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辽代统治者极力发展农业,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畜牧业毕竟是契丹人世代相承的“祖业”,在辽代的经济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在辽太祖和太宗的时代,以及后来的圣宗时代,虽然大力提倡农业,使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并没有放弃畜牧业。特别是太祖、太宗,在原来游牧的基础上,又发展了“群牧”的方法,使得国家掌握了大量的畜牧业资源,保证了畜牧业的发展,从而也保证了契丹人民生活的必须,保证了战争对马匹的需要。
但辽代圣宗以后,鼎盛时期已过,开始走下坡路。而在对畜牧业的管理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辽代的畜牧业的发展一度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多亏萧陶隗(wěi)的工作和建议,才制止并扭转了畜牧业下降的趋势,使辽代的畜牧业得以继续发展。
萧陶隗的六世高祖辖特曾在辽初当过宰相。道宗耶律洪基咸雍初年(1065年)任马群太保。一看官名,就知道这是一个负责群牧的官员。后来,萧陶隗发现,到了他上任负责群牧的时候,“群牧”这项行之有效的发展畜牧业的方法,已经名存实亡了。因为负责群牧工作的官员不负责任,马匹出现有病、死亡等情况,也不如实上报,更不予以治理。并且,各级官吏都采取欺上瞒下的办法,不向上反映真实的情况。因此,账上的马匹数,与实际拥有的数量相差悬殊。
他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萧陶隗深入到马群中,了解马群的实际情况。他又查阅了全部马群的账目,把那些已经病弱不堪的马匹从账册上清除掉,让账实相符。
然后,他又上书皇帝,报告了真实情况及自己的主张。他在上书中谈到实际情况时说:“马群以少为多,以无为有,上下相蒙,积弊成风”。他建议,应该在表册上反映真实的数字,建立确切的账目作为依据。这样作,对公对私都有好处。道宗予以同意。
经过这次整顿,群牧又繁盛起来。到了大安二年(1086年),经过了20年的发展,马群又发展到上百万匹。道宗奖励了各级群牧官,还给他们晋了级。到天祚帝初年(1101年),辽国朝廷控制的马匹,已经有数万群,每群不下千匹,就是说辽朝已经拥有上千万匹的马。
萧陶隗为辽代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却受人诬谄,得病而死。
(《辽史·萧陶隗传》《辽史·食货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