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的时候,泡上一杯茶,懒散地坐在窗前,捧着一本书阅读。茶气袅袅,书香漫漫。不时地呷上一口茶,随意地翻上几页书,心神都会清爽如风。所有的声音都哑默沉寂,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声息,还有那书页的翻动声,整个人仿佛都溶入书中。这时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反正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如果人生有种种快乐,读书恐怕是最大的快乐。这正是图书这条长河,在进入高科技时代依然翻波起澜的所在。
每次一本新书出版,看到读者排队购买,就会自然想起年轻时,自己购书找书的情景。那时,北京的书店没有现在这么多,书店最集中的地方,当属王府井大街了,只要听说有新书出版,下班后连饭都不吃,赶紧乘车往书店跑。倘若顺利地买到了,立马就会在店内翻阅,然后再去找地方吃饭,“先睹为快”此时深有体会。要是书籍已经售完,得先登记预购手续,心里踏实了才会离开,可是情绪上会有些沮丧。记得有次发行新版《鲁迅全集》,因为发行数量有一定限额,我在书店办了预购手续,心里总还是有些不放心,乘车走到半路又折回去,找一位购书认识的营业员,请她一定为我盯着这件事。直到有一天这套书拿到手,就像小时候过年拿到新衣,别提心里有多么高兴啦。
当然,比这更高兴的还是阅读,拿着一本新书或喜欢的书,慢慢地品咂书中的内容,细细地咀嚼精彩的语句,感觉真的像吃一顿美餐,许久想起都是余味无穷。把书籍称为“精神食粮”,我想就是来自这种感觉。记得小时候读《水浒传》,读到那些除害兴义的章节,不仅会为梁山好汉们喝彩,而且自己仿佛就在其中,一股侠气飘飘然然地加身,哪里还记得此时正是何时,直到母亲走过来叫吃饭,猛然从书中的情境走出,这才知道原来是种神往。大概就是从这时候起,渐渐培养了读书的兴趣,除去不能读书的岁月,这一生总是以书为伴。读书成了我的爱好,图书成了我的朋友,所以,友人让我为书房写句话,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写下:“书是宝”或“读书求趣”。
在今天,拥有一部电脑如同拥有整个世界,有的人对于纸质图书,开始有些厌倦了、嫌弃了,更愿意从网上快速阅读,这样做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从感官的享受上,绝对没有读书的快乐。这两种阅读方式我都有体会,如果让我打个比喻的话,网上阅读好像是乘飞机出差,直来直去毫无任何悬念;阅读图书好像坐牛车去姥姥家,慢悠悠地观景赏花心含喜悦。所以不管怎样担忧图书命运,我都始终抱有热情和希望,因为只要你想借阅读享受快乐,这种方式就永远不会消亡。而且,随着更多人浮躁情感的减退,传统阅读方式仍然会受钟爱,有关媒体报道一些古典著作图书,高印数问世后招来读者抢购,就是对此最好的印证和说明。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终生遗憾未读书》,追悔在那些不能读书的日子里,生命中的美好时光被白白地浪费。既有对于知识缺失的惋惜,又有对于丧失快乐的感叹。那时我常常会想起年轻时,只是在一次会上偶尔说起,自己向往“一本书一杯茶”的生活,就被政治“进步人士”批判,说这是典型的“小资生活”,如何与无产阶级格格不入。好像只有打麻将玩扑克,或者一天无所事事,这才是真正的革命者。现在看起来未免有点儿好笑,但确实是那个年代的事实。不过,正是因为我有这样的经历,对于现在能够享受读书的快乐,当然也就分外地珍惜和满足。
作为今天的读者,真的很幸福、很幸运。每年都有新的图书出版,任你自由自在地选购,然后回家悠闲地阅读品咂。尤其是书的品种比较齐全,连国外新出版的图书都能及时地翻译出来,这在过去简直不可想象。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早年按级别、凭证购书的情景,那简直是对读书人的亵渎。现在,有这么好的读书环境,有这么多的图书供应,我们没有理由不读点书。图书如同活水浩荡的海洋,读书人畅快地游来游去,充分享受这赏心悦目的快乐,这人生岂不是更为美好吗?老作家吴祖光先生健在时给年轻人题字,最爱写的一句话,就是“生正逢时”。我想套在读书上,可谓“读正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