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歌谣是以叙事和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但在古代时候,歌谣是二种完全不同的文学体裁。据《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毛诗序》进一步解释说:“曲合乐曰歌,徙歌曰谣。”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时期,歌与谣是二种完全不同的文学体裁。只不过是后来的人们将二者合为一,才有了歌谣的合称。但是,从文学艺术角度,以及实际的研究中,还是将民歌与民谣做了区分。《中国民间歌谣集成·宁夏卷·前言》中说:“宁夏歌谣的演唱形式分为歌与谣两类。歌,有相对固定的曲调和韵律;谣,没有曲调,只有些不太严格的韵律。”所以,民间歌谣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具有文学、音乐和表演的多重属性。
回族民间歌谣是伴随着回回民族的生成而逐渐孕育成熟的。它由回族民众集体创作,并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与发展起来的。它体现回族民众的所思所想以及审美趣味,是一种融文学、音乐和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回族民间歌谣的体裁形式非常丰富,从内容上分,回族民间歌谣可分为劳动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儿歌等;从体裁形式上分,由于回民分布在全国各地,受汉、藏、蒙等民族的文化习俗影响,有花儿、信天游、爬山调、五更调、四季调、十二月调等等。
回族歌谣是以韵文的体式表达回族民众主观情感和客观现实的综合性艺术。它最贴近回族民众的生活实际,是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一般来说,歌谣是民歌与民谣的合称。民歌是演唱的,民谣是吟诵的。但通常情况下,民歌与民谣是合在一起使用,不做严格的区分。
回族歌谣是回族民众从心里咏唱出来的歌,它是回族民众思想与情感的直接表露,也是他们生产经验、人生感悟以及德行教育的归纳与总结。直至现在,回族歌谣依然活跃在其民族的社会生活中,成为回族民众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
根据中国民间歌谣集成的分类方法,歌谣主要分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和其他类歌谣。与中国民歌谣集成的分类相对应,回族歌谣也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一、劳动歌
劳动歌是回族民众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歌谣。主要有夯歌、场歌、船歌、农事歌。夯歌、场歌、船歌都是劳动号子,是劳动者为了协调劳动节奏而吟唱的民歌。其中,牛佬佬调是宁夏回族特有的场歌。牛佬佬是打场人对牛的昵称。它以打场人对牛的感情为基调,表现了打场人对牛的怜惜、眷恋之情。因为,在每段歌的最后一句都要吆喝出:“黄牛的娃儿呀,佬佬!”,因此,被称为牛佬佬调。牛佬佬调的曲调旋律自由,且高亢悠扬。在宁夏南部山区流传很广。船歌主要表现的是在黄河两岸进行拉纤、划船的船工们传唱的劳动号子。有扳船歌、拉船歌、船工号子等。
二、时政歌
时政歌是回族民众根据现实的社会现象,创作的具有歌颂或讽刺意味的歌谣。主要包括刺世歌、颂歌、讽刺歌。刺世歌主要针对当时社会的时政不满,并对当地的统治者进行讽喻的民歌。比如,刺世歌中有嘲讽宁夏军阀马鸿逵的《马鸿逵坏肠子》,也有对当时社会的强拉硬征的拉兵现象进行嘲讽的《老汉我也不当兵》、《十三岁的娃娃上前线》、《气得老汉乱转呢》等。
颂歌表达了回族民众对新社会、新生活以及国家实施的新政策的真心拥护。这类歌谣比较多,有《表心愿》、《责任制好》、《大把票子存银行》、《光阴日子有奔头》等讽刺歌是具有很强的讽喻效果的歌谣。它善于用强烈的反差,对一些社会上的腐败、不良社会风气和不公平社会现象进行辛辣的嘲讽。如流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对一些假冒伪劣产品进行讽刺的民谣《如此产品》:“如今的罐头不保鲜,名牌的香烟不冒烟。刚出厂的棉毛裤,八十公分穿成三尺三。”
三、仪式歌
回族仪式歌只要是在婚礼上表演的民歌形式,著名的有宴席曲、婚礼歌。宴席曲又名“家曲儿”、“菜曲儿”。仪式歌长于叙事,并且载歌载舞,生动活泼,伴有舞蹈动作,散发着极其浓郁的地方民族生活气息(这部分内容在回族宴席曲一节中将有详细的介绍)。回族婚礼歌也是一种仪式歌。其中《表针线》是对出嫁的回族女孩的针线活、烹饪手艺等进行评价的民歌。这类歌比较风趣、夸张。有时,歌手在演唱时,还会加入一些谜语、谚语、俗语,增添了民歌趣味性,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
四、情歌
情歌在回族民间歌谣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它是回族民间歌谣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花儿、小调、信天游、爬山调,其中花儿是其最重要的民歌形式。
回族花儿俗称山曲儿,最早流传于宁夏、甘肃、青海一带。花儿曲调高亢,节奏明快,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一定格律,一般为4句一节,偶可押韵。花儿的曲令有“河州大令”、“河州三令”、“白牡丹令”、“尕马儿令”、“大眼睛令”等。在花儿中,情歌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上把花儿中的情歌称之情花儿,或骚花儿。情花儿的内容大都为颂扬美好的爱情的。信天游、爬山调和民间小调中的情歌也深受回族民众的喜爱。情花儿是回族民歌最具影响力的民歌(有关花儿、信天游、爬山调,民间小调后面会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五、生活歌
生活歌是回族民众对一些生活现象的直接表现。它没有固定的形式,随时随地都可以演唱。包括苦歌、妇女歌、风物歌、劝诫歌、诙谐歌等。
(一)苦歌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回族民众倾述内心痛苦的歌。有《当兵苦》、《长工苦》、《穷人苦》、《光混苦》等,它是旧中国时期回族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妇女歌是回族妇女吟唱她们的婚姻不自由,生活无保障,深受社会歧视、夫家欺凌与虐待的歌谣。回族妇女歌中的《怨媒婆》、《骂媒人》是以出嫁女孩的口气,叙述了对巧舌如簧的媒人和贪图钱财的父母的怨恨和诅咒。如歌谣咒骂媒人,“戴我的媒帽害秃疮,穿我的媒鞋害蹄癀。穿我的媒袍害背癀,吃我的媒饭害口疮。”以此发泄内心强烈的不满。
(三)风物歌主要是介绍地方风土人情。这类歌谣并不多见,但在回族民众中也有流传。比如《咏花》、《对花》、《四季花》等。其中《回回风土谣》是夸赞回族的三件宝:汤瓶、盖碗茶、白孝帽,以及宁夏回族的糕点、饮食、特产等,在回族民众中流传比较广。
(四)劝诫歌与诙谐歌主要是劝善止恶,告诫人们要孝敬父母,邻里和睦、勤俭持家、买卖公平、戒赌戒酒戒烟戒毒等。这类歌谣既风趣,又幽默,具有很强的喜剧色彩。它是回族民众借助一些世俗的生活现象对下一代进行教育的歌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十劝歌》、《懒婆娘》、《大实话》、《四季歌》等。
六、历史传说歌
历史传说歌也称回族民间叙事短诗,它以著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内容,叙述历史人物的事迹和历史事件的经过。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既有回族的,也有汉族的,它是回汉民族杂居相处,相互影响的结果。主要的代表作有《同治十三年》、《回回抗清一条心》、《马鸿宾来宁夏》等。
七、儿歌
儿歌是回族儿童吟唱的歌谣。包括事物歌、游戏歌、摇篮歌等。
(1)事物歌是回族民众根据一些民俗事项、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创作的歌谣,有《沙枣花》、《擀长面》、《娶嫂嫂》、《喂羊羔》等。
(2)游戏歌是回族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演唱的歌谣,有《顶牛牛》、《拉串串》、《打老牛》、《拍手谣》、《花花棍》等。
(3)摇篮曲,也称催眠歌、瞌睡歌、搞娃娃调等。它是由母亲哼唱哄孩子入睡的歌谣。一般摇篮曲没有固定的曲式,比较随意,演唱的随意性很强。有《娃娃睡着了》、《法土麦,你悄悄》、《依码米睡觉觉》等。
八、经堂歌
经堂歌也称“教门歌”。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清真寺的经堂里由******教的教职人员和信教的回族民众吟诵歌谣。它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向回族民众宣讲******教义,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民间歌谣。其主要的采用的是三言、四言、五言的诗歌体形式,进行吟诵或演唱。歌谣的篇幅不是很长,语言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和流传。由于,倡导与主持回族经堂教育的主要是回族的宗教人士,回族知识分子,所以,回族经堂歌既有专业诗词人创作的诗词体诗歌,也有民间歌谣。其中民间歌谣占据了回族经堂歌的的大部分。回族经堂歌谣主要内容有赞歌、劝戒歌、醒世歌等。
(1)赞歌主要是礼赞******教的颂歌。有《至圣百字赞》、《天方三字经》、《祝天大赞》、《宝命真经赞》、《五更月》等。
(2)劝诫歌主要是劝诫******教众要信教、重教,以及扬善止恶、孝敬父母、与人为善,端正品行、施舍济贫、爱国爱教,做一个两世吉庆的******。主要有《穆民劝善歌》、《十可叹》、《十可夸》、《穆民教女歌》、《十等复生歌》等。
(3)醒世歌主要通过宣讲******教教义的内容,警示人们要行善止恶,虔诚信教。其中《新译骷髅叹》是用******教圣人尔萨与一个死去皇帝的骷髅的对话,宣讲******教的宗教观、生死观和善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