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270500000013

第13章 别把孩子养“软”了——不做事事包办型家长

一、从小做家务的孩子更出色

记得我自己小时候,父母什么活都不让我做,一方面是觉得我动作慢,一方面也是怕累到我。这样久了,我也就心安理得地觉得,家里的事情都与我无关。这个意识的错误性,我直到大学才开始反省。

有了嘟嘟后,我与她爸爸达成共识,从她很小的时候开始,就锻炼她自己做家务的意识和能力。1岁开始,我们要求她把自己吃完的果皮、用过的纸巾等垃圾扔进垃圾桶;两岁开始,玩好的玩具、看完的书全部自己收拾;3岁后,我们让她在我们收衣服时帮忙拆衣架;自从幼儿园老师教会小朋友们叠被子和衣服后,我们请她拆完衣架后叠衣服;4岁后,她对拖地产生了兴趣,我们便把拖把交给她,让她拖地,尽管每次她拖完地,我们要花更长的时间收拾。除此之外,摘菜、倒垃圾、洗自己的袜子、擦桌子,以及出门自己背包、拿部分行李等,都是日常中她需要做的事情。

父母不必担心累着孩子。事实上,孩子们远比大人想象的更喜欢做家务。在好动而停不下来的孩子看来,这些都是玩——跑来跑去倒垃圾是玩,洗袜子叠衣服是玩,弄湿拖把去拖地更是孩子最喜欢的玩水游戏。

提到家庭教育,许多父母把功夫都下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上,却忽视孩子的品德培养和劳动习惯的养成。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其实很不利。让孩子从承担一些家务开始,逐渐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可以让孩子更懂事。

现代家长,懂得科学育儿理念的人越来越多,我相信有很多人看过中美儿童家务对比清单。

清单显示,美国儿童9~24个月时自己扔尿布;2~3岁扔垃圾,整理玩具;3~4岁刷牙,浇花,取报纸,喂宠物;4~5岁铺床,摆餐具,把衣服折好放进柜子,准备自己第二天穿的衣服;5~6岁擦桌子,收拾房间,换床单,准备第二天上幼儿园的各种东西;6~7岁洗碗盘,独立打扫房间;7~12岁做简单的饭,清理洗手间,使用洗衣机,帮忙洗车,扫地拖地,清理洗手间、厕所,把垃圾箱搬到门口街上。

而中国儿童9~24个月时认字;2~3岁背唐诗;4~6岁开始各种才艺学习;6~12岁忙着写作业、补习班和才艺兴趣班。

媒体披露,各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为:美国孩子1.2小时,韩国孩子0.7小时,英国和法国的孩子0.5~0.6小时,而中国孩子不足0.2小时。城市里的孩子家务劳动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

为什么各国都在提倡让孩子做家务?做家务究竟对孩子有哪些好处?

首先,从生理发展上看,做家务劳动有助于手部的骨骼和肌肉的发育,也有助于大脑顶叶和额叶的运动指令系统的完善。手是一个人最灵巧、最精细的部分,虽然只是全身的一小部分,但其对应的大脑皮层的感觉、运动区域所占面积和拥有细胞的数量却极为庞大。大脑的发育和活动,依赖对外界各种感觉刺激的接受,手是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手的灵巧性是大脑皮层成熟度的重要体现。手部的锻炼,可以极大促进大脑的发育。

很多家务活都要运用手指的精细动作,不但能反映出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听觉、视觉运动的协调能力,更能反映人的精细感觉对外部刺激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不同的家务劳动还可以促进手臂、手腕、手指、手眼、手耳等不同部位的协调。

其次,从儿童性格与行为习惯上看,做家务劳动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还可以让他懂得,他是家庭的一分子,他对这个家有责任和义务,不能一味索取不付出;而这,有助于他了解爸爸妈妈对家庭的付出,并且更爱爸爸妈妈。

研究者马蒂·罗斯曼发现,做家务能让孩子懂得“奉献”对家庭的重要性,进而让他们长大后成为善解人意的人。经常做家务的孩子与不做任何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更容易拥有成功的事业,和朋友及家人能相处得更好。

此外,让孩子做家务,还可以增强他的自信心。孩子每一次成功做完一件事,都会对自我能力产生新认知,自我效能感大大提高,觉得自己很有用,充满自信心。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积极做家务的习惯呢?

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尽早培养

孩子在蹒跚学步时,家长就可以让他做把果皮、纸屑、用过的尿不湿扔进垃圾桶,把尿垫、脏衣服扔进盆里等简单的活儿,然后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加码”,安排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大人拿东西、跑腿儿。3岁以后,可以渐渐增加家务的复杂性和强度,让孩子整理玩具和书,洗袜子和小毛巾,叠衣服和小被子,擦桌子等;6岁以后可以让孩子独立担当起一些职责,比如倒垃圾、打扫房间、洗碗盘、使用洗衣机等。

2.不要嫌弃他动作慢而忍不住代劳,要让他觉得自己做得很棒,以增强他的自信心

如果父母总在孩子做家务时说“你做得这么慢,我还不如自己干”,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能力低下,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再也不愿意动手。越不动手越做不好,越做不好越容易否定自我,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嘟嘟4岁开始拖地,起初根本拖不干净,但我们绝不当着她的面重拖,避免给她带来“我做得一点都不好”的打击。我们总是在她不在的时候悄悄重新拖干净,于是她常常很骄傲地说“家里这么干净,是因为我拖得好”,自信心越来越足,也越来越爱拖地。6岁的时候,她已经能很好地掌控拖把,把地面拖得极为干净。

3.及时表扬

当孩子做完家务,一脸骄傲看着你的时候,他其实是在等待你的肯定,我们一定要及时微笑并给出表扬。表扬的话语也是有技巧的,不能说“谢谢你帮爸爸妈妈做事情”,这会让她觉得是在帮父母做事,而非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最好是说“你衣服叠得真整齐,下次你穿起来一定很舒服”、“地拖得这么干净,你自己住起来也很舒服吧”,要让他觉得他是在为自己做事,他对这个家庭有责任与义务。

4.切莫利诱

对孩子干活的最好鼓励是微笑、拥抱以及表扬他很能干,或是当着他人面褒奖孩子。如果孩子做了家务就给钱,会让孩子觉得有价值的并不是劳动本身,导致孩子过分注重金钱,轻视劳动的价值;还会让他觉得他只是在赚钱,而非承担应尽的义务。

俗话说“心灵手巧”,其实是手巧心则灵。引导孩子进行家务劳动,可以锻炼孩子手部功能,进而促进大脑发育。

让孩子分担家务,既锻炼他的动手能力,也能培养他对家庭的责任感,还能帮助他早日独立自主,更能增强他的自信心,有百利而无一害。

二、让孩子“自作主张”

孩子的人生需要自己做主,尽可能给孩子“自作主张”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这既是父母尊重孩子的表现,也可以锻炼孩子的能力。

有位妈妈对我说过这么一件事。她儿子两岁的时候,特别喜欢说“不”。她帮孩子穿衣服,孩子说“不”;她让孩子吃饭,孩子说“不”;连她把孩子最喜欢的毛绒玩具球拿出来,孩子依然说“不”,然后自己跑去玩积木了。

这位妈妈跟我感叹:“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就这么不听话呢?”

我问她是怎么做的,她说,为了不养成孩子“任性”的坏习惯,她坚决阻止并批评了孩子,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才终于不再反抗。

我很感慨,这位妈妈不知道,孩子这些“不”恐怕不是出于“任性”,而是因为正处在自我意识的萌芽期。这一时期的孩子拒绝父母的要求,多半不是要反对父母,而是想对自己的事拥有主导权。

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这一时期,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从对父母的依赖渐渐走向渴望独立,表现为常常违背大人的意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孩子从婴儿时期对父母完全依赖的状态,慢慢发展到产生自我意识、建立自信、试验探索的阶段,是成长过程中重要的飞跃。他慢慢感觉到可以掌控自己的行为,进而产生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成为独立的人的重要心理前提。

有些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一味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为孩子做决定,虽然很多时候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并不是最好的成长方式。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他们需要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总是由父母来铺路,孩子就会有过度的依赖性。

父母一定要正确对待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既要有原则,也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只要孩子的“自作主张”不会伤害自己、他人,都要给予帮助、鼓励和支持,使其独立性不断发展。选择和责任是相辅相成的,人的责任感是在不断地自我选择中形成的。多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孩子对自己的事做主,也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需要。

随着孩子长大,他会越来越喜欢“挑战”父母的命令。父母越是说这件事你做不好,他越是渴望尝试。这是因为,随着活动能力的增强,思维能力的发展,孩子会越来越有主见,渴望把自己的想法转化成行动,并坚信自己可以完成这些事情。因此,他往往违抗大人的命令,去做那些家长不希望他做的事情。

此时,孩子有独立的想法,但毕竟缺少经验和能力,所以常常“做不好事”。父母眼里,这样的小孩很麻烦,总是闯祸。但是我们要明白,在孩子主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他的能力会不断地发展;多给他尝试的机会,他会发展得更好。

有的时候,孩子坚持己见,不肯听父母的劝说不做某些危险的事,不是故意和父母作对,而是他对那件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对孩子而言,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大藏宝洞,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他们的每一次行为都是在探险、寻宝。通过观察、比较、尝试,他们在摸索这个陌生的世界。每一次坚持己见,都是他们满足自我探索世界的好奇心的一种方式。探索是孩子获取知识的重要条件,也是孩子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推动力。从探索中认识世界,将未知变成已知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对孩子来说是件很愉快的事情。

但我们也要看到,由于能力有限,孩子往往做不好想做的事情,有时甚至会伤害自己。嘟嘟就有过抢着帮我端碗而打翻热汤碗,险些把自己烫伤的经历。所以,家长要辛苦一些,做好必要的保护措施。但,千万不要过度保护,以至于限制孩子的探索行为。

要培养一个充满创意和想象力的孩子,取决于父母的引导,是否能够提供一个让宝宝探索认识世界的环境。爸妈们不要太过保护,也不要麻痹大意。

在孩子的成长中,有两个大的转折点,一个在孩子两三岁,另一个在青春期,心理学中称为“叛逆期”、“急速成长期”或儿童的“反抗期”。在此期间,你会感到孩子似乎不像往常那样听话,一点小事都可能引发父母与子女间的冲突。有些父母因此火冒三丈,也有些父母因此觉得沮丧、失败,甚至对自己的教育能力表示怀疑。

父母们不用着急,要明白,在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里,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与信任远远超过青春期。孩子说“不”,或者和父母唱反调的时候,并非针对父母,也非针对某件事,他只是想表达,他已经长大,他有权利否定一些事情。如果父母能够用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他的反抗就比较容易得到化解。

总之,在儿童的“叛逆期”出现亲子冲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父母们不必恼火也不必沮丧。以接纳和理解的态度去倾听孩子“叛逆期”的心声,释放部分权利,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可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时期。

我们可以看到,当孩子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他常常会表现出得意、高兴的神情,出现“骄傲”、“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如果父母理解并尊重这一点,那么释放部分的权利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候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个规则。人人都要遵守这个规则,超出规则之外的坚决不允许;规则之内的,则让孩子自己选择。

有时候,孩子出现各种问题,只是因为父母管得太多太严。与其一遍遍地唠叨、说教,不厌其烦地督促、纠正,不如先划出界线,定下规则,规则之内把自主权还给孩子,让他自己选择,自己对自己负责。你会发现,当父母真的“撒手”,孩子会慢慢学会管理自己,很多问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

其次,当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注意语气语调。如果你用硬邦邦的语言说“我不管,你自己决定,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与我们无关”,孩子会觉得爸妈生他的气了,爸妈不允许他那样做。所以,我们的语气要温柔而诚恳,告诉孩子,爸爸妈妈鼓励他“自作主张”,也相信他一定能够做好。

再次,孩子在做出自己的选择时,也要参考父母的意见,如果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己又确实完成不了或无法完成时,在父母提出善意的反对时,要充分考虑父母的意见,量力而行。

我们一定要明白,人生的每一段路都有意义,走弯路也好,走进死胡同也罢,它都不是毫无意义的,最后都让你变成今天的自己。鼓励孩子不断从“自作主张”中学习经验,总结教训,提高能力,是让孩子更优秀的必经之路。

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自己做主选择的能力,在一些事情上,孩子能自己做主的,让孩子自己做主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

也许他们做出的选择不一定正确,但是这也是对于孩子的一种尊重,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同时也培养孩子的辨别能力。

一个没有独立自主思想的孩子,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

孩子在自己做选择的过程中,可以培养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形成遇事冷静,有自己的主见的心理素质。

三、教孩子如何解决问题,而非替孩子解决问题

有一天,奶奶把嘟嘟接回家后,嘟嘟一脸着急、紧张地告诉我们:“今天离开幼儿园的时候,小凳子好像没放好。老师说过,如果不放好的话,小凳子就会不见了。”

同样一句话,她紧张地重复说了好几遍。

“没有小凳子坐,那上课就站着吗?”嘟嘟爸爸问。

“是的。”嘟嘟一副马上就要哭出来的样子。

这已经是她第二次跟我们说起小凳子忘记放好的事情,我们立刻引起了注意。

嘟嘟爸爸第一时间用“共情”的方式安慰她:“我小时候也有过凳子没放好的事。”

“你小时候也有过吗?”嘟嘟惊讶地看着爸爸。

在得到肯定的回复后,她的情绪明显稳定了许多,紧接着又问:“那你第二天怎么办?”

这时,嘟嘟爸爸露出为难的神色。他不能骗孩子,也不清楚老师明天会怎么处理,只好说:“罚站了一会儿。”

听爸爸说罚站,嘟嘟原本稳定的情绪又开始激动起来:“那怎么办?”

看着孩子担心的样子,我有点难过。由于时间尚早,幼儿园还未关门,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再回幼儿园确认一遍,让她把小凳子放好。但转念一想,压力、挫折、失败是人生中的正常现象,甚至是生活的常态;从小学习面对,长大后才会愈发自信、坚强。这不是她第一次忘记放凳子,今天如果我们带她回幼儿园重新放,替她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只是暂时解决了今天这一次,以后她还会忘记放凳子,还会有下一次欲哭的经历。所以,我们不能替她解决这个问题,而应该教会她如何解决问题。

我们和嘟嘟商量讨论后,嘟嘟提出建议,每天接她放学时提醒她一遍。我们把这个“由家长提醒”进行了改良,决定做一个“小凳子”提醒语,由嘟嘟自己提醒自己,我们不进行干预。

于是,嘟嘟爸爸用皮筋、塑料片制作了一个手环,在塑料片上用细的记号笔画了一个小凳子,代表“每天放学离开教室时,回头看看小凳子”。

第二天开始,嘟嘟戴着手环去上学了。一开始她还是会有疏漏,偶尔有时候放学忘记看手环,以至于忘记放好小凳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慢慢养成了每天放学看手环、放凳子的习惯,再也没有忘记过小凳子。在不用看提醒也能记得放凳子后,她自己主动要求摘下了手环。

做父母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是教会孩子如何解决问题。

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最好不要过早“救援”。否则,孩子会失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天生就好奇心强烈、创造力丰富、恢复能力强;只要父母稍加引导,他们就能运用自己的才智成功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鼓励他们学会考虑事物正、反两面,思考多种解决办法,然后选择最好的对策。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我们想象的强得多。孩子能否成功解决问题,更多地决定于他们的经历而非聪明程度。

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很多时候解决不了问题,不是他不聪明,而是他没遇到过类似问题,没有经验。我们家长不也是这样吗,经验丰富后,处理相应事情的能力才会提升。

比如幼儿园里曾经有个小男生,把一碗热汤打翻之后,竟然呆呆坐在那里,不知道要避开。这是他笨吗?完全不是。他只是没遇到过类似事情,家里打翻饭碗总有家长及时处理,他没有被烫过,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孩子只有在自己认为没有能力解决问题时才会寻求帮助,但是很多事情是孩子完全有能力解决的。比如上面这个小男孩,躲开热汤、收拾桌子他完全可以做到,他只是没遇到过类似情况,一时反应不过来。

所以,父母可以有意为孩子创设自我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故意设置一些困难场景锻炼孩子,让他积累相关经验。比如让他打电话给快递公司,请快递员上门收件;让他在陌生环境中找人问路;让他自己在野外自己做路标,寻找回去的方向,等等。别小看这些事,孩子能从中得到不少锻炼,不仅能学会与人沟通,还能增长应对生活中复杂情况的能力。

在增长相关经验的同时,我们还要训练孩子思考处理问题的方法。

父母最好经常向孩子提一些问题,特别是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孩子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受到大孩子欺负怎么办,到达一个陌生的地方如何问路,等等。很多时候,孩子的解决办法不正确,甚至荒诞可笑,但是不要指责他,一定要用一种欣赏的态度鼓励他把自己能想到的办法都说出来,然后和他一起讨论这些办法是否可行,并选出大家公认的最佳办法。这种训练重复得多了,孩子面对问题时就能想出尽可能多的解决办法,更灵活、更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帮孩子解决问题,不如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压力、挫折、失败是生活的常态;从小学习面对,长大后才会愈发自信、坚强。千万不要因为担心孩子受挫折而替他解决问题,那样只会使他的抗压能力越来越弱。

帮助孩子积累做事经验,训练他多角度思考、处理问题,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

四、男性家长,请为孩子多补“钙”

男性家长(主要指父亲,也包括爷爷、外公等)就像是孩子成长中所需要的“钙”,对于塑造幼儿健康的人格、坚强勇敢的性格以及良好的思维方式非常重要。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学前教育阶段“男性教师”的比例不高。根据《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当时全国男女幼儿教师比例为3:97。十多年过去,这种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变得更加严重。最近一份《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国幼儿园教职工总数100万人左右,其中男性约1万人;中小学男教师比例略高于幼儿园男教师,但依然远比女教师人数少。因此,我们需要男性家长及时“补位”。

湖南卫视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在萌娃、明星、囧事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时,这档节目背后也深深触动了家庭教育的一根神经——男性家长教育的缺失。

男性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

耶鲁大学的研究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这并不是否认妈妈的作用,但爸爸给孩子想象力、创造力方面的影响确实可以使孩子变得更聪明。

相比于女性家长的琐碎细致,男性家长更注重孩子的整体发展,而不太关注细枝末节。妈妈时常强调孩子要听话,而在爸爸的教育中,孩子更为自由,爸爸们的“放养模式”少了一份呵护和小心翼翼,却多了一份自由和历练,让孩子去尝试自己想做的事。

有人戏说,男家长带孩子有三个特点:懒惰、粗心、贪玩。

然而我们要看到,正是这种看似不负责任的行为,让孩子能够成长得更好,而这种“更好”是女性家长很难给予孩子的。

男性家长“懒惰”,他们不像女性家长那样无微不至,他们总是让孩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正好激发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减少孩子不必要的依赖。

男性家长“粗心”,他们不像女人细腻,也不像女人容易斤斤计较,护子心切。他们常常大大咧咧、粗枝大叶,不计较小事情、小细节。这种“粗”影响到孩子,孩子也会更加豁达大气,不至于婆婆妈妈、斤斤计较。多一份豁达和大气,对于孩子,无论男女,都是非常重要的。

男性家长“贪玩”,面对一个新玩具、一件新事物,他们有时候表现得比孩子还兴奋。通常情况下,女性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循规蹈矩,不要整天拆坏东西;而男性家长则往往允许甚至鼓励这种“破坏力”的存在。孩子的“破坏力”常常源于对新事物的兴趣和探索,男性家长的允许与鼓励,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此外,男性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还有更重要的作用。

著名人格心理学家莱格说,任何一个人的身上既有男性特质,也有女性特质,只有平衡发展才是健全的人格。男性家长的热情、宽厚、敢于冒险、勇于坚持等特征,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和学习。这些与孩子从女性家长处得到关心别人、同情心、温和、善良等方面的品质结合起来,方能形成孩子较完善的人格基础。

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其成长过程实质上是性别社会化的过程。幼儿天性喜欢模仿,教师与家长是幼儿心中的权威。男孩子会更好地从成年男性那里观察、模仿男性的语言和行为,逐步树立“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明白什么才是男人,帮助他在未来维持稳定的婚姻与家庭关系;女孩则会更好地从成年女性那里学会女性的善解人意、关爱他人,耐心、细心等女性特征。

在观察、模仿同性家长的同时,孩子也在异性家长的身上潜移默化地接受一些异性特征的影响。对女孩子来说,她需要通过父亲来认识男人是什么样子,未来两性关系发展时才不容易被欺骗、欺负。通过模仿父亲,女孩也会更加独立、坚强。而男孩子也在学习母亲的温柔善良,从而不乏爱心。

男性家长一般鼓励孩子自己动脑动手,而女性家长则喜欢“越俎代庖”。家长若能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性别差异带来的教育差别,在教育上相互协调、取长补短,相信孩子在和谐、刚柔并济的家庭教育中会变得更聪明、能干。

以父亲为代表的男性家长,是孩子男性特质发展的榜样,也是孩子认识男性的窗口与纽带。男性家长,能够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性别认知,平衡发展健全的人格。

缺乏父爱的男孩子在性格方面更容易出现“女性化”倾向。在性别确认的问题上,男性家长的作用是女性家长无法取代的。男性家长的陪伴,对孩子的性别认同以及未来的婚姻关系有很大影响。

同类推荐
  • 和孩子一起勇敢长大

    和孩子一起勇敢长大

    “我做妈妈了!”初为人母的新妈妈们欣喜之余,也会开始不遗余力地打造孩子:为孩子选最好的幼儿园!进各种培训班!但妈妈们努力过后往往发现:孩子不爱读书?不懂艺术欣赏?怎么办?!妈妈们在培养孩子的路上乐此不疲,却也困惑盲目着……本书记录了从孩子出生到初中的时光里,四个年轻妈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一起和孩子共同成长的经历。从妈妈们身上,可以看到孩子的未来。要做一个孩子心中理想的妈妈,妈妈们需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勇敢改变自我,和孩子一起长大,指导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孩子的成长也是妈妈的成长。
  • 80后妈妈养女攻略

    80后妈妈养女攻略

    “80后”现已步入结婚生育高峰。“80后女孩”渐渐成长为了“80后妈妈”,是现在社会中新妈妈的主体。“80”后妈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她们自身多半是中国代独生子女,她们的身上曾经被贴上了幼稚、娇惯、叛逆、长不大、不懂爱的一代人的标签。那么,当“80后女孩”成长为妈妈后,她们该承袭哪些很好的传统,又该改进哪些育儿的观念?“80后”这一代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女性又该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好妈妈?她们如何进行佳的角色转换和正确对待孩子成长中面临的种种困惑?
  • 亲子性格的力量:听小嘉老师讲亲子性格色彩

    亲子性格的力量:听小嘉老师讲亲子性格色彩

    性格色彩因材施教,就是用简单、直观的方法教会家长了解孩子的性格,领会孩子的需求,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用适合孩子的方法教育孩子。家长首先解放了自己,与孩子形成相对独立的关系,摆脱过去既束缚孩子又难以脱身的身心疲惫的局面。同时,孩子的天性也得到释放和尊重,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天赋潜能。达到皆大欢喜的目的。读懂亲子性格色彩,孩子以天生性格成长,才会长成“茁壮的树”。
  • 教养,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教养,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上都能表现出良好的个性,处处受到欢迎。本书从礼仪、品德、人际、心态、爱心等诸多素质培养入手,对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进行了指导,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和切实有效的建议,希望对家长有所启示。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好妈妈经典教育口袋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维妮弗里德3岁已经能熟练拼写、阅读,还学会了如何使用打字机;5岁就开始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自己的文学作品;9岁通过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入学考试,同年还通过了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入学考试;10岁的时候,她已经能够运用13种语言与别人交流;她精通小提琴、钢琴等乐器,还学会了诗歌创作,她的童谣甚至被出版,这样的成就,足以让世人震撼。她不是神重,也不是怪才,在刚出生的时候,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热门推荐
  • 反干系统

    反干系统

    “艹,我不就摔了一跤,怎么就穿越了?”林峰一脸么比。“绑定宿主,10%,20%,……100%,绑定成功!”林峰看着系统,有种想弄死他的感觉,绑谁不好?绑我?大学刚华业,刚交了女朋友,就碰上穿越了,呵呵呵,我要跟系统对着干!林峰暗自发誓。最后,林峰一脸么比的坐上了王位,一脸么比的掌管了万千世界,才发现,这个系统,本来就是……反着干!!!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仙尘世故

    仙尘世故

    讲述一个来自一个村庄少年修仙的道路。。。
  • 琉歌

    琉歌

    她是神族后裔,他是人间皇子,一场人间之行,彼此相遇。夷越大陆,自万年前,一场神魔之战后,天下三分,华菱,冥川,人间,神秘的暗黑力量在蠢蠢欲动中苏醒
  • 活学曾国藩活用胡雪岩

    活学曾国藩活用胡雪岩

    本书介绍了曾国藩和胡雪岩在稳慎、磨砺、融通、用人、圆世、谋划、泰然等方面的人生哲学。
  • 星陨之瞳

    星陨之瞳

    “七魂派!你们杀我满门,屠我村子!我跟你们不共戴天!”他在暴雨中跪倒在墓碑前,声嘶力竭的对天伺候,却又低头泣不成声。不知过了多久,他缓缓抬头望向天空,猩红色的双眼不知何时替代了他原本黑色的眼珠。“我用这双眼睛,看到了太多的黑暗……经历了太多的绝望……既然总会有人来改变这片大陆,那就由我来吧!”他用那沙哑的低声嘶吼,仿佛一头愤怒的野兽,令人颤栗。雨,一滴滴打落在他的脸上,顺着他脸颊上滑落下来的,不知道是泪还是雨……
  • 枭龙崛起

    枭龙崛起

    人类的感知是三维的,但并不意味着这个宇宙就是三维的,我们身边也许就存在着另一个崭新的世界,我们感知不到它,但它确实存在着。在远古时代人类便通过自身的‘修炼’找到了通往多维空间的方法。但是他们并不把这个叫做‘多维空间’,而是起了一个更容易为民众所接受的名字——欧洲叫‘天堂’,华夏称之为‘仙界’。
  • 皇家童养媳:盛宠小娇妻

    皇家童养媳:盛宠小娇妻

    作为一个合格的童养媳,她势必将自己打扮的最好,力压众狼豺虎女们!她此生没什么目标,唯一一个让她充满动力的便是她的夫君。她笑,“夫君,此处发现娇妻一枚,收否?请选择,一,带回家。二,抱回家。三,抬回家。”他:“……”她靠近他,不依不饶,“自带暖床功能,不暖不要钱哦。”
  • 华夏城市文明论

    华夏城市文明论

    《华夏城市文明论》深挖文明与城市的联结,从界定文明的定义,文明与文化的关系,比较东西方文明的起源、发展路径出发,剖析了城市的起源、布局形态、风格、精神、制度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通过与西方城市发展路径比较及结合现代化的背景分析,此书勾勒出华夏城市发展的独特路径,揭示出华夏文明有别于西方文明的特质。
  • 行走于世的不死者

    行走于世的不死者

    不死之力加身,复仇之火燃遍诸神创造的大陆。少年超越自我的冒险从破灭开始,让周围的景致染上自身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