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从绩效管理体系的结构上对绩效管理进行了解读,本章从另外一个视角,借用农事规律这个原则,对企业不按规律操作绩效管理的现象作出了批判,并提出来正确的绩效管理逻辑——农事规律,提示企业在操作绩效管理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宣传,让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对什么是绩效管理,企业如何操作绩效管理,各级管理者的职责是什么,以及实施绩效管理会给管理者和员工带来什么好处等做充分的宣传和解释,消除误解,达成共识。那么什么是农事规律呢?在农业上,自然规律制约着耕种,决定着收获。对此,大家应该很容易弄明白。
另外,在进行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和实施的时候,一定要从绩效计划开始,把绩效管理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与部门的职责和员工的职位说明书紧密联系起来。在绩效管理实施的过程中,管理者一定要做好和员工的充分沟通,对员工做好辅导,在帮助员工达到绩效目标方面做更多工作,使绩效考核成为绩效沟通的结果,成为管理者和员工共同的成果。
最后,为达到改善员工绩效的目标,管理者还要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诊断,帮助员工在下一绩效周期改进上一周期内存在的不足;另外,不仅员工的绩效需要改善,绩效管理体系本身也是需要改进和提高的,企业还应对绩效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加以改善,以使绩效管理体系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
以上的做法才是符合农事规律的,是值得被提倡的!
一、错误的行事逻辑——为考核而考核
绩效管理的当务之急是什么?是绩效考核制度的制定?是考核量表的设计?还是经理的填表?依据笔者的经验,这些答案都可能会成为某些企业的首选。
很多事实已经证明,企业引进绩效考核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绩效工资的界定问题。而要界定绩效工资,就要进行绩效考核,就要设计考核量表,就要让经理填表并确定等级,这几乎已经成为一些企业操作绩效管理的行事逻辑。
这种行事逻辑可以简单归纳为——为考核而考核。
它的典型表现是:当企业高层认为工资需要调整或人员需要整合分流的时候,他们就要求人力资源部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绩效考核政策,设计考核量表,以最简单的形式(即以最方便直线经理填写的方式)发给经理,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员工的绩效表现打分,并确定等级。然后,企业根据各个部门的考核结果决定员工的工资或解聘。
下面分析一下这种行事逻辑的利弊。
为考核而考核的好处很明显也很简单,就是节省时间、节约成本。一个熟练的绩效主管在几个小时内就可以完成一套看起来还不错的绩效考核制度。当制度制定出来以后,按照这种行事逻辑,只需要把设计好的考核表按每个部门的人头数复印下发,在规定的时间内督促直线经理把表格填好并收回即可,整个过程操作下来,如果快的话三个工作日就可以完成,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约了管理成本。
但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它的坏处正是源于它的好处,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1、容易使直线经理忘记这项工作的意义
由于这种方法简单、易于使用、标准化,很容易使直线经理忘记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认为填完表之后就万事大吉。一个直线经理可以在10到15分钟内处理完一份考核表,但如果直线经理做的就是这些,那么它带来害处的概率比带来益处的概率还要大。因为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完成填表而是要提高绩效,没有哪一种表格本身能够帮助我们提高绩效。
2、不能提供经理和员工共同认可的标准
由于考核量表是由人力资源部事先设计好的,考核项目和考核标准都已经标准化,没有针对员工的职位而设计个性化的考核内容,无法保证经理和员工都能认可。这就容易导致经理和员工之间因为绩效考核标准模糊不清而进行争论,出现对立,造成隔阂甚至激化矛盾。
3、不能提供帮助员工提高绩效的信息
由于考核量表没有针对员工的职位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使得它根本无法提供对提高员工的绩效有帮助的信息,也因此造成绩效考核工作表面化、形式化。
二、理解农事规律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制定绩效考核政策、设计考核量表、填表考核的为考核而考核的行事逻辑显然是错误的。它不但不能帮助企业摆脱绩效管理困境,甚至还会把企业推向更加混乱,无法挣脱。
那么,绩效管理应该遵循一种什么样的行事逻辑才是正确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来看看史蒂芬·柯维关于农事规律的观点。
柯维先生在《要事第一》里指出:“理解外在事实如何起决定作用的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想一想农事规律。在农业上,自然规律制约着耕种,决定着收获,对此我们很容易理解和认可。但是在社会和公司文化中,我们不知怎么就认为自己可以置自然过程于不顾,弄虚作假,而且还能得手。”
违背农事规律的最常见的例证是上学期间为通过考试而临时抱佛脚。在学生时代,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的经历。
由于平时安排了很多娱乐活动,忘情地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疏远了学习,忽视了平时的积累,临近考试却不得不临时抱佛脚,通宵达旦地温习功课,将通过考试的希望寄托于一夜之间。
当然,对于平时疏于积累,忽视学习规律的人来说,这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许多人就是靠临时抱佛脚通过了考试,获得了学位。
但是,有许多人工作以后却后悔自己上学时为应付考试而临时抱佛脚,因为他们发现他们所获得的学位和自己的智力开发并不成正比,本该熟知的知识自己并没有掌握,本该熟练运用的技巧到自己那里却显得很笨拙。
于是,柯维强调说:“你能想象在农事运作上临时抱佛脚吗?你能想象春天忘了播种,整个夏天又混过去,到了秋天大干一场——翻土、播种、浇水、施肥,然后就期待着一夜之间大获丰收吗?”
三、违背了农事规律的绩效管理
反观绩效管理的实践,企业管理者违背农事规律、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并不少见,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普遍。
在企业绩效管理中,违背农事规律的主要表现有:
1、没有完整的实施计划
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当前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是,绩效考核只有被用到的时候才被提及。当某个特定的时刻到来的时候,比如年终的加薪,比如遭遇困难时的裁员等,企业才开始临时抱佛脚,将沿用多年的绩效考核量表再一次拿出来,发放给经理们填写,然后硬性地对员工进行评分等。
而对于企业为什么要实施绩效管理,实施绩效管理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如何实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以及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些基础且重要的问题,企业没有做更多的研究,更没有制订详细的实施计划。
2、过分注重考核而忽视过程的管理
企业往往过于强调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过于强调绩效考核的形式,对绩效表格的设计与考核项量化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倾注了大量的精力。相反,对应该加以重视并重点研究和实践的绩效沟通、绩效辅导和反馈等更为重要的管理工作却弃于一旁,置之不理。
3、忽视直线经理的作用
企业高层往往认为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与直线经理的关系不大。只要人力资源部按照自己的指示把考核量表设计好,在规定的时间发给直线经理并按期收回,就可以了。至于直线经理在绩效管理中应该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做哪些工作,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则很少考虑。
实际上,在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中,直线经理才是真正的主力军。绩效管理的所有决策必须通过他们的行动传递到基层员工,也必须通过他们的行动将员工的绩效状况反馈给企业以便企业作出更加恰当的决策。
从这个意义上讲,忽视直线经理的作用就等于是切断了企业绩效管理这个系统的链条,把更多的工作和压力都推给了人力资源部。这使得绩效管理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在执行过程中严重变形,造成形式主义大量存在。
以上这些都是企业在绩效管理上临时抱佛脚、违背农事规律的典型表现。正是由于这些做法的不当,才使得企业的绩效管理迟迟得不到有效的推行,使得绩效管理沦落到“鸡肋”的境地,发挥不了作用。
四、绩效管理的行事逻辑:农事规律
前面我们分析了绩效管理错误的行事逻辑——为考核而考核,学习了柯维先生关于农事规律的观点,指出了绩效管理中违背农事规律的做法,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运用农事规律,把绩效管理引入正确的轨道呢?根据农事规律,按照绩效管理的流程顺序,可以分为四个步骤来完成。
1、翻土——传播绩效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