺取了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区,汪达尔人只能被迫退守到半岛南端和西北地带,偏安一隅。公元429年,汪达尔军政首领该萨里克审时度势,率领8万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决定向北非转移。公元439年,该萨里克建立了以迦太基为首都的汪达尔王国。迦太基被占领后,西罗马在非洲的财政来源彻底被切断了。公元442年,罗马无奈之下只好承认汪达尔王国对北非大部分地区的统治。公元455年,罗马四处混乱,无暇东顾,该萨里克趁机攻陷了罗马城,在城内烧杀抢掠长达两星期。这次军事行为对罗马的古文物造成了严重破坏,“汪达尔主义”也因毁灭文化而得名。公元461年后,汪达尔人对西西里和意大利仍不时骚扰,令罗马防不胜防。
公元5世纪初,西哥特人与勃艮第人占领高卢,勃艮第人以里昂为首都,建立了勃艮第王国。到了公元534年,勃艮第王国又被法兰克王国吞并,不过它的文化和风俗却保留了下来。
在北方,法兰克人是最强大的力量。公元3世纪中叶到6世纪,法兰克人越过莱茵河,逐步占领了卢瓦尔河以北高卢的大部分地区。公元5世纪下半叶,法兰克众多部落中最强大的有两支,分别是萨利安法兰克人和利普利安法兰克人。公元486年,萨利安法兰克人的军事首领克洛维率兵清除了罗马在高卢的残余势力,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定都苏瓦松。公元496年,克洛维率3000亲兵在兰斯接受洗礼,皈依了天主教。公元500年,克洛维征服了勃艮第王国,公元507年接替西哥特人占领了高卢,公元508年克洛维被东罗马皇帝授予了执政官称号。在克洛维去世前,法兰克王国已经成为西欧蛮族王国中最大的国家。
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原本居住在北海之东的日德兰半岛,由于他们的语言风格很相近,所以又合称盎格鲁-撒克逊人。公元5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渡海来到大不列颠岛。这里原本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在日耳曼人的迁徙浪潮中,罗马自顾不暇,只好于公元407年撤回了最后一批驻军。尽管没有了罗马军队的阻碍,但盎格鲁-撒克逊人征服不列颠的过程仍然十分艰难。直到公元13世纪,逃入西部或北部山区的不列颠人才被征服。盎格鲁-撒克逊人与当地的克尔特人,以及后来的丹人、诺曼人等经过长期的磨合,才最终建立了英格兰王朝。
伦巴德人原来居住在易北河左岸,公元6世纪,他们移居到潘诺尼亚,并以雇佣兵身份为东罗马帝国效力。公元568年,阿尔波音率领伦巴德人入侵北意波河流域,并在此地定居立国,定都拉文纳。公元774年,最终被法兰克的查理大帝所兼并。
日耳曼民族的大迁徙,虽然给欧洲各地带来了一定的破坏,但在建立新兴国家的同时,也吸收了罗马的先进文化,加速了西欧封建化的进程。不过,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大多都是昙花一现,长期保存下来的只有法兰克和英格兰,而法兰克后来还发展成了一个强大的帝国。
法兰克王国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昔日繁华的罗马城成为了一片废墟。在这片废墟上,日耳曼人逐渐强大起来,并建立起很多国家,法兰克就是其中最强大的一个。
从公元3世纪起,法兰克人就开始了频繁的掠夺活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人分成了“河滨法兰克人”和“海滨法兰克人”,前者主要活动在莱茵河中部,后者主要居住在莱茵河三角洲一带。公元486年,莱茵河三角洲年仅21岁的克洛维继承了王位,成为了“海滨法兰克人”的新领袖。克洛维年纪轻轻,却胸怀大志,他发誓要完成统一法兰克的大业。即位之时,克洛维就与罗马军队在高卢北部发生战争,他在苏瓦松击败了罗马军队。取得胜利后,克洛维马上又进军卢瓦尔河与塞纳河流域,并抢占了两河之间的大片土地。
虽然克洛维年轻有为,但仍不能取得所有人的信任。正在此时,西哥特国王的长子贡多巴德打伤了他的三弟戈迪吉塞尔,还将他的两个女儿流放。克洛维早就听闻戈迪吉塞尔的一个女儿倾城倾国,于是就把她迎娶过来。这个女子是虔诚的基督教徒,结婚当天,她曾劝说克洛维受洗,但克洛维却对此嗤之以鼻。
此后的一件事改变了克洛维对基督教的态度。公元496年,克洛维与阿勒曼人发生战争,结果损兵折将,失败而归。克洛维在撤军的途中再三思忖,下定决心皈依基督教。于是,法兰克人皈依了基督教,很快便得到了罗马教会的支持。
在基督教会的支持下,克洛维的地位逐渐提高,在民族中取得了越来越多的信任。克洛维的岳父戈迪吉塞尔更是欣喜若狂,他怂恿克洛维率军去攻打贡多巴德。克洛维答应了岳父,并于公元500年大败贡多巴德,贡多巴德最终答应了割地和纳贡的要求。
实力大大增强后,克洛维便着手统一法兰克的大业。然而,河滨法兰克国王智勇兼备,也是很难对付的一个人。克洛维决定从国王的儿子入手,于是,他派人找到了河滨法兰克国王的儿子小克洛德里克,然后对其进行威逼利诱。最终,小克洛德里克果然上了当,他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还将大片的国土拱手让给克洛维。当然,这个愚蠢的儿子最终也没能逃脱一死。克洛维就以这样一种简单的方式,成为了河滨法兰克人的统治者,进而顺利完成了统一法兰克的大业。
查理曼帝国
在日耳曼人的大迁徙潮流中,萨利安法兰克人的军事首领克洛维统一了法兰克,建立了法兰克王国,从而开始了一段强大的墨洛温王朝(得名于克洛维的祖父墨洛温)的历史。
墨洛温王朝时期,法兰克王国占据着高卢的大片土地,是当时西欧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在建国之初,国内的贵族拥兵自重,常常掀起内战,致使国家分裂。直到公元629年到639年,也就是达戈贝尔特执政时期,国土才得以统一,政治略显清明,局势比较稳定。但在此之后的12位国王,全都懒散成性,不理政事,不思进取,王权都掌握在宫相之手,这些国王也被史学家称为“懒王”。
所谓宫相,最初只不过是王宫的管家,也就是国王的仆人。但由于其位置特殊,逐渐了掌握大权,不仅控制了内政,还进一步掌管了国家军队。公元678年,宫相赫里斯塔尔·丕平消灭了其他劲敌,成为国家里唯一的宫相。公元715年,他的儿子查理·马特继任宫相,此外还身兼奥斯特拉西亚公爵。查理·马特拥立墨洛温家族的克罗泰尔四世作为傀儡,自己则掌握着实权。查理·马特率军击溃了阿拉伯人和萨克森的入侵,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威望。后来,他又积极推行改革,实施采邑制度,改变了原有的无条件土地封授制度,规定所有领受国家爵位和封地的大小领主都必须向自己效忠并服兵役,而且所得的封地不得世袭。他们的子孙必须重新履行受封仪式,再次确认效忠关系后才能继承封地。这一改革表面上是对法兰克军事力量的增强,实际上却加速了加洛林王朝取代墨洛温王朝的进程。
公元742年,查理·马特的儿子矮子丕平继任宫相。为了发展自身力量,丕平不断扩大采邑分封制度,却取消了征用教会的土地。这样做的目的显而易见,当时的基督教已经拥有了庞大的势力,矮子丕平必须讨好教会,争取教皇的支持。公元751年,矮子丕平在苏瓦松贵族会议上得到了教皇的支持,废黜了墨洛温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取而代之成为新的法兰克国王(公元751年到768年在位),从此开始了加洛林王朝的统治。为了向教皇感恩,丕平曾经两度出兵攻打威胁教皇的伦巴德人,并把掠夺的土地献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这不仅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也巩固了加洛林王朝的地位。
矮子丕平死后,查理继任为加洛林王朝的第二任君主(公元768年到814年在位)。查理大帝掌权后率领军队四处征伐,建立起一个十分庞大的法兰克帝国。
公元774年,查理在战争中击败伦巴德人,占领了意大利北部,随后翻越比利牛斯山,在厄布罗河以东地区建立起“西班牙边区”。查理接着征服了巴伐利亚,把多瑙河上游地区纳入自己王国的版图,并继续向阿瓦尔汗国进攻,在多瑙河中游(即今天的奥地利一带)建立起“东方马克”。查理大帝是一位著名的好战分子,在他一生中,所进行的历时最久、最激烈的征服战争莫过于萨克森战争了。在长达33年的时间里,查理先后发动了18次大规模进攻,最终才确立了莱茵河下游到易北河之间的广大地区的统治地位。在查理大帝的不断征伐下,法兰克成为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北达北海,东到易北河、多瑙河,南至厄布罗河(南部包括意大利半岛北部与中部),其疆域甚至可与昔日的罗马帝国媲美。公元799年,罗马教皇立奥三世被罗马贵族所逐,向查理求援。为了回报教皇的圣恩,查理率大军进兵罗马,帮助教皇恢复了权位。公元800年圣诞节,教皇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加冕,称其为“罗马人的皇帝”。查理从此史称“查理曼”,即查理大帝之意,而法兰克王国也被称为“查理帝国”或“加洛林帝国”。
为了统治好幅员辽阔的法兰克帝国,查理曼实施了伯爵领地和巡按使团制度:在地方,以阿亨为帝都,把全国划分为98个区,每个行政区设伯爵一人;在几个伯爵区之上设立公爵,专理军务;此外,他还向各区派遣巡按使,代表皇帝监督地方伯爵,相当于巡察御史。在中央,设立由廷臣组成的枢密会议,来辅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每年召开一次由公爵、伯爵、主教、修道院长参加的贵族大会,来确定军国大计。此外,查理曼还非常器重教士,他重用了一批颇通文墨的教士,教士可以起草敕令文书,参与中枢机要;也可以担任外交使臣,出访各国;甚至可以担任监察官,巡视地方。
查理曼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他甚至带头刻苦读书学习,以此来改变日耳曼人文化落后的局面。查理大帝还经常邀请各国的饱学之士来宫中讲学,《伦巴德人史》一书的作者保罗,编写文法、修辞等书的盎格鲁-撒克逊人阿尔琴等都曾被邀请过。此外,查理曼还下令搜集古典文献和早期基督教文献,让人加以誊抄,而且规定书法必须追求艺术,从而形成了著名的加洛林楷书。在查理曼的积极倡导下,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众多的教会和修道院。在修道院中设立了图书馆,专门收藏教父作品以及中世纪早期的史学著作,甚至一些古典时代的作品也被收藏在馆内。
为了传播基督教和培养国家人才,查理曼还兴办了许多主教学校,强令贵族子弟入学读书。查理曼还在全欧洲搜罗建筑师、雕刻家和工匠,让他们模拟拜占庭风格建造修道院和教堂,最著名的便是卢瓦雷的日尔米尼·雷·普雷教堂。查理曼的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西欧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使得一度文化暗淡的西欧又重现辉煌。他还开创了君主求学的良好风尚,对后来的欧洲君主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不过,查理曼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却在他死后不久就被瓜分。公元814年,查理曼去世,其子路易即位,这是一个醉心宗教而疏于政事的皇帝。公元817年,路易死后,他的长子罗退耳即位,但罗退耳的两个弟弟日耳曼路易和光头查理不同意。于是,三兄弟之间爆发了内战。
公元841年,在奥塞尔附近的丰特内,三兄弟展开大战,但最终未分胜负。公元843年,三兄弟缔结了《凡尔登条约》,条约规定:罗退耳保留皇帝的头衔,并兼意大利国主,拥有意大利半岛中、北部及东、西法兰克之间狭长的洛林地带;日耳曼路易为东法兰克王,拥有莱茵河右岸和巴伐利亚地区,相当于今天的德国西部地区;光头查理为西法兰克王,统治今天法国境内的大片地区。
公元870年,日耳曼路易和光头查理又签订了《墨尔森条约》,瓜分了他们中间的洛林地带。通过《凡尔登条约》,昔日强大的查理曼帝国,最终一分为三,这便是日后的意大利、德意志和法兰西。
拜占庭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