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一般都将传说称为“逸闻”、“传闻”、“趣闻”等。早在唐宋时期,有关回族先民的传说故事,就是以“逸闻”、“传奇”的形式被人们反复讲述,甚至还被一些文人作为小说的创作素材。例如胡人识宝、诃黎勒、大食马等等。回族民间传说大都是以历史上的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古迹、地方风物、社会习俗为依据,来“改编”历史,解释民俗现象,所以,回族民间传说也被称之为民族的史事故事。
传说属于散文类的口头叙事。它与神话、故事的叙事风格截然不同。神话侧重幻想性、荒诞性。传说侧重真实性、传奇性。故事侧重生活性、娱乐性。因此,回族民间传说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其民族的起源、著名历史人物及古迹、习俗等的讲述中,讲述者把传说视为历史的叙事。回族民间传说的传奇性是指讲述者们通过对奇闻异事的极度夸张给听众以强烈的冲击。同时,他们还通过对本民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风物、生活习俗讲述,强化民族意识以及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甚至在具有强烈的******教色彩传说中,如穆罕默德故事、古尔邦节的来历等传说中也会在着力突出******文化的元素的同时,将其他民族的的文化元素融合其中,以此,增添传说的神圣性与可信性。还比如,回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有很多,有李珣兄妹、赛典赤、丁赫年、海瑞、李贽和郑和等,特别是清官海瑞、郑和七下西洋的传说不仅在回族民众中广为流传,在汉族民众中也是家喻户晓的,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传说早已成为回汉民族文化交流中最醒目的标记;
一、回族民间传说的涵义
历史是一种真实叙事,相对于历史的真实,民间传说就是一种拟真实。也就是说,民间传说是依托历史,对史事进行虚构性的“改编”。从这种意义上上说,回族民间传说即包含了历史的成分,也包括了虚构的成分。它是回族民众在一代又一代地的传承过程中,由讲述者不断地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风俗习惯等进行说明和解释的,带有艺术加工痕迹的口头文学。
回族民间传说离不开特定的历史人物、特定的历史事件、特定的历史遗迹和特定的风俗习惯等,但是它与真实的历史叙事有着本质的区别。历史叙事是以事实为根据,并根据史事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叙事的。而回族民间传说则是依托史事,进行艺术性的虚构改编。当然,这种改变不是随意性的,而是以“传说核”为基础。所谓传说核,就是传说不能脱离的“史事”。比如,回族溯源性传说《回回原来》就是以唐代初期“回族先民来华”的这一史事,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晶。因此说,“传说也是一种历史话语,是一个特定的群体对所记忆的历史事实的阐释。只不过传说的制造者和传说者并不是历史学家。在这一层面上,才有可能深入探讨传说与历史的关系。当然,传说毕竟不是历史,传说在不断地远离事实,而历史却需要不断地得到真实。”因此,回族民众在创作、改编历史的过程中,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将民族的自我意识、认同感等“镶嵌”在传说里,给民间传说打上深深的“民族”烙印,如《回汉自古是亲戚》、《茶壶标志的来历》、《缠河的传说》等都是以回汉关系为核心,讲述民族间的通婚,与生死相助的传说故事。
总之,回族民间传说离不开历史,也离不开虚构,是回族民众依托历史虚构的产物,也是回族民众最喜欢津津乐道的的故事。
二、回族民间传说与神话、民间故事的关系
一般来说,神话、传说、故事都是民间文学的姊妹体裁,都属于散文类文学体裁。神话是借助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并通过原始人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就是说,神话的主要特征是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而这种形象化的过程是不自觉的艺术加工。传说中叙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凤物、社会习俗再也不具备超自然力,它与人类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着。民间故事,虽然也有一定的幻想性,但它的现实性更强、更贴近现实生活。神话、传说、故事三者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些时候神话中有传说、故事的因素,传说中也有神话、故事的内容,而故事中有神话、传说的情节,它们之间相互参杂、互相滲透。但与其他民族神话、传说、故事的发展轨迹不同,回族神话、传说和故事几乎是同时出现,同时发展的,没有先后之分。这主要是由于回族形成与发展的及其的特殊性,回族民间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发展,没有经历过像其他民族那样由远古神话逐渐衍化而来的发展历程,但是这并不影响回族民间文学的存在与发展。相反,由于回族的神话、传说、故事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内相生与相长,它们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就会更直接,更紧密。因此,在某些回族民间文学作品中,既有神话的影响,又有传说的内涵,还有故事的现实性,三者杂糅于一体,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