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英国是被迫退回欧洲的,但是,这位往昔的英帝国并不想成为欧洲普通的一员,而是要做领导者。这种思想最初体现在欧洲共同体问题上面,从而使英国一开始就在欧洲问题上出师不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增强了欧洲人追求“欧洲联邦”的思想。1948年4月16日,西欧各国在巴黎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对有关欧洲统一问题的建议开始进行研究。1951年4月,法、德、意、荷、比、卢六国组成的欧洲煤钢联盟成立,揭开了欧洲共同体和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序幕。在欧洲煤钢联盟的成功实践基础上,上述6个成员国于1957年3月,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但是,英国对欧洲共同体计划却持反对态度。我们知道,“三环外交”是英国战后遵行的基本对外方针,作为第一环的英联邦和英帝国是英国外交的立足点,而在战后大部分时间内,英国都将维护英美特殊关系作为外交的重点,相对而言,联合起来的欧洲在三环中处于最后的位置上。将欧洲作为第三环并不仅仅是丘吉尔一个人的思想,它实际上是英国历史和地理文化的一种必然反映。我们知道,英国属于欧洲但又是一个岛国,英国的安全与欧洲密切相关。为此,维持欧洲的均势和保持相对的孤立主义,一直是英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这样不仅可以保持欧洲的稳定,即使欧洲平衡失去和出现战乱,英国也可以保持一种进退自由的姿态,通过自身的砝码让欧洲恢复均势和维护和平。从历史上看,英国一向反对欧洲集体性的盟约,认为这与英国的欧洲均衡思想相悖,不利于英国安全。而在关于欧洲联合问题上,法、德、意、荷、比、卢主张建立联邦制,其本质是一种超国家管制。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却只愿意采取邦联制,本质是一种政府间的合作,其联合或合作的程度远不如联邦制。从大英帝国和世界大国角度来说,英国的主要利益并不在欧洲,而是在殖民地、自治领以及后来的英联邦。战后世界形成了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英国的安全威胁主要转向了苏联,而英国本身力量相对衰落,同时又不愿意降低自己大国的身份,作为美国的盟友,英国就可以充当欧美之间的中介,抗衡苏联,发挥世界性作用,保持与美国的关系就成了外交政策中的重中之重。
所有这一切,都促使英国保持与欧洲的一定距离感,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初期,保持一种超然和不在意的姿态。英国不愿意接受欧洲地区性联合的约束,更不愿意建立任何形式的超国家机构,从一开始就拒绝了法、德等国的邀请。为了避免被排除在欧洲经济一体化之外,1956年10月,英国政府提出建立一个具有政府间合作性质的大自由贸易区的反建议,并得到了瑞士和北欧一些国家的支持。但是,该建议并不符合法、德等6国的利益,它们拒绝就此建议进行谈判,从而使该计划流产。无奈之下,英国只好加入由挪威和瑞典倡导的成立包括英国和北欧在内的小自由贸易区的谈判。1960年1月,英国、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7国在斯德哥尔摩正式签订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条约》。
然而,7国集团只是一个工业品关税贸易的组合,6国集团的人口和综合实力远强于7国集团,英国从7国工业贸易相互减税中得到的好处,不能弥补它与6国贸易中所受的损失。而且,欧洲一体化进程也没有因为英国不参与而中断,1967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煤钢联盟的主要机构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以及后来欧盟的雏形。该组织的成立和发展,表明一个以法、德为轴心的欧洲大陆集团开始形成,并逐渐成为影响欧洲和世界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且,欧洲一体化符合美国的利益,它有利于减轻美国在欧洲的防务压力,增加对抗苏联的能力。这是英国没有想到的,它违反了英国的均势思想,对英国在欧洲的地位构成影响,如果美国再把这一集团当作主要伙伴,英国将很可能要丧失在欧洲所剩余的影响。与此同时,英国经济对欧洲的依赖性增大,如以英国制造业出口数字来看,1958年英国对西欧12国的出口额占其全部制造业出口的83.2%。此外,50年代开始,英属殖民地纷纷独立,英联邦成员增多但日益松散化,英国的对外政策和贸易中心必须随着英联邦和欧洲大陆力量的消长而调整和变化。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是英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大分水岭。它使英国在中东地区失去了威信和立足之地,并向全世界宣布:英国已不再是一个世界大国。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英国不仅遭到美国、苏联和阿拉伯国家的谴责,而且受到了许多英联邦国家的反对。这场战争,英国竟然在一个过去自己的附属国面前败下阵来,丢尽了脸面,当时英国任联合国代表逊·狄克逊爵士哀叹:“英国已由一等国降为三等国”。如果说这场战争有什么积极作用的话,那便是使英国人对英帝国感到失望,促使英国加快了从殖民地撤离的实施计划,逐渐将注意力从英联邦转向欧洲,并甘冒被拒绝的屈辱,三次提出加入欧共体的申请。
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历程艰难而曲折。如果说,在筹建欧共体的初期,法国和德国极力拉英国加入的话,那么,多年以后,情况已经发生变化,英国必须在加入欧共体问题上满足其他各国的要求。1961年8月,英国提出加入欧共体的申请。但是,对方提出的加入条件却极其苛刻:英国必须废除关于英联邦的一切优惠条件,终止其农业享有的特权要求,并且放弃其对自由贸易区各国承担的一切义务。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更是不愿意做出任何妥协,而且认为英国的加入不符合自身的利益,相反还可能损害和威胁法国在欧共体内的政治地位。因此,在经过15个月的谈判后,共同体拒绝了英国的申请。一直以欧洲领导者自居的英国却被欧洲最大的合作组织拒之门外,它现在的处境是进入欧洲大陆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充当欧洲霸主了。1967年12月,英国第二次提出加入欧共体的申请未经谈判就被拒绝了,法国戴高乐总统再一次投了反对票。在戴高乐下台后,1970年6月,英国与欧共体6国恢复了加入问题的谈判。1972年1月,希思政府终于如愿以偿地在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协议上签字,该协议于1973年1月1日正式生效。
应该说,英国加入欧共体是一种明智之举,它符合英国的地位和利益。在此之前,英国在有关加入欧共体的白皮书中也不得不指出:英国除加入欧共体外别无其他选择。实际上,英国政治家对自身势力的衰落还是有所估价的。1967年,英国就宣布将在70年代初之前撤出苏伊士运河以东的所有军队,并将英国防务的重点移向欧洲,减少英国在亚洲承担的防护义务,将南中国海、印度洋和波斯湾的防务移交美国。1971年,英国先后撤消远东司令部和英国海湾司令部,到1974年,英国几乎不再充当世界军事强国的角色。
但是,英国加入欧共体并没有彻底让英国丢掉帝国的幻影。在这一时期,英国政府还是实施了北极星导弹计划,以维护英国的战略独立性和全球影响力,英国每年仅海外军事开支就高达4亿英镑,其国防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超出了其他任何一个西欧国家。英国自50年代以后,犹如一个瘦弱的骆驼,即使在加入欧共体之后,它也不可能仅仅安心于欧洲事务,只要有可能,它就似乎要发泄沦为二流国家的不满,让别人知道它曾经是一个世界第一强国。撒切尔夫人任职期间发生的福克兰岛战争正好提供了这一机会。
不仅如此,英国虽然在形式上是欧盟的一员,但是,英国并不甘心将注意力放在欧洲事务上,也没有彻底改变传统的欧洲思想。撒切尔夫人在欧共体问题上就一直坚持自己的方案,她把“独立主权国家之间的合作”作为欧共体的基础,拒绝把欧共体中央银行作为共同货币体系的核心。英国至今仍拒绝加入欧元区,反对欧洲防务一体化。在对外关系上,撒切尔夫人将“英美特殊关系”作为重中之重,无论是部署美国的中程导弹、美国对利比亚的“惩罚性”打击,还是里根总统的“星球大战”计划等方面,英国都坚决地与美国站在一起。撒切尔夫人甚至在1982年的一次英国议会辩论中说:“美国不需要由英国人来告诉它的战略核力量的用途,英国应该认识到美国的战略核力量是欧洲自由的最后保证。”
在充当世界大国领袖和保持“美英特殊关系”方面,1997年担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一点也不亚于撒切尔夫人。1997年4月21日,在布莱尔从政以来的第一次有关外交的重要讲话中,他说:在国际事务上,英国不应该采取狭隘、胆怯和易变的立场,英国有能力在世界承担领导地位。布莱尔政府认为,英国应该在欧洲发挥领导作用,加强英联邦,强大联合国的作用。11月11日,布莱尔发表了他就任首相后关于外交政策的第一次讲话,将英美关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认为:“只要英国和美国在国际事务上携手合作,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英国应该作为美国与欧洲之间的桥梁,英国应该扮演一个全球性角色,不能减少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需要指出的是,在美英特殊关系中,英国人清楚自己处于次要角色的位置。实际上,早在1956年中东危机后,英国明确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没有美国的支持,英国人什么也做不成。因此,从此以后,英国在外交上基本采取了追随美国政府政策的立场。
在最近的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中,英国政府顶住国内外的压力,支持美国发动了这场战争,充分显示出英国政府实践充当世界性角色的意愿,并因此与法国、德国等国家发生矛盾。但实践证明,英国试图领导欧洲但又不融入欧洲的做法,并没有真正显示英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欧洲各国并不围绕着英国转,在伊拉克战争中,欧洲绝大多数国家的态度就是最好的例证。
英国曾经是风光无限的世界霸主和最大的帝国。实事求是地说,英国为人类做出的贡献远远大于它所占有的土地份额,从资本主义发展史的角度,可能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比英国对资本主义体系的贡献更大,即使是今天,我们也不能忽视英国的世界性作用,只是这些作用已今非昔比。也许,英国人从过去的光环中彻底摆脱出来,可能确实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消化过程。正因如此,从19世纪后期开始到整个20世纪,英国都在全球主义和岛国、大西洋和欧洲主义、有形殖民帝国和无形贸易和金融帝国、军事威慑和外交影响中寻找平衡点,试图找到与英国地位相称又可以维护大英帝国体面的位置。英国也就是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不断地衰落,不断地向其本身资源、人口等客观条件相当的角色回归。我们所看到的是,它先是丢掉世界领导者的称号,接着又失去了领导欧洲的机会,在100多年的时间内,英国过去的政治优势、经济优势和思想文化优势在一项项地失去。现在的英国给人的感觉是欧洲二流强国,而不再是以前的威风凛凛的大英帝国。如今英伦三岛内部的地方自治也不再是一种纸上谈兵,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都有了自己的分权议会。回顾历史,英国是在500年前开始走出欧洲的;现在,它转了500年的一个圈,似乎又回到了以前的状况。仔细观察它在当今这个世界上的实际地位,英国确实回到了欧洲,回到了原点。