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从游牧经济转换成亦农亦牧的经济并进而逐渐发展成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固然与契丹族自身的要求和努力分不开,但也同一些汉族知识分子对契丹族的帮助分不开。韩延徽就是帮助契丹建立政治体制并发展经济的一位重要人士。
韩延徽是唐末的人,原来家住幽州安次县(今河北省安次县西)。父亲韩梦殷是晚唐的蓟、儒、顺三州(分别在今北京市的西北、北和东北面)刺史。韩延徽自幼聪明,被选为官,后来作到幽州观察度支使。有一次他被派到契丹为使。在谈判过程中,他寸步不让,激怒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阿保机把他扣留下来,不准回国。
太祖皇后述律氏知道此后以后,对太祖说道,这个人不肯屈服,是因为他受了唐朝的派遣,这是他忠诚的表现,有什么理由监禁屈辱他呢?太祖觉得皇后说得有道理,就把他放了,并同他进行了一次热烈的交谈。交谈中,韩延徽说的话,辽太祖感兴趣,太祖便要求他留在契丹,参与契丹的政务。韩延徽受到太祖的信任,积极性也很高。这时候,就连打着唐朝旗号的后唐也已经支持不住,很快就要亡国了。在中国的北方、契丹的南方,正是后梁的天下,处在五代十国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韩延徽也无处可奔,就留在了契丹,正赶上太祖要攻伐位于契丹西方的党项和北方的室韦,由于韩延徽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没用多大力气,就使这两个少数民族臣服了契丹。自此,太祖对韩延徽是越来越信任,越来越重视。
韩延徽作为汉族的知识分子,比较了解唐朝和中原发达地区的国家机构建制的情况以及他们统治国家和民众的方法,他建议辽太祖建设城廓,在城里建设市民的居住区,这样就可以让投降或者逃亡到这里来的汉族人留下来,这些人会种田,有些人还会各种手工技术,这都是契丹人很需要的。对于那些还没有家室的人,可以帮他们选择配偶,建立家庭,使他们安心地在这里从事生产。
更重要的是,韩延徽还让这些汉人在这里发展农业生产,开垦荒地种植谷物,这等于是给契丹人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示范,对促进契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中原地区的纷乱,很多汉族人愿意在这里定居。大批的汉人到来和定居在这里,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对契丹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韩延徽还帮助辽太祖建立起了许多国家典章制度,这对缺少立国经验的辽太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这些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契丹经济的发展。
有一次,韩延徽想家了,就从契丹逃回中原后唐,后唐也给了他一个官做。但是在那苟延残喘的后唐朝廷里,将领之间互相忌妒,使他无法容忍,他又重新回到契丹。太祖听说韩延徽回来了,乐不可支。太祖问他:为什么要逃回中原,为什么又回来了?他回答说:忘记爹娘是不孝,忘记君王是不忠。臣虽然逃回中原,但臣的心还在陛下这里,所以臣又回来了。
韩延徽走了以后,太祖像失魂落魄了似的,连作梦都梦见韩延徽,所以韩延徽回来以后,使他非常兴奋。他还赐给韩延徽一个名子叫匣列,在契丹语中是归来的意思。还封他为鲁国公。太祖把他视为佐命功臣之一。
(《辽史·韩延徽传》《辽史·食货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